走读制初中学校学生手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2024-04-10 13:43朱珍珍
广西教育·A版 2024年2期

朱珍珍

摘 要:手机管理是国家“五项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走读制初中生手机管理的效果关系到学校的学风建设,影响学生学业成绩、身心健康程度等。基于走读制初中生使用手机的现状调查,分析学生使用手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学生个体层面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适用于走读制初中生手机管理的策略,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走读制初中;学生手机管理;手机沉迷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4-0021-04

智能手机作为现代科技的新工具,好比一把“双刃剑”,给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给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缺乏成熟的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尤其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此会沉迷于手机,并经常接触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信息,这是我国中小学校不断加强学生手机管理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学生使用手机受到负面影响,一些走读制初中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严格管理,如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带进课堂等。但是,这种管理方式只能解决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的问题,而不能约束学生在校外使用手机。2021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广大中小学校加强学生手机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因此,探索科学、合理、适度的学生手机管理方式,成为走读制初中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走读制初中学校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调查

《通知》要求,学校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此,笔者设计了“初中生使用手机现状调查问卷”,针对现阶段初中生使用手机的现状进行调查,从而发现学生在使用手机过程中的问题,为后续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提供依据和参考。

笔者所在的学校初中部实行走读制,目前在校初中生共有1 422名。笔者随机对走读本校的729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人数占学校初中部学生总人数的50.00%。问卷从学生手机获得的渠道、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喜欢的手机应用软件、家长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监管的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让学生根据真实情况作答。经过调查统计,笔者梳理出问卷调查中的典型问题,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

二、初中生使用手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表1统计结果可知,学校有将近五成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手机获得的渠道主要是使用家长的二手手机和家长购买,占比达到58.20%,说明超过五成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是知情的。21.43%的学生自己用零花钱购买手机,有可能家长不知道孩子拥有手机而蒙在鼓里,没有加以监管。笔者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初中生使用手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手机应用软件诱惑力巨大,学生沉迷引发心理问题

智能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未来每一个人都将高度依赖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智能手机的应用软件五花八门,部分取代了报纸、电视、相机甚至钱包的功能,手机与生活的融合不可避免。学生把玩游戏、刷短视频当成娱乐放松的方式,没有自控力的学生容易产生上瘾的情况,甚至可能引发抑郁症、强迫症、幻听症等心理问题。从问卷调查学生喜欢的手机应用软件来看,学生使用手机不仅仅是学习和玩游戏,还会涉及购物、外卖点单等。因此,家长、学校还需要对学生使用零花钱进行引导和监管,防止学生过度消费和私自消费。

(二)学生目标方向不明,自我管理意识淡薄

笔者在问卷调查“你使用手机希望获得什么资料?”多选题中设置了7个选项,有学习资料、新闻资讯、游戏信息、明星八卦、影视娱乐、体育信息和其他。统计结果每个选项的占比都超过55.00%,從中可以看出学生使用手机时目标并不明确,随机浏览比较明显。初中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目标方向还不十分明确,容易追求当下满足,没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对手机的诱惑往往是没有“免疫力”。从学生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来看,将近七成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1个小时以上。由此说明学生还没有形成合理规划时间和自我管理意识,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三)家庭教育管理不足,家长对学生青春叛逆引导不到位

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家长为孩子配备手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要了解孩子的行踪;家长为了奖励孩子学习、做家务;方便孩子的学习需要。小学阶段家长对孩子使得手机的管理意识不强,没有预估到孩子有手机后不受控的情况。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没有做好“约法三章”,孩子进入初中后身心快速发展,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使得手机沉迷集中在初中阶段爆发。从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进行监管的情况来看,38.13%的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浏览的内容不加限制,这个比例和学生每天使用手机2个小时以上的比例接近,说明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管理的缺失。有的家长工作忙没有时间监管孩子,有的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家长干脆放手不管。因此,家长需要制订家庭教育跟进方案,对孩子使用手机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监管。

三、走读制初中学校学生手机管理的建议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简称“五项管理”),可见加强和优化学生手机管理是“五项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必须认真做好该项工作。

(一)完善手机管理制度,强化家校合作

要实现对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良好监管,学校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手机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生手机使用管理上的引导和监管作用。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完善学生手机管理及学生心理疏导体系,为学生科学合理使用手机提供指导。

学校要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和管理的科学性,制定和细化走读制初中学校学生手机管理制度。例如,南宁市五一西路学校制定并落实《中学生手机管理制度》,通过入校检查和进班检查相结合、抽查和专项检查的方式,杜绝学生手机进校。班主任将手机管理制度以及处罚规则张贴在教室显眼的地方,时刻警示学生要遵守手机管理制度。若有学生违反了制度,则根据相关的规则进行处罚。学校将手机管理纳入班主任工作,形成“班主任对关键学生家访制度”,通过家校联系、家校共育的方式提高学生手机管理成效。

一方面,学校应该结合学生使用手机的态度、现状和习惯等特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学校明确学生使用手机的场所、时间和内容,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性,并借助诸多鲜活的案例进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例如,南宁市五一西路学校制定“心理教师介入手机戒断跟进制度”,让手机管理特殊案例学生有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疏导和跟进,通过制度把手机管理的思维渗透在德育管理方面,避免学生对手机产生过度依赖。

另一方面,学校要指导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进行监督管理。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管理难点在缺乏办法、约束力不够等方面。为此,学校可以创建家长教育微课库,向家长定期推送手机管理的微课视频。例如,南宁市五一西路学校制作《如何用高情商的话语来回复孩子要手机》《先处理关系再管理手机》《如何管理孩子和手机》等微课,让家长通过微课视频了解与孩子相处的办法和管理手机的方式。班主任可以利用班级微信群、班级QQ群等,保持与家长的良性互动,及时交流学生在学校、家庭的情况和问题,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科学使用手机。

(二)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引导家长履行手机管理职责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孩子手机成瘾的严峻形势,家长必须与时俱进地提升家庭教育智慧,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

一要做好统筹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家长要冷静思考是否有必要为孩子配备手机以及购置怎样的手机等问题。家长在赋予孩子使用手机的权利时,要与孩子约定使用手机的时限、浏览的内容等具体事项,约定临时上交手机的事由和合理流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二要做好防微杜渐。家长在孩子出现过度使用手机的迹象时应及时介入,坚定地对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说不,在家庭中牢固确立手机管理规定的权威。例如,家长在孩子使用手机时间较长时,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家务劳动、社交活动等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防止孩子形成手机依赖。

三要做好正面榜样。家庭所有成员都要遵守手机使用的管理规定,做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家长要带头遵守手机管理规定,积极主动通过阅读、运动等正能量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对手机管理规定心服口服,而且能够为孩子树立终身学习、锐意进取的榜样,使孩子不在无所事事中沉迷手机。

四要做好亲子沟通。在现实中,学生不愿意遵守家庭和学校的手机管理规定,亲子之间或师生之间发生轻微冲突是正常现象。家长要将问题当作教育的契机,营造和美家庭、增进亲子之情,通过高质量的沟通化解问题,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使用手机观念。家长可以联系身边事例帮助孩子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道理,使孩子能够节制使用手机。同时,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发现孩子想法中存在哪些不足,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正视这些不足,转变孩子青春期不正确、不成熟的思想观念。

(三)教育学生端正手机使用态度,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对手机的作用本质认识不足,在从众心理、好奇心理的影响下,加剧了对手机的使用依赖。光靠教师、家长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控制管理,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手机管理的核心是学生自律,学生形成自觉自发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正确使用和管理手机。

首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化时代,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和工具。互联网信息更新速度快、涉及面广,学生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公民,如果没有积累足够的信息素养,可能会影响自身的发展。互联网中内容良莠不齐,学校和家长应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上网,引导学生提高对网络虚假信息、网络欺诈的辨别能力,提高在网络虚拟环境下交友的警惕性,分清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对网上各种言论有正确判断的能力。例如,南宁市五一西路学校通过晨会、国旗下讲话、手机管理主题班会、拒绝手机沉迷签名仪式等形式,让学生形成强化防范手机沉迷、自觉抵制诱惑的意识。

其次,提高学生的自制力。制定手机使用管理规则不能只由教师或家长说了算,而应由全班师生或家庭全体成员一起讨论,并形成公约。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很大程度上愿意自觉去遵守,由此学会在社会管理当中通过协商取得一致意见的方法,从而及时控制和调整不符合既定目标的动机、行为和情绪,形成依照规则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使用手机的好习惯,通过集思广益发现不少切实可行的好习惯、好办法:手机不带入卧室,睡前不看手机;在与人交流或用餐时,手机静音,屏幕朝下放置,避免自己总是盯着屏幕;删除游戏、购物等手机应用软件,需要时重新安装;每天限制使用手机的时长;等等。这些细小的使用手机的好习惯,能帮助学生形成控制使用手机的潜意识。

再次,在关键时间节点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做自己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方法[2]。自我教育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反省的方式,是提高思想素质的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家长发现学生容易沦陷在手机里的时间往往是放假时间,超过3天的假期中学生都有可能因为在家时间比较充裕而沉迷于手机。因此,在“五一”“十一”假期和寒暑假放假前,学校应该让学生做好自我教育。例如,南宁市五一西路学校在每次放假前,学校德育处会以微视频作为教育途径,让学生对使用手机的真人真事进行案例分析,进行自我教育,自觉抵制手机诱惑。

最后,加强学生的时间管理。手机管理实质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合理使用手机的行为习惯。21天打卡法认为,一个新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或重复21次)[3]。教师可从构建时间意识、时间规划、时间效率、时间自我满意度这四个维度入手,要求学生把每天使用手机学习、娱乐的时间规定下来,家长监督学生21天打卡,帮助学生形成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解决学生自律性不高、缺乏短期目标、受网络影响严重等问题,形成合理规划时间和自我管理意识。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机进行学习,不能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休止的娱乐之中。例如,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刻,或是在做课后作业时遇到难解答的题目时,学生就可以借助手机查找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尽量发挥手机的正面功能。

总之,学生学会科学合理使用手机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当前中小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手机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而是一项抓思想、抓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综合德育工程,是融合家校社教育的一盘大棋。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教育主体必须坚持管教结合,形成教育合力,逐步提高学生手机使用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師的建议[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50.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2.

[3]冯伟,方元.21天习惯养成法[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4:76.

(责编 韦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