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路径探索

2024-04-10 13:43廖冬蓉
广西教育·A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教研活动

廖冬蓉

摘 要:“双减”政策强调“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而要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关键在教师。基于对贺州市八步区的调查,分析区域内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利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有效路径,包括:狠抓教师培训,强化能力提升;举办学科赛事,实现以赛促教;名师辐射带动,组建核心团队;创造有利条件,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教研活动;名师引领;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4-0031-0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要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并强调“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1]。由此可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校际教育水平差距,成为当前各地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要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贺州市八步区是一个拥有65万多人口的县区,辖12个乡镇、1个瑶族乡和3个街道,乡镇地处偏远,村级完小、教学点数量多且分散,城乡教育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2019年,八步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后,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学校的内涵发展及办学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距离“优质均衡”仍有较大差距,仍需着力培养一支优秀的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笔者对八步区乡村学校师生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区域内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改进建议。

一、问卷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八步区5个乡镇的11所义务教育学校,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0份,回收率为95.00%,其中学生问卷314份、教师问卷256份。

(一)学生问卷

学生问卷主要从“就读的年级”“课堂上是什么让你分散注意力”“喜欢用什么方法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双减后老师布置作业的形式”“每天完成书面家庭作业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除第1题、第5题外,其他均为多选题)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二)教师问卷

教师问卷主要从“减轻作业负担可采取的方式”“‘双减后造成教师焦虑的主要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式”“提高教学能力的途径”“提高学校教研活动实效性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多数题目为多选题),结果如表2所示。

二、调查结果分析

综合分析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在“双减”背景下影响区域内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一)有利因素

1.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所转变。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双减”政策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冲击较大,教师能够认识到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政策要求。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中,有77.73%的教师认为应做到:布置作业把握关键知识,减少低效无效劳动;创新作业形式;按学生能力科学分层布置作业;等等。同时,教师布置的实践类作业占有一定比例(21.34%)。这说明教师开始尝试改革传统的书面作业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同时,79.94%的学生反馈教师会要求学生在家里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社会实践、阅读和文艺活动,说明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转变。

2.乡村教师对教研工作的认可度较高。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多数认可校本教研活动,其中:91.80%的教师认为应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和校本培训;85.94%的教师认为应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80.86%的教师认为应完善激励政策,提高教师积极性;69.93%的教师认为应加强校际教研活动。这些数据为如何提高乡村教师素质提供了有益参考。

3.乡村教师的自我成长意愿较为强烈。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自我成长意愿较为强烈,针对“你自己提高教学能力的途径有哪些”这一问题,有66.02%的教师选择外出听课,有85.16%的教师选择教研组内交流,有75.00%的教师选择自己参与线上学习,69.92%的教师选择参加各级教学竞赛或各类教研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乡村教师愿意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近半数对所学内容不理解容易分散注意力,这表明教师在课前预习、课堂指导等方面有待优化。针对“喜欢用什么方法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的问题,仅有26.11%的学生选择请教老师,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针对“每天完成书面家庭作业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的问题,选择能在“双减”政策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3—6年级学生有48.68%、7—9年级学生有48.00%,超过半数学生未能在政策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家庭作业。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教师设计、布置作业的水平有待提升。

2.专业成长途径不够畅通。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教师专业成长途径偏窄、不够畅通。针对“近五年,你参加过八步区级以上的教师培训”的问题,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有19.14%从未参加,有50.78%仅参加过1—2次,参加3次以上的仅占26.17%,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乡村教师参加县级以上培训的机会较少。针对“近三年参加校级以上的示范课、教学比赛或技能比赛”的问题,从未参加的占17.97%,参加1—2次的占55.86%,参加3次以上的占26.17%,这说明面向乡村学校开展的赛课活动不多,或乡村教师参与赛课的机会较少,不利于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3.学校教研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参与问卷的教师均不同程度反馈自己所在学校的教研工作存在问题:有61.72%的教师反映布置任务多,深入研究少;有48.45%教师认为教学或管理任务重,没时间参加;有44.14%教师认为学校教研制度不完善。针对“你校组建学科团队并开展集体备课情况”的问题,认为集体备课低效的教师有10.16%,另有3.13%的教师反馈学校无集体备课。以上均说明学校的教研工作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另外,针对“‘双减后造成教师焦虑的主要原因”的问题,有64.84%的教師认为是“学生自主时间增多,不够自律,不学习不复习”,这说明学校与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三、提升区域乡村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议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第一资源和核心因素[2]。结合上述有利因素及存在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综合施策,持续提高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助力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狠抓教师培训,强化能力提升

各县(市、区)要贯彻落实自治区提出的“按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核拨教师培训经费,中小学校要将生均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要求,统筹做好乡村教师培训工作。一是做好统筹规划,每年的培训计划必须安排乡村教师专项培训项目;二是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应分层分类设置,如举办优化作业设计培训、乡村校长培训班、乡村班主任培训班、乡村图音体美等学科教师转岗培训班;三是精心设置培训课程,根据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量身订制”课表,让乡村教师学有所获,持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四是注重培训后续跟踪,培训结束后要求参训教师完成相应任务,促进学以致用,县(市、区)教研室组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举办学科赛事,实现以赛促教

“以赛促研,以赛促教”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力抓手。以赛课撬动学科教研、片区教研、学科团队建设,不仅能让乡村教师的专业技能在赛课中得到锻炼,还能让乡村教师与城区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在“双减”背景下,建议各县(市、区)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类主题的教学技能竞赛,如新课标解读竞赛、课堂教学大赛、班主任技能大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技能大赛、作业设计比赛等,每次比赛都要求乡村学校组队参与,避免出现“城区赛、乡村看”的局面。鼓勵乡村学校与城区学校联合备赛、齐心参与、共同提高。例如,2022年,贺州市八步区南乡镇初级中学数学组与八步区实验初级中学数学组联动,共同准备参加城区举办的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得益于后者的指导,前者在比赛中获得了团队一等奖。

(三)名师辐射带动,组建核心团队

名师工作与学科核心团队,是推动区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两大引擎。一方面,名师工作室以“名师引领、团队合作、共同提高、资源共享、均衡互补”为理念,带动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各工作室主持人通过遴选区域内本学科骨干教师组建名师工作室,以示范辐射、专业引领等方式,为片区内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搭建交流成长的平台,让名师工作室成为提高乡村教师整体素质的“助推器”。另一方面,持续改进城区学校帮扶乡村学校的传统模式,不局限于“送教”“送培”,更应在乡村青年教师培养、有效教研模式构建等方面下功夫,以多种形式帮扶乡村学校,变“输血”为“造血”。由县(市、区)教研部门牵头,打造城区一体化学科核心团队,核心团队领头人一般由本土名师担任,成员覆盖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学科核心团队立足本土实际,聚焦课堂教学,加强城乡联动教研,通过专题讲座、课堂展示、同课异构等方式,带动提升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四)创造有利条件,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决定着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也决定着学校发展的脉络和速度[3]。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乡村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管理工作,科学构建教育管理模式,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为提高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引导乡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构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二是抓好教研管理。县级教研部门要指导乡村学校做好校本教研,围绕促进教学、提高质量这一中心工作,结合实际开展教研活动;县级教研员与各乡镇辅导员要加强沟通联系,共同服务乡村学校发展,进一步完善乡村学校教研体系。三是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双减”的重要意义,配合学校做好“双减”后的教育工作,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总之,“双减”的实施给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创造了契机,也给乡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各县(市、区)抓住政策有利契机,正视存在问题,立足本土实际,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7-24)[2023-6-16].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2]岑礼霞.多举措赋能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J].甘肃教育,2022(17):1.

[3]李学波.以科学构建管理模式提高学校管理水平[J].教育.2019(32):11.

注: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研究”(2021ZJY1277)的研究成果。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教研活动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