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的三重设置

2024-04-14 13:58李旭峰李柏萸
传播力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讲解员场馆宇宙

◎李旭峰 李柏萸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元宇宙背景下,应通过智能新技术把红色文化“用起来”,让红色资源“活起来”。通过元宇宙技术整合和深度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奋进的精神动力。

一、传播困境:红色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一)口语传播人才供不应求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今天,红色场馆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主要载体,正以多种功能服务于大众,因此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传播主体——红色场馆讲解员,作为场馆的“流动招牌”、场馆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在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时至今日,红色场馆讲解员的岗位面临着需求量远大于供给量的危机。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5 月,全国博物馆数量增长至6 183 家。2021 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79亿人次,2022 年接待观众人次更是达到了12.27 亿,人们对于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大。2019 年,某红色纪念馆在偌大的场馆、详实的资料、精巧的展览中,甚至出现了仅有两名讲解员的情况,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在岗讲解员的数量远远赶不上需求量,而且讲解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红色文化传播。各场馆面临的“成长期的烦恼”——人才缺乏、人员流动性大、缺少专业讲解员等问题,正是红色文化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播路径较为单一

在“元宇宙”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红色场馆之前乃至当前时期,大部分场馆依然停留在依靠讲解员为主要的红色文化传播主体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必须置身于红色场馆内,才能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和实体化体验。随着元宇宙技术带来的冲击,以及后疫情时代可能遇到的博物馆线下体验受阻等情况,“将观众框定在‘此时此地’的现场体验模式亟需革新”[1]。

随着“元宇宙”虚拟数字新生态的诞生,依托数字孪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人机交互等一大批现有技术融合发展,一个由现实世界映射甚至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衍生出来。目前,元宇宙支撑技术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其未来势不可挡,红色场馆理应抓住时代机遇,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路径。

二、技术加持:赋能红色文化传播价值

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为红色文化传播实现“脱域”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新型传播语境下,社会交往、文化传播等行为逐渐摆脱单一地域这一坚固壁垒,其空间得以大幅延展。红色文化既可以依托红色场馆实体化、具身化的现场体验,也可以借助智能媒体平台,通过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随时随地、身临其境的线上、线下沉浸式体验,“以数字脱域化转型驱动红色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1]。

(一)传播环境智能化

从传统媒体到全媒体、融媒体,再到智媒体,人工智能正逐渐渗透进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给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同时加速推进媒体融合。在5G、VR、AR、AI等前沿技术的“加持”下,智能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红色文化传播朝着个性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例如,2021 年6 月建成的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党史纪念馆,通过全息投影、景观小品、造景雕塑、裸眼3D、数字化高清互动投影、沉浸式演绎等声、光、电和数字智能技术还原史实场景,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呈现方式,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

(二)传播渠道多样化

“传播渠道的丰富性和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和智媒体时代的显著特点”[2],伴随传播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一个人、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远程直播,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解除了空间的封闭性,红色场馆讲解员不能再像往常一样在红色场馆中简单地完成文字讲解工作,而是需要适应工作环境从线下转向线上,从大屏逐渐转向小屏,从红色场馆逐渐转向社会的各个角落。“从2G 到5G,技术流变的过程中推动了各种新媒介平台诞生,这些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2]。例如,央视新闻主持人康辉利用第一视角拍摄系列Vlog《大国外交最前线》,其中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希腊、巴西的外交活动,一经发布,广受好评。另外,以新华社为代表的媒体平台,通过发布讲解员系列Vlog,以第一视角的拍摄形式,拉近受众与红色文化的距离。像这种以新媒体平台为主要媒介、以主持人或讲解员为第一视角的拍摄方式,为红色文化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传播主体虚拟化

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业界的应用已经深度渗透到新闻采集、编辑、分发等一系列生产流程之中。自2018年11 月,新华社和搜狗公司共同培育了全球首个AI 合成主播“新小浩”后,掀起了中央级媒体以及各地市融媒体中心等数字孪生AI 主播现象级应用浪潮,例如全球首个AI 合成女主播“新小萌”诞生,人民日报AI 主播“果果”,央视新闻首个AI 手语主播,央视新闻客户端虚拟记者“通通”等。

人工智能技术如今积极应用于红色文化传播主体当中,2022 年7 月,由国家博物馆与腾讯SSV 数字文化实验室联合打造,腾讯云小微提供技术支持的数智人“艾雯雯”正式亮相。依托新一代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通过三维建模、语音合成、动作及表情捕捉等技术,使得“艾雯雯”在举手投足间高度还原汉代女子的外表形态、行为举止和说话句式。作为国家博物馆的一位特殊员工,“艾雯雯”不仅具有深入岗位不断学习的能力,也是虚拟世界国家博物馆的形象代言人。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对于讲解员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失误、消除情绪困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AI 讲解员遍地开花、赢得赞美的同时,也由此引发了诸多关于“真人讲解员是否会被AI 讲解员所替代”的疑问。当然,这也使真人讲解员充分意识到以讲解员为主体的人格化传播的价值。

三、形式多元:红色文化的新“声”

(一)矩阵赋能:搭建红色文化“云”村落

“利用元宇宙的技术加持,创造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以及暗含更多可能性的虚拟世界”[1]。伴随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对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青年人来说,相比于简单打卡拍照,他们更倾向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红色文化传播的虚拟平台必须要“求真务实”。元宇宙是储存、展现、传承红色文物的重要途径。各个红色场馆通过高精度3D 扫描,通过虚拟技术进行数字化映射,创造真实文物在虚拟世界中的数字孪生,脱离文物展览现场的限制,使其在空间、时间等方面得以衍生,实现红色场馆的数字脱域化。在理解红色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推广渠道,实现红色文化再造和活态传承。依靠实时渲染技术,挖掘红色历史文物、故事的原有情景,并以叙事性手法将其重新纳入数字展馆。充分利用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搭建一个红色文化“云”村落集群,从而形成红色文化新媒体矩阵,例如,VR 实景红色博物馆、红色教育“云”基地等等,在兼具高沉浸度、高交互性的同时,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多人实时、身临其境地唤起受众对红色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促进红色文化有效传播。

(二)有机融合:营造用户高交互体验

突破传统的“观看模式”,进入到“沉浸式体验模式”。基于如今的智媒体技术,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之上,使机器人为人所用,而不是取代人类。

首先,要做好资源整合,明确元宇宙可提供的技术支撑。一是虚拟现实技术,包括沉浸式AR/VR 终端、脑机接口、触觉手套、触觉紧身衣等先进设备,以及手势识别、动作捕捉、空间感知等相关技术,为用户提供更有真实感、沉浸感的高交互体验。如带有震动传感器的数据手套,当受众在场馆实地体验时,一改以往对红色文物仅有的“眼神交流”,而是佩戴穿戴设备,通过震动触感以及神经肌肉模拟反馈接触信息,产生“触摸”到红色历史文物的感觉。二是在视觉层面上,开拓视觉联通思维。利用3D Mapping 投影技术,打破物理空间,使文物表面转变为动画,实现物体与动画的完美融合。利用全息投影技术,无需佩戴眼镜即可看到立体的虚拟物体,通过搭建三维动画,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信息表达上更加精细饱满,红色文化历史故事呈现上更加具有代入感,从而拉近受众与红色文化之间的距离。

其次,与过去传统的稍显枯燥、乏味的单方面讲解输出不同,如今的红色场馆讲解员正从传统的“‘线性单向输出’转化为高交互性的‘网状交互枢纽’。构建‘点对点’‘点对众’‘众对点’的多元化传播模型,个人由此成为重要的网络节点”[3]。然而,真人讲解员的脑容量和精力是有限的,对知识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AI 讲解员出现了,仅需输入代码就可以做到迅速组织语言,流畅讲解。通过其丰富的文化知识、积极的工作态度不仅能解决讲解员脑容量有限的问题,还能有效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工作效率。人类需要与人工智能进行有机融合,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开发高效性、智能化、人性化机器人,帮助红色文化传播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的高交互性互动平台。

四、情感共振:坚守红色文化底色

现阶段,作为接收者的受众的心理需求不再单单满足于低层次、单线性的信息接收,他们在接收信息时的心理期望可以被简单概括为求新心理、求近心理、求知心理、求情心理和求乐心理。这里将选择其中求近心理和求情心理进行详细分析,解释红色场馆讲解员人格化传播的重要性,这是衡量AI 讲解员是否具备足够能力代替真人讲解员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真人讲解员的优势所在。

求近心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地域接近,二是心理接近。一般来说,人们对与自己生活环境相近的地方发生的事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距离越近,越能促使受众产生认同感。传播学认为,要想使传播取得最大成效,就必须缩短传播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伴随着传播主体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地理上的距离感逐渐被淡化,受众更为关注的是心理上的接近。AI 讲解员虽能在一定条件下给予受众情感反馈,其内核却始终是冷冰冰的代码和机械。

关于求情心理,情感需求是受众心理日渐成熟的体现。受众对媒介的要求不再限于信息传递与宣传教育等表层感受,而是深入内心的情感交流。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英雄山脚下的济南战役纪念馆,内珍藏着当年华野九纵孙景隆战士留下的血染的党费,每每讲解员们来到这一展厅,讲到动情处甚至流下眼泪,这对受众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心理影响,这些都是AI 讲解员无法做到的。面对如今智媒体传播大行其道的传播语境,主持人能给予受众的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对于信息的个性化解读和人情味温度。

在元宇宙技术的奠基下,红色文化传播若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注入最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人情味”。元宇宙是以人为本的元宇宙,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计算机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了我们的生存。”智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真正影响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元宇宙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平台,真正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数字脱域化,受众可以通过“虚拟化身”在其中自由穿梭,从中获得与线下体验几乎无差别的现场感,这对于红色文化传播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体验革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这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未来将是人机共生、人机协同的时代,红色文化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传播方式,红色文化传播必然要紧跟时代潮流,紧握时代脉搏,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真人与智能技术的有机融合;抵达受众,打破受众与红色文化之间圈层的藩篱;情感共振,最终实现个性化、智能化、人性化传播。

五、结语

当前,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全媒体到融媒体再到智媒体。姚喜双教授曾在一场讲座中指出:“脑子,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的人最大的武器,那是迅速组织语言的能力,那是感染改变他人的力量。”很显然,目前的人工智能可以做到前者迅速组织准确的语言,却很难做到后者。以科技筑基,以文化铸魂,红色文化传播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技术与人文需要不断向前放下,非此即彼,走向更高阶的亦此亦彼,“不必做出非此即彼的两难取舍,而可以采取亦此亦彼的交互融合”[4],依托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势,探索弘扬红色文化的更多可能,在元宇宙愿景下,使红色文化同时拥有科技驱动力和“生命力”,跨过时间的长河,焕发新“声”。

猜你喜欢
讲解员场馆宇宙
博物馆当讲解员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怎样当好讲解员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宇宙第一群
我当小小讲解员
我是小小讲解员
这宇宙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