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集团级基础实验室校企联合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04-15 03:13杨斌王紫萱周海平于志远郑继贵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
航天工业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成果实验室

杨斌、王紫萱、周海平、于志远、郑继贵 /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重要论述,明确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意义。航天伺服驱动与传动技术实验室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成立的集团级重点实验室,定位为围绕国家科技战略目标,在伺服驱动与传统领域,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夯实航天伺服自主可控发展能力,在该技术领域发挥牵引、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并在国家战略力量重组的大背景下,着力孵化成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家由科研院所为主体,联合高校共同建立的基础实验室。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设立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联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各自优势,开展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活动,营造了一个出成果、出模式、出人才的良好环境,支撑航天伺服技术发展。

一、总体思路

校企联合实验室在运行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联合运行机制较为松散、联合流于形式、成果相互独立等1+1≤2 的问题,如何服务实验室战略目标实现,将实验室项目实施、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成果产出等方面联合起来,并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联合运行机制,是实验室综合运行管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实验室管理人员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在体制机制方面明确了实验室联合运行的重要性,促进制度、体制和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具体思路为: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和认同,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达成战略共识、建立共同愿景,并秉持“发展目标一致、工作策划一体、资源优势互补、成果共创共享”的联合运行理念,实现创新主体的充分认同;其次,实验室实行联合运行下的主任负责制,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监管体系,落实好联合实验室主体责任;最后,在机制方面,分层次、分类别建立实验室内部标准化管理制度,实现实验室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形成可执行的联合创新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等,全方位保证主副依托单位间的良好协同关系。实验室在此指导思想下,在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联合研究与论证、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开放共享、联合科技成果产出等5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具体过程如图1 所示。

图1 实验室联合运行总体思路

二、实施过程

1.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实验室框架下秉承各自资源优势、实现高效协同,组织架构如图2 所示。

图2 航天伺服驱动与传动技术实验室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包括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办公室,并下设伺服动力与传动技术研究中心、伺服系统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机构技术研究中心和伺服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共4 个研究中心在明确各自依托单位承担主体建设责任的情况下,双方均有人员参与到各研究中心中,实现人员的充分交叉与流动,从组织结构中强化双方的联合。在实验室组织架构基础上,为规范和加强技术实验室的联合运行,制定《航天伺服驱动与传动技术实验室联合运行管理办法》,在统一的管理架构下建立统一的运行管理制度,形成“引领航天伺服,服务海陆空天”的实验室文化,加强多维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实验室以主任例会为载体定期沟通实验室重大事项,主要包括发展规划、年度策划、学术委员会策划、重大学术活动及交流活动、重大课题申请、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联合培养、成果联合申报、实验室联合运营评估等工作,落实相关管理。

通过体制、机制及制度等多方面的引导与约束,有效增加两个创新主体间的协作紧密程度和创新合作深度,为后续开展深入合作提供良好环境,推进创新主体在创新链条中承担相应职责、发挥相应作用、形成对应效益,协同推进伺服技术发展。

2.联合研究与论证

双方以重大战略需求目标为牵引,聚焦核心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形成创新合力,促进伺服技术发展, 联合研究与论证工作模式如图3 所示。

图3 联合研究与论证工作模式

实验室在设立初期,对航天伺服驱动与传动技术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差距进行了充分论证,并对重点研究方向进行问题分析和现状调研,系统梳理出伺服动力与传动技术、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系统智能与融合技术等三个研究方向,并设定研究目标,各主体基于双方在前期技术研发过程中对技术的综合研判形成共识,确保双方认识一致、目标一致、步调一致;联合编制技术发展规划,后续联合研究与论证均以技术发展规划为核心指导文件;围绕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国家实验室建设目标为引领,通过原始创新与自由探索,解决伺服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专业化、高层次论证团队开展项目论证,以项目为抓手强化联合研究与论证。

双方自联合以来,开展全国实验室等论证2 次、联合申报国家重点项目多项、联合开展以航天机电伺服系统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为代表的研发项目3 项,联合突破以伺服系统机械传动部件故障诊断预测等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多项,联合研究与论证实现有效落地。

3.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

培养高质量研究团队和高素质科技人才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指标,其与实验室发展相互依存、互相成就,实验室以项目协同促进团队融合、以深化培养提升人才素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模式如图4 所示。

图4 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模式

在研究团队建设过程中,从科研院所与高校内部抽调核心研究人员,以科技合作项目或突破行业共性问题为着力点,建立多主体、跨学科、全链路协同创新团队。鼓励和支持团队人员到联合单位开展项目研究、实验测试和学习交流,形成跨单位、跨专业的集成产品开发(IPD)工作模式。针对联合攻关成果,形成原创性、标志性和具有示范引领效果的代表性成果,并对成果进行评价与激励,促进团队融合。在人才培养中,充分结合两个主体各自特点,采用联合培养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企业为学校培养的全日制研究生配备企业导师,并由科研院所为其提供实习机会,将学校所学理论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加强其工程研制经历;对于科研院所人员,鼓励其回到学校进行深造,将工程研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在学校中以更强的理论学习支撑实际问题的解决。

双方建立了以“伺服机构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技术研究团队”为代表的联合研究团队3 个,形成联合项目小组5 个,研究所累计向高校提供企业导师3 名,为高校研究生提供指导和建议;研究所有1 名攻读博士人员、1 名在站博士后进入高校进行深造,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4.学术交流与开放共享

实验室建立稳固、通畅的互动交流机制,形成深度融合的合作网络,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开放共享,有力支撑联合运行机制的建立,学术交流和开放共享工作模式如图5 所示。

图5 学术交流与开放共享工作模式

在学术交流方面,通过举办中国智能系统会议、三航先进作动技术交流会等高层次、品牌性学术会议,促进实验室成果的对外交流与展示,加大实验室与行业的交流力度;通过对内举办“LASAT 开放讲堂”技术研讨会、学术汇报会等活动,促进双方人员的研讨交流;基于联合研究与论证,依托项目节点检查、内部验收等,为实验室人员搭建一个现场参观和技术交流的平台,多层次促进学术交流。

在开放共享方面,主要开展基于需求、基于数据和基于设备的多层次共享。在基于需求方面,双方针对科学研究与项目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卡脖子”问题,开展需求梳理、形成共性技术需求清单。在数据共享方面,科研院所基于项目研制过程中的各类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并共享给高校,发挥高校在数据整理与分析、模型建立方面的优势,强化数据分析。基于科研院所在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先进设备方面的建设基础以及高校在大型数值模拟方面的资源储备,强化实验验证和半实物仿真,支撑航天伺服技术发展。

通过举办高水平行业会议、高质量内部学术会议、深层次技术交流,形成双方学术层面的深度交融;同时通过基于需求、数据、设备等方面的合作共享,提高资源的融合和利用效率。双方目前联合举办大型学术会议5次、开展内部研讨交流50 余次、共享设备10 台套,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开放共享有力支撑起实验室的协同创新。

5.联合科技成果产出

科技成果产出可以作为广义收益为创新联合体运行及协同创新带来持续的动力,并为各创新主体带来新价值,两方联合可以进一步提升成果产出能力,联合科技成果产出工作模式如图6 所示。

图6 联合科技成果产出工作模式

首先,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本着成果是策划出来的原则,充分联合两方力量,在专利、论文、专著、科技奖项等方面进行系统策划和顶层布局,形成专利树、成果树等,建立科技成果池;其次,形成双方认可的分配机制,参与的科技创新主体依据贡献比例,协商科技成果署名顺序和成果转化分配比例,形成良好的分配机制;然后,对形成的科技成果,参与的科技创新主体联合进行市场转化潜力评估,对具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成果进行整理,形成成果转化清单;最后,依托双方主战场,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将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

双方在联合后,共同发表署名论文15 篇、申请专利11 项、获得奖项2 项,双方成果产出能力提升明显,协同模式有效激发了成果产出活力,科技成果的大量产出为后续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取得成效

实验室开展了依托单位间联合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建立了卓有成效的联合运行机制,形成了一支面向核心技术研发的优秀团队,打造了多个品牌交流活动,产生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用”的协调发展,支撑协同创新建设。实验室年度考核成绩排序在集团的8 个实验室中由建立初期的第6 名上升至第2 名,2022 年度排名第1,从核心技术到成果产出,各方面均实现较大提升和突破,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及平台重组优化做好了充分准备。

同时,实验室的联合运行为双方协同创新带来了三方面效应:一是集聚效应,联合运行进一步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分工与合作,加速校企联合、发挥各自优势,有效形成伺服专业人才、成果等各方面的集聚;二是溢出效应,鉴于技术的非排他性、可转移性和可传播性,各类成果在双方合作过程中被再次吸收和利用,产生技术溢出和成果溢出,进一步促进成果产出;三是协同效应,通过联合运行以产生1+1 >2 的效应,形成了以知识增值为核心,双主体间大跨度整合的创新模式,实现两者的良好互动,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协同创新新局面。

四、结束语

作为校企联合实验室,航天伺服驱动与传动技术实验室的联合运行机制建设是实验室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在双方精诚协作、共融共生的良好合作基础上,仍需在联合运行模式方面开展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工作,促进实验室在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交流共享及成果产出等方面明显超越原有体系,更好地发挥效用,建设成为高校与研究院所的创新高地,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成果实验室
工大成果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电竞实验室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