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2024-04-17 22:47范晶晶马志芹
新西部 2024年2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共同体中华民族

范晶晶 马志芹

红色旅游是激活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础。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家认同感;有利于促进民族流动交融,增强民族认同感;有利于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加强“爱党教育”,增强政党认同感。探究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应从深挖红色资源,利用科技赋能、健全体制机制、加强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发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立足新时代,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这是推进民族地区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红色旅游是一项典型的红色文化工程。它在带动红色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红色旅游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它的蓬勃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良好发展契机。立足过去,着眼当下,展望未来,把握好红色旅游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了解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探索其具体实践路径,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红色旅游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一)红色旅游是激活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资源载体

红色旅游是“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和革命事迹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3]它是一种兼具文化效益和旅游效益的双重性旅游活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中,留存下来大量的革命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为国家大力开发红色旅游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目前,我国有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收录在《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中,涉及全国各个省份,包括红色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多种类型,构成了现存的红色旅游物质性资源。除此之外,还包括红色歌曲、红色戏剧、红色影视等非物质性资源。这些资源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生成的宝贵财富,是激活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载体能够帮助游客了解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革命、建设、改革中的红色故事,理解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深化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红色历史文化记忆,起到良好的价值观引领和导向作用。

(二)红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逐渐生成的一种先进文化形态,承载着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彰显着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品质。它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许多相通之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是多方位的”。[4]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鲜血和生命、理想和信念铸就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等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精神,凝结了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为代表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及新时代的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构成了红色文化的内在底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时期敢于斗争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精神内核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精神基础。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有效衔接,红色旅游可以通过激活和传承红色文化,深化大众的红色历史文化记忆,从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系紧密。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不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创新路径。

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家认同感

红色旅游是一部丰富生动的实践教材,通过红色旅游,可以营造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对大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与传统的授课讲学等教育方式不同,它是以旅游为重要途径,以红色旅游资源为有效载体,通过环境育人的功能,让主动参与到其中的游客全身心地感受祖国的发展壮大,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游客可以通过参观红色旅游基地加深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了解,对社会主义建设史的了解,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爱国意识,增强信仰的力量,同时也能够提高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促进各民族更加團结,共同捍卫祖国统一。

(二)加强民族流动交融,增强民族认同感

从古至今,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已经凝结成不可分开的命运共同体。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这种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会更加紧密。红色旅游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这有利于形成一个多样的空间氛围,使得各民族在轻松愉快的流动氛围中互相了解,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实现心灵相通。红色旅游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帮助各民族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充分认识国与家的关系,弄清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红色旅游对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助推器。

(三)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5]红色旅游作为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红色旅游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着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进而增强着各族群众对红色文化、中华文化的认同。红色文化是在中华文化的孕育中产生发展,与中华文化联系紧密、不能分割。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团结之根,是中华民族和睦之魂。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红色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族群众人心相依,精神凝聚。

(四)加强“爱党教育”,增强政党认同感

中国的红色旅游不仅是一场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场“爱党教育”。[6]《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红色旅游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了改革开放道路”。红色旅游的发展能够提供给游客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中国革命历史遗迹的机会,帮助其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奋斗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道路,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红色旅游有利于使大众体会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在无形之中做到思想上和情感上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形成正确的政党认知,增强政党认同,进而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文化支撑: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7]红色旅游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天然养料。用好红色旅游资源要从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华文化符号两方面着力进行。

第一,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中的红色文化内涵。红色旅游资源蕴含着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核,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有利条件。发展红色旅游应始终与红色文化内涵深度耦合,发掘红色旅游铸魂育人的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前进方向,提供实践指引。同时,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发掘要多层次、多角度、科学合理地进行,避免出现因过于经济化、市场化而忽视红色文化价值本质的问题。

第二,要深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中华文化符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会上强调:“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8]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能充分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一种记忆符号。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注入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创作一系列富有红色文化意蕴的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中华文化意蕴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在精神上鼓舞群眾,在思想上激励群众。

(二)技术支持:利用科技赋能“红色旅游+”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赋能越来越成为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有效方式和手段。红色旅游与科技创新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

第一,利用科技赋能,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红色旅游可以借助AI、VR等科学技术,打造全新的、数字化的教育模式,以便人们近距离地了解红色旅游景点中所蕴含的红色故事,让爱国主义教育趋向于动态化发展,带给游客全新体验。例如,通过VR、AR虚拟场景能够为游客重现历史名场面,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历史。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红色旅游景区融入党史知识答题闯关、剧情重现、角色扮演等多元项目,将传统的党史学习教育转化成互动体验式的教育模式,有效满足游客在不同场景下的消费需求。

第二,利用科技赋能,打造复合型红色旅游线路。目前有些地方的红色旅游仍然存在表现形式单调、雷同,周边相关资源整合力度不强,与其他各种形式的旅游融合发展不够紧密等问题。为此,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红色旅游与研学、乡村振兴、绿色生态等项目结合发展,打造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精品线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众化的市场需求,丰富游客的体验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多种旅游形式中体悟红色精神,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

第三,利用科技赋能,将红色旅游与影视化作品巧妙结合。红色旅游与影视作品相结合,可以带动宣传,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例如2021年《觉醒年代》的热播带火了延乔路、北大红楼、鲁迅故里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抓住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整合该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利用影视化效应,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三)制度保障:健全红色旅游相关体制机制

制度是可靠的保障。以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健全的体制机制。

一要完善政策体制。当前,红色旅游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意见》《关于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红色旅游提供了政策依据。然而,现行文件大部分还停留在红色旅游发展本身,涉及如何以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规定还较少。因此,统筹推进红色旅游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做好顶层设计与政策完善至关重要。

二要健全管理机制。目前相关红色旅游部门在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思想观念落后、管理方法简单、服务水平不到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为此,红色旅游部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强化部门管理职能,落实保护机制。要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规划,抓住重点,统筹协调,对红色文化遗产、遗迹、纪念馆等进行分级和重点保护,严格落实保护和管理职责。另一方面要建立反馈和激励机制。相关部门要不断获取红色旅游景区游客所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整理,从而更好地完善保障制度,发挥红色旅游在民族工作中的推动作用。对于充分利用地方红色优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景区,地方部门要给予适当的褒奖,以提升其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积极性,并为其他红色旅游景区做出示范。

(四)人才支撑:加强红色旅游素质人才培养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红色旅游从业人员是在红色旅游活动中开展红色教育的引导者,是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培育一批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的红色旅游人才对于有效发挥红色旅游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非常必要。

第一,相关部门要加强红色旅游人才的素养培训。由于受专业知识水平和自身理论基础的局限,一些地方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可能存在红色文化素养不高的问题。对于此,红色旅游相关部门应组织开展多方面的讲座培训,帮助红色旅游人才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红色文化认知,增强红色文化素养。除此之外,还应加强红色旅游人才的政治素养。政治素养涉及政治立场问题,红色旅游人才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对此相关部门要着力培养一批“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9]的高素质红色旅游人才。

第二,与高校开展合作,定向培养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目前,我国红色旅游业相关人才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等专业机构,为此,红色旅游行业部门可以与高校开展紧密合作,鼓励红色旅游进课堂,通过在高校中介绍和宣传红色旅游、民族旅游等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红色旅游行业的了解,进而激发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建立景区与高校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景区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机会和平台,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人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作为景区人才的供给部门,为其持续培育有知识、有道德、有能力的红色旅游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贡献力量。

结 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提出的重要命题,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根本依循。红色旅游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和中华文化符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新路径。以红色旅游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使各族人民形成对红色历史的正确认知,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建起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固本培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载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0/23/content_5444047.htm?ivk_sa=1024320u,2019-10-23。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產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党建》,2022(11):4-28页。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北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

[4]李维军、杨丽:《红色文化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向度解析》,载《广西民族研究》,2020(2):90-97页。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载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2492.htm?jump=true。

[6]左冰:《红色旅游与政党认同——基于井冈山景区的实证研究》,《旅游学刊》,2014,29(09):60-72页。

[7]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载《求知》,2021(06):4-10页。

[8]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回族研究》,2019,29(04):5-7页。

[9]《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载《中国民族》,2021(08):4-7页。

作者简介

范晶晶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马志芹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喀什大学2022年校级重点课题“中国共产党员新疆抗战历史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221768)

◎喀什大学2023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执政为民历史考察”(项目编号:KD2023KY002)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