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倡议书》为例谈基于项目式的综合化教学

2024-04-17 22:47胡军郭玲
新西部 2024年2期
关键词:倡议书情境语文

胡军 郭玲

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基于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经过实践证明,综合化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知识上的进步,更能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也很好锻炼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综合化学习教育理念来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基于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出,要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那么,到底如何以项目式学习来设立驱动问题建立学生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就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为例,谈谈基于项目式综合化教学的设计要素。

把握单元概要,明确学习目的

以综合化教学为基础的项目式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学科知识和解决真实的问题和任务中建立起来的、有机联系的、综合应用的课程,它是围绕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对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单元进行结构性改变,实现国家课程中的学科知识项目式转化,将原本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整合在一个面向真实生活问题的项目中,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教材与项目式学习的有机融合,建立学科间联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倡议书》出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保护环境”为人文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以及“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一篇习作“学写倡议书”和“语文园地”。本单元以“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为学科核心要素,旨在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为此,教师在进行项目重构时,首先要对知识的前后联系做梳理(见图1)。

通过以上的梳理,就有了准确的单元学习目标,那么如何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可以借助项目式综合化教学方式来实现。

产生驱动问题,引发学习兴趣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对于我们熟知的事物,不会引发大脑思考。只有遇上不可预知,或不明确的情境,引发思考、产生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发生观念和行为上的改变,[1]我们称之为学习。在项目式课程重构的过程中,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良好的驱动性问题是重构及引发学习非常重要的环节。设置驱动性问题就要遵循以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以学生兴趣情感为切入点、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与学科知识整合、应用领域等紧密结合。本单元在设计过程中,由一则交警发布单双号限行的公告展开讨论,引发学生头脑风暴:一到冬天,我们面临的环境大敌是什么?——雾霾!它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也严重影响我們身体健康。作为小学生的你,能对保护蓝天做哪些事?随后出示一组照片:班级里满是空缺的座位、在教室喷洒消毒液的校医、街上戴防霾口罩的人群,以及一则《各医院儿科就诊现井喷式增长》的报道……从而引领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和环境相处?写《倡议书》这个驱动性任务也就呼之欲出。“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份《雾霾治理倡议书》,评出最优,张贴到学校、社区吧!”此学习任务贯穿整个单元,帮助学生在“生活” 这一大课堂里快速成长,通过学生多方面的思考与探索,进而理解生命、生活、生态的内在联系。

为了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相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执教教师对项目课程进行项目设计,以更好引领学生深度学习(见图2)。

这样的设计完全把学习机会放在学生手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积极性,更是促进了项目式成果的生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经过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运用多种办法,来实现最终任务《倡议书》的完成。

组织实施计划,推动深度学习

实施项目式学习,重点在于通盘的规划,难点在于攻克驱动问题的实施过程,落脚点在学生有质量的学习上。由于当时处于线上教学,结合项目式学习设计,为保证后期的学习效果,在教师主导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7个学习小组,借助多媒体QQ群、腾讯会议等为讨论学习平台,由各小组长组织成员在线上开始了一系列讨论研究活动。

在组建学习共同体后,对单元所学内容进行了梳理,结合“保卫蓝天”这个大情景,来引发学生对环境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思考。通过初步感知、交流,明确此次学习的过程重点不仅是围绕“环境保护”,掌握“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这一语文要素,更要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探究、拓展,对环保必要性的认知,以及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和环境相处,并能围绕中心写一份有效的倡议。随后就进入项目活动和项目学习之中,借助课文学习,掌握本单元核心知识;阅读《远离雾霾》《远离雾霾毒害 你该怎么办》,进一步巩固核心知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发现问题等。至此,有了工具与思想上的保障,再实现与生活联系,发出倡议就是行之有效的。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一种特殊的机器学习,用于人类学习,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一次次迭代学习。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查询求证——学习建构——发现问题”,教师就要善于引导。教师在第一次小组会议前,先召集各小组负责人进行线上会议,帮助各小组长梳理小组讨论思路,再由各小组长负责主持小组线上会议讨论。从表1《第六学习小组组长的第一次会前准备》、表2《小组第一次会议任务》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生的情境。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在明确驱动任务后,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交流中,有的学生还记录了会议要点。会议中,小组长还能注意到后续工作的安排(见表3),如:分配查找不同类型的资料、资料呈现类型的要求等,充分调动了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并安排了下次会议前大家需要做的准备(见表4)。学生本身作为学习群体,他们能够计划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很棒了,但是因为项目式的学习一直有明确的任务指向,所以在活动实践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其组织策划能力得到了很好锻炼,即使是线上活动,也显得游刃有余。

讨论交流中,各小组均做到了人人参与,每个孩子都能说说自己在这些信息中的发现,并能针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不愿意选择绿色出行、逃避单双号规则,乱丢垃圾存在侥幸心理等。还有同学查询到产生雾霾源头的资料,如:喜欢开大排量的汽车,工业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意见。有的小组还邀请一线的交警,如王欣然同学的爸爸,给大家讲述了交警的身体状况和在完成任务时因雾霾受到的阻碍,以及对小学生及其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绿色”出行的一些建议等。这样的綜合性学习,让学生对单元主题和雾霾这个问题在探讨中达到了更深入了解。

第三次会议,组员围绕大家的倡议书初稿进行交流、评价,小结优缺点并交流了此次活动中各自的收获。本次讨论非常热烈,效果良好。

这个过程落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项目的参与者、协调者和责任人,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通过交流、商议、合作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执行任务活动,转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更有激情和动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这样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取知识、加深理解和迁移运用迭代进行:在理解中尝试应用、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构建新的认知,形成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和体悟,学生是沉浸其中的,也获得了核心素养。

整理习作内容,分享学习成果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要素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感知,但真正习得在于运用。项目的最终任务——《写倡议书》是学习活动的成果。倡议书具有时效性,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实用性文体。所以,建立在学生自己经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揣摩方法、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活动之中,有了前面的学习历程,学生不难发出有价值的倡议。同时,当每个学生写好倡议书后,各小组再次进行线上交流,分享书写心得,并“从能够运用关键信息,表达自己的主要观点”为核心评价指标,评选出最有说服力的倡议书,再进行全班交流。这些倡议有的振奋人心,有的引起共鸣,让每个人都对环境、对个人行为产生了新的思考,学习效果很好。

课后,各小组为了真正落实此次活动倡议的内容,把有时效性的倡议书通过联系社区或者物业,进行规范张贴,引起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反响,得到了好评。

这次活动让学生从课本走入生活,走进社会,将所学与日常生活的大情境结合了起来。通过探索和思考,不仅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而且还了解到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新知识,也体会到环卫工人、环保志愿者,各行各业等人员为净化环境而默默付出的辛苦与无私。同时,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也让学生学会在社会大环境中,不管发生什么都要以一种从容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结 语

通过学写《倡议书》综合性教学,我们明确了:把握单元概要,围绕单元要素,明确学习目的,是教师选择教学素材、形成学习任务的导航;以学生为本,设置学习情境,产生驱动问题,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通过真实组织实施计划,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分析推理、沟通交流、最终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这样让学生与真实任务情境的持续沟通才有意义。

总之,基于项目式的综合化教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学会把一个核心知识转变成合适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活动,全身心参与。其中,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从单一的课堂走进真实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以及创新的能力,推动研究性学习。同时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对课程资源的领悟力和综合运用资源的能力,拓展教学内容的思维广度与知识深度,给出最合适的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景业:《让学习真正发生》,载《中国教师报》,2018-3-21。

作者简介

胡 军 西安市雁塔区第五小学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及信息化融合教学

郭 玲 西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面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综合化教学的研究”(立项号:SGH20Y0178)

猜你喜欢
倡议书情境语文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拒绝盗版 坚持原创”倡议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写作一篇倡议书
倡议书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们的倡议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