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感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强化策略研究

2024-04-17 08:00张丽娟
新西部 2024年2期
关键词:使命感教师职业思政

为了有效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自身职业使命的认同,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教学水平,提出使命感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強化策略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的重要内涵,明确职业自信的四种重要体现形式。基于此,按照理论自信、教学自信、专业自信以及心态自信的分析顺序,对应探究职业自信的强化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高校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政治素养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而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推进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主体,其综合素质、职业自信与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其中,职业自信是教师在思政教育领域中表现出自觉、自信和自主性的态度,是教师开展工作的内在动力和保障。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的强化探索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的重要内涵

(一)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具体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政治理论素养,同时对思想政治课程知识体系有深入全面的了解,能够在课堂上自信地传授和阐释相关理论知识,以此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自信

教学自信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和方法,能够设计与学生需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且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程,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专业自信

专业自信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积极通过自主学习、同行协助、教学引领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并且在自我反思与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广泛汲取先进教学经验,时刻保持对新时期教育科研成果的追求。

(四)心态自信

心态自信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工作心态,对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有清醒认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时,教师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从中获取职业幸福感。

使命感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强化策略

(一)强化自身理论学习,拓展专业知识存量

在使命感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时代精神与学科知识传播的重要使命责任。因此,为了有效实现该使命任务,需要教师通过强化自身理论学习,拓展专业知识存量,形成高度的理论自信,有效推进新时代思政课程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了解时代学科教育问题和教育需求,将自身理论的强化学习分为“认知”与“巩固”两个重要阶段,并持续性学习,强化自身理论学习基础。

在理论学习的“认知”阶段中,教师需要将时代教育使命感融入到理论学习中,积极结合时代背景,从中汲取养分,吸收当代专业教育领域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和新实践。并在强化学习过程中不断更新、拓展自身的知识维度和专业视野,保持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在有效吸收时代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性,加强对新时代教学实践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的全面认知与基础了解。基于此,将这些认知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更有效地将专业学科内容与社会时代发展相衔接,从强化性的理论学习方向使专业教学更具有指导性与针对性。

在理论学习的“巩固”阶段中,教师需要以丰富自身的专业底蕴和学理基础为重要学习方向。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教师需要丰富知识存量,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广泛阅读具有时代特征的相关文献和书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学习。在此基础上,以融合性思维为重要导向,结合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纵向延伸专业学习角度,将其有效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识水平。另一方面,专业底蕴的丰富与学理基础的形成不仅需要进行强化性、融合性的理论学习,还需要结合专业实践,积累实际教学经验,以此丰富教师的知识存量。对此,教师需要基于新时代的教育视角,在教学中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深度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和独立的专业思考路径,同时积累自身教学经验。

(二)坚持以创新导向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活化思政课堂教学内涵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需要树立创新引领的使命感,改变自身为教材知识搬运者与教学资源传递者的固化形象,积极通过促进专业教学知识内涵外延拓展,切实做到以创新思维丰富思政教学内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维束缚。

在转变传统教师形象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需要树立创新引领的使命感,积极探索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方法,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同时,需要结合新时代要素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方法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策略。将这些教学方法与思政课的内容相结合,思政课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1]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形成专业学习思维。

在转变教师形象、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为了深化思政课堂教学内涵,思政课教师需要创新教学话语。具体而言,可以利用生动的学科语言来讲解思政课内容,以突出其真理性和学科吸引力。

(三)广泛推进教师间专业实践交流,融合具有集体智慧的先进教学经验

在使命感视域下,教师作为时代教育任务的重要推动者,肩负着拓展思政教学知识广度与精神内涵的重要使命责任。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经常会面对各种教学调整与实际教学问题,例如,如何使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简化,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如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政学习思维等。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积极通过多种方式汲取群体智慧,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与职业素养,并在自我反思与自我升华的循环过程中,寻找到契合新时代教学要求与自身使命责任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2]在实践过程中,主要通过学校组织层面与教师个体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索。

在学校组织层面,定期开展校际交流活动是汲取群体智慧、促进教师间专业实践交流的有效方式。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观其他学校的思政課教学,进行教学观摩和交流,拓展教师的学科视野和专业教学思路。以此分享其他学校的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经验,更有效地促进教师间的相关学习,使教师更加了解同行的专业实践经验,如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方法等,优化自身教学策略。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推动跨学科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邀请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师参与思政课教学讨论,以多元学科视角分析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促进交叉学科融合,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思想引导效果。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退休的优秀思政课教师与在岗教师开展教学经验共融共研活动,利用资深老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理论功底,对实际思政课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在交流分析过程中融合多种教学经验,引导在岗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进行积极调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专业自信。

在教师个体层面,美国学者卡尔针对教师职业发展与职业自信提升,提出了“学习+实践+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强调了教师成长的三个关键要素:学习、实践和反思,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因此,教师个人在自我提升过程中,需要以教师成长公式为基本导向,[3]在职业发展中积极地以自主学习、同行协助、教学引领三种方式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提升,优化自身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研修班等形式,进行思政理论强化学习,将知识存量转化为知识增量,为自我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协同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探索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在实践探索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基于此,教师需要在实践探索与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法,充分发挥出思政教学内容的重要引领作用,优化教学效果。以此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等要素的相互作用,持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自信。

(四)建立健全多维度绩效保障体系,以内生力量为驱动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在使命感视域下,为了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心态自信,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效激发其使命感,需要以教师绩效保障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为重要抓手,基于教师考核与教师激励等维度,以认同、肯定、尊重等内生力量为重要驱动,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而从根本上强化教师心态自信。

在教师考核模式优化的实践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具有教、育、评、管等多重职责,在课程建设、育人育才与学校建设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主要贡献。但由于传统教师绩效考核方式过度重视教师的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政课教师所做出的贡献。因此,需要将这些贡献细化为具体的评价考核指标,结合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学术道德和精神风貌等评价标准,对教师个体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进行综合统一评估,以此更加全面地了解到教师在不同教育教学环节中的贡献,[4]使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自身职业价值和教学使命感。基于此,将考核结果与职称、奖惩和职业发展挂钩,在肯定教师教育教学贡献的同时,更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强化他们的心态自信。

为了让教师的自我价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地尊重、肯定、认同,间接强化教师的心态自信,需要通过优化教师激励机制,健全教师绩效保障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榜样激励等多种方式,对教师的付出进行重视与肯定,使教师对自身使命感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

其中,物质激励部分主要包括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设立奖金制度和改善福利待遇等措施,这些可以直接提高教师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增加他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从而强化心态自信。同时,对教学成果和学科研究成果等方面表现出色的教师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充分肯定了教师的付出与工作价值。

而非物质激励部分主要包括为教师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开展师资培训、设立荣誉称号及表彰奖项等措施。通过以榜样力量带动教师团队整体的教学氛围形成,在为教师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和专业能力机会的同时,肯定教师的努力与付出,强化教师的自信心和职业幸福感。基于此,通过上述内外双循环的方式建立健全多维度绩效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发挥教师内生力量的重要驱动作用,使教师在精神与行为上,都能获得职业幸福感,进而强化其心态自信。

结 论

使命感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的强化路径分析,是对教师成长和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探索。本研究通过对教师职业自信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明确了职业自信的重要构成要素与体现形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职业自信的展现形式进行对应分析,综合总结出使命感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的强化策略,旨在为推动思政教育事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连灵、王倩:《职业使命感与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的关系》,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10):1529-1533页。

[2]吴禹江:《浅析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的理论内涵》,载《决策探索(中)》,2021(06):60-61页。

[3]王晨曦:《“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载《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2):91-93页。

[4]刘俊涛、刘晓苑:《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论析》,载《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41):90-92页。

作者简介

张丽娟 中北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自信研究”(课题编号:SZ-21062)

猜你喜欢
使命感教师职业思政
中小学教师感知使命感对践行使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工匠精神之责任感与使命感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