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冲突,筑牢家校关系的“防护网”

2024-04-23 06:50王雪
教育家 2024年13期
关键词:防护网家校冲突

王雪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在助力孩子成长的路上,家校冲突发生时,教师和家长积极应对—多一些理解,就少一些苛责;多一点理性,就少一点冲动;多一分沟通,就少一分误解,让问题回归本源,探寻处理家校冲突问题的“最大公约数”,才能筑牢家校关系的“防护网”。家校冲突的共性特征是什么?造成冲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应对家校冲突问题,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本刊编辑部邀请教育学者、教师、校长共同探讨。

《教育家》:家校冲突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家校冲突的共性特征是什么?造成冲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殷飞:当前家校冲突原因多种多样,如家长对学校管理规定不理解、家长认为教师处理孩子问题不公正、教师觉得家长不配合学校、家长与教师沟通不畅等。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些冲突的共性在于家长个性化的期待和学校教育的集体性之间的矛盾。

家长思考问题的个体化与学校教育集体性之间的矛盾。随着个体主义价值观的日益盛行,社会对集体主义教育以及教育中的集体主义产生了误解与抵触情绪,一些人将关心、理解、包容和奉献他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视为“洗脑”(PUA)。这样偏差的价值观同样体现在家校关系上,表现为部分家长只顾及自家孩子的利益,很少考虑其他孩子或者集体的利益。

家长对孩子的保护与学校促进学生发展之间的矛盾。有的家长往往过度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孩子的长远发展。比如,一些家长不理解学校为何要让孩子参与劳动,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劳动过程中受伤或者受累,短视地排斥劳动教育,忽视劳动教育中深远的教育价值,这极大地制约了孩子的发展,也阻碍了学校教育目标的落实。

学校对自身教育权威性的强化与家长渴望平等之间的矛盾。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权威阶段,认为家长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学校的各种教育要求,在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或者教育改革行动方案时,未向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与解释。学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思维和教师欠缺的家校沟通能力与家长日益提升的渴望平等、尊重和沟通的需求之间存在落差,从而产生误解、不满与矛盾。

席长华:冲突并不都是消极的,如果在安全阈值范围内,冲突也可能具有正向功能。家校冲突同样具有双重性,因此,我认为应从底层逻辑出发,分析家校冲突的发生机理,让被“妖魔化”的问题回归理性。

时间维度:“累积——爆发”。教育场域天然具有情感的联结性,家长对教师往往是赋予情感信任的。在一定程度上,家校冲突是长期互动中信任关系建立失败的结果。当不信任的关系累积到一定程度,再遇上导火索时,冲突便可能一触即发。

空间维度:“交织——叠加”。伴随教育成为家庭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领域,教育冲突也跨越单一教育空间而叠加扩散,影响更为广泛和复杂。这种叠加具有方向性,并表现出马太效应,即不同空间上的关系越是和谐,叠加后的冲突就越少,反之亦然。如在班级空间中,生生间由于交往发生冲突,若该生在学校空间或家庭空间也发生冲突,往往不同空间的叠加,会更易引发家校冲突。

关系维度:“转嫁——移交”。家校各主体间结成的关系理应是相互支持的,其基础在于“为了我们共同的孩子”的假设和共识,这种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家校不同主体间合作的“黏合剂”。而当双方信任关系破裂时,为“我们共同的孩子”以及“家校共同携手”等实践中的价值诉求变得不再是双方共同的价值取向。此时,学校教育成为一种利益诉求,原本更多情感、伦理色彩的教育关系逐渐演变为现实的利益争夺或求取关系,不同主体在教育体系内理应承担的责任出现了转嫁或移交。

价值维度:“缺失——错位”。学校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所秉持的价值内核以及塑造的整体形象奠定了教育关系的底色,决定性地影响着教育关系的性质。学生如在学校生活中看到“功利”“面子工程”“形式主义”等现象,可能导致他们对学校的价值认同出现危机,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和接纳感,进而在内心深处对学校产生信任危机。因为“不认可自己的学校”,所以遇到冲突时,他们便不会选择主动地维护学校的声誉,而是毫不客气地“揭底”,甚至以“找茬”的心态投诉学校。

表面来看,家校冲突常常是以一个个具体的“小事情”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家校冲突的发生,不仅是学校或家庭某个单方面的原因,它的背后还有着更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教育家》:尽管并非所有的冲突都能得到良好化解,但是教师和家长在冲突发生前有效地预防,在冲突发生后能恰当地应对,将会对构建更加和谐的家校关系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如何预防、应对家校冲突问题?

昌青:当下,家校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教育里的“师道尊严”受到了挑战,家长更多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权责边界逐渐模糊。因此,由于各主體间权责的模糊性与复杂性,导致冲突发生时,处理方式难以达到我们期望的法理位置。以孩子为中心,学校、教师、家长是孩子受教育过程中最为活跃的三个因素。为构建更加和谐的家校关系,我们必须从法治层面入手,厘清各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

教师——依法执教。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提升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有些冲突的发生源于教师的法治观念淡薄。例如,一些教师不尊重学生的隐私,擅自进入学生宿舍进行检查。再如,教师对学生的惩戒应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而不应包括学生的学业行为。然而在现实中,一些教师因学生学业成绩不佳而采取惩戒举措,如罚站、罚写、打扫卫生等。这些行为使得家长向学校“讨说法”,冲突便发生了。而这些冲突,都是教师能够通过依法执教进行规避的。

教师在家校沟通中应扮演主动角色。当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打电话叫家长来,妥帖的做法是择机、择时主动家访,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家长建立信任关系。然而,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常常存在信息传递上的不完全性,建立信任关系是一个需要持续积累的过程,这并不是简单的加法运算,而是一种相互信任的叠加效应。

家长——依法育子。家庭教育的问题主要分为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在当今社会,中国家庭的多数问题在于教而不当,这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这意味着家长开启了“依法育子”的时代。如今,学校教育延伸到了家庭,家长在家中充当“教师”的角色,孩子在家找不到父母,不停地被询问“作业做完了吗”。这可能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交友处事以及生活习惯等缺乏关注。所以,孩子在学校生活中必然会反映出一定的生活行为问题。这时,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将孩子送至学校就意味着将责任交给了教师。这一观念忽略了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可能是由家庭教育不当引发的事实。在此过程中,教师成为无辜的“替罪羊”,孩子成为家庭教育不当的“牺牲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了家长的责任是“培育、引领、影响”。若家长过多干涉学校教育,最终会扰乱了教师的“责任田”,也荒了自己的“自留地”。家长应以儿童为本,以生命为本,科学、合法地培育子女。

并喻时代,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许多人都想在教育领域分一杯羹。但自媒体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家长宁愿相信非专业教育人士的言论, “照书养娃” “跟着视频养儿育女”,也不愿相信学校里的教师。因此,家长需要提升信息素养,培养合理筛选、正确理解教育观点的能力,不要轻易被网络信息带节奏。

学校——依法办学。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和运作。目前,我国已出台了大量教育相关法规,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学校需要反思:是否真正将法治观念贯彻到了日常教学之中?依法办学是现代学校发展的一个基本点,学校不仅需要贯彻落实依法执教,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还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氛围,潜移默化地让他们习得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

现实中,一旦发生家校冲突,一些学校会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这导致教師在处理家校冲突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甚至会主动选择“息事宁人”。这是为什么?因为学校无法承受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教师“耗不起”。这反映了法制和学校规范不健全的问题。多年前,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或冲突时常常会引起围观,但随着执法程序的不断完善,现在大多数交通问题都能得到合理解决,人们也不再将这样的问题视为“新鲜事儿”。同理,虽然教育是面向人的工作,更为复杂,但只要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让教育工作者自觉站在法律的视角上思考问题,在法治的轨道上解决问题,教育的环境就会越变越好。

韩似萍:面对冲突时,我们需要意识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或者必须解决,有些冲突存在是有意义的,在处理孩子问题上,家校关系其实是亲师关系,是教师与家长的身份不同而带来的立场不同。只要双方能够理解、沟通、妥协,达到一种“共存式”的合理存在,对学生的成长将是有益的。

当前,学校希望家长能够配合学校的意愿对待学生,家长希望学校满足自己的个性化诉求。这种“双打式”的教育,往往违反生命发展规律,可能将孩子逼向绝路。

教师与家长,两方最爱孩子的人,却在“神仙打架”。为何这种爱会演化为矛盾或冲突?如何化解?

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基于职业关系的理性爱,通常以规则为行为准则,而家长对孩子的爱则是基于亲缘关系的感性爱,通常以情感为出发点。两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待孩子,导致了矛盾和冲突。

所以,缓和家校冲突,教师与家长首先要“共轨”,即以学生为本,建立共识、统一立场。关乎孩子,家长通常有强烈的情感诉求,同时希望教师能与自己共情。因此,教师不宜以命令者的角色要求家长完全配合自己的行动,而应主动向家长展示自己想配合的诚意,尝试理解家长的情感诉求。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坚守自己的职业立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受规则约束,必须守规矩。例如,有些家长以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为由,要求教师将自己的孩子调到特定位置。这时,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则,确保为全体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为了满足个别家长的情感需求而妥协。另一方面,尝试理解家长的情感诉求。中国的教育环境具有特殊性,人们对于特定的言论有着极其敏感的态度,例如“男盗女娼”。如果遇到男孩小偷小摸、女孩早恋等情况,教师不宜直接在父母面前指责孩子的过错,这会让父母感到绝望。教师应该用更温和的语言来沟通,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给予严厉的批评或判定。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家长的情感和期待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建立良好家校关系的一个基本点。

猜你喜欢
防护网家校冲突
家校距离
发挥自身优势 共筑安全防护网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人蚁边界防护网
SNS主动柔性防护网在高边坡防护中的应用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