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024-04-23 09:15李建生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考 2024年41期
关键词:信息源本质观点

李建生

前言

所谓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依据,是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现象有真相和假相,假相具有迷惑性,只有认清真相,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现象有主流和支流之分,支流现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只有抓住主流现象,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

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认识的开始。但是,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要想把认识导向深入,还需要进一步探求事物的内在特征、本质属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考场作文写作的过程中,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的运用和论证的使用,均需要我们能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去挖掘文题的深意,表达深刻的见解。

【画重点】

1.如何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去分析材料和命题背后的实质?

2.怎样更好地运用所积累的作文素材?

3.如何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构思行文思路?

文章立意:挖掘隐藏的深层本质

文章的立意不能只停留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上,而是要找出事物的根本特点和基本属性、内在规律等。别人只看到表层现象,而你却看到了隐藏在深层的本质;别人只是“知其然”,而你却能“知其所以然”,这就能给人启迪,催人深思,发人深省。

深层的立意当然来源于深入细致地审题,因此,审题时能否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尤为关键。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中,对于现象事件类的材料,我们可以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去分析材料背后的实质,可以分析材料所包含现象的成因,也可以指出这一现象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或所带来的危害,当然也可以适当地提出对策。

“透过现象看本质”还需注意的是,事物的本质可能比较复杂,有主流和支流之分,认识事物的本质有浅认识和深认知之分,只有抓主流入木三分,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

比如对以下作文材料的分析:

在Google或者百度里,不管你是谁,来自哪里,只要你敲入相同的关键词,在同一时间里,得到的答案一定是一樣的。这是一件恐怖的事!这意味着,对于某一话题,我们的信息源和观点,正在趋向同一化。

材料虽有关键句“对于某一话题,我们的信息源和观点,正在趋向同一化”(关键词则为“同一化”),但此关键句仍带有现象的特点。如果我们再追根溯源,追问“信息源和观点同一化”的原因,就会发现可能是因为网络搜索引擎对信息同一化的归类,但更为本质的原因却在于网络环境下大众的从众趋同心理和由此所滋生的“传染病”。认清了这一点,我们分析问题时便有了针对性,因而,我们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便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1.网络搜索正在悄然改变和影响人的生活、思想等,容易局限人们的思维;

2.善待信息源,才能更好地保持自我思想的独特性;

3.面对信息源和观点的趋同化,不应只是恐惧,而应理性地善待自己的思考,不能让网络取代;

4.无论是“趋同”还是“单一或独特”,人的思想在于它可以整合信息,让思维动起来、活起来。

当然,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可以由浅入深地先分析支流,再着重探析主流。

素材运用:

善于“积”,更要善于“析”

所谓善于“积”,也就是要善于积累素材,为我所用。但是积累素材仅仅是写好作文的一个前提条件,文章写得好,有时候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材料或材料的多寡,而在于能不能恰当地运用材料,尤其是能不能入木三分地分析材料,揭示材料的本质。

因此,在考场作文时,我们不妨将积累的材料作深入本质的思考。如写“盲从”话题的文章,有学生用日本核污水排放导致国民抢盐潮这一材料,并对其本质进行了挖掘:抢购风潮的背后,是我们许多国民科学素养低,常识不彰;也是许多国民缺乏生存安全感,社会陷入信任危机的反映。如果能多角度、层层深入地展现自己的思考力和分析力,文章好坏自不待言。

当然,对材料如果能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这当然是最为深刻的本质挖掘。杂文家狄马的《荒谬的苦难哲学》一文发表的是自己对“苦难”的看法,文中引用了几乎是写“苦难”“逆境”的文章最为经典、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段材料: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但是作者却说:

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然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高兴的时候就一定写不成?因而,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作者最后认为,苦难并不直接导致伟大;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苦难转化为创造的动力是有条件的,这首要的条件就是苦难的承担者必须具有非凡的毅力、超人的心智,以及对自己牺牲较低价值换取更高价值的坚定不移。这样的观点见人所未见,不仅新颖,而且深刻。

行文思路:层层深入,条分缕析

运用“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辩证思维分析问题一般可遵照以下行文思路:

1.摆现象:引述现象,语言要简练,必要时指出其内涵特点;

2.揭原因: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观点,要及时清晰;

3.析利害:分析利弊,要言不烦,进而证明观点;

4.明途径:提出对策,切实中肯,对观点作补充;

5.作结论:强调观点,回扣文题,使全文结构完整。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可以以“揭原因”或“析利害”为主,着重从“为什么”方面把观点论述清楚,以“明途径”为辅,把“怎么做”简单加以交代即可。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呢?这需要我们在考前磨砺思想、思维,虽然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但还是有路可循:可以借读报刊上的时评文章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上各类现象的本质;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分类关注各类现象,比如教育类、娱乐类、文化类、经济类、网络类等等,这样或许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各类现象,至少分析此类问题时不会写偏甚至思想偏激。

猜你喜欢
信息源本质观点
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信息源选择多样性研究:概念内涵与测度方法*
睡眠者效应
睡眠者效应
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源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观点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