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古典学科:利文斯通的大学教育观

2024-04-23 02:04易红郡秦睿
关键词:大学教育

易红郡 秦睿

[摘 要]英国教育家利文斯通曾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他在大学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利文斯通关于大学教育的论述体现在他的著作与演讲中,他认为大学是现代文明的中心和传递真理的殿堂,大学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具有理性精神的人和道德高尚的青年。然而,大学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大学课程缺乏科学性、大学考试内容欠合理、大学教学方式需改革等。利文斯通提出通过优化大学课程和考试内容、转变古典教育教学方式完善大学教育。作为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利文斯通的大学教育观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色彩。

[关键词]利文斯通;大学教育;古典教育;古典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4)01-0105-07

Defending the classical disciplines:Livingstones view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YI Hong-jun,QIN Ru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Livingstone is a British educator who once worked in Corpus Christi College of Oxford University and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He has rich experience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 theory and practice. Livingstones research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reflected in his books and speeches. He believes that university is the center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he temple of truth transmission. The func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to train qualified citizens,people with rational spirit and young people with noble morality. However,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in university education,such as the unscientific curriculum,the improper content of examination and the urgent need for reform of some teaching methods. Livingstone proposed to improve university education by optimizing the content of university courses and examinations and trans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classical education.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Perennialism,Livingstones view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classicalism.

Key words:Livingstone;university education;classical education;classical disciplines

利文斯通(Richard Winn Livingstone,1880—1960)是英国著名的古典主义教育家,曾任职于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利文斯通的大学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演讲与著作中,他依据自身在大学中的求学与任教经历,对大学教育及其改革发表了独到的见解。1947年,利文斯通在国家图书联盟(The National Book League)第五届年会演讲中重点阐述了自己的大学观,后被整理成《关于大学教育的思考》(Some Thoughts on University Education)一书。他指出:“我是在自己的經验范围内发言的。我的批评可能并不适用于每一所英国大学,但这次演讲所提倡的一般原则是正确的。”[1]5作为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利文斯通是捍卫古典教育的中坚力量,他的大学教育观带有明显的古典主义色彩。他意识到当务之急并不是提高科学在大学中的地位,而是捍卫古典学科[2]。利文斯通主张大学教育要保证古典学科的主导地位,反对科学教育占领大学教育的高地,并从古典教育的角度分析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略。

一、大学地位何以确立

利文斯通特别重视大学及大学教育,认为大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处于现代文明的中心,是传递真理的殿堂,而大学教育则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部分。

(一)现代文明之中心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其教育水平是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的标志[3]。一方面,大学是现代文明的中心。现代文明是现代社会的一部分,现代人的活动轨迹形成了现代文明,而与现代文明相关的人类活动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利文斯通认为,大学是传递思想文化的场所,接受大学教育的人们影响了现代文明的方向,并推动世界发展的进程;大学教育塑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们的世界观,从而影响了政治和工商业发展等[1]5。大学教育输出的人才建构起现代世界的框架,并影响各行业的运作。利文斯通把现代世界的大学比作中世纪的教会。他说:“除非现代文明崩溃,否则大学的影响将会持续性地增长,它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影响几乎和中世纪时期教会的影响一样大,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是类似的。”[1]6大学的影响辐射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支撑现代社会的运作,并为创造现代文明提供动力。可见现代文明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大学。

另一方面,大学汇集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和伟大思想,通过教育将文明成果传递给广大人群,以此开启民智和服务社会。利文斯通认为,大学不仅保存了人类历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与犀利的思想武器—古代文明,还使这些精神财富和思想武器以一种与现代文明相契合的面貌出现,以满足社会进步与提升个人价值的需要。他说:“大学并未在这些现存原始形态智慧的基础上增加任何东西,而是对这些智慧进行提炼和完善,使它们能够服务于各种目的,以及使它们能够满足其初始形式无法满足的要求。”[1]6大学并非只是单纯地保存古代文明,而是对它们进行再加工,保留古代文明精华的内核,使它们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利文斯通指出:“如果你想摧毁现代文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摧毁大学。因为大学处于现代文明的中心。”[4]

(二)传递真理之殿堂

利文斯通把真理定义为“道明一切事实,在不确定的地方承认不确定性,在缺乏知识时承认知识的匮乏;它是指公正与坦率,在辩论中不占任何不公平的优势,不曲解对手的观点或忽视其论点的优缺点”[5]74。在他看来,真理具有一种本真性与纯粹性,要求人们在追寻真理过程中探索事物最初始的面貌,不加入主观与功利色彩,专注于纯粹的真理。利文斯通认为,大学是人们追求真知、传递真理的场所,大学教育关心真理的传递,致力于培养学生为真理而求知的精神。大学的最终理想是传播真理、找到事物的本质。大学所追寻的不是功利与成功,而是真理;大学所关心的是知识,是现实的景象,它存在的条件是完全自由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1]7。利文斯通对真理的追求出于一种探究知识的渴望,反映出希腊式的求知精神。希腊人寻求知识,不是为了它的回报,诸如长寿、高效和资源,而是为了知识本身[6]。

利文斯通指出,大学为真理的诞生提供空间支持,为真理的传播提供思想保障。大学既是真理产生的主要来源,也是它在社会上传播的推动力[1]8。学术自由作为真理诞生的条件,能够保障师生思想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是打造卓越大学教育必要的环境氛围。利文斯通认为,尽管追求真理要求人们付出代价,但依旧有人为真理而献身,社会也因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与渴望而不断进步。他批评那些认为大学学术自由会带来严重后果的人们:“如果批评家们认为这种不经约束的自由和除知识外对任何事物都漠不关心的态度,会破坏对社会而言必不可少的信仰,或是带来原子弹或化学战等战争灾难。对此,我的回应是,历史上充满了反对因教育而牺牲真理的警告,对知识的追求指引人类走上了一条不管多么危险都能稳步发展的道路,如果不这么做,将是信仰的失败。”[1]7

二、大学教育何用之有

为了生存并产生影响,大学的组织和职能必须适应周围人们的需要,它必须像社会秩序本身一样充满活力和富于弹性[7]。基于此,利文斯通着重论述了大学教育的功用,认为大学教育能够提升个体的智力水平与内在修养,并为社会服务提供人才。利文斯通倡导大学通过教授生活哲学的方式,凭借古典著作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他呼吁人们不仅要关注大学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还要注重大学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大学教育的功用决定了大学在各级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大学教育所处的地位证明大学发挥的功用非同寻常。

(一)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利文斯通赞同纽曼对大学功用的定位,认为大学具有服务社会的作用。如果大学课程一定要有一个实际的目的,它就是培养社会的优秀成员[8]。利文斯通指出:“在一个思想分裂、价值混乱的时代……支持纽曼观点的理由是多么有力!大学教育也应该使我们具备成为优秀社会成员的能力。”[1]8利文斯通以纽曼的观点为出发点,认为现代大学教育应当发挥社会功能,为时代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这项职能也应得到社会的支持。他认为大学是现代文明的中心,大学教育的影响渗透社会的方方面面,现代文明一旦脱离大学,很有可能会遭遇严重的灾难,因而大学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它培育人才的成功与否,进而影响到社会各机构运转的好坏。在利文斯通看来,大学教育能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既彰显了大学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也体现了社会对大学教育的要求,这是所有教育家乃至全社会都必须关注的。大学能够创造知识、训练人们的心智,大学教育产生的思想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每一方面,整个现代社会的福祉都依靠大学的活力[1]5。

利文斯通认为,如果大学教育被政治等外在因素利用,不再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而是提供统治工具,就会导致专制主義与集权主义的诞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利文斯通意识到大学很有可能失去独立性而唯战争马首是瞻。他说:“那些大学像雇佣兵一样为当时的俄国、德国、意大利的统治者服务,给这些国家提供需要的武器,却不过问任何问题……如果期望大学构建一个完美的事物,也许要求太高,但大学至少可以派出一些人去做出一些努力,以便给予世界正在寻求的指导,不仅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而且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发挥领导力。”[1]6大学教育培养的公民不是只关注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技术人员,而是在精神层面发挥领导作用的综合性人才。在利文斯通看来,这种合格公民不仅为人类社会带来物质富庶,还能够观照人类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的满足离不开古典人文著作的学习,学习古典著作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二)培养具有理性精神的人

大学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理性精神,而理性精神的塑造有赖于一种生活哲学。利文斯通指出,每个人都肩负着一项不那么雄心勃勃但必要的任务—让自己的生活有秩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工具就是理性[1]17。理性精神的培养需要在大学教育中贯彻一种生活指导原则,利文斯通将它定义为“生活哲学”。他强调大学教育要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引从而弥补精神的匮乏,即大学教育要秉承一种生活哲学。他认为,在所有研究中,最崇高的是研究一个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应该如何生活,这样的研究应当让每一种教育和每一所大学为它留有发展空间,因为弥补精神缺陷比完善政治、经济规划更为迫切[1]16。如果大学教育不能让学生掌握生活哲学,那么它就没有为人们提供最需要的东西[9]31。

利文斯通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生活哲学方面的指导,因为生活哲学是培育理性精神的重要途径。在他看来,具有理性精神是个体进行独立思考的标志,理性精神能够帮助人们进行灵魂上的审思,而生活哲学是理性精神在实践中的显现,它指导人们对生活进行判断。他说:“我们有一种生活哲学是多么必要,它可以用来塑造行为,在怀疑时作为参考,作为挑战、刺激和驱动力……如果一个理性主义的时代缺乏理性的生活哲学,这是多么矛盾啊!”[1]17理性精神能帮助人们寻找生活的真谛,为人们提供行动力量的源泉,为人们对不确定的事物提供怀疑的勇气。

利文斯通认为,大学教育能够培养一种生活哲学,为解决精神贫瘠提供良方,即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寻找精神家园。他意识到弥补社会物质生产的不足远没有解决精神贫乏问题那么迫在眉睫,真正的现代问题是使人更加人性化,向个体展示精神力量;若不能如此,幸福和成功只不过是镜花水月,培养出的人才只知道如何分裂原子,而不知如何善用其力量[5]15。理性精神是大学教育传递生活哲学的核心要素,而生活哲学则是理性精神在现实中的反映。

(三)培养品德高尚的青年

利文斯通认为,大学能塑造具有高贵人格的青年。大学不仅教授与理性培养有关的生活哲学,还教导学生如何分辨是非善恶,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中进行合理地判断与选择。如果一个人不懂生活哲学,未能发表对生活目的和原则的明确看法,没有一种判断行为善恶的明确观念,则会带来巨大的灾难[1]17。利文斯通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将有关“善与恶的知识”教给学生,并培养他们追求这些知识的愿望[10]288。在他看来,当代人与他们的父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问题,一种是墨守成规,另一种则表现为道德上的麻木不仁,后者是道德败坏最为糟糕的状态[9]5。在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逐渐下降,这种道德感的丧失很可能导致文明的衰败;现代社会过于追求功利,尤其需要超越物质和即时需要的精神力量的指导[11]。因此,更需要发挥大学教育对青年道德的引导作用,在每个人内心构建一个坚实的精神内核,用以抵御人们庸常世界中存在的精神内耗,这是大学最困难和最重要的任务[5]15。大学能够通过给予学生精神支撑以建立关于美德的信仰。

利文斯通认为大学传递真理能产生正面的道德影响。他指出,追求知识与培养道德品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所需要的衡量成功、勤奋、毅力、无私、信仰,以及最重要的真理的标准本身就是美德,如果人们探究大学的道德影响,他们就可以在这些方面以及大学研究所产生的普遍文明中发现它[1]7-8。道德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应有的教育造成的,大学应教导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知识,学生则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洗礼。大学教育通常以那些具有卓越品质与高尚道德的人物为榜样,为学生树立道德上的典范。如果一所大学未能向学生展示这些优秀人物的范例,那么在学生进入社会后就会发现对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一无所知,大学也忽视了教育的主要职责[5]48。

三、大学教育问题何在

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既阻碍了大学的发展,也威胁到大学的地位。利文斯通认为,大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缺乏整体规划与人文色彩,在考试内容上考察的知识不够全面,在教学方式上不能与古典著作内容及学生特点相契合,这导致学生受到了较多功利性因素的影响,也忽视了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

(一)大学课程缺乏科学性

利文斯通认为,大学教育发展的弱项之一在于课程设置。一方面,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使得不同学科间产生了巨大鸿沟,文理之间不能互通,学生们只接受属于自己专业领域的教育。同时,人们未能意识到在大学中设置通识课程的必要性。鉴于自然科学着眼于自然而忽视人,人文学科着眼于人而忽视自然,利文斯通倡导通识教育。他通过对比德、英两国教育,发现德国人具有科学研究精神,不是因为德国学校中自然科学的学习多于古典著作,而是因为德国的教育更加通识化[12]8。另外,同一学科内不同研究方向衍生的知识体系导致了学科间的差异。基础学科的日益完善引起其派生学科的分离,不同的研究方向不仅未能相互渗透,反而产生了明显的排他性。利文斯通认为这是伴随着知识增长而带来的结果,研究者们的时间只允许他们在自身立足的一小块领域耕耘。亚里士多德可以在十几个主题上写出伟大的作品,但如今一个物理学家的领域对于另一个物理学家来说几乎是陌生的,如果他想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他的时间就已经被完全占据了,其他领域亦是如此[1]9。

另一方面,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人文性。利文斯通意识到科学学科面临的人文性缺失最为严重。他说:“我们指出了科学无法做到的事情:它研究事物而不研究人,它最多只研究人的生理方面,我们不会从那里学到有关人性的东西。”[13]科学知识无法回应生活中的人性问题,它能够为武器的升级提供技术却不能化解地域冲突,它能够揭示细胞的奥秘却不能解释心灵的善恶。利文斯通认为,真正的补救办法是确保科学家的教育包含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使科学家能够在国家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不只是作为高级技术人员或专家,而是作为公民和政策制定者”[1]11。当然这并不说明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完美无缺。利文斯通认为人文学科同样有其弱点,它覆盖的范围太小,以至于无法凸显它应有的人文价值,人文知识的学习需要深入而非停留于表面。利文斯通指出:“我们应该意识到人文学科中有一种倾向,即它较不人性化的方面与生活失去联系,到目前为止,它在使学生人性化方面贡献很少或根本没有贡献。”[1]14

(二)大学考试内容欠合理

利文斯通指出,大学考试的内容拘泥于语言学知识,考察范围也局限于翻译和关于古典著作选段的了解。大学无论是古典课程奖学金考试,还是荣誉文学士学位考试,都没有关注人们谈论的智力发展,它依然高度重视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语言学知识[12]170。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只专注于试卷可能考察的部分,而忽视对古典著作整体性的理解;他们并不关心自身能力发展,而只关心是否记住了文字性的知识。因此,原本旨在鼓励学生对希腊和拉丁文化、思想和文学进行广泛学习的考试,结果却是簡单地将他们禁锢在纯语言学学习方面[12]174。这种经过充分准备的考试成绩,在奖学金评选中发挥的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可能为你提供了最勤奋努力的学生,或最善于死记硬背的学生,而不是最有能力的学生[12]171。考试内容的不合理导致大学未能完全考查学生对古典著作的理解程度,考试分数高低证明的更多是学生对试卷内容的了解。这样的后果是,虽然那些通过荣誉文学士学位考试的学生接受了令人羡慕的心智训练,已经阅读且能翻译大量的经典著作,但是他们没有掌握希腊和拉丁文学中的相关论点。而且“如果你问他们古典文学的特征是什么,以及它们对这个世界有什么贡献时,他们可能答不出或者回答十分不当”[12]173。

利文斯通认为,这种欠合理的考试不仅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含混不清,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使教师将教学时间局限在为考试做准备而非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上。在为考试做准备的教学中,作文也占考试内容的很大部分,大多数学生与导师的时间几乎全部用于修改作文和即席演讲,评论著作内容的时间却少得很[12]173。在利文斯通看来,学生学习古典著作的目的掺杂了太多功利性色彩,从而造成他们囫囵吞枣地理解古典著作。更为严重的是,对奖学金考试的过多关注加剧了大学各专业间的壁垒。这种学科划分过细的现象,导致了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片面化。大学高度专业化的奖学金考试,使那些在15岁就通过了学校证书考试的学生从此专注于单一的学习领域,导致他们忽略了接受一种完整教育必不可少的其他学科[1]10。

(三)大学教学方式需转变

利文斯通立足古典教育对大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捍卫古典教育在大学中的地位。他指出,教师得当的教授方法在古典教育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如果我们教授给学生的是原汁原味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而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大喊‘让它们远离我们吧,那错误不在学科内容,而在于我们教授不得法;如果一个从著名公学和大学毕业的学生希望将古典著作从教育中删除,那他是在指责他的老师。”[12]164大学阶段古典教育的教学方式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契合,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对古典课程生厌,并与宝贵的古典文化失之交臂。“当我们教授18岁及以上年龄的年轻人时,如果我们依然将重点放在语法、作文和奖学金考试上,我们就忽略了他们心智和兴趣的发展,忘记了去更换他们的精神食粮”[12]169。当古典教育不能为学生提供心灵上的慰藉,而沦为制度下的产物时,它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利文斯通认为,大学阶段古典教育的教学方式需要转变,特别是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大学阶段,男孩们的心智已经发育成熟,能够欣赏古典著作的伟大和价值,对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使他们能够完全理解更宽广的领域[12]168。利文斯通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过多使用注释本对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学生使用标准的文本注释会导致求知欲下降,想象力逐渐减弱,而且倾向于固定的标准而非活跃的思维。学生面对古典著作应当怀有一种好奇心,以探索古典著作蕴含的智慧,追寻高贵的古典精神及思考永恒的人性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引人深思,还闪耀着人文的关怀;否则“读到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时,学生们可能不会意识到其中的人物和自己一样是活生生的人,面对悲剧会有和自己一样产生的反应”[1]12。利文斯通认为,大学语法教学尤其需要进行改革,目前它几乎全部集中在语法结构解释上,“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性的认知,还分散了学生对学科其他内容的注意力”[12]178。因此语法知识的比重在大学古典教育中应当逐渐减少。

四、大学教育如何改革

利文斯通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大学教育改革的建议:开设通识课程与人文课程,发展学生的理性;减少对大学奖学金考试的关注,合理编制考试试卷;转变古典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具有“现代人”精神的教师。

(一)优化大学教育课程

大学课程改革的落脚点之一是设置通识课程。利文斯通注意到美国大学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它培养的学生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他说:“如果最终的课程成功地将这些通识课程与主要专业的学科结合起来,美国的本科生将会比我们许多人的一生受到更好的教育。”[1]15優质的大学教育不仅需要学生精进自己的专业领域,也要求他们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免一叶障目。开设通识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的人,当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能够相互联系时,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才能均衡发展。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平衡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利文斯通提出应当让人文学者懂得一些科学知识,让科学家懂得一些文学和历史知识。

针对人文性的缺失,利文斯通倡导大学教育应当以人文学科为主,因为“人文学科既指向道德价值,也指向审美价值,它让我们直接接触到那些一流作家所展示的生命潜力和道德规范”[1]19。利文斯通尤其强调哲学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因为它是重建大学教育人文性的关键,它引导学生对具象的生活进行抽象思考,从而到达“至善”的境界,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对生活的反思。利文斯通认为,古代那些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把握了生活哲学的奥秘,通过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内心存有永恒的理性精神。因此,阅读古典著作是把握生活哲学的捷径,学生以史为鉴,效仿历史人物,以此培养理性精神。这些历史人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对上帝、至善和心灵做了大量思考,他们既属于自己的时代,也属于所有的时代,因为他们看到了永恒的时代问题[1]16。学习古典著作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生活哲学的认识和塑造理性。就书籍而言,利文斯通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这些问题最好的、最具启发性的阐释[1]20。

利文斯通要求学生广泛深入地阅读古典著作,这也是他捍卫大学古典课程的理由。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将古典课程列为必修课,与这个国家成为高度“科学的”民族的目标并行不悖,与“现代”课程相比,“古典课程可以为学生未来的科学生涯做好准备”[12]11。利文斯通主张古典语应当在大学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当前,能够保证古典教育得以延续的唯一可行方法是在大学开设希腊语必修课”[12]188。古典语是打开古典教育大门的钥匙,在大学设置古典语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不受语言限制,阅读古典名著的原始版本,体会古典作家独具一格与精彩绝伦的语言表达。总之,优化大学课程的设置需要开设通识课程,并重视古典著作与古典语言。

(二)完善大学考试内容

完善大学考试内容需要改变考察形式,以减少考试给教育带来的功利性影响。大学古典课程考试具有较强的偏向性,“其考试内容的五分之四是语言学”[12]174。考察内容过分侧重语言知识,导致学生对古典课程的学习缺乏整体把握,只追求古典语与现代语的精确互译。利文斯通指出:“对于这种弊端,如果有治疗处方的话,那就是改革,不过,需要改革的不是课程而是视角。如果我们思考的不是语法和奖学金考试,而是它们的内容、它们的作者以及孕育这些著作的文明,读同样的书便可以获得不同的结果。”[12]170现阶段应当要求学生关注古典著作的内在逻辑,领悟古希腊罗马的精神内涵。其补救措施,并不是要对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以完成重心转移,而是“减少对奖学金考试的关注,同时多关注古典著作的内容”[12]175-176。

利文斯通指出,考试并非一无是处,它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坚定的毅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但是不合理的考察内容与试卷编制形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完善试卷的内容很有必要。利文斯通强调要让学生领悟古典著作中蕴藏的人文价值与精神实质,他希望学生能够明白“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在事前决定,我们能从希腊和拉丁文学里获得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读它们,它们与现代文学有什么不同,它们在何处以及怎样纠正我们的缺点,我们在哪里超越了它们”[12]179。如果以把握古典著作的精神价值为目的,大学对学生的考察范围就不应局限于语言学知识。利文斯通批评追求精确答案的试卷设置,他认为那是一份“僵死的试卷”[12]183。他希望题目的设置能够灵活地考查学生对古典著作的理解,凸显能力的考试应该是没人能真正临时突击掌握的散文和即席翻译[14]。如果只是为了获得奖学金与荣誉学位,就不需要师生深入探究文学历史,学生也不可能看到文字背后蕴藏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因此,教育很容易沦为“常规和机械训练”[1]12。这种评价方式影响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很有必要完善考试内容,以促进大学教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改革古典教育教学

利文斯通认为,合理的教学方式既是搭建学生心灵与经典名著的桥梁,也是古典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他说:“也许除了希波克拉底之外,《保卫古典教育》提到全部古典作家的作品都是属于牛津大学古典学院学生的共同财富,如果不是如此,那学生只能自责或者责备他的导师。”[12]165无论何种教育阶段,古典教育的成效总是与教师的教学紧密联系。如果教师只给学生呈现古典著作的片段而非将著作与广阔的历史背景相联系,只解释古典著作原文的含义而忽视传递文本蕴涵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就会浮于表面。因此,利文斯通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睿智审慎的读书”[12]177。一是阅读方式的纵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思考作品本身的意义,并联系现实生活,使古典著作迸发新的活力,学生的思维也行走于古典与现实之间。二是阅读类型的拓展。学生将所学文本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地关注某一著作或某一领域,从而形成更加广阔的知识面。利文斯通认为,随着学生心智的成熟,学习的重点也应发生变化,过多的语言学和语法知识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在他看来,大学阶段不恰当的语法教学造成了古板的语法考试,教师用非常规的结构而不是知识体系来解释语法,最终考查学生对这些特殊结构的了解程度。“这种形式的语法考试可以完全取消,用其他考试来替代;如果可能的话,可以用语法的系统学习来替代”[12]177。

为了改革古典教育的教学方式,利文斯通提出要培养具有“现代人”[12]181精神的教师。他认为“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是教师”[12]178,通过检查教师编制的试卷就可以判定他是不是“现代人”。所谓理想的教师,并不是那种可以维持教学秩序以及能够传授知识的人,而是尼采所称的“现代人”。具有“现代人”精神的教师是拥有教学天赋的教授者,懂得如何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把枯燥的文本转化为令人深思的议题。他们不断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不仅训练鉴赏力或传授知识,而且还“用希腊和罗马的智慧与高雅来铸造学生的品格和心智”[12]184。利文斯通认为,无论是评价还是教学,具有“现代人”精神的教师能够赋予教育生命活力。

五、结语

利文斯通是英国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他的大学教育观带有明显的古典主义色彩。利文斯通崇尚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精神,主张大学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他强调通过古典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进而塑造国民精神,这对于弘扬英国博雅教育传统、克服学校教育过分专业化和实用化的倾向无疑具有积极意义[10]292。利文斯通认为大学教育课程应以人文学科为主要阵地,以学习古典著作为重要途径。他认为,现代欧洲深深植根于古典文学之中,学习古典文学使人们既熟悉了一门宏伟的文学,也了解一国人们灿烂的生活,尤为重要的是人们沐浴了自由提问和理性阐释的精神[10]290。大学教育对现代社会而言不只是培育人才、服务社会那么简单,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族的精神特质。审思利文斯通的大学教育觀,当代大学教育应当用理性精神的力量坚定学生的内心品质。正如有学者指出:“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在一个大学正朝着成为研究机构、社会服务站大踏步前进时候,在一个大学内专业越分越细的时期,利文斯通的思想正可以充当一帖清醒剂,不断地提醒我们在向前冲的时候回头看看我们是不是扔掉了一些重要的东西。”[15]在功利主义与唯科学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大学教育在诸多量化指标中容易失去对学生价值观念的要求。利文斯通从古典学科的视角看待大学教育并非故步自封,而是在古典文化中发现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立足点,以便更好地将优秀文化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

]LIVINGSTONE  R W. Some Thoughts on University Education[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47.

徐致礼. 在古典与现实之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3.

刘智运. 大学教育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7.

LIVINGSTONE  R W. The Rainbow Bridge and Other Essays on Education[M]. Canada:Clarke Irwin & Company Limited,1961:12.

LIVINGSTONE  R W. Some Tasks for Education[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

LIVINGSTONE  R W. Greek Ideals and Modern Life[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4:53.

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 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

NEWMAN J  H. On The Scope and Natur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M]. London:J. M. Dent & Sons Ltd,1933:171.

LIVINGSTONE  R W. Education and the Spirit of the Age[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52.

易红郡. 英国教育思想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吴式颖,任钟印.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20 世纪的教育思想(上)[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406.

利文斯通. 保卫古典教育[M]. 朱镜人,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LIVINGSTONE  R W. A Defence of Classical Education[M]. London:Macmillan,1916:53.

稂建中. 利文斯通的古典文学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大学教育科学,2018(4):98-106.

徐致礼. 利文斯通的大学教育实践与大学教育思想述评[J]. 煤炭高等教育,2006(2):94-96.

[责任编辑 张桂霞]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
探究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认知与思辨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研究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关于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转型趋势探究
影响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因素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