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高职专业群分类精准育人路径探究

2024-04-23 16:15王杨顾准
高教学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专业群高职院校

王杨 顾准

摘  要: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适应外部环境需求和变化的能力,是衡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专业群分类精准育人能够立足产业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作者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聚焦职业教育适应性与学生个性发展,探索基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精准育人路径,并从课程体系、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职业教育适应性;高职院校;专业群;分类精准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1-0160-04

Abstract: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refers to its ability to adjust to external environmental demands and changes, is the core indicator for measu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lassified and precise education based on professional group can focus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ersonaliz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help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professional group, by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tudents' personalities, the precise educational path based on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as explored and fully elaborated from th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platform, teaching resources, evaluation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 on.

Keywords: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group; classified and precise education; path

隨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业向高端迈进、AI等“数字+”新技术引领科技革命,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法律地位,主要体现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综上,不断调整专业的供给侧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与产业结构以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体多样化发展的新需求,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关键所在[1]。

近年来,尽管高职教育在产教融合、课程建设与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收获,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的快速迭代,使得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无法有效衔接[2]。同时,在扩招百万背景下,生源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需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习可选择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因此,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组织与质量评价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基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现状,立足学生个性发展与职业教育适应性,从课程体系、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探索基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精准育人路径,形成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专业群分类精准育人模式。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即通过生物的遗传组成赋予某种生物的生存潜力。“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是衡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3]。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精髓与实践规律总结。国内针对教育适应性的系统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学者张振礼等[4]基于党校教育适应性的特点提出党校教育应变能力的提高措施。余胜泉[5]围绕教育适应性针对远程教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通过梳理文献,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应性研究,即基于产业分析的视角,针对职业教育存在的资源规模不足、专业与产业匹配度不足、产教融合广度与深度不够等问题,探索紧密对接产业链岗位群与高职专业群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组织架构等举措。②职业教育职业适应性研究,即基于高职学生职业适应障碍现状分析,研究发现高职毕业生存在岗位技能不足、工作环境适应障碍、市场需求与学生能力结构矛盾突出和学生个性化差异较大等职业适应性问题,提出从学生层面加强技能培训、职业价值观教育和韧性培养,从学校层面转变教学理念,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教师教学能力等学生职业适应性提高策略。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转变、课程体系重构、教学资源整合及数字化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等,提出培养过程应注重社会需求和技术应用能力,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性和岗位适应性。④职业教育适应性评价研究,即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评价指标,有助于全面监测、评价和反映职业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从国际教育的发展来看,适应性(Adaptability)、适切性(Relevance)、协调性(Adjustment)也一直是国际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2013年尼日利亚安布罗斯大学教授Ohimrei等[6]在文章“论职业技术教育在尼日利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提高就业率、推动经济进步方面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澳大利亚通过推动教育市场的开放竞争,将建立资格框架制度、注册培训机构鉴定制度与引入培训包“三级”质量保证相结合,提升了技术、职业教育以及行业企业之间的紧密性,增强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适应性[7]。新加坡21世纪以来在国家工业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化的发展背景下,通过调整职业教育内部体系,使学生、劳动者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取得了显著效果。韩国专门大学(高职教育层次)通过国家、企业和大学三方的有效合作,使得韩国专门大学高度契合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8]。此外,英国的“微证书项目”通过对微证书的领域、种类、内容等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英国产业结构、就业市场和产业技术的变动要求[9];德国的“职业教育4.0战略”,提出了职业资格标准化、课程模块化和教师数字化素养强化等措施,以增加职业教育的适应性[10]。

二  问题的提出与相关举措

高职扩招改革后,生源结构日趋复杂,包括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技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等;其中高中毕业生包括含高考统招生和提前单招生等,中专毕业生包括对口单招生、普通中专生等。学生学习基础、学习需求与个性化发展差异大,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医药学学院调研结果表明,学习基础较好、喜欢钻研与致力升学的学生比例约占10%,动手能力强、理论学习较为吃力、致力技能型就业的学生比例约占68%,擅长人际交往、致力服务型就业的学生比例约占22%。因此,结合区域产业发展与企业的岗位人才需求,以专业群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迫切需要开展分类精准育人,以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在改革过程中,需考虑以下方面。

(一)  对接产业发展科学调整专业结构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新时代,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需要职业教育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快速的产业转型升级急需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增强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以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群建设为抓手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从而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包括加强专业规模与就业市场的同步规划;完善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等制定,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与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的协调发展;构建校企协同的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组织体系,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等。

(二)  立足学生发展增强职业适应性

职业适应性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职业环境适应、职业角色适应、职业技能适应、职业人际适应和职业心态适应等。为了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需做到以下几点。深入研究应、往届毕业生职场适应性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寻找职场适应性与学校教育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教育提出对策;立足学生职业适应性,从学生的能力结构与职业发展诉求等方面,在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前瞻性设计规划;从一致性适应、互补性适应和系统性适应等方面,探索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培养路径。

(三)  围绕专业群建设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专业群设置和建设要求能够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并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主动适应和对接服务新技术、新业态和新职业,培养新时期多类型职业人才。因此需通过差异化分析学生学情,创新多类型人才培养路径,完善教学组织管理机制,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多类型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

(四)  基于教育适应性构建综合评价机制

目前,基于职业适应性教育评价体系应满足:建立专业群与产业发展适应性评价机制,精准及时地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重构、教学能力提升等全方位的自我改进与提升;基于教育大数据,构建学生成长电子档案,从可持续发展和技能提升角度建立增值评价机制,分析人才培养各阶段实施效果,为教学过程诊改提供决策依据;跟踪分析应届或者往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率等指标,以及调研分析企业单位用人满意度,对职业教育适应性进行全过程评价,从而促进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  基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精准育人路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生源多元化特点探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高职专业群分类精准育人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群为例,专业群主动对接服务生物医药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职业和生源多样化,以适应立德树人、经济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导向,通过对周边企业需求与培养对象进行精准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技术创新型、技术技能型、技术服务型多类型人才培养,构建“基础+分类+提升”三阶段递进式培养模式,从课程體系、平台与资源建设、质量评价和制度完善等方面创新分类精准育人路径(图1),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

(一)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群根据分类培养目标构建“平台+核心+拓展”模块化课程体系,融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与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引入产业新技术和新标准,形成适应性强的课程体系(图2)。第一学年为基础层,开展大类招生、组成自然班,开设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群通用平台课程;第二学年为分类层,根据学生学情和学习意愿,立足技术创新型、技术技能型和技术服务型三类人才岗位特点,开设岗位模块课程,并融入产业新技术、职业等级标准、行业企业认证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等;第三学年为提升层,根据成才成长培养路径,搭建“技能高手训练营”“双创精英实践坊”“服务模范养成坊”等多类型教学平台,分类开设专业拓展课程与实践模块课程,例如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开设的科研平台创新项目实践课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开设的药物研发企业跟岗实践课程,技术服务型人才培养开设的临床协调员综合实践课程等,从而实现学生的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

(二)  建设适应性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

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离不开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实践环节,而实践环节需要依托于实践教学平台,因此,搭建教学平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在专业群精准分类培养中,应以专业群为整体概念,根据学生学情和个性化需求精准制定分类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不同类型培养目标,实施“分流培养”,最终实现“分类成才”。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群依据技术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与技术服务型三类人才特点和相应的岗位要求,分别对应搭建“双创精英实践坊”“技能高手训练营”“服务模范养成坊”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技术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及医药服务能力。教学资源依托教学平台建设,包括在线精品课程、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新形态活页式教材等,根据学生的学情与个性化培养目标,呈现出分类、分层、交融和数字化的特点。

(三)  建立分类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分类精准育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监测、评价、反映人才培养在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借鉴“CIPP”模型,围绕背景(Context)、投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s)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为重点,综合评价人才的分类培养质量。基于教育大数据,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库,从技能提升、创新应用、可持续发展等多角度设置复合型评价标准,校企精准评价人才培养各阶段实施效果;建立“数量+质量”相结合的成果评价机制,充分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内生动力,在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有助于精准分类人才培养改革的顺利实施。在人才培养改革实践过程中,建立专业群分类人才选拔、教学组织保障与运行、学生管理组织保障与运行等制度体系,设置科学的准入和准出标准,为专业群分类人才培养改革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活动,需要靶向区域产业链上延伸的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和人才紧缺产业,同时耦合多元化生源学习背景与学习意愿,让人才培养始终具有对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包容力与承载力,从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笔者以所在单位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通过产业分析与学情分析确定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多类型精准育人路径,包括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搭建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建立分类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专业群管理制度体系等,以保障分类人才培养改革的顺利实施。后期笔者将通过进一步实践研究专业群分类精准育人的效果,评估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效果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1] 董可雷,张棉好,许路涵.增强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复杂性理论的视角[J].中國职业技术教育,

2023(17):22-27.

[2] 韦云凤,禤美琦,廖东声.农业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适应性分析——基于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J].社会科学家,2023(8):

148-153.

[3] 沈中彦,方向阳.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4):5-12.

[4] 张振礼,时友敬.认识党校教育的适应性特点提高党校教育的应变能力[J].理论学刊,1987(3):54-56,72.

[5] 余胜泉.适应性学习: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00(3):12-15.

[6] OHIMREI F O, NWOEU B O. The role of vocatikonal and techrucal education in nigeria economic development[J].Educational Research Qaluarterly, 2013(36):47-66.

[7] 王全旺.澳大利亚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规模扩张与劳动力市场适切性策略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83-87.

[8] 王丹宁.从共生互动关系看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9] 王欣然,郄海霞.职业教育证书课程与产业发展适应性分析——以英国微证书项目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0):52-59.

[10] 戴卓.德国“职业教育4.0”数字化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3,34(3):61-66.

猜你喜欢
专业群高职院校
工程应用型本科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构建初探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新兴专业集群化的路径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