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道路下思政案例教学融入环境类主干课的实践研究

2024-04-23 18:08刘亚曦于晨冯华仲刘京闫松显
高教学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

刘亚曦 于晨 冯华仲 刘京 闫松显

摘  要:大学生群体往往处于身心易波动的年龄阶段,而高等教育阶段的师生互动大多聚焦于课堂,因此教师如何在课堂讲授知识点时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传播正能量、疏导其身心压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该研究通过将中外现实的思政案例融入环境类主干课物理性污染控制的课堂,激励学生争当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感受为国造重器的科学家精神,鼓励其敢于质疑、勇于推陈出新,引导其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等。为调研上述教学研究实践效果,教研团队针对参与思政案例教学融入课堂的全体学生展开调查问卷,并收集学生反馈,结果表明96%的学生对融入思政案例的授课方式感兴趣,98%的学生认为课程中融入的思政案例能对其产生积极的驱动力。

关键词:思政案例;教研实践;复合型人才;科学家精神;物理性污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1-0168-05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often at an age stage where physical and mental fluctuations are easily fluctuating, and most of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focus on the classroom. How teachers can better integrat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to strengthen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spread positive energy, and reliev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pressure is a worthy topic. In this study, we integrate Chinese and fore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into the classroom of Physical Pollution Control, which is the main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motivate them to become compound talents in the new era, to feel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who make important tools for the country, to encourage them to dare to question and innovate, and to guide them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bove-mention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actice effect,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for all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teaching into the classroom, and collected student feedbac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6% of the students were interested i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and 98% of the students believed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integrated into the course could have a positive driving force for them.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actice; compound talents; scientist spirit; Physical Pollution Control

黨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1],为环境专业的建设发展及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茅台学院作为贵州省珍稀的民办本科高校,在建设进程中,其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始终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落实“三全育人”机制要求,牢牢把握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使命,充分发挥专业特点,强化人才支撑[2]。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是联系学生专业技能掌握和思想认识的桥梁[3],而思政案例往往具有生动鲜活和感染力强的特点,能够更为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4]。本研究以环境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物理性污染控制为例,打破教学中教师讲解的内容偏理性和教学氛围较为枯燥的现状,让学生体会科学发展历程的曲折,培养其勇担科学使命的精神,将思想政治元素通过案例背后的素材实现“一键式”激活,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  思政案例教学融入环境类课堂的必要性

环境类专业课程往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以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为例,其涵盖物理学、高等数学、化学等交叉学科知识点[5]。作为公式繁杂的传统工科课程,其课程的思政融入一直是难点和痛点,十分考验任课教师的授课功力。如果课程的思政融入生搬硬套、晦涩难懂、搞形式主义会让原本就因公式和计算繁多而使学生感觉吃力的课堂更添沉闷气息,使学生产生怵学、畏学甚至厌学的情绪。因此,如何妥善进行课程思政融入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一方面,就教学效果而言,如若融入不到位还不如不融入;另一方面,若课程缺乏思政元素,就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作用,导致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出现意识形态问题的概率增大。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团队发现学生们往往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思政案例很感兴趣,思政案例如果可以自然甚至丝滑地融入课堂的理论知识点,学生听课的抬头率、关注度和互动热情会显著提升。因此,巧妙挖掘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的思政案例,将课程各个章节涵盖的声学、振动学、电磁学、热学和光学等进行生动的现实思政案例融入,可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埋下好奇、好问的种子,又引导其深入体会专业知识要点背后具备的正能量的价值观及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人文素养,具有积极正向的影响作用。在思政案例融入的课堂设计和实践过程中,能使授课教师通过思政案例的收集和准备,加深对所授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延展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增加课程的温度和亲和性,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也提高教师自身的政治领悟力和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其道德水平和善思善辨的能力。因此思政案例的深挖能够促进师生双方共同进步,达到全面发展型的人才培养和综合性高素质教师水平提升的目的,为未来环境领域的接班人的培育和青年教师成长成材发挥潜移默化的双向作用。

二  课程思政融入物理性污染课程的实践及分析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共7章内容,涉及噪声、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辐射、热污染及光污染等不同方面的授课内容,知识点相对分散[6]。课程内容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理解和运用的计算公式也较多,对于学生课堂学习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此课程的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针对每个章节不同的知识要点,授课团队选取合适的思政案例并适时融入教学。此项研究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同时,营造课堂的活跃性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思考思政案例背后反映或隐藏的社会问题。本研究章节将梳理并列举教学团队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融入的典型思政案例融入点及映射点(表1),阐明由思政案例的融入自然而然引发的人文思考及现实意义。

(一)  争当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人才培养不仅要聚焦专业性,更要精准掌握多项技能,成为“技多不压身”的复合型人才。在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的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教研团队在第一章绪论的课堂教学中,讲授到次生环境问题的知识点,引出了20世纪的洛杉矶烟雾事件之一[7],此次大气污染事件为“世界十大环境公害事件”,通过给同学们讲述此次大气次生污染的缘由,即洛杉矶当时存在的大量汽油及柴油车排放的尾气,这些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及挥发性有机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从而对市民造成健康伤害导致死伤,鼓励学生们今后在改进汽车燃料及安装升级排气系统催化装置进行深耕,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懂环保,还要懂机械安装和自动化原理,争当复合型人才。尤其对热爱汽车的大学生形成鼓励,推动他们化兴趣为事业。随着课程推进,在第三章振动污染及其控制的教学研究实践中,教研团队以美国塔科马大桥垮塌事件为思政案例,课堂中介绍当时世界第三长吊桥——塔科马大桥在建成后仅4个月,在8级大风的作用下,被强风吹得倾斜程度达45度,紧接着轰然倒塌并沉入海峡之中,究其原因就是空气动力学效应对桥梁工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让学生思考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掌握多项科学原理及技术的重要性,鼓励其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  为国造重器的科学家精神

如今的中国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其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已非昔日可比[8]。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类行业精英的带头作用,在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研究训练中,坚持为国造重器的科学家精神就是典型的正面案例。通过课堂再现这些科学家生平及其为国奉献的真实事例,给予学生正面启发。在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的研究实践中,教研团队通过第四章电磁辐射污染及其控制的课堂知识点讲授,引出了中国天眼在贵州平塘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我们介绍了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设历时22年,重点讲述“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一生为国造重器的事迹,其从中国天眼的选址到其规划施工,他一直为“天眼”奉献至死,并加入其妻子为写的家书讲解,侧面证明南仁东为国造重器的决心和无私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其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

(三)  敢于质疑,勇于推陈出新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往往需要挑战前人约定俗成的认知[9]。在生活中,也要对一些危害自己权益的事情勇于质疑,发扬斗争精神,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茅台学院物理性污染控制教研团队在讲授第七章光污染及其控制的过程中,引入了上海市静安区光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作为案例讲解,该事件起源于2021年,彼时由于上海市静安区居民多次投诉部分地点的照明设施夜间亮度过高,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2022年8月,新修改的《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成为我国首部纳入光污染治理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该思政案例旨在启迪学生在生活中切实保护自己的权益,勇于质疑,敢于推陈出新。

(四)  學会自我保护,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目前是面临身心压力最大的群体之一,在升学、工作乃至校园比赛中都要面临来自同龄人的竞争压力[10]。因此,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青年,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学会保护自己,让身心维持在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教研团队在第二章噪声污染及其控制的讲授中,选取了美国超音速飞机的噪声实验作为引入的典型案例,讲述1959年美国有10名公民因丰厚奖金而自愿参加噪声实验,实验设计者用超音速飞机从实验者头顶10 m的上空飞过,参与实验的10位公民先后全部死亡,验尸证明10人均死于噪声引起的脑出血,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噪声引起的身心健康问题。在第五章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研团队引入了宋学文捡放射性“钥匙链”的事件,讲述当时的青年宋学文在上班途中捡到形似钥匙链的金属条,但由于此“钥匙链”的真身是核放射源铱-192,他的四肢溃烂相继截去,如今还患上放射性肝硬化、糖尿病、心脏病等,继而与学生讨论核垃圾的处置问题,启迪学生思考面对重大潜在危险时,学会自我保护,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五)  树立主人翁意识,为“双碳”目标而奋斗

目前,全球变暖问题已引发了国际关注与讨论[11]。针对课程第六章的热污染问题,教研团队引入了宁波广告牌自燃等真实案例,自燃发生时,高速宁海收费站附近的中央护栏近50 m的绿化带已经枯萎,用手轻轻一折就能将整棵树折断,引导学生思考热污染引发的极端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鼓励其树立主人翁意识,低碳出行,为我国尽早实现“双碳”目标而奋斗。

三  思政案例融入物理性污染控制课堂的实践效果

为调查基于思政案例教学的实践效果, 本研究以茅台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级全体在校学生(75名)为研究对象, 在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结束后的第4学年开展学习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教研团队通过纸质问卷的方式向上述开展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学生进行匿名调查并收集意见(表2)。研究发现, 通过课堂中呈现的思政案例,95%的学生对课堂学习中涉及知识点相关的思政案例感兴趣。87%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在思想道德、生活作风、知识覆盖面等方面对自身的道德品质影响非常大或较大,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对教师团队的素养提升。98%的学生觉得课程中融入的思政案例能对自己产生积极的驱动力, 从而对规避潜在的物理性污染风险等有所帮助。57%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主要可以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三观,20%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主要可以激励自己提升职业道德和素养,11%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学习科学家精神,9%的学生认为思政案例能厚植自己的爱国情怀。92%的学生觉得老师在环境专业课堂上讲授思政内容对自己有用。91%的同学认为在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中融入思政案例对提高成绩有所帮助。90%的学生表示在其他专业课中也可以开展推广课程思政的教学,还有不超过10%的学生表示, 他们不确定在其他课程中是否也适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可见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课程并没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因此学生无从预判其他课程的思政教学效果。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针对环境类主干课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的思政案例教学研究实践中, 教研团队通过充分挖掘与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的思政案例,通过课堂讲授的生动引入,升华其后背蕴含的政治思想正能量,同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技能。通过梳理学生的实践效果评价,发现本研究所推行的思政案例教学方式比较受学生认可,并且学生还提出了其他宝贵建议,如加入更多的思政案例以增强同学们的思想觉悟,如增加以多媒体视频播放的思政案例科普形式来丰富课堂思政的多样性等。教研团队将吸取学生们反馈的宝贵意见,完善思政案例教学的内容及方式方法,深化教学改革,继续深耕于教研一线,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及“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守担当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N].人民日报,2022-10-17(006).

[2] 王陈诚,周克,闫庚龙.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以茅台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4):260-261.

[3]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 方贵盛,王红梅.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18):39-42.

[5] 王林,李咏梅,谢丽,等.“双碳”背景下环境类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化教学探索——以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环境教育,2022(4):32-34.

[6] 甘国娟,王永壮,覃玲玲,等.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案例式教学改革探索——以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3,9(23):6-10,15.

[7] 李朱辰.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研究回顾与反思[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6,36(5):4-8.

[8] 龙钰.叙事·制度·學术——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理路[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6):140-153.

[9] 金哲超.质疑精神与行动能力:陶行知对当下教育者的启示[J].文学教育(上),2020(1):154-155.

[10] 李思雨.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3,14(15):77-79,82.

[11] HE Y, ZHANG B, B, XIA Z, et al. Global Warming has Increased the Distance Traveled by Marine Heatwave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23,50(2).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探索
“产业计划”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高师钢琴主修课教学探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问题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小语种对大学生(非小语种专业)就业竞争力影响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