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4-04-23 18:08吴维东吕成祯
高教学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吴维东 吕成祯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血脉、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精神标识。新时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革,优秀传统文化遭遇巨大挑战,为应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成为必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教育是思政教育的现实诉求、本质回归、价值旨归。为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高校必须加强文化学习,牢固文化根基;开展文化教育,发挥带头作用;完善教师体系,编写对应教材。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思政教育;文化内涵;文化自信;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1-0181-05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is the lifeblood and spiritual lifelin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 is the spiritual symbol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has inheri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the new era,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encountered huge challenges.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impact of Western ideology and culture, it has become necessary to integrate it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realistic appeal, return to the essence and return to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universities must strengthen cultural learning and solidify their cultural foundation; carry out cultural education and play a leading role; improve the teacher system and prepar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materials.

Key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integration path

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千百年来的思想、伦理、价值观念、艺术和文学等丰富元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冲击与挑战,有的甚至面临逐渐丧失或淡化的危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之源,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大学思政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教育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现实诉求、本质回归、价值旨归。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这是一个极为形象的类比。血脉是生命存在之基,是个体发展之保障。文化之于民族犹如血脉之于生命,是民族存续发展、繁荣昌盛之根本。文化诞生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动之中,并使其带有独特的风俗特征与精神面貌,从而区别于其他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发展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

那么何为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界定,目前學界还没有一个定论。笔者从自身的理解出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来进行论述。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讲,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的文化,是与现代文化相对的文化。从这个角度看,中华传统文化涵盖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其独特的文化品质与特征将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分开来。通过剔除复杂多样的文化表象,揭示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更加有利于我们把握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发展。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讲,中华传统文化指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和思想观念,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实践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思想文化渗透入社会的各方各面,逐渐形成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传统文化实质就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民族精神和思想观念。

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狭义维度出发,将其界定为积极的民族精神、朴素的思想观念、丰富的核心理念。积极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品质;朴素的思想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谐大同的社会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丰富的核心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华,表现为“仁爱思想、民本思想、诚信思想、正义思想、和合思想、大同思想、礼乐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根和魂,深刻融入到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多种形式,如社会风俗、建筑风格、思想潮流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中国社会,在中华民族中打上了独属于自身的烙印,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内在根基。

二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拥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重要的文化价值,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教育新形态。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是实现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法,思政教育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并将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融入自身,置身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扎根于中华大地之上,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一)  现实诉求:大学思政教育的文化内涵

《周易》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文德教化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核,是培养民族智慧的文化根基。在新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政教育结合,遵循中华民族教化育人的文化传统、促进高校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是大学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

大学思政教育发展的文化根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思想文化基因,它以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指引中华民族的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它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身,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思想资源,才能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当今时代,大学思政教育需要推陈出新、提质增效,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全新切入点,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而创造性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教育水平,为应对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冲击而导致的不利局面做出自身的努力。在此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进一步探索大学思政教育的开展方式与具体路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用性、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3] 。

大学思政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统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历史性和超越性的统一,大学思政教育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寻与挖掘上,实现二者的统一,从而牢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提升文化深度,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社会的理论阐释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将成为新时代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指导原则和思想,也是学校德育改革科学定位的思想基础[4]。大学思政教育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深厚的文化营养,开创了全新的教育方式。同时,面对西方教育模式和教育话语的侵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政治教育,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应对西方教育模式的挑战,建立起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夯实了思政教育的文化根基,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实现了自身的创新发展。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大学思政教育通过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思想理论,实现了教化育人的传统目的。高校教书育人的过程伴随着思政教育的创新,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实现思政教育价值与创造的内在动力。在思政教育发展史中,借鉴心理学、公民教育等西方德育的积极经验,对其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些经验对于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仅限于方法与形式,对其文化内核却无太大积极作用,因而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注入了灵魂,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大学生的作用。民族精神和历史积淀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体现着中国特色,大学思政教育应当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和文化色彩。倘若“本可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读物有时成为政策、文件、语录的简单汇编与转述,本可情趣盗然、文采飞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时成为枯燥空洞的政治说教与道德说教”[5],枯燥乏味的大学思政教育必然无法使大学生产生获得感与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影响力与引领力。在文化、思想、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培养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的大学生为内在要求。

大学思政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应对文化安全威胁和文化发展环境调整,新时代的中国必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获得应对各种挑战的智慧与力量。一方面,“在思想和文化的范围里,现代决不可与古代脱节。任何一个现代的新思想,如果与过去的文化完全没有关系,便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不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6]”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本,是未来文化发展之基础。由此,新时代的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逐步发展创新,大学思政教育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课题,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思想文化自信的重任,必须坚守中华文化,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养和教育大学生。另一方面,国家的文化安全关系到政治、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并对国家总体安全和长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厚植文化根基,扎根民族历史土壤,善于运用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力量,积极应对各种文化挑战,抵御西方的文化入侵。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大学思政教育与其结合不仅能够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效回击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袭,而且能使大学生自觉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者。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政教育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它們的结合是实现各自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脱离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灵魂,无论在形式和方法上有多少创新,都会因为缺少重要的精神内核而显得空洞,从而失去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作用。

(二)  本质回归:大学思政教育的文化选择

古语有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回顾历史,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存续发展的血脉根基;眺望未来,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内核。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因此,大学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自身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传承在创新中守正,在守正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然而到了近代,中华传统文化未能及时赶上时代的步伐,未能及时革新自身,固步自封,限制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成了知识分子批判的对象,甚至到了被抛弃的地步。直到马克思主义的到来,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帮助中华民族重新找回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失落与回归深刻警醒着现代思政教育的发展。现代大学思政教育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在应对西方文化挑战中,结合现实条件,积极适应社会变化,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享有中华文化的历史,是伴随社会发展而不断进行的文化传递活动。因此,大学思政教育课堂必须承担起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树立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

创新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政教育结合的必然选择。大学思政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将其自身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中,通过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创新,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7]”这就要求我们守正创新,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好的一面,又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批判,根据时代的要求,将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民族、国家、社会繁荣发展的文化内涵进行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历史性的存在,其发展必然受到时代条件的制约,因而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对科学理论的认识,积极吸收和借鉴各种优秀思想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的发展。总而言之,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政教育的结合,不仅是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自觉选择,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  价值旨归:大学思政教育的文化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时代命题,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8]”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他将文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维度,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核为根基。大学思政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培养优秀传统文化接班人是其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同时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因而文化追求是大学思政教育的价值旨归,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提炼出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扎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汲取文化创新的智慧和灵感,努力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千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根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在当今时代,面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入侵,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应对挑战,在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增强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了穿越古今的发展与升华。在此过程中,大学思政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是进行文化交流的生力军,大学生与西方文化的交锋过程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大学思政教育通过文化教育,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激发整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三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  加强文化学习,牢固文化根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个国家的文化思想激烈碰撞,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挑战。青年大学生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学习,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过程,积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将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己用,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积极应对西方思想潮流的挑战,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西方思想交流的桥梁。同时,思政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学习,牢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把握大学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丰富自身的知识框架,牢牢把握知识的前沿发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使大学生自觉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总而言之,大学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仅是简单结合,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二者的具体内涵并对二者的发展规律了然于胸,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政教育的课堂中来,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二者创新发展。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多种多样,从总体上来讲要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数千年,期间诞生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儒家思想在近代遭遇了一些困难,但其对古代中国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大学生要善于学习儒家经典,结合时代的全新变化,将自身所学与时代变化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思想的理论创新。大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还需与实践结合,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实践的方式传输给身边的同学,通过文艺表演、故事汇等形式,将自己通过理论学習获得的感悟展现出来。此外,教师不仅要进行深刻的理论学习,还要在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师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要加强文化学习,筑牢文化根基,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  开展文化教育,发挥带头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还应该深入各种实践活动之中,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思政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借助各种会议,如年级大会、主题班会、思政公开课等系列活动,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读原著,多多思考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在应对西方思想入侵时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面对挑战。结合各个传统节日、历史名胜古迹、名人故事等,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了解名人的优秀事迹,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让青年学生充分体验创痛文化感染力,自觉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要通过思政教育课堂将传统文化宣扬出去,高校积极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以及相关活动,搭建大学生文化交流平台,激发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

教师队伍和学生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积极在学生群体中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引导学生自我革新、自我教育,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校教师要时刻关注社会正面新闻,挖掘其中所能涉及的传统文化,并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能具体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实际作用和对传统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激发起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在展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时,要坚定政治立场,起到示范作用,树立广大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创新。

(三)  完善教师体系,编写对应教材

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要构建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做好教师培养工作,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从而平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教师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能够更好引领学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好教师工作的同时,更要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可以加大针对性教材编写[10]。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针对性教材,全面扩展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成为思政课堂的重点内容。教师能力与针对性教材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化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针对性教材能够充分发挥教师能力,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好引领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背景和意义,更是实现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法。大学思政教育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夯实文化根基、回应时代诉求、提升育人实效。这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当前两者相互融合的机制和路径还在探索实践阶段,需要从师资培训、课程设計、文化实践和教材编写等建立全方位的融合体系,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新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289.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

[4] 易连云,王春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与当代学校德育改革定位[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1):79-88,194.

[5] 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8(3):4-6.

[6] 贺麟.文化与人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8]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

[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

[10] 杨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77-78.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