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4-04-23 18:08吕笑非石明娟胡立芳戴之希
高教学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环境监测课程思政

吕笑非 石明娟 胡立芳 戴之希

摘  要:现代环境监测技术是资源与环境类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以中国计量大学资源与环境类研究生课程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为例,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案例库,强化管理过程,力求将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求实、创新、具有高水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高层次学科专门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监测;案例建设;研究生课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1-0193-04

Abstract: Moder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al course for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t contains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aking the course Moder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graduate program of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e clarifie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build a teaching case library, strengthened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strived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eaching content. We aim to stimulate the graduate students' ability for independent learning, cultivate practicality, innovation, high-level political literacy, and moral qualities, and train high-level specialized talents in the field.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aching case; graduate curriculum; talent cultivation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2020年,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针对资源与环境专业特点来说,从专业课程案例教学出发,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中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同向同行[1],对培养优秀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尤其是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将这种理念落实到研究生教学上势在必行[3]。

案例教学法是成熟的有体系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能激发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探索能力。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均较强。案例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学生可主动参与其中,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拓宽案例教学的维度,使研究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道德与精神也得到提升[4]。案例教学相对直接,讲道理更加灵活,学生在与教师、同学互动中获得德育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目前,专业领域的教学案例较多,但与思政教育元素的结合程度有限[5]。针对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而言,虽然课程思政案例在量上有所发展,但是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思政资源案例仍然难以滿足众多的课程需求,课程思政的示范课案例数量仍不够,并且针对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思政案例库体系不完善。因此,有必要根据研究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素材,使教学案例和思政教育充分融合,以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6]。

一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教学概况及学情分析

(一)  课程概况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目前是资源与环境类专业硕士学位点的专业基础课,共有32课时,开设在研一第一学期。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环境介质中一般污染物和优先控制污染物(如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的重金属和挥发性有机物等)的监测方法(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样品采集和预处理方法、测定方法及结果评价等),把握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为环境污染物的安全评估、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学情分析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学情情况更为复杂。生源基础差异大,入学动机多样化。有些研究生本科是环境类专业毕业,具有较好的学习基础,在“两山理论”等理念及本科课程学习的影响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很多自己的见解,但是有些见解并不成熟,需要更加系统地引导。还有部分研究生生源来自于跨专业或者专业调剂,环境专业基础相对比较欠缺,在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培养效果[7]。另外研究生主要将时间精力用于学术研究,相对本科生的课堂学习时间而言,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课时更少。通过课程思政与案例库建设实践,渗透思政理念提升学生科研创造力和专业使命感,增强学生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深“爱家爱国”情怀,是现代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承载的十分艰巨且重要的任务。因此如何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素材,使教学案例和思政教育充分融合,以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仍是当前的主要研究任务[8]。

二  教学改革内容与措施

(一)  结合课程特点,明确培养目标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人与自然共存的世界观,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内容涵盖极其丰富的思政元素。根据课程特点,重新确定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分为“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

1  专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掌握环境监测的基础知识。掌握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分类,了解环境监测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目标2:掌握针对各环境要素的监测原理和方法。能够针对水体、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和噪声等环境要素中各个指标的监测原理和方法。

教学目标3:掌握独立设计环境监测方案的方法。了解各环境要素常见的污染因素,会根据具体的污染情况制定监测方案,包括布点、采样、样品的保存和运输、样品预处理方法、污染物的测定方法选择及数据的处理和应用等。

教学目标4:掌握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方法。掌握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环境样品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方法。

2  思政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1: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的内涵,了解我国提倡的绿色发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育目标2: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在不同法律法规中的进化历程,理解我国进入“环境宪法”时代的内涵,了解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所作出的制度性的改进,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

教育目标3:理解我国历代环境监测方法的关键性变革,通过目前遍布全国的自动化的环境监测网络,理解环保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根据课程目标,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思政-课程案例,推进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协同模式建设。

课程总体目标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将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课程目标有机融合,为进一步挖掘思政元素、组建课程案例、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导向。

(二)  梳理知识框架,组建课程案例

在进一步梳理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将专业教学内容和思政映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重新设计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突出思政映射内容,将教学目标中的思政目标落实到对应教学内容中实现 (表1)。

针对思政教育目标1:主要通过第一章绪论第3小节环境标准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插入“生态文明入宪——我国进入‘环境宪法时代”案例;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2小节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定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插入“越来越健全的浙江省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五水共治的重要成果”案例;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第1小节土壤污染基础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插入“安吉余村矿山的转变——‘两山理念成就‘绿富美”案例。将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和案例有机地结合,通过三个案例的植入,学生深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的内涵,“生态文明入宪”体现了我国提倡的绿色发展的理念,健全的浙江省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体现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安吉余村从一个废弃的矿山转变为风景优美的旅游区,体现了我国在环境治理中取得的丰硕成果。这些先进的技术对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改善,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针对思政教育目标2: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在不同法律法规中的进化历程,理解我国进入“环境宪法”时代的内涵,了解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制度性的改进,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主要通过第一章绪论第3小节环境标准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插入“生态文明入宪——我国进入‘环境宪法时代”案例;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第5小节颗粒物的测定——PM2.5的监测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插入“PM2.5的监测发展之路——环境相关法规带来的制度自信”案例,将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和案例有机地结合,从分析宪法的历次修改历程,到现在的生态文明入宪,其中体现的生态环境发展历程与国家重点发展目标的关系,突出生态文明对于现代生活的重要性,深入理解我国进入“环境宪法”时代的内涵。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修改过程中,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将热议的PM2.5纳入新修订的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使学生深刻领会到国家在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制度性的改进,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

针对于思政教育目标3:理解我国历代环境监测方法的关键性变革,了解目前遍布全国的自动化的环境监测网络,增强学生的自豪感。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2小节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定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插入“越来越健全的浙江省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五水共治的重要成果”案例;第七章噪声污染监测第3小节噪声监测知识点的讲解中,插入“广场舞扰民的‘科技+治理之路——科技改变生活”案例,将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和案例有机地结合,浙江省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和广场舞扰民的“科技+”治理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的信息化技术对环境保护作出的贡献,深深地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

(三)  强化过程管理,优化考核评价

管理,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基础性较强的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仅仅讲授专业知识的“纯干货”的传统教学模式,非常容易引發学生的“听觉疲劳”,容易出现走神的现象。结合教学安排中准备的案例,穿插于专业知识的授课中,通过案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与此相关的思政内容,将思政映射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块,做到“润物细无声”;引入“雨课堂”等线上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对案例映射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堂上可以利用“匿名投屏”,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现场评价,往往能引发同学们极大的热情,“抬头率”基本能做到百分之百。同时通过雨课堂中学生提交的观点、讨论等,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思政案例的理解程度,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和授课方式。对于重点、难点内容,通过布置综合性比较高的“大作业”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例如针对于水、气、声、固废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相关知识点,每章会布置与此相关的监测方案的制定相关的“大作业”,同时提醒学生联系实际案例展开分析,加强学生对思政映射内容的强化。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40%,开卷考试占60%。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所以在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同时,也会加强对教学过程平时成绩的提取,通过雨课堂签到的方式考核出勤情况,通过雨课堂的课堂互动讨论和作业情况,考核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在原有的以考勤、作业、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加入思想价值观念的考核环节,通过教师的日常教学评定反映出学生思政教育效果。课程开卷考试中的主要题型为结合实际案例展开的应用题,在考察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基础上,也考核了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既考核了学生对思政映射内容的掌握情况,又考核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  实践效果

本项目在中国计量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工程方向进行了两个学年的实践,通过案例的深入讲解和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例如在“生态文明入宪”案例的讲解过程中,学生能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能自行扩展相关的内容,加深对我国进入“环境宪法”时代的理解;如在“安吉余村矿山的转变”案例的讲解后,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学生能够明确掌握“两山理论”的内涵。通过讲解相关案例,使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有趣的案例,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小组汇报中,学生各抒己见,求同存异,通过思想碰撞提升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在考试后对部分同学进行回访,学生普遍反映案例式教学很有意思,课堂上穿插讲解的思政知识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可以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记忆晦涩的知识点,实现了专业和思政同向而行。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思政元素的融入,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良好。通过案例库建设和互动式教学,教学团队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有助于打造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落实立德树人的宗旨,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  总结与展望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能力,还可以激发研究生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对工作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9]。本教學组从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政改革探索与实践,课堂教学已实现了从“简单举例”到“课程思政案例”,学生从“被动听课”到“主动学思”的转变,使得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达成深度结合,达到了专业与思政教育有机统一的研究生培养目的。随着社会和行业的快速发展,教师将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完善授课内容,将法规、政策、行业发展前沿动态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更新思政案例库,深挖现代环境监测技术课程中的显性和隐性的思政元素,推动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高质量发展[10]。

参考文献:

[1] 万林艳,姚音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同向同行[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52-55.

[2] 蔡小春,刘英翠,顾希垚,等.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7-13.

[3] 王玉哲,李键,陈世品,等.彰显家国情怀的生态环境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构建及效果评价[J].高等农业教育,2021(6):95-99.

[4] 王义康,李海芬,王一.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69(3):57-60.

[5] 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68.

[6] 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构建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7] 李康妹,丁晓红,张永亮.关于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模式差异性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6(2):39-40.

[8] 朱丽霞,吴棒.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41(5):92-96.

[9] 孙坤,邓海顺,来永斌,等.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学刊,2023,9(24):29-32.

[10] 黄爱华,梅锦春.“工程精英”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7(6):38-42.

猜你喜欢
研究生课程环境监测课程思政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研究生课程信息化体系的重塑与优化
加强和规范研究生专业课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策略
英国电子信息类课程观摩与思考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研究生扫描电镜课程的探索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