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蜡染工艺研究

2024-04-24 08:14白玲佩
参花(下) 2024年4期
关键词:蜡染布依族扎染

“乡村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模式是目前发展乡村经济的热点。荔波布依族蜡染也借助“乡村振兴战略”赋予的机遇,紧抓旅游业,从内外两方面进行革新以寻求发展。虽然相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予了一定支持,蜡染工艺传承人也在不断进行革新,但在荔波地区,蜡染在传承与推广的道路上仍然走得很艰难。以提高为计,相关部门和传承人都应该有改变宣传方式、注重文旅结合、培养传承人、注重创新等意识。只有真正解决蜡染传承困难的症结点,才能让蜡染文化的传承之路走得更远。

一、布依族蜡染工艺起源及其制作

(一)起源

关于蜡染的起源,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出于美饰的需要,另一种认为是源于图腾崇拜。两种说法都与布依族人民的一项活动有关——文身。相传,布依族源于古越民族,那时候还没有衣服,人们便把自然界的图案纹在身上。按第一种说法,他们文身主要是为了起到美饰的功能,装饰身体,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取悦自己和吸引异性的作用。

相较于美饰说,图腾说流传更为广泛。布依族蜡染中关于图腾崇拜的阐释大多借助于鱼这一动物意象。鱼几乎是出现在布依族蜡染纹样中最多的动物图案,或以具象的形式完整地染出整条鱼的图案,或以抽象的形式借鉴鱼鳞的三角形和菱形图案,这也与布依族傍水而居的生活习性有关。布依族主要分布在云贵川地区,当地溪流小河分布众多,为了生活便利,他们大多会选择住在水边。这一地理特点也使布依族人民常年可以接触到鱼这种动物,且因鱼产子多,因此,鱼在人们心中象征着繁殖力旺盛。即使是现在,鱼仍是布依族传统蜡染纹样中出现最多的元素之一。

布依族人民对图腾的崇拜还体现在其他动植物上。布依族人民衣食住行皆来自自然,因此一直有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一棵树、一块大石头、一座桥都有可能成为布依族人们崇拜的对象,体现在蜡染上便是染出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的具象或抽象图案。例如,蝴蝶花是蝴蝶与花的组合,象征美好的爱情,也象征着自由;龙、凤代表着布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漩涡纹既代表水,又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这些纹样最早是以文身的形式出现,后来,随着“古越人逐步向北迁徙,居住地区气候的变化”,以及生产力提高,文身才渐渐为服饰所取代。发展到后来,蜡染不只出现在衣服上,床单、被套、枕头,包括婴儿的背带等常见的生活用品,皆有蜡染的痕迹。

(二)制作方式

布依族蜡染的制作方式一直采用传统的纯手工制作方法,共分为五个步骤:备布、绘图、点蜡、染色、去蜡。绘制蜡染的布料一般都是民间用棉花自织的土布,处理好后平放在桌面上,在布上绘出想要的花草虫鱼鸟兽各种图案。绘好图以后用蜡点。防染剂多用不溶于水的蜜蜡,略微加温,溶成蜡汁,而后用小铜刀蘸溶蜡在绘制好图案的白布上点蜡覆盖图案。蜡干后放入清水中浸湿,再将布放入蓝靛染缸浸染数次。布料染色达到需要的效果后,投入水中煮沸熔蜡,再用清水漂洗去蜡。染料用的是蓝靛草,一般是家里自种,但随着近年对蜡染、扎染等民间传统手工艺的重视,蓝靛染料也渐渐形成了一条单独的产业链。

二、布依族蜡染的传承与创新现状

(一)布依族蜡染的传承现状

布依族蜡染图案发展到今天,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基本的纹样、布局等仍旧沿用至今。

其一,颜色。目前蜡染服装仍是以“蓝底白画”为主,即布料在蓝靛液中浸染后呈蓝色,而由蜡绘制成图的部分洗去蜡以后,图案仍呈现出布料原本的颜色——白色。此外,除了结婚这类特殊情况所用的服装经过再加工色彩较为艳丽外,以蜡染为主的布依族服装仍旧遵循最初的颜色分布方式。

其二,图案。蜡染图案虽已有了许多创新,但大部分还是在早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如龙、凤、鱼、花、三角形、菱形、漩涡形、波点、铜鼓纹、连锁形等很早就使用的图案,至今一直在使用,许多创新的图案仍以这些图案为雏形。

其三,对称的布局结构。对称结构在早期的图案中普遍存在,单个图案内部、相邻的图案之间和整体的布局上,基本严格遵守对称性,使整体呈现出庄严、和谐之美。对称性一直是布依族蜡染服饰的主要布局特点。

(二)布依族蜡染的创新现状

其一,色彩创新。色彩逐渐多样化是蜡染创新突出的特点之一。传统的蜡染严格来说只有蓝、白二色,蓝色的深浅取决于布料在蓝靛液中浸泡的次数,有时布料会呈青色或近乎黑色也源于此,都是浸染程度带来的效果。因蓝色取自蓝靛草的汁液,白色是棉花的颜色,都是大自然馈赠的色彩,使以蓝、白二色为主的传统蜡染呈现出自然、简单、古朴、典雅的特征。如今,蜡染的颜色种类逐渐增加,红色、绿色等也开始出现在蜡染中,但这些颜色并不是蜡染化蜡后的效果,而是属于再加工,是化蜡之后再进一步用其他颜料进行染色的结果。这些色彩目前并没有被广泛运用,只有私人定制用于结婚或其他比较喜庆的场合才会用色彩加以点缀,平常的蜡染服饰仍以蓝、白二色为主。

其二,图案创新。蜡染图案现今也有了许多创新。首先是图案的细节刻画。早期的图案较粗糙,只求画出大致形态即可,并不刻意追求其灵动性。现今的图案越来越精美、复杂,追求細节化、生动性,绘画技术有了明显的提升,力求绘出动植物的形态,因此,现在的许多蜡染总能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其次是图案元素的增加。以往的布依族蜡染因为图案寓意的原因,不轻易更改图案元素,相对比较稳定;现在自然界常见的动植物大部分都成了蜡染应用的对象。甚至在动植物原本的基础上还会融入新的元素,使图案更显繁复和美观。例如,画鱼时可以借鉴鸟的翅膀,而不是鱼本身的鱼鳍、鱼翅;即使是同一块布料上的同一类型的图案,如鱼和鱼、凤凰和凤凰之间形态也不尽相同。除了在原有的动植物基础上加入新元素,布依族人民还会凭借想象,依据动植物,创造出一些自然界并不存在的事物。并且随着人们对蜡染图案的多样化追求,传统的布依族银饰图案也被绘入蜡染中,这种不拘一格的创新方式、多元化的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极为普遍。

其三,非对称结构。蜡染布局上也渐渐出现了非对称结构。传统的布依族蜡染图案在布局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对称,无论是一组图案内,还是几组图案之间,图案的排列都整齐且对称。虽然对称结构在布依族蜡染中一直被沿用到现在,但也出现了许多非对称结构。非对称结构的出现对传统的布依族蜡染来说是一种突破。人们在保证对整体的和谐与美观不会造成破坏的情况下,可以不再一味地遵循对称结构,而是随意画出自己想要的图案。相对于对称结构来说,非对称结构的兼容性更高,可以容纳多种图案,即便是相邻的同种动植物,也可以做到形态不一,组合元素不同。可以说,非对称结构为蜡染传承人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称结构就完全被抛弃了,相反,对称结构仍是蜡染最常用的布局,而非对称结构还处在一种萌芽阶段(或者说是发展阶段),只是存在于图案与图案之间,在整体的框架上,人们还是追求基本对称。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布依族蜡染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一)布依族蜡染发展存在的困境

虽然荔波县布依族蜡染自身在图案上不断进行创新,相关部门也在不断进行宣传,给予从事蜡染工艺的传承人以扶持,但还是收效甚微。布依族蜡染和扎染作为荔波县布依族手工艺的两大主力军,都是布依族文化推广的重要对象,但相较于扎染取得的成就,蜡染仍稍显平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宣传意识不足。对蜡染的宣传应该兼顾好内容与形式,在保证蜡染文化内容深刻的同时,又能保证形式的生动性。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网媒平台,为民族文化发展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其次,文旅结合不够紧密。旅游带动的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该带动文化的传播。然而相关部门并没有充分利用旅游业带来的便利,如何在形式上做到出新、出奇,又能在内容输出上达到推广少数民族文化的目的,这是相关部门需要探索、用心规划的重中之重。

再次,蜡染制作过程较复杂。蜡染在荔波县的发展困境除了与外部条件有关外,与自身特征也有很大的关系。蜡染与扎染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绘画和点蜡。蜡染绘图、点蜡的过程都很复杂,扎染则略过了蜡染工艺中最为繁杂的两个步骤。蜡染传承人也表示,制作简单的优势使扎染在荔波县极受布依族服装手工艺传承人的欢迎。走进荔波布依族民族服饰工坊就很容易发现,每一个工坊都有扎染的身影,蜡染则很少出现,哪怕是在制作蜡染的工坊里,更多的还是以扎染为主。

最后,创新意识不足。荔波县布依族蜡染在创新上无论是与其他地区的蜡染,还是与本地的扎染相比,其创新性仍稍显不足。蜡染在市场上的发展不顺畅,究其原因,图案只是其中一项因素,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时代的审美,这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改变。传承人应关注社会的审美变化,思索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审美融合在一起。

(二)布依族蜡染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1.宣传方式多样化

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不论是相关部门还是蜡染传承人,都應该好好利用这一机会,拍摄出有质感的好视频,引领网友走进蜡染的世界。除了短视频,还可以借鉴微电影讲述故事的方式,量身打造一个属于蜡染的剧本,以具备文学性的形式向人们展示蜡染文化。

2.注重文旅结合

当地应抓住旅游业赋予的独特机遇,宣传好自己的文化,让游客看到荔波独有的地域风貌,产生主动去了解荔波民族文化的兴趣。文化的传播应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的基础上,融入地方文化,让游客真正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例如,话剧、相声、民族舞蹈等表演形式都可以成为向游客展示蜡染文化的方式。无论依靠何种形式宣传,都需要用生动有趣或庄严的形式外壳来包裹深奥的文化内核,让游客随着欣赏渐渐品出蕴含在形式下的文化精髓。

3.注重培养手工艺传承人

虽然荔波当地已经将蜡染工艺纳入当地的职业教育规划,以蜡染和扎染为主的布依族服饰工坊也日渐兴盛起来,但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仍然不足。当前,从事蜡染传承工作的主要是中老年妇女,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接过这个“衣钵”,那么蜡染还会再度陷入传承困难的境地。

4.注重创新,更新审美

从事蜡染工艺的传承人,主要还是以盈利为目的,如果跟不上时代审美,很难做到盈利。可以考虑将蜡染的应用范围扩大,如融入围巾、帽子、布艺玩偶制作等;也可以进行服装改良,裁剪成T恤、裙子等样式,再用蜡染加以点缀即可。创新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跟上时代的审美,但也不能为了迎合审美,而破坏自身的文化内核。作为蜡染传承人,应兼顾传统与创新,传统的内核固然不能丢,但要想让蜡染一直流传下去,也要具备足够的眼光进行革新,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

四、结语

布依族蜡染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研究布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材料,理应传承下去。但目前在荔波县境内,蜡染的传承和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不论是在宣传上,还是在创新上,其力度都还不足以确保蜡染能够长久发展。对此,荔波县蜡染传承人和相关部门应该有荔波布依族蜡染是布依族蜡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他地区布依族蜡染文化无法取代的独特性的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心传承、传播蜡染文化,保护布依族蜡染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韦廉舟.布依族风俗志[J].贵州民族研究,1980(02):97-112.

[2]刘世彬.布依族蜡染起源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1992(01):44-46.

[3]张建敏.布依族服饰、蜡染中的鱼图腾崇拜与审美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0,24(01):96-99.

[4]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基于黔中布依族蜡染的讨论[J].民俗研究, 2018(02):150-156+160.

[5]王彦彦.论布依族服饰图案及其文化内涵[J].大众文艺,2014(24):72.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21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白玲佩,女,本科,贵州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蜡染布依族扎染
苗族蜡染
关于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述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蜡染的纹饰探讨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蜡染手绢寄深情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