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交往焦虑的影响:家庭适应性的调节作用

2024-04-24 07:44林细英林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适应性青少年

林细英?林炜

摘要: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家庭适应性对青少年交往焦虑的影响及可能的路径关系,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283名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家庭适应性在父母过度保护对青少年交往焦虑的影响上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家庭适应性越高,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交往焦虑的影响越小。

关键词:交往焦虑;过度保护;适应性;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8-0014-05

一、引言

近年来,青少年的交往焦虑越来越受关注。交往焦虑(或称社交焦虑)是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多出现于青少年时期[1-3]。相关研究表明,交往焦虑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影响青少年正常人际交往和生活学习的心理问题之一,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4]。

交往焦虑障碍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从生物和生理角度来看,可能与遗传、大脑结构有关;从社会现实环境来看,可能与个人社交经历、父母在社交环境中表现出的焦虑行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或控制有关[5]。

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交往焦虑相关[6]。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和行为倾向,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及教育观念[7]。父母采用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家庭建立温暖信任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子女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助于子女情绪的稳定。并且,经常获得父母肯定性的评价可以增强青少年交往的自信心,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评价更高,交往焦虑的水平更低,而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学生交往焦虑的水平则更高[8]。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至宝,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长大,但在成长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父母的身边,每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伤害。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人际交往过度保护与干涉,就容易让孩子对自我交往能力产生怀疑态度,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交往焦虑,在性格方面也会变得孤独、内向,情绪上会变得消极、悲观;还会无法正常结交朋友,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9]。

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家庭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通常,具有良好家庭功能的家庭能够帮助孩子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家庭功能通常通过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来表示,亲密度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而适应性是指家庭体系随家庭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10]。在家庭适应性低的家庭中,孩子会更容易表现出抑郁和焦虑。所以,家长应该注重改善家庭功能,促进家庭具备良好适应性。

基于此,本研究假设,家庭适应性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交往焦虑的影响上起调节作用。(见图1)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的三所学校,以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小学六年级、初中七八年级学生作为被试。本次施测共发出360份问卷,实际回收问卷304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283份,回收率达84.4%。其中,男生133人,占47.0%;女生150人,占53.0%。

(二)研究工具

1.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本研究采用了蒋奖、鲁峥嵘和蒋苾菁等[11]在Arrindell的量表基础上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整体量表共21题,采用4点评分,1表示“从不”,4表示“总是”,其中15题为反向计分题。量表包括拒绝(6题)、情感温暖(7题)和过度保护(8题)三个维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2.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是费立鹏、郑延平和邹定辉[12]在Olson的量表基础上修订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整体量表共30题,采用5点评分,1至5分分别表示“不是”“极少”“有时”“经常”“总是”。量表包括亲密度(16题)、适应性(14题)两个维度,实际亲密度和理想亲密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 和0.79,实际适应性和理想适应性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和0.78,表明本研究中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交往焦虑量表

本研究采用了汪向东、王希林和马弘[13]翻译的中文版交往焦虑量表,量表共15题,采用5点评分,1至5分别表示“一点也不符合”“有一点儿符合”“中等程度符合”“非常符合”“极其符合”,其中3、6、10、15题为反向计分题。量表整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4,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为0.833,通过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表明本研究中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4.统计方法

首先,采用 Mplus软件对研究变量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研究变量的信效度;其次,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分析横断式问卷调查的系统偏差;再次,对研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采用SPSS的PROCESS方法进行调节效应检验,并进行简单斜率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进行数据收集,均由同一被试自我报告,因此需要检验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在数据回收后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未旋转的因素分析共有九个因子,最大因子方差解释变异量为25.5%,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因此,各研究变量均符合正态分布,偏度值介于±2之间,峰度值在±7以内,可进行后续统计分析。

(三)相关分析

从表2相关矩阵得知,拒绝与情感温暖、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拒绝与过度保护、交往焦虑呈显著正相关;情感温暖与过度保护呈显著负相关,情感温暖与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过度保护与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过度保护与交往焦虑呈显著正相关。

(四)性别均数分析

本研究以性别来检验各研究变量是否存在差异性,以便在后续分析时作为控制变量。在性别方面,情感温暖和交往焦虑呈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情感温暖显著高于男生(t=3.502,p=0.001<0.01),女生的交往焦虑显著高于男生(t=3.018,p=0.003<0.01)。从表3得知,性别对情感温暖和交往焦虑的效果量非常小,后续统计分析可以忽略,因此不纳入性别作控制变量。

(五)调节效应检验

对适应性在过度保护和交往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以过度保护为自变量,交往焦虑为结果变量,采用SPSS的PROCESS方法考察适应性在过度保护和交往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过度保护与适应性的交互项对交往焦虑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B=-0.238,p<0.05)。因此,适应性在过度保护对交往焦虑的影响上起调节作用,调节作用的大小为0.016。另外,经检验,不存在其他的调节作用。(见表4)

为了更加清楚地揭示适应性对过度保护与交往焦虑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本研究进行了简单斜率检验。结果(见图2)显示,对于低适应性,过度保护能显著正向预测交往焦虑(simple slope=0.881,t=2.565,p<0.05);对于高适应性,过度保护也能显著正向预测交往焦虑(simple slope=0.643,t=2.670,p<0.01)。这一结果表明,随着适应性的提高,过度保护对交往焦虑的正向预测作用有减少的趋势。这表明,家庭体系随家庭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作出改变的能力越强,过度保护对交往焦虑的影响

越小。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适应性在过度保护与交往焦虑之间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家庭的适应性能够调节过度保护对交往焦虑的影响作用。这可能是因为适应性强的家庭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不会轻易否认自己。所以,在无法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时,可以通过提高家庭的适应性来降低过度保护对孩子交往焦虑的影响。

(一)改善父母教养方式,缓解学生的交往焦虑

以往研究发现,教养方式与交往焦虑这两个变量相互影响,其他因素对这两个变量关系也有影响,其中包括自我效能感、核心自我评价与羞怯等。有研究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产生交往焦虑的内部心理过程[14-15]。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接纳,孩子会表现出更多对社会的需要行为,表现为乐观,富有同情心,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如果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拒绝、过度保护,会通过影响孩子的同伴关系而提升孩子的抑郁风险,孩子更容易表现倔强、情绪不稳定、叛逆[16]。而父母以支配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会表现为被动性强,易顺从,做事缺乏自信心。由此可见,孩子问题行为的形成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教养方式成就不一样的孩子。父母有一个良好的教養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良性成长。

研究也进一步证实,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能缓解学生的交往焦虑。研究同样验证了有些学者发现的性别差异,这些研究进行了城市与乡村、男生与女生的交往焦虑比较[17]。研究结果显示,女生的交往焦虑显著高于男生。无论基于何种原因解释,都应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女生交往焦虑的疏导。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多给予孩子一些鼓励,多肯定孩子自身的美好品质,增强其自信心。当孩子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焦虑时,要给予耐心倾听与鼓励。在学校,教师可以发放交往焦虑量表调查学生的交往焦虑情况,并且对在校表现出较强交往焦虑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有条件的可以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二)关注过度保护对交往焦虑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人际交往过度干预,担心孩子会早恋,担心他会跟同伴学坏,进而干涉孩子和同伴交往。他们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为孩子“规划人生”。在“我是为你好”和“爱”的名义下,被过度保护的孩子泯灭了独立自主、责任心和自信心。

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交往焦虑产生不同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中的过度保护与交往焦虑呈正相关,且过度保护对交往焦虑具有正向预测的作用。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减轻子女的交往焦虑,而不当的教养方式易导致子女的交往焦虑。父亲的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以拒绝和否认的方式影响子女,而母亲则体现在以保护的方式影响子女。所以社会要提高对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提高家庭适应性的重视。父母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自行探索,增强其独立性。对于生活之中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应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可以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孩子成长为对自己负责的、能从容应对人际交往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孩子减少在社会交往中感受到的焦虑感、恐惧感。

(三)提高家庭适应性,对交往焦虑起调节作用

有学者认为,人际信任在家庭适应性对交往焦虑的影响中有显著的中介作用,而改善家庭适应性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信任,并缓解学生的交往焦虑[18]。本研究也显示,家庭适应性在过度保护对交往焦虑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如果父母将孩子的日常琐碎事务过度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对孩子表现出拒绝、过度保护,会通过影响孩子的同伴关系提升孩子的抑郁风险,孩子更容易表现为倔强、情绪不稳定、叛逆[19]。而父母以支配方式教育孩子,则会让孩子表现为被动性强、易顺从,做事缺乏自信心[16]。由此可见,在帮助孩子缓解交往焦虑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提高家庭适应性,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在面对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时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当家庭中遇到某些需要做出决策的问题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出各种灵活多变的办法,让孩子参与其中,并且在最终决策时考虑并纳入孩子们给予的建议,让孩子能够亲身感受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五、结论

本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他们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适应性、交往焦虑。研究发现,家庭适应性在父母过度保护对青少年交往焦虑的影响上起调节作用,符合研究假设。

研究对家庭教养具有参考价值。家庭应多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还应关注家庭适应性的提高,从而缓解父母过度保护带来的交往焦虑。

参考文献

[1]张春兴. 张氏心理学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施慎逊. 社交焦虑症[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4):243-245.

[3]彭纯子,邓盘月,马惠霞,等. 大中学生社交焦虑特征初探[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4):241-243.

[4]李波,马长燕. 对青少年社交焦虑个体的深度访谈[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37-39.

[5]栾雅淞,曹建琴,周郁秋. 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 中国学校卫生,2014,30(7):1115-1118.

[6]王文娟,许华山,祝亚丽,等. 医学生社交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相关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3(19):72-74.

[7] 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25(3):315-317.

[8] 杨璟,邢哲. 大学新生社会支持、自尊与抑郁的关系[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2009(9):848-849.

[9] 王宇,张荣娟. 消极完美主义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自尊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4(7):404-409.

[10]阳德华.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初中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6):417-419.

[11]蔣奖,鲁峥嵘,蒋苾菁,等.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1):94-99.

[12] 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II-CV)[J].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9(2):142-149.

[1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1):244-245.

[14]徐敏,宫小燕,孙艳.父亲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91-96.

[15]侯艳天.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羞怯与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D]. 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22.

[16] 钱铭怡,夏国华. 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8(2):65-66.

[17]刘勇. 城乡儿童社交焦虑水平的比较[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2(9):248-252.

[18]刘文雯,郑晓边.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C].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19]Yuxi Huang,Na Ni,Beilei Yao,et al.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mediated by peer relationship[J]. Applied &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22(5):123-128.

编辑/张国宪 终校/孙雅晨

猜你喜欢
适应性青少年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青少年发明家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既定PSS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适应性分析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贵烟2号在黔西南烟区的适应性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