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如何摆脱“千镇一面”

2024-04-24 07:46张一弛
记者观察 2024年3期
关键词:周庄乌镇汉服

张一弛

今年春節期间,各地古镇人气爆棚,热度不减。

白墙瓦黛的徽州古镇,别有风味的江浙古镇,饱含地域风情的云南古镇……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座古镇闪烁着历史和文化沉淀的光芒。

但随着消费体验型古镇、休闲度假型古镇成为主流,多地开始对古镇进行商业化改造。改造后的古镇布局千篇一律,统一的青砖配红灯笼,中间一条路,两边是商铺,就连商铺和特色业态也越来越像。不少游客表示,如今的古镇都长一个样。

中国2800个古镇,到底谁真谁假?

中国到底有多少个古镇?

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林鹏曾回答过这个问题,“我国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共有2800多座。”简而言之,在中国,几乎每个旅游城市都有一座古城镇。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网红古镇”,实际上是周庄。

早在中国还没有古镇旅游这一概念的时候,周庄就最先提出了“保护古镇,开发新区,发展旅游,繁荣经济”的十六字方针。

当时周庄几乎是政府主导,居民推动,全民参与。在经历了一系列古建筑修复和旅游开发后,周庄彻底改头换面。

1989年,周庄售出第一张景点门票,从此每年旅游收入成倍增长,甚至最高峰时一天能接待三万游客。到了30年后的2019年,周庄古镇旅游收入已经超过了20亿元。江南水乡窄窄的古道上,几乎人满为患。

另一个中国古镇的顶级商业化模板是乌镇。

如今在乌镇古镇所看到的一切,也都是当时人工精心打造的结果。

2001年前,乌镇还只是个没有名气的小镇。在耗时一年,斥资1.2亿元打造出了“假”古镇后,乌镇第一年游客数量便突破100万。最鼎盛时,乌镇年入超过21亿元,还请来明星刘若英当乌镇形象大使。

随后,“古镇”成为了中国人旅游常去的地方——湖南的凤凰古城、重庆的磁器口古镇、苏州的同里古镇……都成为了早期网红古镇。

古镇也开始以被保护的名义疯狂量产。

可以发现,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以乌镇为模板的新古镇冒出来。如遵义的尚嵇古镇、皖东的定远古城、福建的霍童古镇、上饶的李坑古村……这些古镇纷纷打着“小乌镇”的旗号,古镇的建造也逐渐开始“用力过猛”。

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就亲自下场,打造了北京“小乌镇”古北水镇。

这座斥资45亿元打造的旅游景点,一度成为了全国最“牵强”的古镇。虽然在长城脚下,却几乎处处都仿照江南水乡打造,贴上了明清时代式样的灰瓦砖墙,就像是从浙江“空运”过来的。但这依然挡不住它在运营初期就成为了明星项目,景区开业第一年就迎来了百万人次的客流,年赚1.16亿元,经营情况远超预期。

只不过,古北水镇在对外营业不久后便陷入了瓶颈。在客流量上,2017年,古北水镇的客流增速就从65.68%跌到了12.89%.2020年古北水镇的全年净利润亏损达1.71亿元。

一度热闹非凡的“假”古镇,也走向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网红”沦为“空城”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古镇旅游进入快速开发期,一座座“假”古镇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陕西咸阳的东黄古镇斥资5亿元,湖北龙泉铺古镇投资超过10个亿,安徽芜湖的鸠兹古镇的总投资达到了80亿元,山东微山湖古镇投资超过100亿元……

当时在一个房地产大上升周期,古镇开发变成了最诱人的金矿。而不少游客和本地人,却“苦古镇久矣”。

游客们苦的是“同质化”,这也让古镇的口碑瞬间一落千丈。

放眼大大小小的各个古镇,商铺里都是民族服饰、手工银饰丝巾;小吃基本都是臭豆腐、烤鱿鱼、糖葫芦;纪念品是冰箱贴、花果茶和钥匙扣。游客原本想体会风土人情,结果却像来到了披着古镇外壳的小商品批发城。

而古镇的夜生活约等于酒吧二字,各类古镇的酒吧也都有统一的装修标准。

而本地人,苦的是“真古镇”反而被拆没了。

过度且不规范的商业改造,对环境和古建也是致命的伤害。有的古镇为了营造游客空间,让古镇原住居民全部搬离。“当地居民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他们的离开,古镇的文化内涵也将受到损害,缺乏古镇原有的人间烟火气,古镇将会丧失生命力。”一位旅投公司总经理说道。

改造失败的“假”古镇不在少数,有不少项目都败在了前期定位和后期运营上。成都投资20亿元的龙潭水乡古镇耗资20亿元,花费4年时间打造而成,定位为“成都清明上河图”,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周庄。

但游客渐渐发现这里漏洞百出:成都属于四川,龙潭水乡却照搬了苏式园林的设计。12个街巷,又直接用《红楼梦》中的“金陵12钗”命名,各种“混搭”。最离谱的是,东西合璧、南北融合让这里成为了一个“四不像”。

湖南常德的桃花源古镇,据说投资超过50亿元,想根据《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样子,建造出一片“世外桃源”。结果运营几年后,有些庭院里面杂草丛生,有些楼梯更是生了锈。

中西混搭的“假”古镇,一度沦为笑柄。耗资上十亿、百亿级的古镇,最终成了一座“空城”。

古镇如何常看常新

但如果非要把古镇的失败归结于商业化,未免太过绝对。人类学者格林伍德指出,旅游业的本质,就是文化的商业化。

实际上,游客大多并不排斥商业化,而是排斥同质化。这几年,为了发展,很多古镇也一直在思考:到底该如何“与古为新”?

坐拥众多硬核文物资源的十三朝古都洛阳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2022年随着网剧《风起洛阳》的爆火,洛阳获得了一大波流量,洛阳文旅迅速抓住汉服热度,着力打造了《风起洛阳》等汉服体验场景,唐代酒楼、宋代商铺、明清建筑,多民族文化在此融合;“一步一景”让洛邑古城、应天门、天堂明堂、九洲池、隋唐洛阳城等景区成为汉服打卡地;洛阳还形成了涵盖汉服设计、制造、租售、妆造、跟拍等服务的产业链,让整个城市都成了汉服的“秀场”,还延伸出了汉服配饰、汉服盲盒、手办等汉服周边产业,洛阳以“汉服热”带动了全域的消费升级。

洛阳抓住了流量风口,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创意路,洛邑古城在全国火爆出圈,一度位列抖音官方平台统计的全国最受欢迎汉服打卡地榜首,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达到13.3亿次,洛阳汉服成为全国最热的两个话题之一,成功将汉服与洛阳城市品牌深度捆绑在了一起。

河北正定古城,则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在今年春节期间设置五个不同的展区,把灯会搬上了城墙,吸引了众多游客。

8米高的“赵子龙”花灯,还原度极高的“九楼四塔八大寺”,20多米长的龙凤巨型花灯与城墙上的干盏花灯一同点亮,近千架无人机在夜空中绘出龙年春节祝福。除此之外,更有与燕赵大地的历史紧紧绑定在一起的特色表演,扮演正定历史名人赵佗、范仲淹、赵子龙的演员翩翩起舞,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这些成功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吃喝玩乐的底层逻辑不变的情况下,古镇应先找到自己的特色,再想方设法放大优势。

文旅产业的成功,不是“造网红”,也不是“复制”,而是特色需要被保护,文化更需要被尊重。其实,对于旅游的游客来说,真的介意古镇的真假吗?真的在意是否收门票吗?或许他们更想看到的是古镇经过岁月洗礼留下的历史痕迹、独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以及跨越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城镇不只是一个旅游项目,它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脉与个性。现代城市中保留下来的古城镇、古建筑真实地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和演进,成为城市、地区的文化象征。所以古镇改造应当在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延续古镇的历史文化基因,也要创新旅游产品形式,在满足游客沉浸式体验、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推动古镇旅游百花齐放。

摘自微信公众号“金错刀”

猜你喜欢
周庄乌镇汉服
周庄端午到
汉服新“江湖”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乌镇
上台说汉服
梦里周庄
周庄古镇
你知道周庄吗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
在乌镇做一场戏剧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