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雷锋传人”

2024-04-24 05:38窦芒
雷锋 2024年3期
关键词:学雷锋雷锋

窦芒

沐浴着初春时节的温暖阳光,上海新黄浦实业集团高级经济师、渐冻症患者张戟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拜见雷锋当年的连长,听他讲雷锋的故事。这天上午,张戟坐着轮椅来到位于杨浦区五角场的一个小区,以学雷锋志愿者的身份,向离休后居住在上海的95岁的虞仁昌致敬。张戟向老连长汇报,自己从小就学习雷锋,收藏雷锋,不久前還向上海雷锋纪念馆捐赠了雷锋藏品。面对轮椅上的“雷锋传人”,老连长听了连声夸赞:“做得对!做得好!不容易!”同时赠送张戟一幅当年和雷锋等战士合影的老照片和雷锋年历画,并题字“雷锋精神永恒”。

“渐冻家族”,非凡人生非凡心

张戟的家族,四代人已与渐冻症抗争了近百年。

在位于上海杨浦区小南门的一幢住宅里,张戟告诉记者:“从我记事开始,就记得外公的妈妈得了这种病,一直躺在床上。后来外公又遗传了此病,外公的四个子女三个被遗传,其中包括我的母亲。在第四代中,我和弟弟及姨妈的女儿也遗传了……”

张戟介绍:他们家是渐冻家族,也是红色家庭:外公曹厚载20岁便继承家族生意,在上海滩开洋行,经营百货及医疗器械。抗日战争年代,他曾向江南新四军提供药物。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动员身在香港的朋友们捐款捐物,自己捐出了数十万港币,因此获得时任上海市长陈毅亲题的“劳军模范”牌匾。张戟的母亲是高中政治教师,曾三次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张戟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次发病是七岁。那是在一次幼儿园钢琴汇报演出中,孩子们要站在桌子搭成的舞台上演出,张戟感觉到双腿没有力气,怎么也爬不上去。又过了一二年,他走路的姿势开始明显地与常人不同。灰色的记忆伴随张戟度过了小学时代。14岁那年,他做了三关节固定术。直到现在,还有钢钉钉在脚掌中以防骨骼畸形。

不幸家庭良好的家教和家风,使张戟在阳光和春风中成长。他很幸运,从少年开始,《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就伴随着自己,热爱党,存善心,做好人。青少年时代更是时常自我诫勉:身体有病魔,心里更要有阳光。只有比健全的人更进取,更自强,更优秀,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快乐。

十年寒窗苦读,张戟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专业。 他不仅精通英语、法语和德语,还自学通过了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 然而残酷的病症却给他的人生设计了一道道关卡。大学毕业后先是进了一家公司,做过财务、销售和英文翻译。3年后,又转岗到一家上市公司任部门助理。业余时间,张戟喜欢摄影艺术,喜爱古典音乐和戏剧,收藏各种政治、历史、名人的珍贵资料,使他的生活 更充实,知识更丰富。

然而,疾病的遗传和变异不可预测。母亲40多岁时还能行走自如,60岁才坐轮椅。可40岁那年,张戟走路时却经常突然跪下,双腿再也难以支撑自身的重量,从此开始了轮椅上的岁月。

病魔无情,增添了张戟的担忧,也增强了他进取的力量。首先,他通过雇请专人接送解决了上下班的困难。后来又战胜了中度抑郁症、糖尿病、肾结石等疾病的困扰,始终保持着一颗向上和感恩之心。

从1997到2007年,张戟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个只爭朝夕的新时代,愿每个心怀红色信仰的生命都奋勇成为光明里头的一份子……”这是2023年 “七一”建党日前夕,张戟出版发行的《前进——张戟红旅图录》自序中的一段话。这天,张戟应邀来到在上海东方明珠广场举办的“庆祝6.21世界渐冻人日”现场,捐赠新书《前进——张戟红旅图录》等书画作品,参与慈善拍卖公益活动。“收到后一口气翻读了每一页,无论内容还是摄影艺术都让人感叹:身体残疾同样有精彩的人生”。读者一片赞誉的背后,是张戟对革命先烈、对英雄模范的一片丹心:2017年3月至2023年2月,在妻子自驾和陪伴下,张戟坐轮椅自费拜谒了除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外的全国各省区市主要红色场馆、革命纪念地450余处,总行程82000余公里,拍摄图片46000余张。2023年以来,他又精心挑选近500幅照片,几经周折,自费、自编制作出版了这本厚重的8开图集。

做一束火种,为渐冻人群体和贫困学子点燃希望

张戟很震惊,神经肌肉疾病有一百多种,目前中国有渐冻症患者450万,其中上海地区就有5万多。

张戟也倍感欣慰:自2005年起,每年的6月21日“世界渐冻人日”,上海的东方明珠都会为渐冻症患者群体亮起灯光,并在东方明珠塔下举办一次关心渐冻人活动。尽管经济收入有限,但张戟对关爱渐冻人的慈善事业都会慷慨解囊,每年的捐赠都在2000多元以上。2017年和2018年的世界渐冻人日,为支持常青关爱基金举办的“假如我行走三天夏令营”活动,他捐出自己的摄影和书法藏品,义拍收入用于关爱渐冻人公益活动。

为在全社会更好地营造关心爱护渐冻人群体的氛围,张戟以见证人和亲历者的身份,利用各种场合,通过微信等多种手段,与大家分享交流战胜疾病、科学防控、自强自立的体会。在重度渐冻人病友林炯生命最后的三年里,张戟三度前往他远在上海郊县的家,送上大量食品和营养品,给予林炯兄弟般的亲切慰藉,被林炯妈妈称为“当代活雷锋”。

为了避免后代延续遗传病的痛苦,张戟和同辈兄弟姐妹做过一个遗憾的决定:放弃要孩子,“丁克”斩断病魔,让延续百年的“渐冻家族”故事不再延续。对此,不少人不理解,前妻因此分道扬镳,网络上引起热议。但他心地坦然:“作为后代,我无法客观评价父辈们的决定。而我愿意将家族的故事分享给社会大众,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关注‘渐冻人这个群体。”

“在中国,学习雷锋好榜样,没有时空区分,没有时代的区别,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一脉。学习雷锋,是伴随我生命里程的一项终身修为。”“雷锋人人可学,残疾人当然也不例外。”

多年来,张戟根据自己坐轮椅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在学雷锋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乐此不疲。他在家网络办公,妻子在家照顾他起居不上班,家里只有一份收入。除了残疾,还患有糖尿病,冠心病装了心脏支架,肾结石做过四次手术。为了离大医院近点,生活在成熟社区便利些,张戟租住在市中心,租金也贵,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他总能合理安排好生活,学雷锋做好事的所有支出,从来都是从几十年的工作积蓄中取用。他总说,只要自己吃药有保证,其他都可取舍,钱只有花在最有意义的地方,才是高贵的。

几年前,张戟在朋友圈看见“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暨学雷锋工作站”在接收公益捐赠物时,肩扛手搬,很辛苦也不便捷。之后他分三批购置了九辆平板载重推车,捐赠给张志勇公益服务社,大大提升了工作人员的装运效率。云南贫困山区学校是张志勇的主要公益捐赠对象,那里的学校课外读物很少。张戟得知作家殷健灵出版了一部讲述一对从大山走出的夫妻选择回到贫困乡村守护当地留守儿童的小说《云顶》,觉得这部作品很适合大山里的孩子们、留守的乡村教师们阅读,他马上自购《云顶》一百册,委托正要去云南送捐赠物资的张志勇,送给那里的孩子和老师们。

特别的捐赠:尽力传承守护雷锋精神

这是江南梅雨季节的一天。清晨五时许,张戟就在妻子驾车陪伴下,顶着风雨,过长江,来到近百里外的崇明岛,完成一次特别的任务:向上海雷锋纪念馆捐赠雷锋收藏品,研讨新时代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播。

上海雷锋纪念馆位于全国文明村、崇明区竖新镇前卫村。10多年前在民间学雷锋人士的倡议和市区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建成开放,成为上海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的“打卡地”。捐赠藏品仪式开始, 坐在轮椅上的张戟展示了捐赠藏品清单 :共计40种、180件雷锋相关资料。其中包括中国印刷博物馆2012年发行的雷锋因公殉职50周年纪念钞,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的《雷锋》连环画,雷锋系列纪念邮戳、邮票,以及最早刊发党和国家领导人学习雷锋题词的相关报纸、签名、信件等资料,有些还相当珍贵。

崇明区委、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及竖新镇的领导共同见证了这一感人时刻。竖新镇领导为张戟颁发了捐赠证书。纪念馆馆长沈东在致词中感谢张戟身残志坚,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的善举,表示纪念馆将继续在传承红色文化、讲好雷锋故事、培育雷锋传人等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捐赠雷锋收藏资料,张戟也有些不舍:这些雷锋的藏品,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和付出。有的是日常积累,比如邮票、邮戳、签名封。有的是从其他藏友手里花钱购买的,比如专题报道的报纸,本身就很稀缺,收集更难。但张戟有自己的思考:“雷锋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没有理由不去传承守护。学习雷锋,是几代人的集体实践和记忆。我应该尽微薄之力,用行动发声,一起来弘扬、践行雷锋精神,使之成为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动力。”

(责任编辑:吴维满)

猜你喜欢
学雷锋雷锋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雷锋章在3月闪耀
请叫我雷锋
学雷锋做最好的自己
写给雷锋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
学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