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螺旋视域下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4-24 09:36王亚利何晋一何军拥
时代汽车 2024年8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王亚利 何晋一 何军拥

摘 要:随着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职业院校需通过人才模式改革应对行企业对新时代高端人才需求。基于当前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滞后职业标准及教学过程偏离生产过程等现实困境,引入三螺旋理论,基于政府、企业及院校三方主体,提出以下协同联动育人新途径:政府引导,营造育人新生态;企业融入,促进协同育人;院校主导,强化内涵建设。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1 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職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为适应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更好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广东省积极推进“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职业教育重大举措[2]。

数控加工技术作为机械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是国家工业水平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出现,促使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人才需求产生了巨大影响,进而要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加以应对。因此,如何设定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精准对接,提高育人质量是职业教育亟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 “三螺旋”理论模型

2.1 “三螺旋”理论研究现状

“三螺旋”理论首先由生物学领域提出用以描述基因、生物体和环境三者非线性网状关系。在此背景下,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基于该模型研究大学、产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以高校、产业和政府为具体研究对象,关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体系中三个主体之间双边和三边的相互作用[3]。此后,“三螺旋”模型逐渐介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在国外,Leydesdorff等[4]利用三螺旋理论阐明了学校、行业、政府之间的静态时内核外场的特征与动态时纵向演化与横向循环的特征。Etzkowitz等[5]构建了含空间概念的新型“三螺旋”演化架构。在国内,三螺旋理论也受到不少学者关注。张绍丽等[6]基于高校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分立现象,构建三者之间的“三螺旋”教育融合模式,并提出了有针对性融合策略。柳岸[7]将三螺旋理论进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基于该模型,分析了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做法及效果,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2.2 “三螺旋”理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螺旋,是指政府、产业、学校三方在创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三个主体在相互交叠、渗透的过程,各自的功能和结构得到调整,并呈现螺旋上升状态[8]。在三螺旋理论中,政府、产业、学校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需正确的理清三方主体的角色定位。政府,主要职责是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保障,规范校企合作的行为,促进校企合作,使人才培养活动朝着政府的宏观发展目标方向行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舆论引导、立法干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综合协调、信息服务、监督评估等九项职能[9]。产业,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需求者和受益者,通过捕捉市场变化信息,及时调整人才需求定位和技术创新需求,进而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此外,企业通过参与大学产品(包括人才)研究、教学与培训等吸收来自大学的各种创新资源来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问题,科研成果的转化将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发展。学校,主要致力于知识的传播、人才的培养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职业院校主要功能是以区域经济人才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为企业培养适应现代化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职业院校要主动的发挥培养人才的责任感,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整合政府、产业资源,有针对性的培养跟企业岗位相匹配的人才。同时,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要积极与时共进,适应社会和经济的需求,避免闭门造车,积极引入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应用性强、时效性好的人才。

在三螺旋体系,政府、产业、学校三方协同配合,融合的面越广越深,可更好强化“三螺旋体”的结构和功能,形成持续的螺旋式上升的创新动力,产生了“1+1+1>3”的现象。

3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3.1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产教融合形式化

专业的设置与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不一致,部分院校缺乏一定的规划性和预见性,没有形成预警机制,盲目的扩大招生或缩减招生,造成数控技术人才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此外,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促使地方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对数控高端人才需求日益剧增。由于数控专业涉及设备成本高、实习实训投入大,大部分院校仅是相应的增加理论课时,并没有对专业进行针对性的建设,不能根据地方区域的产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布置和设置,造成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问题。

产教融合的理念是将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在技术、设备、项目、人才等方面融合为一体,实现院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无缝衔接。然而,现有的产教融合往往表现为职业院校“热”,企业“冷”,由于缺乏有利机制和政策支持,企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大部分产教融合主要以参观、讲座、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为主,在合作的过程中存在期限短、层次浅、方式单一、对接性差等问题, 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

3.2 课程内容滞后职业标准,课程内容相对陈旧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掌握数控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实操动手能力,能从事工艺制定、程序编写、数控操作及维修工作的技术型人才。近年来,数控技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几个重要特点:向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向多轴联动、复合化方向发展和向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人才需求产生了巨大影响,进而要求高职课程体系模式通过改革加以应对。现有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数控编程与加工、数控机床故障分析与排除及装调、典型机械产品造型与加工及机械工程基础等为主。随着信息化及人工智能与制造的融合发展,多轴加工、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及数字孪生等应纳入高职装备制造类课程体系,开设多轴加工技术、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精密制造、智能制造等有关新型技术课程。

3.3 教学过程偏离生产过程,教学方式单一

数控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职业院校的教师通常缺乏一定的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采用的教学案例通常落后于企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大部分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任务教学、模块化教学往往形式化。参照生产过程组织教学过程,真正地落实把课堂搬到车间,利用企业真实项目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和生产过程相统一的院校更是少见。教学过程偏离生产过程,教学方式单一,使得教学无法与生产紧密、精准对接,导致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项目、岗位要求和职业素养融合不够,学生也无法尽早完成工作岗位的职业训练和参与体验社会角色,毕业后仍需企业培训才可上岗工作,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

4 三螺旋视域下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4.1 政府引导,营造育人新生态

针对目前产教融合过程中“校热企冷”的现象,政府应该在政策导向、统筹规划、投资激励等方面发挥更充分的功能。在政策法规方面,政府要积极宣传引导,制定有利于产教融合的法规条例,通过企业税收减免、财政专项资金补助等项目进行鼓励,明确落实对校企合作企业的优惠扶持性政策;在校企合作的平台和载体方面,考虑企业切身合理利益,从物质、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对校企合作给予大力支持,营造良好的产教融合环境;对于校企合作取得良好的企业,给予相应的鼓励及表彰奖励,在新产品研发及技术改造升级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通过政府相应的政策措施及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参与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 企业融入,促进协同育人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需要院校政府企业形成合力。高校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能为企业提供优质毕业生,有利于行业转型升级,缩减培养周期,减少企业成本。行业企业要站在自身长期发展和用人战略的高度,转变狭隘和短视的认知偏頗,积极主动与政府院校对接。一方面,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针对新技术工艺的引进,企业要为政府院校积极提供有效且全面的市场信息,以促使院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自身岗位特点及用人需求,积极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及课程设计等项目,协助院校搭建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场合。通过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提高校企合作的匹配度。此外,校企还可以通过科研课题的联合申报,提高自身的品牌知名度。行业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特色专业、实训基地、高层次人才与团队等,加强与院校科研联合研发、科研成果转化等项目合作。通过校企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技术团队等多方位合作,逐步加大双方融合的深度、力度和广度,实现共赢。

4.3 院校主导,强化内涵建设

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在校企合作、共同育人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院校应出台协调、灵活、有效的相关产教融合文件,为产教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协助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遵循政府人才培养的定位,制定详细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计和日常教学中,积极融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将行业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促使“教、学、做”一体化;在师资建设方面,鼓励教师下厂实践,促进“双师”队伍的加强,并引进行业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高职院校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院校通过整合校内优势、利用政府及行企业资源补短,强化内涵建设,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促进人才培养目标高质量实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转变“等靠要”的认知,积极充分发挥人才、学科、平台等自身优势,利用院校教育资源主动参与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强化产品研发、技术攻关、课题联合申报等项目的合作,围绕政府政策及企业产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深化“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10],努力形成三方协同、联动发展战略联盟,形成“三螺旋”式的推动力,推动数控人才培养的革新和发展。

5 结论

“中国制造2025”及“全球工业4.0”战略促使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及信息化方向发展,进而带动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为了满足行企业新时代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职业院校人才模式需通过改革加以应对。针对数控技术专业存在的典型现实问题,将“三螺旋”理论引入到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探索产教融合新的发展途径,形成政企校三方协同、联动耦合共同育人的新模式,更好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优质人才需求。

基金项目: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3-JG-17);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校级科研创新团队项目(2023-TD-02)。

参考文献:

[1]陈畅足. “双精准”视域下中职服装缝制工艺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J]. 教育观察,2021(10):117-119.

[2]王建林,李志,齐芯,彭华. “一体两翼分类培养精准育人”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1):125-128.

[3]张丰艳. 宏观与微观循环: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音乐产业人才培养[J]. 现代传播,2019(12):158-163.

[4]ETZKOWITZ H, LEYDESDORFF L.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 Research policy,2000,29(2):109-123.

[5]ETZKOWITZ H, RANGA M. A triple helix system for knowledge-based regional development: from “spheres to space” [EB/OL]. [2017-10-27]. http://www.triple helix conference.org/th/8/downloads/Theme-Paper.

[6]张绍丽,郑晓齐.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分立与融合—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100-104.

[7]柳岸.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三螺旋模式研究—以中国科学院为例[J]. 科学学研究,2011(8):1129-1134.

[8][美]亨瑞·埃茨科威兹.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1,3.

[9]杨善江.“产教融合”的院校、企业、政府角色新探—基于“三重螺旋”理论框架[J]. 高等农业教育,2014(12):117-119.

[10]徐木兴.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与策略—基于“三螺旋”理论视域的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7(12):550-554.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