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策略探讨

2024-04-24 10:56李丽丁家恬王天波孙艳云杭卫星王奎洋
时代汽车 2024年8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李丽 丁家恬 王天波 孙艳云 杭卫星 王奎洋

摘 要: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文章以《汽车服务工程》课程为例,对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进行了探索,通过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评价方法的完善,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专业课程 劳动教育 课程思政

1 引言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要注重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本文以《汽车服务工程》课程为例,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进行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策略探讨,以期为今后该类专业课程提高“五育并举”中的劳动教育功能提供有益的参考。

2 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见,劳动教育是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1]。二者在教育价值目标上具有内在的契合性,都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2]。在教育内容上,应当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内容既包括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的传授,又包括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劳动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的专题教育,可以在提升学生劳动知识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增强劳动意识与职业素养,实现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进而达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依托各专业课程,也有助于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思政式劳动教育体系,对专门性劳动教育课程形成有效补充。

3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紧迫性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区别于其他高等动物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但目前高等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对劳动的科学认知,或多或少的存在鄙视体力劳动、忽视劳动创造的心理,在学习、就业中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3]。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往往将德智放在首要地位,未能对劳动教育进行足够重视。劳动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不同程度的出现劳动观念不正确、劳动态度不端正的现象。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一心創业,却不知创业艰难,缺乏创业能力;有的学生只想从事轻松的工作,对工作挑挑拣拣,跳槽频繁却毫无建树;更有的学生投机取巧心理严重,总梦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由此可见,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劳动教育刻不容缓。因此,高等院校在通过专业教育继续提升学生劳动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始终保持对劳动的尊重,让学生崇尚和热爱劳动。通过将劳动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将劳动与自我价值实现紧密结合起来,将劳动带来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润物细无声的传递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专业领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是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应当认识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十分重要且紧迫,这既是高等院校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自身需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历程的必然。

4 课程思政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策略

4.1 改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具体教育行为的指引与先导。为深入贯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汽车服务工程》课程教师应当改革教学理念,在大力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积极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如何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是重中之重。因此,各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将劳动技能的培养视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对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存在缺失,导致学生不同程度的出现劳动价值认知错位的现象。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产劳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谋生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因此,高校教师应当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授课过程中从过去单一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转向对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发挥课程的思政功能,通过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弘扬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品格,实现育人与育才的并重同行。

以《汽车服务工程》为例,其作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汽车服务工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及内涵,包括汽车金融、汽车保险、汽车营销、汽车检测维修、汽车美容改装以及一些新兴的汽车服务等,并让学生获得相关的技术性和非技术性服务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教师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充分挖掘大国工匠精神的内涵,结合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发展要求,同时紧密结合当前汽车科技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技能讲授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不少教师将劳动实践活动视为实施劳动教育的唯一形式,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缺乏实施劳动教育的意识。高校可组织相关部门及教师对课程大纲进行修订,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到专业教学各环节当中,进而切实提高高校劳动教育的效果。

4.2 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的专业课程普遍存在授课内容老旧的问题,教材版本的迭代速度远低于产业领域的发展速度。以汽车领域为例,近年来汽车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且随着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汽车工业正面临着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层出不穷,以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为代表的纯电动汽车正在逐步淘汰传统的燃油汽车,这其中也必然牵扯到汽车服务工程领域中相关技术的变革,如从传统的发动机系统检测维修转向最新的电池包维护保养[4]。对于《汽车服务工程》课程而言,作为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该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其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至关重要。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注重突出“新”“用”,即新知识与实用性,在课程重点的把握与教学时长的分配上要充分考虑到产业新方向的引导与行业新技术的推广,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够与未来工作岗位需求衔接起来,真正实现学有所用。比如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汽车服务工程》课程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加大对相关核心部件(如电池、燃料电池、电机等)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如充电桩、加氢站等)中所涉及的技术性和非技术性服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讲解。与此同时,应当注意将劳动教育浸润在专业教育中,实现专业技能教育与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有机融合。这里,劳动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适度渗透,不能片面理解为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比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为重要。劳动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有机融入,应当是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两者在内容上应当保持关联性和一致性。在具体的实践中,专业课程教师不能用劳动教育的内容简单替换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劳动教育生搬硬套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而应当结合学科特点找准专业课程教学与劳动价值观培育的契合点,进而将两者潜移默化的融合起来。比如在对汽车营销服务进行讲解时,可以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对营销方式的改变为切入点,通过课堂提问与讨论,让学生了解劳动形态不仅是体力劳动,也包括新技术发展带来的以知识和技能为主导的劳动新形态;在对汽车检测维修服务进行讲解时,可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让学生明白在汽车售后服务中,不仅需要先进的售后服务理念,更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专业教师可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通过充分讨论,深入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中的育人元素;通过衔接企业需求,将教学团队向行业专家拓展,把握经济形势新形态;通过跟踪产业技术前沿,引入优秀实践案例,丰富教学资源,在集思广益中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打磨,实现课程内容的持续更新。

4.3 创新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将劳动教育融入到高校专业课程中,应当通过精心的设计建立起有规划、需考核、能检验的教学模式,将劳动教育的知识点、技能点、价值点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5]。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应当避免生硬空洞的理论说教,减少长篇大论的主观陈述,通过广泛运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6]。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均可适用于《汽车服务工程》课程中。比如教师可通过要求学生模拟汽车营销、保险理赔、检测维修等汽车售后服务过程来开展劳动教育,通过体验工作岗位环境,借助合理的引导与教导,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品德。也可组织一些探究式学习活动,如让学生分组调研目前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现状,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社会对汽车售后服务的需求,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此外,在《汽车服务工程》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单一的传统板书式教学已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学。借助合适的信息化工具来展开教学,可以营造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情境。以“汽车检测维修”环节为例,在讲解发动机的构造与拆解过程时,专业教师可以借助虚拟VR仿真软件,不仅能够形象的展示发动机的复杂内部构造,让学生获得视觉的直观感受,还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拆装仿真软件上进行拆解,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通过视频与动画来展示汽车售后服务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借助课堂讨论,可进一步活跃课堂的气氛。

4.4 完善评价方法

为落实落细劳动教育,高校教师不仅要把劳动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更要将劳动价值观的培育纳入到课程成绩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而解决学生对劳动教育不重视、不落实的问题。以《汽车服务工程》课程为例,教师可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采用“N+1”考核模式,充分利用多环节过程性考核数据,如小组讨论、单元测验、调研项目、综合实训等,全面记录课堂内外劳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加强劳动技能训练和劳动价值观培育情况的考核,并对相关指标点进行量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评测体系,深入改革课程评价方法。具体实施中,教师可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构建从课前新知预习与问题梳理,课中师生互动与小组互助,到课后项目调研与总结汇报的全过程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可根据具体环节的不同灵活选用教师、企业导师评价或进行學生小组互评,评价形式可涵盖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进而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与劳动技能素养的全方位考核。

5 结语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精神,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引,高等院校需基于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积极开展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至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汽车服务工程》课程的优化升级,改革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方法,将劳动教育的内涵切实融入到《汽车服务工程》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2021年江苏理工学院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课程思政专项重点项目“OBE理念下的《汽车服务工程》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11610912121),2021年江苏理工学院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汽车服务工程”(11210912110),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评估委员会立项课题“OBE视域下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多主体协同的新工科专业评价体系研究”、“应用型本科混合式一流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与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春,刘爱华. 论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契合性及其有机结合.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35(11):8-14.

[2]刘洋,钟飞燕. 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审思.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8:68-70.

[3]乔娟,杨玉仁.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现实困境与选择路径.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2;3:48-52.

[4]王胜. 基于“STEM劳动教育”的高职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 西部素质教育. 2022;16:73-76.

[5]刘升忠.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实施策略.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11:55-63.

[6]徐国胜, 田永军.“大思政”格局下工程实践教育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制造工程师”课程为例. 职业教育研究. 2022;4:72-77.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