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利用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2024-04-24 12:42顾珊
时代汽车 2024年8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顾珊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热点,如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亟需考虑的问题。文章以《新能源利用技术》课程为例,结合课程特点,剖析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从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家精神、自主创新精神、生态文明观等方面入手,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为新能源专业有关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能源技术 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

1 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课堂教学,强调要把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不是突兀地在課堂上单独抽时间讲授思政知识,而是要深入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2]。

《新能源利用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新能源知识,并将其与最新的科技前沿相融合,以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该课程中增加思政教育,不仅可以传播科学的发展理念,使学生认同科学家精神,同时增强学生的低碳、环保、节能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态文明观,进而激励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学好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本文结合《新能源利用技术》课程的特点,探究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举例说明,实现新能源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对推动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2 教学现状分析

《新能源利用技术》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新能源技术,从而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环境挑战,并且掌握各项技术的技术原理、工艺流程、设备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达到更好的环境保护和应对能源危机的目标。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新能源利用技术》这门课程虽然已在多个高校开设课程,但毕竟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各个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不尽相同。

该课程虽是一门专业选修课,但课程内容涵盖了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专业方向的基础知识,同时扩展介绍了氢能、核能、化学电源、生物质能等跨学科专业方向的内容,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分析和解决电力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拓宽电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思路。然而,该课程通常在思政课程极少的大二、大三年级开课,思政内容能否恰如其分地导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3 课程思政存在问题

3.1 课程教师方面。《新能源利用技术》课程是为新能源专业大学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授课教师均为理工科专业背景的骨干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跟高校思政教育专业教师相比,思政知识相对欠缺,限制了专业课内容与思政知识的有效融合。然而,专业课教师不仅仅是授业解惑的专业领路人,更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更应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3]。

3.2 课程内容方面。《新能源利用技术》课程内容为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技术,与国民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至关重要。然而该课程属于理工科范畴,在知识内容上与传统思政教育相去甚远,因此,需要教师深度挖掘专业课内容与思政知识二者的内涵与联系,找准课程“结合”切入点,把思政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以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学生,这对理工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4 课程思政元素设计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以及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4]。为此,针对《新能源利用技术》的课程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设计:

4.1 爱国主义教育

2020年9月22日,习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做出3060的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这一承诺,对于我国可再生能源而言,具有重大的历史性意义,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我国必将加大可再生能源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我国可再生能源将实现“倍速发展”。因此,在《新能源利用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绪论章节介绍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情况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多年来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指出我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佼佼者。譬如,水电方面,我国已具备了自主设计制造兆瓦级水轮机组的能力,特高坝和大型地下洞室的设计施工能力已居世界前列。光伏领域更是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全球光伏组件前10强企业中,中国占7家。教师向学生普及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的这些重大成果,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只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才有能力为祖国的民族事业添砖加瓦;只有以伟大的“中国梦”为己梦,奋勇拼搏,才能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只有把火热的爱国热情付诸实践,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4.2 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任何一项科技事业的进步,都离不开科学家们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插讲科学家前辈们探索新能源的艰辛历程,让学生学习他们求真务实、矢志创新、拼搏奉献的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例如,我国核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攻坚克难的勇气与决心和殷殷报国的赤子之心。建国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钱学森等诸多优秀的科学家,凭借着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的决心与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在极其艰辛的条件下,只用几年时间就研发了属于中国自己的原子弹,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家实力。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努力奋斗,才能像科学家前辈们一样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教师将老一辈科学家的先进事迹传递给学生,更能激发学生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再比如,讲到伏打电池时,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为了研究不同金属之间的电流传递现象,用舌尖去感受不同金属接触时的味觉来感知不同的电流,在经过多次探索、反复试验后,最终推翻了伽伐尼“神经电流体”的假说,发明了伏打电池。伏打电池的发明,带动了电气研究的蓬勃发展,为后续电气文明的开启奠定了基础。正是由于伏打勇于开拓进取、敢于质疑探索,他才后世留名,受到了世人的普遍赞赏。这样的事迹更能感染学生,更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革新的先锋精神,让学生明白科研之路无捷径,只有脚踏实地的实干、吃苦耐劳、勇于探索,才能有所建树。

4.3 自主创新精神

创新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源动力。科技的竞争关乎国运,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创新之路,加快科技创新,才能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使我们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的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技强国之路。在广大科技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蒸蒸日上,能源领域遍地开花、一大批重大技术创新获得突破,近几年创下了多个“首个”。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正式投产,项目多项创新科技填补了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多项技术空白;国内首个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网发电,首次实现压缩空气发电不用化石能源进行二次加热,完全零碳。教师可结合时政和科技前沿,帶学生感受科技创新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创新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虽然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但很多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以氢燃料电池为例,价格高昂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成为我国氢燃料电池发展的瓶颈,尤其是质子交换膜、碳纸、密封胶等已被国外巨头垄断,加湿器和氢循环系统主要由国外厂商提供,国内仍空白。因此,我国氢燃料电池要实现技术突破,只能依靠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必然离不开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奋斗与共同努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重要的科技生力军,肩负着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不断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增强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4.4 生态文明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5]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更应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态文明观。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实施本身就是为了转变能源生产模式、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新能源技术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量化各项技术的环保指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新能源技术的生态效益。例如,在光伏发电技术章节,指出100MW的光伏发电系统,年均发电量约1.5亿kWh,年均可节约标煤约4.47万吨,每年减排CO2约13.5万吨、粉尘约3.38万吨、SO2约0.38吨、NOx约0.19吨,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在核能技术章节,可由核废物的处理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核能利用过程会产生携带大量衰变热的高辐射核废物,如果处理不当会就会造成大气、水、土壤的污染,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因此,需要对这些核废物进行科学管理和安全有效地处理和处置,尽可能地限制放射性核素的释放,保证现在和将来对人类的辐射损害较轻,从而达到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目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造福后世子孙。

5 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5.1 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体系

通过上述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设计,可自然而然地将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素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思政教育远不止于此,思政教育应渗入到课程体系的方方面面,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到课程教案、课件,再到课堂教学等,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都应有思政元素的体现。此外,课堂思政也不应仅仅是讲授式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结合,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课堂思政的体现可以有多种型式,例如利用学习通、雨课堂、上课啦学勤系统等进行考勤,给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利用翻转课堂、网络多媒体等,由学生课堂讲解新能源知识、制作新能源技术科普视频、或给新能源技术视频资料配音等,利用现代学生喜爱媒体互联网的特点,结合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亲身实践的过程,还可培养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素养,切实做到思政元素的润物细无声的融入。

5.2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思政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只有自身具备过硬的思政素质,才能更好、更自然地将思政元素娓娓道来,融入教学。首先,教师必须紧跟专业发展,了解我国在新能源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新技术、新突破,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其次,教师应努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熟悉国家和党中央的重要思想、理论、政策,并能从中提取与专业发展相关的理论融入教学,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低碳经济理论、绿色环保理念等,授业解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再次,教师应勇于实践,加强反思。教师通过加强培训与学习,增强自身的思政素养之后,要勇于将其付诸实践,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实践之后也要经常反思。这样教师的思政能力才能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完善、再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提升。

6 结论

根据上述设计,《新能源利用技术》课程在讲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中,采用典型案例引入的方式,巧妙结合先辈事迹、重要成果、时政热点,把思政教育元素自然而然的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设计,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自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立德树人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新能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为例的课程思政建设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工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基金项目: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023年校级重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基于ADDIE-F 教学模型的新能源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项目编号:ZDJG202323),浙江水利水电学2023年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课程:电力电子技术,项目编号:ZDKC202362),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规划课题(项目名称: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智慧教学实践M-PERT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4SCG370)。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2]孙玉昕.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福建电脑,2021.37(05): p. 63-65.

[3]裴兰英,赵倩倩,全善爱,乔漫洁,曹珊.基于“基础+核心+提升”的课程思政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24):29-31.

[4]孙艳,于华民,于丹.以课程思政建设推进《大学物理实验》课程高质效发展[J].大学物理实验,2023,(01):144-148.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新浪网https://finance.sina. com.cn/wm/2022-10-25/doc-imqqsmrp3759875.shtml.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信息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运用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