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省道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2024-04-24 14:04魏莉萍
时代汽车 2024年8期
关键词:施工技术

魏莉萍

摘 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省道公路不仅是连接城市与乡村、促进区域经济交流的重要纽带,更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交通流量的持续增加,这些道路承受着巨大的使用压力,因此其维修与保养工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文章深入探讨了国省道公路大中修项目中的核心施工技术的应用,针对国省道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中易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施工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提升施工质量与效率的控制措施,希望能为类似的工程项目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国省道公路养护 大中修工程 施工技术

1 引言

在当前经济快速增长、基础设施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国省道主干道作为交通网络的骨干,由于其施工项目规模庞大、影响范围广泛,对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构建科学系统的施工管理体系并结合最新的施工管理理念,逐渐成为提升项目施工质量的关键,力求通过完善施工技术体系,改进国省道主要公路的维护工作。

2 国省道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国省道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中一般会出现路面裂缝、局部面层离析、桥位跳车、施工材料使用不合理、路面断裂及雨水积累等问题。路面裂缝尤其是在半刚性基层施工中,反映了环境、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复杂作用。这种裂缝通常深穿基层,以不规则间隔和形态显现,对道路性能构成威胁。沥青路面的裂缝,包括网状、横向及纵向裂缝,尤其在交通负荷影响下,容易导致表层材料脱落,引发公路病害。局部面层离析现象是施工过程中摊铺速度不一致及控制不當造成的。这种离析通常在道路边缘形成蜂窝状裂缝,雨天容易积水,影响路面的使用寿命以及道路安全。桥位跳车现象揭示了面层铺设台背沉降处理不当的问题。此类情况下的伸缩缝问题导致车辆行驶时出现颠簸,虽不致损坏车辆,但显著降低了驾驶舒适度。护栏的麻面边角不整问题,指向了施工中模板间隙过大与振捣不足的技术缺陷。这不仅影响了钢筋混凝土护栏的外观,也降低了其整体性能。施工材料使用不合理会导致路面老化和黏结性能的降低。这种情况下,路面的结构稳定性受损,尤其在交通繁忙区域易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路面断裂及雨水积累问题,由不良天气条件与过快的车辆行驶速度引起,减少了路面的黏合力,损害了路面平整性,从而对道路安全构成威胁,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3 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技术要点

3.1 病害调查

在进行国省道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施工技术研究时,病害调查作为项目启动的基础环节,要求对交通量、路面使用状况及原结构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自动化检测设备对路面平整度进行精确测定,并通过钻芯取样机对路面结构层进行取样,以确保对路基性能的深入了解。特别是对失稳型车辙、压密型车辙的识别与评估,需结合材料级配与结构层厚度的试验检测,全方位判断当前交通负荷下水稳基层的承载能力及其结构完整性。

3.2 路面病害防治

路面病害防治环节关键在于识别并解决常见病害如车辙、裂缝、沉陷等问题。考虑到超载运输、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施工中应采取多维度措施,如基层加固、基层压实和优化材料使用等,以防止路面沉陷及其他病害。此外,路面病害防治不仅需要完善的机制与高水平技术的支持,还需从病害成因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在源头上保障施工质量与公路养护水平的提升。

3.3 水稳层施工

为保证基层稳定,公路水稳层的施工也需要得到重视,水稳层施工的重点在于确保基层的稳定性,需要从原材料质量、施工技术方案、摊铺设备、压实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原材料的全面检查保证了施工质量的基础,而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和高效的摊铺设备则是实现环保、节能及施工效率的关键。通过科学的压实处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稳层的使用寿命,从而为国省道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的成功实施奠定基础。

4 国省道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的施工技术

4.1 强化防治路面病害技术

在国省道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中,防治路面病害技术的强化显得尤为关键。路面病害的形式多样,其中路面坑陷坑槽是最常见的问题,不仅影响行车安全,还降低道路的使用寿命。因此,采取有效的处治技术,针对这些病害进行精确施工,是保障公路养护质量的基础。针对路面坑陷的问题,路基的强度不足和回填压实度不高是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下,采用基层补强与分层夯实的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路面沉陷,而且还能显著提升路面的整体质量。对国省道进行大中修时,通过在桥涵台背处进行专门的基层加固工作,采用高标准的材料和合理的施工工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沉陷的发生,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对于路面坑槽的处治,需要施工人员先清理坑槽内部的杂物,再结合精细化施工技术进行摊铺并压实。这一过程不仅要求高水平的施工技术,还需要对路面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加固,以防止未来的局部破坏。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坑槽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采用特定的沥青混合料与加固措施,可显著改善路面状况,这种针对性的治理方法可有效延长道路的使用周期,减少维护成本。此外,对于沥青路面凹陷的成因进行理性分析,全面掌握形成过程,是确保处治效果的关键。通过对路面材料、结构、施工工艺的全面审查,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维修方法,能够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避免同样的病害再次发生。在整个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的施工技术中,强化对路面病害的防治不仅要求技术上的高标准与精细化管理,还需要施工人员对病害成因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4.2 强化沥青稳定类基层施工技术

有效提高沥青稳定基层的施工品质,可确保基层的耐久性与稳定性。在施工准备阶段,对原材料的综合品质检查是首要步骤。通过筛选合格的砂砾材料,确保其满足施工要求,为沥青稳定基层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中,工程团队通过严格的原材料筛选流程,有效保证沥青混合料的质量,为后续施工提供坚实的基础。路面中心线的修复与合理的支护结构布置,可进一步提升沥青稳定型路面的技术水平。通过精确的路面中心线定位和科学的支护结构设计,显著提升路面的整体平整度,减少后期维护的工作量。在混凝土浇筑前的基层养护环节,通过控制温度变化,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是提高沥青稳定基层耐久性的关键措施。在公路重建项目中,施工队伍应采取严格的温度控制措施,通过维持恒定的温度环境,有效保证混凝土基层的强度,从而提高道路的整体性能。路面摊铺施工中,采用精细化施工理念,如合理选择摊铺机、科学地进行振动夯实,对提高施工品质至关重要。在具体施工操作中,通过精确控制摊铺速度、压实参数,保证沥青稳定基层的密实度,有效避免路面后期出现沉陷裂缝的问题。

4.3 注重下封层施工技术

国省道升级改造工程中,通过对路基路面现状的全面评估,确定下封层施工的具体技术要求和施工方案,确保施工措施的有效性。利用同步砂石封层机进行封层,是提升封层面品质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对改性沥青用量的精准控制、对碎石料粒度的严格选择以及对材料干燥温度的细致调整,施工团队能够显著提升封层的均质性与紧密度。这一过程中,施工设备的参数设置尤为关键,封层机的精确调校可保障封层材料能够均匀地铺设于待修复路面上,且通过有效的压实作业,确保封层与原有路面的紧密结合,增强封层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

此外,水泥稳定土路基技术在提升沥青路面的承载力与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技术通过在路基材料中添加适量的水泥,形成具有高强度、良好稳定性的稳定土层,从而为上层的沥青铺装提供基础。这种稳定化处理不仅提高路基的抗压能力,也有效防止路面的不均匀沉降,进一步确保路面结构的完整性和道路的平滑性。在施工过程中,对水泥稳定土的配比、拌和与铺设进行严格控制,可确保路基材料的稳定性。通过在下封层施工前采用水泥稳定土技术,显著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为上层路面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个下封层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质量监督,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通过定期的质量检测和过程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防止不良影响的产生。在国省道大中修工程中,通过设置严格的质量控制点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可有效避免施工缺陷的发生,保证工程的高质量完成。

4.4 路面裂缝的养护处理技术

普通沥青灌缝技术通过利用沥青的粘弹性,对裂缝进行有效封闭,阻止水分渗透,从而减缓裂缝扩展速度与道路病害的进一步发展。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首步是运用高压压缩空气技术,彻底清除裂缝中的异物与尘埃,保障裂缝区域的洁净,从而为沥青材料的填充与良好粘接创造必要条件。接着,将沥青加热至最佳施工温度,利用精密的施工设备,精确地将沥青填充至裂缝内部,确保裂缝被均匀充满。此过程可能需要多次浇注,直至达到理想的填充效果。作为收尾步骤,在裂缝修补区域表面撒布一层细碎的干石,旨在提升该区域的抗滑性和耐磨能力。在实施省道路面的维修工程时,通过这种精细化的施工技术,能够显著降低水分对路基结构的破坏力,有效延缓路面老化进程,从而显著延长道路的服务周期。灌缝胶修补裂缝技术采用高性能的填缝胶粘剂,对裂缝进行深入治理。施工前需进行周密的准备,包括设置绕行区域和警戒标志,确保施工安全。裂缝开槽后,彻底清理沟道,使用加热设备预热裂缝区域,提高粘结剂的粘结效果。填缝胶在加热到适宜温度后,通过加压喷嘴均匀注入裂缝中,充分填补裂缝空间。施工完成后,撒上石粉或砂子,以促进密封剂与路面的结合,并加快冷却过程。在一项实施的国道修补工程中,该技术显著提高裂缝修补区域的整体性能,可有效预防裂缝的再次发生。

4.5 路面坑槽的修补技术

通过采用热拌材料修补技术、冷补料修补方法以及沉陷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解決路面坑槽沉陷问题,延长道路使用寿命。热拌材料修补技术是一种常用的修补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天气条件。该技术通过清扫路面,涂布粘结沥青,注入沥青材料并人工平整,最后使用压路机进行碾压,确保修补区域与周围路面平整一致。在实际应用中,省道路面修补工程通过此技术可有效修复路面损坏,提高道路平整度与行车舒适性。冷补料修补方法主要应用于雨季或冬季,特别是当紧急修补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以避免交通事故时。该方法通过将坑槽敲成正方形,清理后填充冷补材料,并迅速碾压,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在国道冬季维修中,采用冷补料快速修补路面坑槽,可保障冬季路面的行车安全。沉陷处理技术针对路面轻微沉陷或裂纹,可通过喷砂、填筑、夯实等方法进行修复。对于不同程度面积的沉陷,采取相应的修补材料与方法,如使用热拌沥青混合料或覆盖层处理。对于基础结构损坏引起的沉陷,需先进行基础处理,再修补表层。高速公路因路堤下土坑引起的部分沉陷,可通过重新填充的夯实方法进行有效修复,恢复路面的平整度与稳定性。通过上述修补技术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路面坑槽沉陷问题,还能提升道路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依赖于精确的施工操作、合理的材料选择以及对施工环境的细致管理。

4.6 改善排水技术

良好的排水系统是确保道路结构稳定性并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通过横向纵向排水系统的优化以及渗水层施工,可以有效地引导雨水流向,减少水对路面的侵蚀作用,从而提高道路的整体性能。在横向纵向排水系统优化方面,通过科学设计排水沟、排水管道以及集水井等排水设施,可以有效地引导雨水远离路面和路基。在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中,通过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工程团队重新设计路面的横向纵向排水系统,包括增设排水沟与调整排水管道的布局,有效地解决原有排水不畅的问题,减少雨水对路基的侵蚀,提高道路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渗水层施工则是通过在路基中增设一层具有良好渗透性的材料层,如粗砂、碎石等,以提高路基的排水能力。这一措施尤其适用于那些易受地下水位影响或雨水积聚的区域。通过在路基中设置渗水层,可以有效地将水分引导到指定的排水系统中,减少路基水害的风险。在实际应用案例中,针对长期受积水影响的路段,通过在路基中加设渗水层,并与周边排水设施相连接,可有效解决积水问题,避免路基受水损害,确保道路的稳定性。

4.7 节能环保施工技术

通过采用冷再生技术、绿色施工材料的方法,不仅能有效降低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还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能耗的大幅减少,体现现代道路工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责任感先进的工程实践理念。冷再生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道路修复方法,通过对旧沥青路面的再生处理,不仅减少新材料的使用,还大幅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这一技术能够在不加热的情况下,直接对损坏的路面进行修复,有效避免传统热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排放。在国省道修复工程中,采用冷再生技术成功地对老化沥青路面进行再生,不仅提高道路使用性能,还显著减少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同时,绿色施工材料的使用,如再生沥青、生态混凝土等,也是节能环保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道路工程中推广使用这些环保材料,可以显著提升道路工程的绿色施工水平,促进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推动道路建设行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5 结语

面对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这些施工技术需要不断地创新并优化,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和更高的性能要求。道路养护工程的最终目标是为公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条件。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环保、节能以及智能化,以期达到提高道路养护质量、降低维护成本、延长道路寿命的目的。综合运用高效的施工技术,结合严格的工程管理,将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坚实的技术和管理支持,共同推进国省道公路养护事业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阳建金.国省道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交通世界,2022,(Z2):159-160.

[2]江有明.国省道干线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的精细化施工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2,(25):131-133.

[3]贾宏科.国省道干线公路大中修改造工程施工组织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1,44(05):175-176.

[4]任壬.国省道干线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的精细化施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9):126-127+130.

猜你喜欢
施工技术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