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技术在乡镇建筑中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2024-04-25 21:40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年6期
关键词:乡镇绿色建筑

张 伟

地处城市城乡接合部的乡镇,在城镇化大背景下,面临着独特的发展机遇与环境挑战。绿色建筑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对于提升乡镇建筑建设的质量与效率具有深远意义。采用环保材料、实施节能设计,不只是对建筑方法的一种改革,更代表着乡镇建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升级。通过综合运用各项绿色建筑技术,可以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乡镇生态系统。本文着眼于解析该技术的创新与实际应用,旨在探究如何在乡镇建筑建设中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1 绿色建筑技术概述

绿色建筑技术,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运营和拆除的全过程中,最大程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并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有效的使用空间的一系列技术与方法。该技术不仅包括建筑物本身的能源效率提升,还涵盖使用可再生能源、高效水资源管理、室内环境质量优化、材料利用效率提升及建筑垃圾的减量化与资源化等方面。在定义绿色建筑技术时,不能忽视其综合性特征。

绿色建筑技术不仅仅关注单方面的环境表现,而是旨在打造一个多方面协调发展的生态建筑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合理的场地选择和景观设计,例如,使用适合在本地生长的植被减少对周围生态系统的干扰,同时在建筑物中运用智能化设计自动调节光照和温湿度,从而减少能源消耗。绿色建筑技术也强调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在设计之初就计划长远。选择寿命较长、可回收或来自可持续来源的建筑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废物的产生和对现场的破坏,同时在建筑运营过程中,通过使用先进的建筑自动化系统,监控和管理能源使用,确保建筑运行效率最大化且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此外,绿色建筑技术还关注社会责任和居住者的福祉。通过优化设计和使用健康的建筑材料减少内部污染物,创建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提升人们的居住幸福感和归属感[1]。

2 乡镇建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问题

在实际的乡镇建筑建设过程中,资源浪费与能源消耗问题格外突出。由于规划理念的落后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些问题成为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从材料选取到施工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伴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比如,采用了大量的传统砖瓦而非更加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导致大量非再生资源的耗费。建筑废料在施工过程中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回收,直接被当作垃圾丢弃,进一步加剧了资源浪费。在能源消耗方面,乡镇建筑可能会忽视节能设计原则,导致室内温度控制依赖大量电力或燃油供暖。同时,城乡规划不够合理,造成居民日常生活消耗大量的燃料,照明和水务基础设施也同样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种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不仅加剧了对自然生态的压力,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乡镇居民的生活成本。长此以往,这些问题还可能限制乡镇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阻碍。要缓解这些问题,乡镇建筑建设需要引入绿色建筑的理念,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需求。例如,通过设计合理的天然通风,利用太阳能发电和集成节能建筑材料,可以明显降低能耗;开展建筑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也能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因此,乡镇建筑在追求发展的同时,需从根本上加大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力度,倡导可持续建设理念。

2.2 建筑废弃物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

乡镇建筑建设过程中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挑战,特别是建筑废弃物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快速的建造和拆迁过程中,大量的建筑废弃物如砖瓦、混凝土块和装修材料等随之产生。缺乏有效的分类、回收和处理措施,易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一些乡镇由于建筑废弃物处理机制不健全,废弃物经常被随意堆放或不规范填埋,严重影响土地利用和景观美观,也成为水体和土壤污染的源头。当雨水穿过这些建筑垃圾时,可能会将其中的有害物质带入地下水或附近水体,引起水质污染。此外,随意处置建筑废弃物还会导致空气污染,露天烧毁建筑垃圾产生的有毒烟雾,包含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长期暴露其中会对周边居民造成潜在威胁[2]。

3 乡镇建筑建设的创新需求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优势

3.1 乡镇建筑建设的创新需求

在绿色建筑技术不断发展之际,对于依旧停留在传统模式中的乡镇建筑来说,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在推动乡镇建筑建设走向更加可持续发展的路途中,诸多创新需求显得尤为迫切。面对资源紧缩的压力,乡镇建筑建设对于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已刻不容缓。新型建筑材料,如高效保温材料、绿色环保墙体材料,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还能够为乡镇建筑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可以在避免对环境造成额外负担的同时,满足建筑的能源需求。合理运用自然通风、日光照明等被动式设计策略,不仅能够减少建筑对于机械冷暖空调系统的依赖,进一步实现能效最优化,同时能够优化乡镇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住舒适度。此外,乡镇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的集成应用是乡镇建筑发展的一大创新需求。其不仅可以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而且通过雨水的合理调度利用,可有效缓解乡村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状况。与此同时,绿色建筑技术在乡镇地区的应用还需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乡镇区域多样性显著,任何标准化或过度的“城市化”设计理念的推广都可能适得其反。因此,乡镇建筑创新应该重视当地生态环境、文化传统与居民习惯,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3.2 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优势

绿色建筑技术在乡镇建筑中的应用不仅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更是对传统建筑模式的创新。在资源相对有限、并且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地区,绿色建筑技术得以发挥其显著优势,并满足当地建筑建设对创新的迫切需求。第1,绿色建筑技术在乡镇建筑的应用,可以实现节能减排。通过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提升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降低了能源消耗。此外,在减轻对电网负荷的同时,减少了传统能源的开采和使用,从而减少了环境污染。第2,绿色建筑技术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与乡镇的环境特点和居民期望相契合。通过保护和利用现有自然景观、采用当地材料、规划合理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绿色建筑技术有效地提升了乡镇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第3,从健康角度出发,绿色建筑技术亦有独到之处。它通过优化室内外空间设计、确保良好通风和自然采光、使用无害或低害的建筑材料,打造了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的居住环境。这在乡镇这种密切依赖自然、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区域格外重要。第4,因乡镇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绿色建筑技术的成本效益比优势得以体现。初始投资可能高于传统建筑方式,但综合考量使用建筑寿命周期中的能源节约、维护费用降低等因素,绿色建筑技术的整体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也为乡镇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3]。

4 绿色建筑技术在乡镇建筑中的创新与应用

4.1 可持续能源利用

绿色建筑技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乡镇建筑建设中的应用尤为关键。因各乡镇地区资源环境差异明显,绿色建筑技术需根据地域特色和实际需要应用。乡镇建筑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经济效益。例如,利用生物质能源进行供暖、农业废弃物的厌氧消化等,将农村产生的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闭合了能源与环境的循环。这不仅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能有效减少农村地区的污染问题。

太阳能和风能在乡镇建筑中的应用显示出独特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太阳能光伏板在农村屋顶的广泛安装,不仅提高了建筑的能源自给能力,还增加了农户的额外收入。风能作为辅助能源,在有条件的区域通过设置小型风力发电机,为乡镇建筑提供了一定的电力支持。该技术的应用克服了乡村地区传统能源供应不稳定的问题,提升了乡镇建筑的能源运行效率。蓄能技术在乡镇建筑中的创新与应用也逐步取得突破。传统的蓄热技术,如利用石材或者水进行热能的蓄存,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绿色建筑的要求。新型蓄能材料和技术,如相变材料在乡镇建筑中得到了普及,其有效地调节了室内温度,减少了对外部能源的依赖,使得乡镇建筑在能效和居住舒适度上得到了同步提升。

4.2 资源循环利用

绿色建筑技术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在乡镇建筑领域崭露头角,特别是资源的循环利用成为创新的重点。在处理乡镇建筑建设中产生的废物与资源回收方面,技术发展的下一步关注提升废物的分选效率,以及拓展其再利用途径。有效的分类回收技术不仅减少了对填埋场及焚烧厂的依赖,还促进了材料的循环利用。雨水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再生资源,但经常被忽视。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其集成设计,可以嵌入乡村屋顶及景观中,既不影响美观,又能实现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储存。这一系统收集的雨水不仅减轻了对地下水资源的压力,还可用于灌溉、冲厕等非饮用途径,从而大幅度节约了水资源。另外,将废物转化为能源的技术在乡镇建筑领域也表现出巨大的潜力。通过厌氧消化、热解技术等方法,不仅可以处理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等,还能将其转换成为可用能源,如生物气体。这种转化不仅为乡镇提供了一定的能源保障,还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乡镇区域实施这类绿色建筑技术的难点在于技术适应性及成本控制,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包括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技术选择与优化,同时探索政策激励以降低初期投资的财务压力。因此,政府、社区及科研机构可以共同协作,以实现废物资源化技术的本地化创新与普及应用[4]。

4.3 环境友好建材

绿色建筑技术在传统乡镇建筑建设模式的转型升级中非常重要。环境友好建材作为核心的实践载体,其选择与应用需考虑材料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及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在乡镇建筑建设领域,环境友好建材的选择应注重本土化策略。利用本地材料,不仅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碳排放,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可利用乡镇周边资源丰富的竹材、木材和以农作物残渣为基础的生物材料,进行建筑和装饰。这些材料天然环保,且有良好的热绝缘性能,有助于节能减排,同时有助于保持乡土建筑的文化特性。低碳材料在乡镇建筑的创新推广中,需要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比如,较为干旱地区可采用以泥土为原料的压制土砖,这样的材料不仅符合低碳减排的要求,而且在维持房屋内部稳定的温湿度方面表现出色。另外,装配式建筑虽然在乡镇建筑中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其通过预制构件减少现场施工,实现了资源的高效使用和建筑废料的最小化。在环境友好建材的应用案例中,值得关注的是对已有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和改进。以某乡镇建筑改造项目为例,通过对旧屋瓦的再加工,既保存了传统建筑特色,又提升了材料的保温性能和耐用性。再如,通过引入绿色屋顶系统,不仅提升了乡镇建筑的美观,也有效改善了本地生态环境,增加了生物多样性。经过对多个乡镇建筑项目的跟踪分析,发现环境友好建材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居住舒适度和地区生态质量。监测数据表明,使用生态建筑材料的乡镇建筑,在夏季可以更有效地阻隔外部高温,而在冬季则可以较好保持室内温暖。总体来看,环境友好建材在乡镇建筑中的应用反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理念,其不仅要求技术创新,更强调对本地环境和文化的深入理解。

4.4 设计与规划创新

绿色建筑技术在乡镇建筑中不仅是环境友好型的设计理念,还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深刻理解。在规划策略上,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和社会需求,运用高效的资源管理和可持续的方式,将绿色理念与传统乡镇建筑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建筑规划。目前,采纳自然通风和节能设计技术来解决乡镇建筑节能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被动房(Passivhaus)标准作为一种严格的住宅能效标准,在欧洲被广泛推广和应用,通过超强的保温性、严密的建筑外壳和创新的通风系统实现了极低的能耗。可在乡镇建筑应用中,结合境内的气候条件,借鉴Passivhaus 设计理念,通过优化窗户的朝向、采光和通风路径,实现自然调节室内温度,降低能源消耗。多功能空间的设计从根本上讲是对建筑空间的合理组织与分配。在绿色建筑中,设计师通过对空间的有效利用,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多样化的使用功能,如将屋顶设计为可使用的绿化空间或休闲场所。因此,合理安排建筑内的空间布局,让每个空间既有独立性又能够多功能互补,增加了建筑的使用价值和灵活性,同时减少了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具体实践案例显示,结合当地环境特征的绿色建筑设计,如在乡镇中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实行屋顶绿化,能够有效降低房屋的热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内部空间设计中,兼顾农村生活居民习惯和现代化居住要求,融入创新的节能技术,如地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利用等,这些做法不仅实用,而且在社会、环境和经济等多方面实现了可持续发展[5]。

5 结语

乡镇建筑建设对绿色建筑技术的采纳与推广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政策导向、技术革新与社会参与的集体协作。尤其是决策层需充分认识到绿色建筑技术不仅有助于改善乡镇环境质量,更能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市场发展。而专业培训、教育宣传不容忽视,它们是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基础。未来的研究和实践需综合管理策略、优化技术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才能确保绿色建筑技术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有效的应用,让乡镇建筑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猜你喜欢
乡镇绿色建筑
绿色低碳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