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教学楼廊道空间功能复合化设计分析

2024-04-25 21:40刘大鹏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学楼廊道空间

程 庚 贺 卜 陈 剑 刘大鹏 王 阔

高校公共教学楼的廊道空间作为连接各个教学区域和办公区域的重要通道,其设计和功能布局对提升教学效果和师生体验至关重要。在传统的空间设计中,廊道通常被简单地视为连接各个房间的过渡空间,功能单一,利用率较低。然而,高校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教学环境的不断优化,对廊道空间的功能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采用功能复合化设计理念对高校公共教学楼廊道空间进行重新思考和规划,成为提升教学楼整体功能性和灵活性的重要途径。功能复合化设计的核心特点在于将不同的功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实现空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种设计理念强调了廊道空间的多功能性,要求空间不仅能够满足师生的基本通行需求,还能够承载丰富多样的教学、学习和社交活动,同时需要对师生的行为和活动进行深入观察和理解,以便科学地选取和布局各种功能。

1 高校公共教学楼廊道空间功能复合化设计要点

1.1 通过空间行为指导功能选取

空间复合化设计核心理念在于实现两大关键维度:包容性与激发性。在探讨包容性的实质时,高校需要通过深入观察和分析空间使用主体的行为模式,以期指导廊道空间功能类型的精确选择。这一过程是确保空间设计具备广泛适应性的基石。空间使用的行为需求和行为特征为功能的复合化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影响空间功能设置的具体性质、比例分配,以及功能布局的优化调整。高校通过对特定用户群体,如学生的需求进行调研,并结合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廊道空间中增加学习辅助类设施。同时,全时段行为图谱的分析显示,学生在廊道空间中自习的比例最高。但现有的廊道空间功能配置并未充分满足这些行为需求。因此在进行功能复合化设计时,高校应将此作为重要参考,优先考虑并确保多尺度学习功能空间的配备,以适应和满足使用者的学习行为需求[1]。

1.2 通过功能要素诱导行为发生

功能复合化设计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功能要素的多样化,催生更丰富的空间行为。这种设计理念深刻地体现了空间复合化的“激发性”这一核心概念。根据社会心理学对行为模式的深入分析,可以明确,行为的触发因素可以归纳以下3 大条件:

1)激励:在动力不足的情境下,人们的行为需要被外界因素所激励。在这种背景下,功能组织的逻辑性、视觉暴露度、便捷性以及可接近性等,成为关键因素。

2)辅助:当个体具备一定的动力但能力受限时,提供辅助工具或减少障碍,可以显著促进行为的发生。例如,在廊道空间中,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或生活辅助。

3)信号:在个体同时具备动力和能力的情形下,只需恰当的诱因出现,预期的行为便会随之发生。

因此在功能复合化设计的实践中,除了保障基本的学习和服务功能,高校还需植入更为多元的功能要素,如活动功能、文化功能、交往功能等。这些要素能够激发那些原本没有行为倾向的学生,在接触到相关领域后,可能改变初衷,产生参与的意愿[2]。

2 高校公共教学楼廊道空间功能复合化设计方法

2.1 适配空间功能组织方式

高校在进行公共教学楼廊道空间功能复合化设计时,首要任务是明确空间功能的组织方式。该步骤是开展功能复合化设计的基础,为后续的深化步骤提供基本的框架与方向。空间功能的组织包括功能关系结构的组织、复合功能的类型选取及复合功能与空间定点选址的适配3 方面。

其中,功能关系结构的组织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廊道空间本身的非教学活动功能的关系组织以及廊道空间与教学功能的关系组织。对于廊道空间本身的非教学活动功能的关系组织,通常可采用散点式布局、线性布局、带状布局、组团式布局及立体式布局等方式。

在功能复合化设计中,应该综合几种布局方式,根据所处的廊道节点特征混合组织功能。在空间较为宽敞的放大节点,可以采用组团式和立体式布局将活动功能与服务功能组织合并;而在较长的廊道路径空间,则适宜采用线性布局,充分利用空间的边缘属性,提供学生驻足交流、交往、聊天、观景、等候等行为功能[3]。

在廊道空间与教学功能的关系处理方面,主要考虑教学功能可能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发生从室内向廊道空间转移或扩充的情况。因此复合化的廊道空间应通过拓展空间区域的预留回应教学功能的可变性。这包括在教室之间增加共用的功能拓展空间、在教室的廊道对立面设置功能拓展空间、围绕教室周边设置功能拓展空间、在教学区域的端头处增加功能拓展空间以及在教室的前置空间设置功能序列空间。

2.2 促进空间功能交叉渗透

在功能类型与空间选址的初步适配过程中,高校需要为各功能空间确定主次属性,并体现出空间的主题基调。然而,在功能复合化设计的进程中,不同功能之间的交叉渗透是十分重要的。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空间的使用方式,还增强了空间的活力和多样性。鉴于此,高校需要倡导并采用积极的策略,以促进不同空间领域之间的紧密关联。这样的策略将有助于打破传统的空间界限,实现功能空间的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既具有高度功能性又富有创新性的空间环境。

1)高校可以通过有意安排将相近功能的空间联系在一起,实现自发的渗透与扩充。例如,交往功能空间与休闲功能空间可被设计成相邻或混合布置,因为它们所需的辅助载体相近,都需要沙发类型的家具配套,并对环境与景观有较高要求。这两种功能空间所进行的活动以轻松愉悦的相对静态的行为为主,因此它们可完全复合在一起。人们在选择时不会特意区分哪边是交往区哪边是休闲区,而是可以混合使用,从而使功能在两个不同空间之间自发地产生交叉与渗透。总体而言,功能区域的空间特性与内容特性匹配度越高,越容易自发地发生相互渗透[4]。

2)高校可以利用空间界面原理促进功能的渗透。空间界面的开放程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空间感受。封闭型界面通常使用砖石、混凝土等实体材料,使得内外空间相互隔离,交流受限,功能渗透效果较低。而通透型界面则分为高透明度材料形成的界面和虚拟的界面。前者通过视觉信息提升功能空间吸引力,后者消除实体东西的阻隔,使人们自由行动往来和视觉交流。

2.3 预留空间功能相互转换

教学功能空间向廊道空间的拓展,凸显了廊道空间本身具备功能空间与非功能空间属性转换的潜力。因此,高校需要着重强调廊道空间的功能预留性。在方案设计之初,教室、实验室和辅助功能用房等功能空间往往已经确定下来,而廊道空间则是初始的非功能性空间,充满着不确定性,许多活动功能与服务功能并未专门安排设计,但具备可改造的潜力。功能空间与非功能空间的转换通常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直接空间转移、空间扩充合并、空间包围融合[5]。

直接空间转移是对空间物理条件干预最少的策略之一。这意味着将教学模式直接搬迁到廊道空间中进行,为学生提供一次有趣的“室外”课堂体验。为应对这种情况,廊道空间需要预留足够的功能空间面积,结合节点放大空间、架空层或中庭大空间等进行空间类型复合,以创造具备功能转换条件的廊道空间。

空间扩充合并是通过调整廊道与教室之间可变的界面隔墙来实现两个空间的互通。扩充后的廊道空间不仅具备非功能空间的属性,还具备教学功能空间的转换属性,使得其他经过的学生也能观看和参与到课堂进行的活动之中。另一种形式是空间包围融合,即通过移除环型廊道空间包围着功能教室的隔墙界面,将二者合并为一个整体扩大型的空间。扩大后的廊道教室共同体在功能上也会发生更多内容的复合,如开展讲座、报告会、公开评图、开放课堂等活动。

2.4 实现空间功能时段互补

功能的交叉渗透作为一种空间维度的设计策略,核心目标是实现不同功能空间的有机结合。相对应地,时间维度的设计策略则侧重于功能空间的时段互补,旨在提高空间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在特定时段内空间与功能资源的闲置。在高校公共教学楼中,课程表的安排对廊道空间的使用产生了直接影响。通过对行为地图的分析观察到交往活动随上课时间的变迁而呈现出交替性特征。特别是在课间,短暂的交流和休息行为更频繁,这些活动通常发生在教室附近。由于廊道空间缺乏合适的复合化设施,许多学生只能站立交谈或依靠栏杆休息,部分学生甚至不得不坐在地板上。

在制订设计策略时,高校不应仅限于在特定节点空间进行复合化设计,而应考虑对教室周边的廊道空间进行适度的功能复合化处理,以满足课余时间学生的交流需求。对于那些已结束当天课程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利用教室周围的空间,而此时节点空间往往被长时间自习的学生占据,这就导致那些需要短暂使用空间的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可设置临时性的复合化功能空间。

此外,在午餐时间、傍晚以及晚上21 点后等时段,廊道空间的利用率显著下降,这主要因为学生的需求转向用餐和休息。然而,现有的家具布置和功能设定难以满足这些变化的需求。因此,在设计策略的制订过程中,高校必须充分考量到空间功能的灵活性与可变性。通过功能的有效调整,确保同一空间能够在不同的时段内实现功能上的互补性。除了为满足特定功能需求而设立的固定式家具,设计中还应包含一定数量的移动式家具。这些家具的设置,旨在满足学生不同时段的功能需求,自由调整空间布局的可能性,确保功能空间在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上被高效利用,从而提升空间使用的整体效率和多功能性。

3 高校公共教学楼廊道空间功能复合化设计实践

某高校公共教学楼的整体规划设计了一个覆盖全区域的连廊系统。该连廊主要位于建筑的1 ~2 层,整体是一个环形路径结构。它将教学楼综合体和科研高层综合体串联起来,共同围合成一个巨大的校园中心庭院。庭院中设计了湖泊水系、绿树广场,为整个连廊周边的建筑提供了极佳的观赏景点。教学楼的另一侧,还通过连廊连接了生活综合体的“小环”,在设计概念上赋予了“智慧双环”的内涵。这个廊道系统将校园的交通、功能、行为、景观等多种内容集成在一起,建构起校园复合化的基本框架。

教学楼综合体本身的内部廊道同样采用的是环形路径的空间结构。这种结构与综合体式的建筑模式最为匹配。其优势在于路径较为集中短促,可节省空间,满足集约型的功能空间布局需求。同时很少出现长距离的尽端式廊道空间,路径都是闭合循环的,能有效提高交通效率。教学楼的1 层与2 层采用通高的中庭式廊道围合空间结构,强化了建筑入口空间与内部空间的秩序感;3 层及以上的空间采用外部庭院式的廊道围合空间结构,并且不同楼层之间连廊的位置会有错动,从而形成2 个或3 个不同的环型路径组合[6]。

基于复合化的环型廊道结构,围绕中间庭院进行了廊道节点的选址。这些节点包括东西方向与垂直步梯复合的连廊扩大空间,以及位于南北线型廊道中的局部凸出扩大空间。节点空间的形态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向中庭凸出的方式进行廊道拓宽,为休息或活动的学生提供良好的视野观赏庭院;另一种是在中部连廊的两个端头通过整合移除部分功能空间来形成放大区域,以此复合交往空间、服务空间与缓冲空间。廊道中节点空间的设置相对密集,基本上每隔三个功能空间就有一个节点放大空间,以满足高密度的综合体中使用者的公共交往空间需求。

在本项目中,为了满足廊道空间功能复合化的需求,进行了多样化设计:第1,通过局部空间2 层打通,将单一线型的廊道转化为通高空间复合型廊道,增加空间冗余度,并植入了看书、自习、交往、休息以及文化展览等功能活动。第2,对于转角处的廊道空间,通过整合放大空间平面形状,并增加自习用的桌椅与休闲用的沙发,使其不再是简单通行的过道,而是自然地融入了学生交流与多人自习的行为内容。第3,在首层入口空间与廊道的复合区域,增加了电子宣传、人工咨询等多种服务性质的功能。第4,在端头式的廊道节点空间,按照不同的交流要求添置了几个不同使用人数规模的家具设施,将其转换成集休闲、观景、用餐、交往于一体的复合功能空间。

本工程另一大特色是廊道空间形态的复合化,特别是丰富立体的连廊体系。项目位于岭南地区,以湿热气候为主,因此采用了开放通风的外廊加连廊组合形式。连廊对内与建筑的内部庭院空间产生形态复合,对外与用来漫步式体验的回旋楼梯产生复合。在内外双重作用下,加上片墙的造型错动,呈现出充满立体层次感、空间趣味性的复合形态。在这样的复合廊道空间中,学生除了快速通行,还可以选择驻足停留,寻找拍照点拍摄,挖掘空间中的造型创意与探索乐趣。

廊道空间的界面设计以复合文化要素为核心,采用实体界面的类型,以红砖墙为基本材料与色调,并搭配暖色调的灯带,塑造历史沉淀的庄重感。界面的肌理除了还原红砖材料的特色,还局部进行了凹凸纹理的构造,并配以深古铜色金属刻字构件装饰。廊道空间的吊顶用了网格状的结构形式,通过清水泥漆打造清水混凝土的感觉,以冷灰色系衬托红砖墙的精致。

4 结语

通过对高校公共教学楼廊道空间功能复合化设计的分析,这种设计理念在满足多样化功能需求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空间的利用效率和舒适性。通过围绕中间庭院设置廊道节点,实现了空间功能的复合化,包括连廊扩大空间和局部凸出扩大空间。这种设计不仅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休息和交流场所,还通过拓宽廊道和整合移除部分功能空间优化了空间布局,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感和体验。节点空间设置密集,有效地满足了高密度综合体中使用者的公共交往需求,提升了教学楼的整体功能和服务品质。

猜你喜欢
教学楼廊道空间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教学楼,作文本里的方格 组诗
基于遗传算法的教学楼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教学楼自动门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白城市新区学校教学楼结构设计
郑州市2014年拟再建千公里生态廊道 共涉9条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