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4-04-25 05:04李木玲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使命感家国情怀

李木玲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新时代学子都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更是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备品格之一。为此,要将历史教学视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通过精细设计和巧妙安排,让家国情怀培养与历史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展开论述、进行探讨。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以服务于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鉴于历史学科囊括古今中外发展史、伟大历史人物这一特性,特将历史课堂视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若可以正确引导、有效教导,即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家国情怀教育即可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与落实。

一、善用教材、适当延伸,激发学生民族使命感

历史教学往往围绕教材而展开,历史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若想借助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民族使命感,就不能忽视教材的作用,要做到善用教材、适当延伸。

历史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历史材料,这些都可作为培养学生民族使命感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发挥史料佐证历史的作用,进一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使学生感同身受。

例如,在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课《古代埃及》的教学中,学生对古代埃及心有向往,只因古代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时候便可引申出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讲述五千年璀璨文明,让学生对我国文明、民族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不会因为其他国家的古老而妄自菲薄,让学生认知使命、承担使命,对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和增强民族使命感有诸多益处。

二、利用时政热点衔接历史与现实,强化学生家国责任感

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达成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目的。为避免学生孤立地学习历史知识,也为了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产生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历史教师可以将时政热点融入课堂,引发学生思考、丰富教学内容,借此机会强化学生家国责任感。

例如,在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告知学生我们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是高科技快速发展时期,引入“美国政府扩大对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人工智能芯片与芯片制造设备的限制”这一时政热点,让学生意识到我国正处于研发“中国芯”的困局中。只有依靠人才才可以破解困境、实现逆袭,借此机会呼吁学生为自己、为祖国努力学习,激发他们身为中国公民的家国责任感,从而为了更宏伟目标的实现而读书,即让他们成长为国家可倚靠、可信赖的中坚力量。

三、策划主题活动,深化学生家国情怀

在讲述与战争有关的内容时,教師不妨为学生策划丰富多彩的以爱国为主题的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确保活动有序实施,从而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外出参观抗战遗迹、革命先烈故居等红色遗址,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从而接受红色文化、热爱红色文化和发扬红色文化。或者策划“慰问红军”的活动,让学生可以有机会聆听老红军讲述那过去的故事,从而感知革命艰辛、革命者的优良品质,感叹我国的命运多舛,从而珍惜当下幸福生活、感恩革命先辈付出并对祖国由衷热爱。当然,也可以策划本土历史调研活动,通过翻阅地方志、询问当地老人等方式,搜集当地的爱国事迹、爱国人物,让学生接受更现实、更真实的爱国洗礼,从而深化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在核心素养理念深入人心之际,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借助教学契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只因这是新时代人才、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所必备的品质,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有重大影响。初中历史教师还需从全局出发,精心设计、巧妙布置,让学生可以接受更全面的家国情怀教育,即可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使命感家国情怀
中小学教师感知使命感对践行使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
略谈“家国情怀”
工匠精神之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