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说“木叶”》语言的精妙性、暗示性及联想意义

2024-04-26 07:46裴倩
新校园 2024年3期
关键词:暗示性木叶意象

裴倩

在教学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课文《说“木叶”》时,应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的精妙性与暗示性,以及对联想意义的探讨,围绕这三点进行讨论。

一、品味语言的精妙性

《说“木叶”》中提到,“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课文以“木叶”“落木”的区别为例谈论了这个问题。

首先,文章指出诗歌语言的精妙与一般的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诗歌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和表现力的文学形式,其目的是通过言语来传达情感、思想和意象。因此,诗歌语言常常会超越常规概念的表达方式,通过形象、比喻和隐喻等手法来创造更丰富、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特殊性质使诗歌语言与日常用语有着显著的区别。

以“木叶”和“落木”为例,这两个词汇在概念上几乎没有差异。都涉及秋季的景象,都暗示了树叶的飘零。然而,文章强调了这两者在诗歌中的不同表现。“木叶”呈现了一种清秋的气息,带有微黄与干燥的感觉,这与秋季的阳光和清新空气相符。而“落木”则更显得空阔,更强调了叶子的离散和大片的林木。这个差异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诗意表达,感受到了秋天的不同层面。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这个差异背后的原因。首先,“木”这个字不仅仅是“树”的概念,还带来了“木头”“木料”等更广泛的联想,包括颜色、质感和干燥的特性。这就为“木叶”赋予了一种干燥而微黄的感觉,与秋天的氛围相契合。其次,“木”的形象使人不太容易想到树叶的繁茂,更容易让人想到树干。这个形象差异决定了“木叶”与“树叶”在诗歌中的表现也就不同。

最终,文章强调了这个例子揭示了诗歌语言的精妙,即使是一个字母的不同也可以在诗歌中创造出截然不同的意象和情感。这种微妙之处,这种对语言的敏感和创造性,使诗歌成为一种丰富多彩、充满表现力的文学形式,远超越了普通概念和日常用语的表达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诗歌一直以来都是文学中艺术之美的源泉,以及为什么诗人们对语言的精致选择和形象的创造有着如此高的要求。

二、探究语言的暗示性

《说“木叶”》中谈到诗歌的语言有暗示性,诗中有一些文字有着潜在的力量和强大的感染力,能引起人们的联想。

诗歌常常使用隐喻、比喻、象征和暗示等修辞手法,通过巧妙的词语选择和排列,诗人能够在表面意义之下传达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情感、思想和意象。借助暗示性的表达,诗人创造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让读者自由地解释和感受诗歌,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映射到诗歌中,从而与诗歌建立更加亲密的联系。

诗歌中的文字有时候可以创造生动的意象,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诗歌的暗示性文字赋予了作品深度和多层次的特点。读者可以通过多次阅读和思考来发现不同层次的意义和感情,这使得诗歌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被品味和解读。

诗歌的语言之所以强大和感染人,部分原因在于它的暗示性。这种暗示性使诗歌成为一种充满想象力和情感的艺术形式,能够触发读者的联想、情感共鸣,并创造深刻而多层次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诗歌在文学中一直被视为一种高度艺术的表达方式,能够超越常规语言的限制,传达更深刻和丰富的人类经验和情感的原因之一。

“梅”“柳”“草”“兰”等也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为此,可以让学生试着选择其中的一个字,仿照课文对“木叶”的分析,对这个字进行品读。

以“柳”为例,“柳”是一种树木的名称,它通常生长在河边或湖泊附近。它的特点包括长而垂坠的枝条、柔软的叶子以及在春季抽出的嫩芽。“柳”这个字的概念与树木、自然景色以及四季变化有关。

形象:“柳”的形象是独特的,尤其是其垂坠的枝条,形成了一种柔美而宛如流水的形态。柳树在春天生长迅猛,新绿嫩芽的出现是春天到来的标志,而在秋季叶子变黄时,也给人以秋意渐浓的印象。

暗示性:“柳”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生机、柔美、温情和依恋。它的枝条垂坠可以暗示柔情似水,而嫩芽的抽出则意味着新生和希望。此外,柳树常生长在河边,也与水相联系,进一步强调了其与流动、生命和变化的联系。

在诗歌中的作用:“柳”在古代诗歌中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诗人通过“柳”这一字眼,可以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现出自然界的美丽和生命的循环。此外,“柳”还可以用来描绘女性的柔美和美丽,增添诗歌的情感色彩。

综合而言,“柳”这个字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感染力。它不仅仅代表着自然景色,还代表着人们对生命、爱情和四季变化的感慨。通过对“柳”这个字的品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代诗人运用语言的精妙之处,以及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字眼来创造深刻和令人难忘的诗歌表达。

三、理解文中的联想意义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引诱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说“木叶”》中,作者就是通过联想,把和“木叶”有关的诗词意象联系起来,进行精微分析的。

在《说“木叶”》中,作者通过联想将与“木叶”相关的诗词意象联系起来,进一步丰富了“木叶”的含义,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词。通过联想,作者分析了“木叶”与“树叶”“落叶”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在诗歌中的不同表现,从而展示了联想在文学分析中的作用。

朱光潜警告说,联想容易被误用,因为人们常常走熟路,习惯性地将一种联想方式套用到不同的语境中。这种误用可能导致语言变得平滑俗滥,失去新奇和创造性。

然而,在《说“木叶”》中,作者正确地使用了联想,而非误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重复传统的诗句,而是通过联想,挖掘了“木叶”这个词的更深层次含义,并将其与其他意象相连接,创造了新的理解和表达。这种联想是有创造性和深度的,与朱光潜所警告的误用不同。从这两篇文章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联想在语言和文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正确应用。正确的联想能够丰富表达,增加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多样性。然而,为了避免流弊和俗滥,需要在联想时保持创新和独立思考,不應简单地重复老套的联想方式。

总结地说,在《说“木叶”》中,作者巧妙地运用联想,将“木叶”与诗词意象巧妙联系,进一步丰富了这一词汇的内涵。通过对“木叶”与“树叶”“落叶”等的联想分析,作者呈现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学意境,不仅深化了读者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能力。相较于朱光潜对于联想易于被误用的警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正确联想的力量,以独特的创新视角和深度思考带领读者感受到了诗意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北京路中学)

猜你喜欢
暗示性木叶意象
抚远意象等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论古典诗词中的“裳”的语言暗示性
象征主义下的对于《幽谷睡者》的新解读
对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的再认识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谁曾见过风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