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联合针刀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研究*

2024-04-26 07:30罗青锋朱凌艳宋思庆
光明中医 2024年7期
关键词:针刀面瘫面神经

罗青锋 黄 征 朱凌艳 宋思庆 丁 媛

顽固性面瘫病程较长,症状缠绵不愈,患者主要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浅、口眼歪斜,且经常规治疗2个月以上未见恢复,对患者的外貌形象、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1]。现阶段,临床对于顽固性面瘫治疗尚无特效药,在中医学中,顽固性面瘫属于“口眼歪斜、口僻”范畴,认为外感风寒、风热,加上正气亏损,导致筋肉缺失,引发气血、经络阻滞而引发该病,加上病情延误治疗,引起气血不足、筋脉失濡,发展为顽固性面瘫,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扶正祛邪为主[2,3]。针刀利用立体、精细及动态解剖定位方法,对粘连的软组织进行切割、剥离,起到松解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4]。热敏灸采用点燃的艾材在热敏态穴位进行悬灸,激发经气传导和热敏灸感,施以个体化饱和消敏灸量,达到温通经络的作用[5]。基于此,本研究将重点观察热敏灸、针刀联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效果。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江西省新余市中医院2021年1月—2022年9月收治的顽固性面瘫患者80例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病程3~13个月,平均病程(7.12±1.55)个月;年龄30~62岁,平均年龄(47.26±3.83)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病程3~13个月,平均病程(7.22±1.48)个月;年龄31~63岁,平均年龄(47.55±3.94)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西医符合《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6]中标准;②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的诊断标准;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病程≥3个月;⑤首次发病;⑥单侧面瘫。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②存在出血倾向;③精神障碍;④合并恶性肿瘤;⑤不接受针刺治疗;⑥存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⑦合并皮肤病。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针刀治疗:取仰卧位,患侧面朝上,根据患者症状选取穴位作为治疗点,其中眼睑闭合不全:攒竹;下眼睑外翻:四白;额纹消失或变浅:阳白;口角歪斜:迎香、巨髎、颧髎、颊车。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后,铺巾,采用汉章牌4号针刀在治疗点按针刀闭合性松解的四步进针规程、面部针刀入路及闭合性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四白、迎香、巨髎:向外方、外上方进行松解术,刀口线平行于皮纹,刀体垂直于皮面,快速刺入皮肤、皮下,直至骨面,刀锋自然浮起,并在此位置固定,调刀;阳白、攒竹:向上实施松解术,刀口线平行于皮纹,刀体垂直于皮面,快速刺入,直至骨面,刀锋自然浮起,并固定于该位置,将刀柄倾斜于尾端,沿骨膜面向头端做扇形铲剥3~5刀;颊车:向下颌角实施松解术,刀口线平行于下颌下缘,刀体垂直于刀面,刺入至骨面,刀锋自然浮起并固定于骨膜面下,将刀柄倾斜于中央线方向,即与皮面平行,沿骨面向背侧行扇形铲剥,深入至15~20 mm,共3~5刀,出刀后按压止血。针刀治疗1次/周,共治疗4周。基于此,观察组加用热敏灸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在患者患侧面部距离皮肤3 cm,采用点燃的艾灸进行回旋灸、温和灸及循经往返灸,寻找热敏点,患者穴位出现热感并向关节内渗透,即为热敏点,每天选取1~2个热敏灸进行悬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1次/d,共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①治疗效果:参照标准[8],包括痊愈[House-Brackmann(H-B)分级为Ⅰ级,闭眼时双侧对称有力,示齿、抬眉时额纹双侧对称,鼓腮时口角不漏气]、显效(H-B分级为Ⅱ级,眼闭合欠实,鼓腮不漏气,鼻唇沟、额纹在示齿、抬眉时双侧基本对称)、有效(H-B分级为Ⅲ级)、无效(H-B分级无改变)。总有效为痊愈、显效与有效之和。②H-B分级[9]:可分为Ⅰ级(面神经功能正常)、Ⅱ级(可见明显面部肌肉挛缩,面部神经轻度障碍)、Ⅲ级(中度功能障碍)、Ⅳ级(可见明显面肌瘫痪,中重度功能障碍)、Ⅴ级(面肌仅有轻微运动,重度功能障碍)、Ⅵ级(面神经支配区域无运动,完全麻痹)。③不良反应:治疗期间,统计2组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H-B分级2组患者治疗后H-B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H-B分级比较 (例,%)

2.3 不良反应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顽固性面瘫在临床较为常见,多因面神经炎导致局部营养面神经血管发生痉挛,引发神经组织缺氧、缺血及水肿,产生面部肌肉瘫痪症状,对患者的外在形象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10]。中医学认为,顽固性面瘫属于“口眼歪斜、口僻”等范畴,最早见于《灵枢·经筋》载:“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缓不能收,故僻”,多因气衰血少,正气不足,营卫不周,脉络空虚,腠理疏松,加上起居不慎,风寒、风热之邪乘虚而入,侵袭人体,逗留在面部;入经络,浸淫肌肤,致面部阳明、少阳之络,阻滞不畅,气血受阻,筋脉肌肉失养,颊筋弛纵不收,缓而不用而成僻,以正气亏虚为本,脉络瘀阻为标,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扶正祛邪为主[11]。

针刀具有伤口小、痛苦小及操作简单的优点,可通过切割、剥离软组织,松解作用较好,加快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及消散,起到扶正祛邪及温通经络的作用[12]。热敏灸结合针刺与艾灸的功能,通过艾灸透热、扩热、传热等热敏灸感及经气传导,产生温热性刺激,并结合腧穴,达到温通经络的作用[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治疗后H-B分级优于对照组,说明顽固性面瘫患者采用热敏灸联合针刀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面神经功能。分析原因:针刀通过松解、剥离等,可达到减压的目的,减小面神经管内的压力,减轻面神经水肿,促使动脉供血及静脉回流趋于正常,对面神经炎性吸收有促进作用,缓解对面神经的刺激,促使面部受损经络恢复,筋肉得以濡养,可改善顽固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14]。热敏灸通过对穴位及经络产生热刺激,可活血化瘀,促使气血运行顺畅,同时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可在经络上作用,发挥热效应,促进血气运行,艾灸燃烧时产生许多抗氧化物质,该物质附着于皮肤表面可使艾灸产生热量深入人体深层组织中,可对深层的肌肉、筋骨和脏腑起到治疗效果,调节免疫功能[15]。热敏灸通过施灸过程中,可改善顽固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对面神经进行刺激,促进神经代谢,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此外,本研究还对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顽固性面瘫患者采用热敏灸联合针刀治疗并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综上所述,顽固性面瘫患者采用热敏灸联合针刀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面神经功能,且安全性好。

猜你喜欢
针刀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针刀疗法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验案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刀针刺治疗中并发急性咽部出血死亡1例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