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和民办职校教育共享共建共进模式的优化

2024-04-27 11:09谈志勇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职业教育

谈志勇

摘 要: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的重任,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公办和民办职校教育资源共享不均、联创共建动力不足、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教育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公办和民办职校要创建和优化共享共建共进模式,通过增强共建共进意识、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等,有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共进;公办职校;民办职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5-0020-03

公办职校和民办职校是我国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学校在拓宽教育渠道、满足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承担着培养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资源不足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公办职校和民办职校在发展中面临着教育资源共享不均、联创共建动力不足、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教育模式缺乏创新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办和民办职校可通过实施资源共享、联创共建、共同进步的“共享共建共进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贵港市作为桂东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迫切需要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公办和民办职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共同开发教育项目、开展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并进一步实施联创共建,使民办职校与公立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公办和民办职校办学的可持续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共同推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1]。

基于此,笔者针对贵港市公办和民办职校教育共享共建共进模式的现状及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公办和民办职校教育共享共建共进模式的优化策略,从而推动贵港市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公办和民办职校教育共享共建共进模式的实施现状

(一)公办和民办职校教育资源共享不均

截至2023年,贵港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6所,其中公办学校6所、民办学校10所。这些职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如全市只有1所国家示范重点建设职业学校,即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因此,地方职业教育提质增效以适应经济发展,促进公办和民办职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共进显得尤为重要。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贵港市公办职校拥有较为充足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而民办职校由于各种原因,面临着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这导致公办和民办职校之间的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公办职校和民办职校虽然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共享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公办职校对民办职校开放共享资源存在一定限制。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民办职校难以获得更多教育资源的支持,限制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发展空间的拓展。

(二)公办和民办職校联创共建动力不足

从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情况来看,贵港市公办和民办职校在办学性质、管理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导致了公办和民办职校在联创共建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理念,如公办职校倾向于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而民办职校更关注资源的获取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公办和民办职校缺乏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目标定位,使得共建共进的动力不足,难以形成真正的合作意向和合作氛围;公办和民办职校联创共建缺乏明确的合作机制、合作规则和权益保障,以及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导致双方参与共建共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限制了双方共建共进的动力和效果。

(三)公办和民办职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支持。贵港市的公办与民办职校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存在滞后的情况,一些学校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共享共建共进模式的发展。此外,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力量,他们的信息素养对推进共享共建共进模式至关重要。然而,在贵港市的公办和民办职校中,一些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由于缺乏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学习机会,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教学,限制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四)公办和民办职校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贵港市公办和民办职校倾向于延续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办学理念,缺乏对教育模式的重新思考和创新。受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贵港市公办和民办职校教育模式创新的动力和空间有限,且实践层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充分发挥共享共建共进模式的作用。比如因缺乏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不够深入,公办和民办职校各个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机制,无法及时分享教育创新的经验和成果,也无法对彼此的教育教学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优化公办和民办职校教育共享共建共进模式的策略

为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聚集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引领全市公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2012年,在贵港市教育局支持下,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牵头成立了贵港市职业教育集团,集人才培养、招生就业、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等于一体。

(一)增强共建共进意识

集团发展至今,虽然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内部共享教学资源,但共建共进成效不明显,主要在于内部运行机制及共建共进意识不足。贵港市职业教育集团在创建过程中,在集团管理机制的推动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座谈会或研讨会,为管理者提供交流合作平台、相关培训和专业支持,如加强教育政策、资源整合、合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管理者了解共享共建共进模式的理念、原则和操作方式,促使他们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利于公办和民办职校建立互信、互利、互帮的合作关系,加强沟通与合作。

在推进共享共建共进模式的过程中,集团内部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激励管理者积极参与共建共进活动。具体来说,可以设立共建共进的荣誉称号、奖项,表彰在资源共享、合作项目或教育成果方面取得突出贡献的管理者[2],将共建共进的绩效纳入管理者的绩效评估体系中,将其与晋升、薪酬等相关联,从而增强管理者的共建共进意识。如:贵港市职业教育集团在资源共建中,可根据成员单位的毕业生就业率、科技创新成果、学术研究进展等,对各成员单位的管理者进行相应的经济奖励;同时,为了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对合作中表现出色、对合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者,集团也应给予颁发荣誉证书、授予荣誉称号等奖励。这样既可以激励集团成员单位的管理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合作,又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贵港市职业教育的高效发展。

(二)建立健全共享机制

为了优化公办和民办职校教育共享共建共进模式,贵港市需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利用,促进公办和民办职校之间深度合作与共同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要在公办和民办职校之间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使公办和民办职校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集中管理、共享和调配。该平台应包括在线资源库、教师交流平台、教育数据中心等,以便学校和教师能够便捷地获取和分享教育资源,实现资源互通。如贵港市公民办职业教育集团共享平台设立专门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共享资源的管理和协调,以确保资源共享机制的有效运行。

优质的师资是公办和民办职校教育共享共建共进的重要支撑。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作为国家示范重点建设职业学校,充分发挥牵头作用,通过与民办职校开展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促进公办与民办职校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共建。例如:拥有优质教师资源的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与贵港市白云职业技术学校、贵港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携手合作,共同培养新能源汽修专业人才;多所学校共同整合优势教师团队,围绕专业技能相互切磋、交流探讨,确保学生能够受益于教师团队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这种跨校师资共享共建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而且为师资队伍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在设备共享方面,各职业学校将先进的实验室和设备资源进行共享共用,确保公办和民办职校教育资源均衡化和公平化。在完备的实践环境中,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的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更好地适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趋势,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积累实践经验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加强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为进一步优化公办和民办职校教育共享共建共进模式,贵港市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以推动公办和民办职校之间深度合作与共同发展。贵港市教育局依托资源共享共建共进科研项目,设立专门的教育创新研究机构,聚集教育专家、学者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创新研究团队。该团队承担起教育模式创新的研究任务,深入调研和分析公办和民办职校资源共享共建共进的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创新方案和改进措施。同时,贵港市要建立交流平台,促进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和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为强化教育模式创新的实际效果,相关部门应鼓励公办和民办职校开展教育实验和示范项目,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如通过設立示范学校或示范班级,充分发挥优秀学校和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共建[3]。这些示范项目包括跨校合作课程、教师培训交流、校际教研等,旨在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在教育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开展对比研究和案例分析,了解其他地区在公办与民办职校资源共享共建共进模式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寻找可以借鉴的思路。例如,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依托重点教研项目“‘荷文化融入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餐饮类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邀请同类公办和民办中职学校共同推进项目研究,围绕贵港市特色“荷文化”共研共教,共同开发以“荷文化”为主题的跨校合作课程,如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中餐烹饪课程等,打造地方特色课程,共建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校与校之间还共享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资源,以便学生进行实践学习。这种合作形式有利于提高地区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教育信息化可以为公办和民办职校提供资源共享、教学管理和协同合作的平台,促进教育模式创新。为此,贵港市应该建设统一的教育信息化平台,集成教育资源共享、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等功能,支持教师进行在线教学、作业布置和评价反馈,以及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和互动交流[4]。例如,为了促进共享共建共进,公办和民办职校可建立统一的教育信息化平台,集成教育资源共享、教学管理、课程开发、评估考核等功能,促进公办和民办职校的合作与交流。此外,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们的信息化素养对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教育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如建立科学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系统,对学生学习数据、教师教学数据等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和指导,如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和专业发展活动,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工具和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以进一步优化教育共享共建共进模式。

公办和民办职校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教育资源数字化等措施,可以为优化职校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共进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职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互联互通,以促进公办和民办职校教育共享共建共进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培养更多优秀技能人才,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王佳.山西:促进教育公平 建立高质均衡教育体系[N].山西经济日报,2021-07-28(5).

[2]薛丹.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以中国(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1(12):25-27.

[3]廖婷婷,马佳宏.数字化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困境与进路[J].江苏高职教育,2023(2):21-27.

[4]谢昌炜,沈霞.成渝地区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经验探究[J].黑龙江科学,2023(9):70-73.

注: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公民办职校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共进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贵港市为例”(GXZZJG2022A041)的研究成果。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职业教育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黔江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网络教育资源为什么存在“数字废墟”——中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之难点剖析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