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跨文化比较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

2024-04-27 11:09李敏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李敏

摘 要:课程思政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时代要求,中职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此,中职英语教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职英语跨文化比较课程教学中,如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横向纵向”延伸社会热点问题、跨文化比较提炼思政元素、实施师生多元化评价等,以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社会责任等重要问题。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英语教学;跨文化比较;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5-0026-04

党的二十大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教育工作的统领位置,提出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中职英语教师要主动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英语跨文化比较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挖掘思政元素,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中职英语教学的始终,实现润物无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

中职英语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思政教育纳入中职英语教学目标中,并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让课程思政如盐入水,润物无声,提升中职英语的育人功能。

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年版《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 8 Enjoy the Festivals为例,本文介绍了春节时间、春节民俗活动以及春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和文化符号。设计本课时,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确定“文化自信、国富民强”的思政内容。

课前,教师可将7个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的英语宣传视频上传到班级群,这些视频详细介绍了每个节日的起源和民俗活动。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视频,并思考自己对哪个中国传统节日的印象最深刻?自己的家乡是如何庆祝这个节日的?观看传统节日的视频,可以唤醒学生的节日文化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

课中,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可邀请若干学生分享课前任务,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大家了解各地的节日风俗。教师在讲解完课文知识点并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后,可播放由新华社制作的视频《最浓的年味》。该视频介绍了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以及春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春节变了吗?春节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有什么是不变的?”这一系列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感受到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春节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发生了变化,更深刻地理解春节不变的主题——阖家团圆,由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授课内容,写一篇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语小短文,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制作春节电子贺卡,引导学生将英语学习与专业特色相联系,加强学生对职业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本节课充分挖掘与春节相关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渗透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并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横向纵向”延伸社会热点问题

教师可以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开展课程思政,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延伸,追溯历史背景、分析长期趋势、预测未来发展,探索热点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所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作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例如Unit 4 How can I Get There是关于交通旅游的单元,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关于中国高铁的主题文章,延伸到美国的高铁建设。中国高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技术最先进、服务最优质的高速铁路网络,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反观美国政府在2011年提出在全国建设13条高铁线路的计划,但时至今日,美国大部分高铁项目仍无进展。教师就中国与美国的高铁建设情况,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中国为何能成为高铁长度排名世界第一的国家?为何美国的“高铁梦”难圆?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国情、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中美两国在国情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国家能够把重要资源充分调动、整合、投入到最迫切、最紧要的建设工作中。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土地私有化程度较高,高铁修建项目在资金和土地征收方面困难重重,导致工程进度缓慢……通过对高铁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政治与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真切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制度自信。

三、跨文化比較提炼思政元素

中外优秀思想文化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主动从中外优秀文化中吸取养分,强化学生对中外经典文化的理解及认知,并逐步发展学生的跨文化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用理性客观的视角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而增强中国文化认同感,并在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引导下自主探索新知。将课程思政融入中职英语教学时,教师可深度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对比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挖掘、提炼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西方优秀文化,全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例如,讲解Unit 8 Enjoy the Festivals这一主题内容时,教师可以延伸到“龙”这一文化元素。龙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但是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对龙的解读和理解有所不同。龙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图腾和象征,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神兽和吉祥物,具有神秘、神圣、权力和智慧等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天子的象征,代表着王者的威严和尊严。此外,龙还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对龙的理解则更加多元化。在古希腊,龙通常被视为邪恶的象征,代表着混乱和毁灭;在中世纪的欧洲,龙则被视为勇气和英雄主义的象征,与骑士文化紧密相关;在当代,龙被用作虚构故事、电影和游戏中的重要角色,通常被描绘为强大和神秘的生物。

在中国和西方的影视作品中,对龙的解读也有不同。在中国影视作品中,龙通常被视为神秘和神圣的存在,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图腾之一。龙在中国影视作品中通常被描绘为具有高超智慧和神奇能力的生物,代表着权力、勇气和正义。例如,电影《大闹天宫》中的龙王被描绘为威严和尊严的象征。在西方影视作品中,龙的形象则更加多样化。龙不仅被描绘为神秘和神圣的力量,还被描绘为邪恶、危险和可怕的存在。例如,在《权力游戏》中龙被描绘为强大和致命的武器;在《霍比特人》中龙则被视为贪婪和残忍的存在。

教师通过中西方“龙”文化的对比,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中西方“龙”文化对比表(如表1所示)。内容包括龙的外貌特征、能力、起源、象征意义以及与龙有关的节日等信息。填写表格不仅能让学生对中西方“龙”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分享所搜集到的信息。通过学习、比较和理解中西方“龙”文化,学生明白了龙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被视为重要的元素,代表着神秘、神圣和强大的力量。课后,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电影《霍比特人》,加深学生对“龙”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思政教育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让学生学会用更全面、更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的文化,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实施师生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中职英语课堂评价往往聚焦于结果性评价,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样的评价易操作,便于教师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也存在弊端:评价主体单一,由教师主导评价,学生被动接受评价;评价内容单一,无法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重结果轻过程,无法考量学生在课前及课后的表现等。对此,《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版)》在学业水平评价方面提出建议:应采取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相一致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构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此背景下,笔者重新编制课堂学习评价表(如下页表2所示)。该表的作用一是提高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即把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的学习情况纳入评价表,全过程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作为评价目标,并在其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考量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即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复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四是在评价表中,除了量化指标,还有文字性的描述和评价,有助于师生全方位了解学习情况。学生完成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后,在线填写《课堂学习评价表》。教师通过评价表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思想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实施师生多元化评价是把评价作为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工具,发挥评价促进教与学的作用,逐步实现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共生和同向同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英语核心素养。

课程思政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要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挖掘“社会大课堂”的育人资源,将课程思政与中职英语教学融为一体,为英语教学注入生机及活力,充分发挥英语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本研究在中职英语课堂上实施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横向纵向”延伸社会热点问题、跨文化比较提炼思政元素、实施师生多元化评价的教学策略,助力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认同感,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宋荣超.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融入中国梦教育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8):72-74.

[2]乐荣妹.“三教”改革视阈下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析:以综合英语教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3(22):13-16.

[3]张弋.产出导向法在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思政实施中的应用研究:以《商务综合英语》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7):232-235.

[4]姜婉星.应用型财经大学组织理论与设计(全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7):229-231.

[5]张文华,孙维琪.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23,9(20):179-182.

[6]刘文文,周凤仙.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新教育,2023(22):65-67.

[7]李勇.高职英语“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一体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3,25(7):53-57.

[8]王晓日,韩睿.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研究[J].黑龍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3,23(7):13-16.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英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GXZZJG2020B2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周伟琳)

猜你喜欢
中职英语教学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析如何帮助中职学生解决英语学习中的几种误区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