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中职学校家校社企“四位一体”全员育人的困境与出路

2024-04-27 13:26廖红标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四位一体

廖红标

摘 要:全员育人是新时代县域中职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县域中职学校要牢牢把握主体联动这一关键环节,构建以家庭为基础支撑、以学校为核心主导、以社会为重要阵地、以企业为依托保障的“四位一体”主体联动模式,形成教育合力,有效突破家校社企全员育人的现实困境,积极探索多元育人主体有效联合行动的现实路径,增强全员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县域中职学校;家校社企;“四位一体”;全员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5-0045-04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1]。2022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行业主管部门、工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群团组织、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参与、支持或开展职业教育[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3]。以上文件明确规定了负责推进职业教育的部门及职责,并强调了多元主体联动育人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全员育人是指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引领下,学校、家庭、社会及企业共同参与的育人模式。新时代背景下,要促进县域中职教育的优质发展,应当在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基础上,从家校社企“四位一体”视角出发,把握全员育人的规律,积极探索县域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家校社企“四位一体”是县域中职学校全员育人的关键

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的基础和保障,要求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多元育人主体联合行动,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一方面,多主体联动是县域中职学校家校社企“四位一体”全员育人实践的本质要求。全员育人理念的核心在于推动多元主体联动。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不再将教育视为学校的责任,而是要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共同肩负育人责任的教育工作新格局。学校是学生知识积累的宝库和能力培养的基地,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学生实践的舞台,企业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摇篮。在全员育人视域下,家校社企应摒弃“各扫门前雪”的传统观念,改变过去“单打鼓”“独划船”的现象,多主体联合行动打造县域中职家校社企全员育人的共同体,增强联动意识,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另一方面,主体联动是县域中职学校家校社企全员育人成效的衡量指标。在县域中职学校家校社企共育工作中,全员育人强调各部门资源的整合与协调,即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参与县域中职教育工作,构建育人命运共同体,形成全员育人合力。主体联动是评价县域中职教育全员育人效果的关键,体现了各主体间的协作互助、高效互动。全员育人的挑战在于将“三全育人”理念从理想变为现实,这需要各主体密切配合,达成共识,并在实际行动中高效协作,确保全员育人的理论认知转化为具体目标、操作过程和预期成果的统一。因此,全员育人的关键在于所有人员能否有效协同合作,这是评估全员育人成果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县域中职学校能否实现全员育人目标的重要因素。

二、县域中职学校家校社企“四位一体”全员育人的现实困境

随着公众教育水平的提高、家长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正进入全域教育时代,教育环境中的虚拟学习空间和真实学习空间实现了有机结合。然而,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在育人过程存在理念不统一、行动不协调、效果不一致等问题。

(一)县域中职学校家校社企全员育人理念不统一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饱受质疑,致使人们对职业教育避之不及[4]。而在县域中职学校家校社企共育工作中,各个育人主体之间缺乏统一的教育理念、标准和规范,导致各自为营、缺乏协同理念。全员育人则是要打破这种局面,强调各参与主体发挥专业、职能优势,构建多元共育的工作格局。然而,当前县域中职教育在全员育人理念的落实上存在偏差。部分学校、家庭、社会及企业对全员育人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其核心理念和目标要求认识模糊,导致实践中出现偏差。部分育人主体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职责,缺乏全局观念和协同意识,使得全员育人的理念难以真正落实。因此,有必要加强全员育人理念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各育人主体的认知水平,形成统一的全员育人理念。

(二)县域中职学校家校社企全员育人行动不协调

在县域中职学校家校社企共育实践中,家校社企应相互配合,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然而,审视家校社企协同育人的实际状态发现,各教育主体独立作战,造成各方资源的分散和冗余[5]。育人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各自独立行动,未能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全员育人整体成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另外,实践中还存在形式化、“一窝蜂”式的倾向,片面强调各主体都要行动,却缺乏实质内容和深度,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建立健全县域中职教育全员育人的协调机制,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和任务,促进各方協同合作,形成有序、高效的联动育人合力。

(三)县域中职学校家校社企全员育人效果不理想

县域中职学校家校社企全员育人理念与实践尚缺乏协同联动,人才培养方案未能彰显产教融合,专业课程未能突出校企合作,教学实施未能凸显工学结合等问题日益凸显[6]。一方面,各育人主体应根据部门职责,强化各自参与学校育人工作的意识。虽然各个部门在育人工作中的角色和职责各不相同,但最终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各育人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合行动,导致教育主体关系疏离。学校负责传授知识,家庭承担品德教育,社会主管维持秩序,企业则提供实习机会。虽然四者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并在其职责范围内有所作为,但全面育人的效果并不理想,常常面临“怎样联动”“和谁联动”及“联动什么”的困境,导致实践中难以达到联动育人、多部门共同管理的预期愿景。

三、县域中职学校家校社企“四位一体”全员育人的对策

破解县域中职学校家校社企全员育人的现实困境,需要在充分认识教育多元主体差异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构建家校社企“四位一体”命运共同体,促进全员育人的实施,提升县域中职学校家校社企“四位一体”全员育人的实效。

(一)以家庭为基础支撑,打造全员育人新格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塑造孩子心灵的第一任老师。然而,部分县域中职生是留守少年,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少,对其所学的专业缺乏了解。对此,中职学校应打造以家庭为基础支撑的育人新格局,打破当前家校育人的现实困境。

1.打造网络沟通平台,拓宽家校育人时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建设家校线上沟通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可通过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如利用微信群、QQ群、家校互动App等社交媒体工具,实现教师与家长的实时交流,使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从而更好地参与孩子的教育;学校还可以开展线上家庭教育活动,以线上讲座、家长论坛等形式,定期分享职业教育理念、中职教育方法、中职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又如,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个性化关怀,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通过网络为家长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帮助家长更加有效地关注和支持孩子健康成长。

2.开展线下育才新形式,深化家校互动共育

要真实地了解中职生,教师需要“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一是积极开展家访活动,依托“乡村振兴户户研判”等工作,深入走访学生家庭、乡里邻居、田间地头,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增进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化教育和辅导。二是组织家长学校和家长沙龙,邀请家长到校参加活动,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三是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抓住家校联动育人的契机,如职业教育活动周、校园艺术节、护士节、美食节等活动,见证孩子的成长,增强家校共育的信心和勇气。

3.发挥“雁阵效应”,凝聚家校育人力量

为实现家校共育的最大效益,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雁阵效应”,凝聚县域中职教育的合力。如通过发挥优秀家长的“领头雁”作用,鼓励优秀家长分享教育经验,促进家长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激发其他家长的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要催生“聚合效应”,鼓励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学校教育改革,通过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形成“1+1>2”的家校共育聚合效应;还要建立家校共育评价体系,通过定期对家校共育工作进行评价,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更好地满足家长的需求,不断提高中职教育质量。

(二)以学校为核心主导,建好全员育人新网络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发展条件。為了培养德技双馨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县域中职学校应积极构建以自身为核心主导的联动育人新网络。

1.抓好组织制度建设,夯实全员育人基石

家庭、社会、企业与学校各主体相对独立,工作范畴各不相同,要打造家校社企全员育人共同体,建立组织制度是基础。为此,中职学校一是要注意完善组织机构,如建立家校合作委员会、校社服务中心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等,为全员育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要定好章程制度,如制定家长会组织章程、家校互动制度、校社合作制度、顶岗实习制度和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制度等,以明确指导和规范育人行动,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三是要搭好交流平台,需借助互联网手段深入挖掘和提炼全员育人的经典案例和成功经验,探索构建功能齐全、操作灵活、内容丰富的家校社企联动育人互联网平台[7],推进县域中职学校教育的共建共育。

2.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筑牢全员育人根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县域中职学校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筑牢全员育人根基。一方面,中职学校要构建“大师资”,坚持“经师”与“人师”相统一、“匠心”与“匠技”相促进,精心打造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法制副校长、社区辅导员、实习带教老师、红色讲解员等多方联动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如:建立教研室、名师工作室等团队组织,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升;开展“青蓝工程”“‘双师培养工程”等师培工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升教师的理论功底、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举行师德师风建设讲座、教师科研论坛、优秀班主任报告会等学术活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有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3.发挥朋辈榜样引领作用,拓宽全员育人渠道

朋辈群体是中职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因素,朋辈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影响。中职学校要引导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建立互信关系,形成互促互进的良好学习氛围;要定期开展各种主题教育,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如开展“匠心杯”技能大赛、“追梦杯”演讲比赛等,激励学生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要积极挖掘优质校友的资源,邀请他们分享行业经验和从业情况,帮助学生了解行业趋势与前景,为学生提供实际指导与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三)以社会为重要阵地,创建全员育人新环境

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县域中职学校要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挖掘和利用社会力量独特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匠心”与“匠技”,促进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县域中职教育培养了大批扎根乡村的实用型人才,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中职学校要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修订)》等政策为依据,通过探索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凝聚育人合力,通过引导构建家校社教育网络、启动东西部“组团式”教育帮扶等,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推动县域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中职学校应与县域各职能部门加强合作,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教育生态。一是要推动区域教育公平,加强各部门互动配合,共建和谐育人生态,确保学生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二是要提高县域教育质量,加强公安、检察、司法等职能部门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以提高县域教育质量。三是要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定期邀请相关部门来校开展禁毒宣传、预防艾滋病宣传、防电信诈骗讲座、民族团结故事讲座等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防止他们走向犯罪道路,从而降低社会犯罪率,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最后,要拓展场馆教育平台,共建和谐育人生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职学校要加强校馆共建共享,与当地乡村振兴示范村、民族团结村、脱贫攻坚成果馆、抗战纪念馆等教育基地长期开展有组织的共建活动,打造“场馆+”沉浸式研学育人新模式。如: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结合场馆资源,设计有趣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通过沉浸式教学,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在观察、实践中思考与感悟,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四)以企业为重要保障,探索全员育人新举措

1.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校企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为县域中职学校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实用的教学内容,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如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校企可以共建研发中心,进行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将学校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可以借助学校的研究力量,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推动自身的发展。校企可以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企业的文化和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期望。

2.共建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企业实习、实训基地是中职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提升实操能力、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校企通过科学统筹规划实习内容,协同制订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标和预期效果,可以确保实习内容与实际工作高度契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校企通过强化实习监督管理,共同关注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工作表现,及时跟踪、反馈学生的实习成效,提高学生实习的有效性。校企可以完善双向评价机制,由企业评价学生的工作态度和合作能力,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学校根据企业的反馈,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不斷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共育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弘扬劳动精神,激发中职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推动中职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校企要共建工匠劳模精神教育体系,共同开发课程和活动,将工匠劳模精神融入中职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校企还可以开展工匠劳模实践活动,通过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等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操中体验工匠劳模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校企可以通过建立工匠劳模导师制度,邀请工匠劳模作为学生的职业导师,通过面对面交流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职业发展中的困惑,促使他们成为具有工匠劳模精神的优秀人才。

总而言之,家校社企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县域中职教育“四位一体”全员育人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和企业等主体的深度融合,形成联动育人的氛围,更好地培养中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有效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https://www.g o v . c n / z h e n g c e / c o n t e n t / 2 0 1 9 - 0 2 / 1 3  / c o n t e n t _ 5 3 6 5 3 4 1 . h t m.

[2]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最新修订本)[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2:4-5.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4]庄西真.创新·指南·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教育与职业,2019(7):5.

[5]徐连英,杨云.家校社企协同育人视角下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困境与突破:基于交叠影响阈理论[J].教育与职业,2023(21):25.

[6]吴全全,王茜雯,闫智勇,等.我国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表征与原因剖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9):41.

[7]张广斌,陈朋,王欢.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政策演变、研究轨迹与走向[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1(6):24.

注: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县域医卫类中职家校社企联动育人实践研究”(GXZZJG2023B158)、2023年度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组团式帮扶背景下高职院校赋能县域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MSZ202302)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四位一体
现代职教视野下职业教育全员育人探究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ECPI”四位一体的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
“全员育人”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
中德合作下的全员育人机制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