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园艺心理疗法促使学生悦纳自我的个案辅导

2024-04-27 04:09雷智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认知偏差自我认知

雷智慧

摘要:一名六年级男生因为一篇全盘否定自我的作文被班主任推荐来接受辅导。心理教师发现他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于是在建立互信关系的基础上,借助园艺心理疗法中的五感认知帮助他形成对自己全面、客观的认识;运用面质技术纠正他的认知偏差,引导他发现自己身上的积极资源,学会悦纳自己。最后,对家庭教育给予指导,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效果较好。

关键词:自我认知;园艺心理疗法;五感认知;认知偏差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9-0060-03

一、个案概况

小坤(化名),男,12岁,六年级学生。身体健康,体型瘦小,无既往病史。

班主任反映:小坤目前成绩中等偏上,自从上六年级开始,课堂听讲状态不佳,不爱发言,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易退缩,偶尔不完成作业。课下与同学的关系一般。开学后不久的一节作文课,他在以“这就是我”为题的作文中写了五年级期末评三好学生自己只得了三票落选的事情,随后联想到暑假期间自己学习的懒散状态,自我评价消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班主任认为小坤的心理状态亟须调整,请求心理教师介入。

心理教师观察:小坤在近期的心理课上心不在焉,对课堂活动没有兴趣,基本不主动参与,只被动跟进。回答问题比较犹豫,害怕出错,不敢表现自己。在课上对心理教师尊敬有礼,但态度疏离。走进咨询室时略带抗拒,靠墙站立,不愿意靠近心理教师,也不愿意坐下。情绪紧张,身体局促,对话时目光偶有躲闪。

家庭情况:小坤妈妈是大学教师,对小坤要求较高,每天会陪伴小坤完成作业。妈妈与班主任时刻保持着联系,并且积极帮小坤争取一切上台表现的机会。但对小坤的欣赏过少,挑剔较多。爸爸工作忙,很少管小坤。

通过多方面了解和观察,以及与小坤的进一步接触,我发现他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爱表现自己。妈妈过于强势的教育方式造成了他敏感、退缩、易紧张的性格特点。评选失败作为一次应激性事件,让小坤从之前仅仅是自我怀疑变成自暴自弃。目前,小坤的主要问题是自我认识消极,内心有些自卑。鉴于此,确立了以下辅导目标:

近期目标:引导他正确认识评选事件,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接纳和欣赏自己。

长远目标: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增强人际互动信心,健康成长。

二、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关系,打开心扉

第一次辅导,小坤是由班主任带着进入咨询室的,比预约时间迟到了五分钟。班主任告诉我小坤不想来,待班主任走后,小坤一直靠墙角站着不敢靠近我,但是会礼貌地回答我的问题,目光偶尔有躲闪。

见状,我带他走出咨询室,来到校园的一个角落,让他找出一株自己觉得比较特别的植物,说出对它的认识。开始他只低声告诉我“它是草,有点儿扎手”。我引导他调动五感来感知植物,慢慢地,他能说出“它的脉络清晰,枝桠软而嫩,气味闻着有点儿刺鼻”等。随着他说得越来越多,他的身体也跟着逐渐放松下来,思维也渐渐打开。之后,我从被他忽视的叶片颜色的特点转向他自身:“你身上是否也有一些一直觉得很一般不值得被提起,但其实很重要的特点呢?”我把它作为一项作业布置给小坤,让他回去好好想想,下次回答我。

第二阶段:深化自我认识,修正观念偏差

1.借用五感,外化自我认知

第二次辅导,我们从小坤的第一次作业“我有哪些被忽略的特点”谈起,他只写了“写字好看”“对人有礼貌”两点。我问他在写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他说自己优点很少但缺点很多,例如“个子矮”“眼睛近视”“不会交朋友”“不爱学习”“吃东西慢”等。

于是,我带领他再次打开五感,拿出一颗瓜子来让他观察。在观察之前,我让他先用一些词形容手中的瓜子;随后,我带他观察了带着壳的瓜子,继而剥开重新用五感认识它。渐渐地,小坤能熟练运用自己的感官快速找到事物的特点。我引领他从以下四个问题慢慢深入,从对瓜子的观察迁移到对自己的认识。

(1)没观察时说出的特点有几个?观察过程中呢?

(2)剥开壳之前和之后,你对瓜子的认识有什么变化?

(3)这颗瓜子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4)对自己的认识,你想到了哪些新的方面吗?

2.事实澄清,修正自我认识中的偏差观念

小坤通过瓜子的类比和具体化,明确了对自我的认识包括“内在我”、“外在我”和“社会我”,并且认识到决定一个人价值的更多是内在。通过澄清,小坤意识到自己以前太在乎“个子是全班最矮的”“眼睛近视”这些外在的特点,而对自我的内在认识较少。于是,我邀请小坤完成了下列“自我认知表”(见表1)。

在填写的过程中,我引导他回忆自己觉得比较开心或自豪的事情或时光,他慢慢发现“不爱学习”这个描述不准确,因为自己爱看书,作文也总是被当作范文,只是数学相对差一点。通过澄清,他把“不爱学习”改成了“爱学语文,数学欠缺学习方法”。此外,他還增加了“孝顺父母”和“宽容”等优点。

辅导即将结束时,我带着他回顾自我认知表时,他提出有些优点是他自以为的,也许别人并不这么看。这一疑问的提出切合自卑孩子的心理:他们通常会认为自己的优点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于是,我采用面质技术,给他布置了一项作业:请老师、同学、朋友、家人写一写他们眼中的小坤是个怎样的人。

3.分享作业,多渠道深化自我认知

第三次辅导,小坤带着作业提前来到了咨询室,脸上带着不好意思的微笑。我询问他看到大家对他的描述时的内心感受,他表示很惊讶,惊讶的背后隐含着他内心的“不确定”。

于是,我运用“他这样评价你可能因为什么事情”的提问技术,引导他对每一项评价进行具体化和澄清,一旦他找到事实依据,便将该项填写在自我认知表中。在这次辅导中,小坤在表中增加了“头脑反应快”“认识问题深刻”“珍惜朋友”“有爱心”“乐于助人”“做事谨慎”这些优点。我带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自我认知表”,他发现自己眼中看到的更多是不足,而忽略了很多优点。现在看起来,自己还是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的。

4.重新审视评选过程,纠正不合理认知

小坤这段时间的消沉主要来源于他五年级期末的班干部评选落选事件,他认为是自己太差劲,所以才没有评选上。对于他这种非黑即白的不合理信念,我首先带他回顾了第一次辅导在校园中寻找特别植物的过程,问他是不是其他植物都不特别。随后,引导他重新回顾了评选的过程,运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剖析他得到的三票可能是因为什么,让他看到自己身上被别人欣赏的部分,纠正了他“没选上等于自己很差劲”的不合理信念。之后,通过与“朋友少就是不会和人交往”这个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他发现自己“有能说真心话的朋友”,只是“不善于与人交往”,这是自己的特点,但并不是缺点。针对“个子矮”,我引导他回顾“五感认知瓜子”的过程,进一步强调内在才是决定一个人自我价值大小的关键。最后,我用“三好”作为目标,引导他看到,只要提升数学成绩,就能够增强评选实力,让大家更加认可他。

5.指導家庭教育,给予成长空间

考虑到小坤的性格与他妈妈严厉的教养方式有较大关系,在征得小坤的同意后,我邀请小坤的妈妈加入到第四次辅导中。小坤的妈妈一直对孩子当下的情绪困境束手无策,得到我的邀请后欣然同意,表示愿意积极配合。

这次辅导中,我单独约见了小坤的妈妈,通过与她回顾小坤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和近期表现,让她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给予小坤的关怀“太过”,这种包办代替让小坤产生了“没有妈妈的帮助我就做不好”的想法,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就是遇事退缩。引导妈妈对小坤建立合理期待,在教育过程中放下焦虑,适当减少对小坤学习的介入,给小坤自我成长的空间,在小坤寻求帮助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即可。

第三阶段:结束辅导,收获自信

第五次辅导,小坤带着自己写的《真没想到认识自己这么重要》这篇作文走进咨询室,从作文中可以看出,他从以前的消沉、自暴自弃,转变为现在的开心、从容,学会了从小事上欣赏自己,也能接受自己某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以后的成长路上,小坤难免还会遇到挫折和困难,经过这段时间的辅导,我相信他已经学会了如何从容应对。

三、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小坤的反馈:面对学习重新有了信心,不再觉得自己是最差的那个;敢于和同学一起玩闹了,心情舒畅多了。

班主任的评价:课堂上小坤又能认真听讲了,发言的次数也变得更多了;下课会和同学交谈,比之前阳光多了。

妈妈的评价:适当放手后,发现小坤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得很好,根本不需要妈妈去监督和敦促。偶尔犯错,妈妈只需要稍作提醒,小坤便很快改正。母子之间关系和谐了。

(二)辅导反思

“班干部评选落选”让小坤陷入了自我否定,引发了一系列懈怠行为。我借助园艺心理疗法中的五感认知,打破了学生内心对自己的固有偏见,使他开始尝试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了自己身上的积极资源,学会了自我欣赏;在引导他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辩论的过程中,帮助他建立起健康、积极的自我认知,辅导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苏·斯图尔特-史密斯. 花花草草救了我[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22.

[2]陈晓庆,吴建平. 园艺疗法的研究现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41-45.

[3]俞国良,赵军燕. 自我意识情绪:聚焦于自我的道德情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2):118-122.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认知偏差自我认知
《追风筝的人》中影响阿米尔认知发展的人物分析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探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
关于当代高知女性婚恋问题研究
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大学生自我认识偏差和整合分析
避免认知偏差,促进孩子成长
消费者众筹购物决策的认知偏差及实证研究
《七天》与《变形记》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