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间性理论对媒体融合的影响

2024-05-06 23:00俞新观
浙江经济 2024年2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理论

文/俞新观

在多维度的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介与现代数字电子影像屏幕媒介之间相互交流,最终实现媒体融合从物理关联向化学融合转变

媒介间性的起源及理论精髓

19世纪80年代,对于媒介间性的讨论体现在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艺术中,探讨文本和形象之间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媒介间性作为观点在美国激浪艺术家迪克·黑根斯的跨媒介创作理念及论著中提及。20世纪90年代,媒介间性作为文学、文化、戏剧电影等研究领域的学术术语,被披上了文化决定论外衣,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教授维尔纳·沃尔夫的媒介间性理论涉及跨媒介叙事学、文学—音乐跨学科研究和媒介间性研究问题反思等具体方面,它很好地平衡了理论创新和批评实践之间的辨证关系。本文讨论的媒介间性理论,指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介与现代数字电子影像屏幕媒介之间互补、吸收、更新和融合,有学者把这种间性特征定义为共存互补性、交互作用性、转换生成性“三性”或称为互补增生、互为传播、互竞共生的媒介间性规律。这种理念和规律早先在文本、影视作品和影视后出版物等诸多媒介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媒体融合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伴随媒介数字化技术的兴起,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成为传播学和媒介产业研究中的热门术语。媒介技术是驱动新老媒介融合的核心动力,由此,媒介融合披上了技术决定论外衣。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普尔教授在其著作《自由的技术》中提到媒介融合,指各媒介具有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范围更宽泛,包括一切媒介及要素汇聚及融合,后者在前者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深入,侧重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信息传播通道有效结合,通过资源共享为多媒介平台受众提供多元化服务。由于媒体技术逐渐成熟和普及化,进一步加强了新老媒体间的联系,媒体融合成为交互、互动和媒体交流的一种新的媒体文化现象。

媒体融合发展经历了三个递进式阶段,第一阶段是老媒体办新媒体,内容是翻版式传播,新老分明,所谓“你是你、我是我”,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了传播载体;第二阶段是新老媒体互动合作,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媒体除登载老媒体内容外,开始转载其他媒体和自采自编的一些内容;第三阶段是新老媒体融合发展,所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新老媒体一体化办公,建立“中央厨房”或“融合实施室”,进行顶层策划、统一采集、融合生产、平台分发、多渠道推送。

媒介间性与媒体融合的内在联系

媒介间性侧重媒介文化维度的关系,媒体融合侧重媒介技术维度的关系,媒介间性理论实质上是阐述媒介间内容的互补、互动、转化的内在关系,媒体融合是解决新老媒介理念、内容、技术、流程、管理、渠道、平台、体制机制融合等问题。在数字化时代媒体融合环境中,不同媒介之间相互交流与协作,形成一种多维度和全面发展的媒体文化。可见,媒介间性理论为媒体文化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点。

媒介间性反映媒介之间的关系,理论上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媒介间的共存互补性。一种媒介的产生不会以另一种媒介的消亡为前提,媒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扩展、相互影响的关系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但新媒介的产生会对原媒介受众进行重新调整或迁移。如电影的产生不会导致文本媒介的消亡,网络视频的产生不会导致电影的消失,但媒介受众会再分配。喜欢完整叙事的受众会选择阅读文本,喜欢精选内容或注重视觉效果的受众会选择观看电影,习惯通过终端及手机浏览的受众会选择观看网络视频,以致媒介受众在媒介间再次调整,满足受众各取所需的同时,媒介市场份额也会作相应重构。第二层面是媒介间的交互作用性。一种媒介的产生会对另一媒介产生带动效应,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助力。如2022年4月27日开播电视剧《风起陇西》,到5月中旬,有记者走访重庆多家书店、图书馆后发现,随着《风起陇西》的持续热播,以《三国演义》《三国志》《风起陇西》《易中天讲三国》《三国:龙争虎斗》《半小时漫画<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图书销量上升明显,受到不少市民的追捧。电视热播对图书消费进行传导,揭示了媒介间的交互关系。第三层面是媒介转换生成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媒介内容会在媒介间相互转换生成,一种媒介的叙事方式向另一种媒介的叙事方式转化。如电视剧一般以剧本或小说进行演绎和叙事,称之为正向转换,但如今反向转换生成也很有市场,热剧《狂飙》本没有原著,电视剧播出后,导演编剧立马改写成小说,进行跨媒介叙事,后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狂飙》书籍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出版社反映三个印刷厂同时开工也忙不过来,这体现了媒介间转换生成的积极意义。

媒介间性的共存互补性、交互作用性及转换生成性为媒体融合中媒体结构的改变和理念、内容、组织、策略、格局、流程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可能性,尤其是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被动接受式传播已无法满足受众的需要,数字化时代新媒体注重互动传播与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供给方式,正好契合受众的需求。为此,媒介间性的共存互补性很好的解决了新老媒体融合中谁占主导的问题,媒体融合一般由传统媒体发起,新媒体来承载和扩展,新媒体拥有主导地位优势,新老媒体在媒体结构上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在媒体内容上是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媒介间性的交互作用性很好的理顺了媒体融合中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关系,新老媒体不是相互游离而是可以相得益彰,双方价值取向的同一性,消除了组织融合、格局融合、流程融合等理论障碍,如《人民日报》利用媒介的交互性,重构信息传播、信息整合、信息采集等环节,通过媒介资源及各要素整合,推出“中央厨房”,打破固有的媒介生产方式,拓展媒介原料来源,开发各种媒介新产品,开拓媒介新市场,实现信息内容、技术支撑、平台终端、人力资源等共享,形成灵活多样的新组织架构。媒介间性的转换生成性很好地解释了媒体融合中相同IP在不同媒介之间穿梭游移,不仅可以通过单一的媒体形式传播,也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来传播,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和表达文化内容,使信息传播更加全面,以此推动媒体形式的创新和发展。正是由于媒介间性推动媒体融合的发展,在多维度的媒体环境中,不同媒体相互交流,享受媒体融合带来的红利,最终实现媒体融合从物理关联向化学融合转变。

结语

新老媒体融合是目前传媒行业发展的主旋律,随着融合进入纵深阶段,探索媒体融合的深层规律已成为重要议题。从概念内涵看,媒介间性与媒体融合有重合之处,两者都在关注新老媒介之间关系。不同的是,媒介间性侧重跨学科媒介文化维度的连接及媒介边界的穿透,关注的是媒介间相互作用力所产生的传播效应,而媒体融合侧重媒介信息技术维度的连接与媒介共性的实现,关注的是传统媒体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自身进化,但两者本质上具有相近的主流价值体系,共同指向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传播体系,实现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效能最大化。媒介间性作为媒体融合的催化剂,在多媒体环境中,指引媒体内容的综合化和媒介间的互动与转化,媒介间性理论已在媒体融合中得到应用和产生影响;同时,媒体融合发展同样扩展媒介间性的理论界限,不断丰富媒介间性的内涵,在新领域赢得成长空间,完善媒介间性的理论体系。媒介间性在融合背景之下探索媒体文化交融,可以帮助媒介融合理论走出技术决定论的桎梏,对新老媒介关系作出更加精确的描述和阐释,媒介间性可以成为重新理解和诠释媒体融合的新维度,是对当前媒体融合现象进行阐释的一种理论依据,媒介间性理论已成为媒体融合的底层逻辑。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