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探索环境立市新路径
——以杭州为例

2024-05-06 23:00王莉萍祝建英
浙江经济 2024年2期
关键词:杭州垃圾绿色

文/王莉萍 祝建英

“环境立市”是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新方向。对于杭州而言,“环境立市”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杭州的生态环境、发展环境,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城市的升值

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坚持“环境立市”战略不动摇,做了大量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大量基础性铺垫工作、大量社会民生工作,为城市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抓住“重要窗口”建设背景下杭州城市环境面临的新机遇,必须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胸襟气魄,从所处大时代环境看杭州,跳出杭州看杭州、服务全省看杭州、立足全国看杭州、链接全球看杭州。

对标“重要窗口”,聚焦杭州打造“湿地水城”、成为“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等目标要求,杭州在自身建设、城市环境转化、经验输出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短板。下一步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探索具有杭州特色的环境立市新路,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城市环境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杭州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2020年9月,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浙江开展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2022年,浙江省委生态环境保护对杭州开展专项督察,根据《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关于印发〈杭州市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报告〉的函》意见,杭州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污水废水排放、一般工业固废管理处置、垃圾分拣处置、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

污水废水排放问题。杭州市内3条主要入海河流、溪闸断面氮磷浓度较高,近岸海域水质未见好转,部分临海区域存在工业废水入河入海排放,杭州湾、象山港、乐清湾和三门湾四个重要海湾水质均为劣四类。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服务承载能力不足,部分工业园区存在废水超标排放、污水直排现象,污水废水排放标准有待进一步严格规范,废水污水管网建设有待提升完善。另外,因城市旅游业发展较快,西湖景区用水量已超越污水系统的提升量,西湖杨公堤段等局部出现污水直排西湖的情况。

固体废弃物问题。杭州已建成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利用设施13座,处理能力366万吨/年,2022年杭州实际产生的一般工业固废约559.35万吨,远超现有设施的处理能力,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尾矿渣、粮食食品及加工废物、黑色金属废物等一般工业固废有部分需转移市域外利用处置,部分种类固废的利用处置渠道不够稳定,一般工业固废利用处置能力不足。

垃圾分拣处置问题。部分区域农村生活垃圾存在分类收集、混合运输的情况,家庭有毒有害垃圾收集系统有待建立,混入生活垃圾后,增大环境污染风险,提高垃圾分拣处置难度。生活垃圾后端产业链已形成,但可回收垃圾呈点状、碎片化分布,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使相关企业加大经营管理难度,难以实现可持续增长。2022年,杭州全市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9.4%,对标上海43%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有差距。

环保产业发展问题。杭州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其中,数字经济是杭州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绿色低碳产业属于产业布局短板。目前杭州的碳排放指数和能源消费指数已位于全国前列,据《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在全国30个重点城市中杭州排第四位,2025 年要实现“三保两降两升”的主要发展目标任务艰巨。环保产业具有特殊性,产品服务业务的整合并不完善,许多企业规模较小,且多数只提供单一的环保产品,很难形成规模效应。由于产业特殊性,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周期偏长,短期内很难实现较好发展。

杭州打造生态文明之都的战略思路

以水为脉,强化西湖和西溪湿地保护,严格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管控,筑牢绿色屏障。“水”是最大的民生福祉之一,直接影响着杭州世界名城建设的生态底色。杭州应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以西湖、西溪湿地和千岛湖为重点,全面提升保护、管理、经营、研究水平。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强调水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不同类型空间管控要点,综合协调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目标,全面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不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以清洁、清静、亲水、绿色、无视觉污染为标准,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公共空间整洁有序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2007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决策部署,十多年过去了,杭州绿色、清洁、宜居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要以“四化”即“洁化、绿化、亮化、序化”为标准,做到“清洁、清静、亲水、绿色、无视觉污染”,坚持将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坚持绿色理念,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以生态补偿机制等制度环境优化为重点,创新绿色制度。改变传统的无偿使用生态资源的习惯,促使区域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对资源环境的损耗成本,从源头上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以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及重要水源地、生态保护区为生态补偿重点,不断完善各项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专项基金、政策倾斜等非市场途径,结合土地优惠政策吸引、水权交易、林业碳汇、绿色标识、绿色金融等市场化手段,丰富生态补偿形式,构建多元化补偿格局,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

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重点,壮大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是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选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手段,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依托先进的工业互联网技术,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向“科技+制造+服务”现代绿色产业的转型,特别是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在价值链上实现绿色化和数字化,推动工业、制造业等产业高端化迈进、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转型。

杭州打造生态文明之都的举措建议

从城市环境来说,打造世界名城水生态环境。严格保护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实施西湖全域综合提升行动,强化自然生态景观保护,进一步提升西湖水生态品质;实施西溪湿地原生态保护提升行动,打造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加强千岛湖综合保护,推动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共保,建成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统筹湘湖、南湖、铜鉴湖、阳陂湖、大江东江海湿地等湿地群建设,结合各流域特点,因地制宜,提升水环境质量,打造“万顷湿地、万里碧水”的“湿地水城”。增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措施,增加污水综合回用、非常规水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统一配置等内容,做到清污分流,优水优用。针对污水处理设施水平低、服务承载能力不强的问题,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扩大污水管网收集范围、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原则,深入推进城区污水处理行业市场化进程,培育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区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引入专业化公司负责管理运营维护,提高专业化运营水平。

从城市建设来说,建设全国“无废城市”样板。2020年浙江启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2023年1月,杭州市政府印发《杭州市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提出2025年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目标值,基本建成多跨协同、整体智治的固废数字化治理体系,成为全国先行示范的“无废城市”样板。无废城市的关键是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绿色化、低碳化。建设全国“无废城市”样板,应加强固废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从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实现源头减量。针对工农业废物、生活废物的资源能源实现梯级利用,将生活垃圾、农林废物、“城市矿产”、污水处理污泥、建筑垃圾、危废等收集、分类、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设施纳入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形成企业内、企业间和区域内循环链接。在固废处理技术方面,大力支持技术研发创新,依托杭州天子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静脉产业基地)、杭州能源与环境产业园、中节能富阳环保产业制造基地等资源,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或研究院。制度方面,建立环境影响责任分担机制,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或者押金制等有关固废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企业主导、市场引领、政府推动的长效机制。

从城市管理来说,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城市垃圾清运和处理,是城市环境治理中一个难题,垃圾处理与中国城市发展的矛盾正在加剧。清洁直运是减少生活垃圾、固废垃圾对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污染高“费效比”的办法。大力推广四种清洁模式即:桶车直运、车车直运、直运代替和接驳站(以车代机、厢车对接)模式,使“垃圾不落地、垃圾不外露”,减少露天垃圾,特别是垃圾中转站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深入推进城市清洁工程,在街道、道路、办公场所、居住区、农村等建立清扫保洁制度,因地制宜对道路进行清洁维护。加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应用,提升智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清洁机械化水平,从人工清扫向机械化清扫迈进,从地面保洁向立面、水面保洁拓展,实现城乡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全覆盖。针对垃圾分类难题,要构建前端、中端、末端全链条闭环机制,源头投放精准化,分类收运规范化,终端处置资源化,加强对“先分后混、混装混运”不规范行为的查处力度。

从城市产业来说,建设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就要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生态化。加快推动杭州工业、服务、文创经济“三级跳”,实现产业制造与创造协同共进、产业制造与产业服务互为配套、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不断彰显产业创新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等主要特征的“3+1”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绿色能源,充分发挥正泰新能源、南都电池、龙焱能源科技等一批企业引领示范作用,稳步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积极布局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生态产品服务“第四产业”的开发,积极探索资源定价、适度提价机制,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使用。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通过创新使用PPP、项目经营权转让等各种模式加快项目市场化,实现生态资源自我造血。

对于杭州而言,“环境立市”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杭州的生态环境、发展环境,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城市的升值,“环境立市”战略也是适应新时代我国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发展形势和需求所提出的城市发展新方向。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了系统的指引,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立市”战略引领下的城市建设应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创新理念和思维,不断满足国家战略和人居生态环境发展需求,不断深化“环境立市”战略的内涵,指导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努力实现我国城市建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有机统一,为世界人居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杭州垃圾绿色
杭州
绿色低碳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倒垃圾
倒垃圾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