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与中国民乐融合传播的价值意蕴及机制构建

2024-05-06 11:13邵征锋
新闻潮 2024年3期
关键词:融合传播抖音短视频

邵征锋

【摘 要】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中国民乐面临传承和创作难度大、听众理解要求高、传播范围受限、交互性弱、民乐文化式微等现实困境。本文立足短视频传播特性,提出短视频助力提升民乐大众传播力,促进民乐传承与创作和价值引导的实践路径,同时提出构建短视频与中国民乐融合传播机制:传播主体融合,构建多元民乐传播体系;多层次传播,构建立体式民乐欣赏体系;助力民乐传承与创新,构建可持续的民乐传播体系;强交互性传播,构建网络民乐文化体系。

【关键词】短视频;中国民乐;抖音;融合传播

中国民乐为中国传统乐器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统称,是展现中华民族风俗文化、生存环境、民族性格和审美习惯等民族特质的重要形式。它在社会的道德风尚建设和人的情操培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在全球多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民乐等文化交流成为增进国际理解的重要媒介。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音乐已经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民乐的发展却日渐式微。本文针对中国民乐的现实困境,剖析短视频与民乐融合传播的价值取向,构建短视频与民乐融合传播机制,以期民乐能够焕发新活力,引领中国民乐文化走向世界。

一、中國民乐传播的现实困境

(一)传承和创作难度大,新作品较少

传承与创作是民乐生存和发展的两大基石。只有创作出充满时代感、反映生活态度、体现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的作品,并通过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民乐才能不断发展和繁荣。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民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视度不足,中小学音乐教育民乐教学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分析原因,一方面,西方乐器和流行音乐因其易于上手和广泛的市场接受度,更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另一方面,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师范教育阶段主要学习的是西方乐理知识,而民乐教学往往被边缘化,课程安排分散,导致教师对民乐的深度认知不足,从而制约了民乐的教学传播。此外,民乐传承的乏力直接加大了民乐创作的难度。目前,民乐新作品相对较少,因此,创作符合现代审美的新曲目显得尤为迫切。

(二)对听众文化素养要求高

音乐传播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信息互动过程,涉及创作者、演奏者和听众之间的深度交流。流行音乐以其直白和自由的表达方式,能够轻松地跨越地域、语言和年龄的界限,易为广大听众接受和喜爱。与之相比,民乐更多地承载传统文化和思想,因此具有更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抽象性。要真正理解民乐的深层含义,听众需要对民乐所属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例如,在欣赏古筝、琵琶等民乐演奏时,听众不仅需要了解这些乐器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流行地区以及与哪些民族和文化紧密相关,还需要关注演奏者的群体特征、乐曲的节奏和调性特色、情感的表达以及文化背景的呈现。听众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感受到民乐的魅力。简而言之,民乐需要听众更深入的参与和体验。听众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直接影响他们对民乐的理解和反馈,进而影响民乐的传播效果。

(三)覆盖面窄传播受限

现实中,媒体行业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广播电视音乐节目多以流行音乐形式呈现,使民乐的传播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民乐的演出也相对不足,比如,根据中票在线网站的数据,2023年3月30日至4月13日在北京地区的音乐会票务信息中,共计142场文艺演出,其中民乐演出仅7场,这与其他类型的演出相比占比较少,从侧面反映了民乐在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

(四)表演形式相对单一且交互性弱

民乐以其单线条的特质,在表演形式上显得相对单一。从演奏场地来看,民乐表演往往依赖于演奏者的高超技艺、情感表达以及高雅的意境来触动听众的心灵。然而,当前的音乐演奏场所大多是为流行乐演奏所设计,这些场地往往过于空旷,难以充分展现民乐那种抑扬顿挫、悠然空灵的意境。在节奏感方面,民乐通常更为舒缓,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因此演奏者的身体语言相对较为沉静,听众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从互动性来看,民乐表演往往更多地采用单向传播的方式,即演奏者向听众传达音乐,与听众互动相对较少。总体来说,这些客观因素限制了民乐的大众传播力。

二、短视频助力中国民乐传播的价值意蕴

在新媒体时代,数字音乐已然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渠道,这使得民乐的传播途径和推广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和灵活。民乐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大众传播形态,深受大众喜爱。为了更好地实现短视频与中国民乐的融合传播,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策略规划和内容创新。

(一)短视频助力民乐的大众传播力

中国民乐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它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又在民间流传,铸就了中国悠久的民乐文化。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不受时间、地域、文化限制的传播方式,在民乐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从文化底层入手,使得民乐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短视频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亲民的表现特征和简单便捷的传播方式使得它在民乐传播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通过短视频可以展示民乐的不同片段,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智能算法能将内容相似的民乐类型推送给受众,帮助他们系统地了解和欣赏民乐。不仅如此,短视频还为中国民乐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抖音用户“碰碰彭碰彭”在国外街头演绎古筝,吸引了1014万粉丝,其发布的417个作品共获得了1.6亿次的点赞。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民乐传播在剧场等实地演绎的局限,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中国的民乐文化。

为了更好地利用大众对民乐的传播力量,需要关注大众对民乐的需求,提供不同层级的民乐内容,以满足不同听众的需求。同时,还应鼓励大众成为民乐的创作者,丰富民乐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乐在现代社会的广泛传播和传承发展。

(二)短视频助推民乐的传承与创作

民乐的传承与创作对于其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传承与创作民乐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各层级相关部门给予高度的重视,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短视频平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分享民乐作品的宝贵空间。例如,抖音用户“千艺~”专注于古筝演奏,已经吸引了634.2万粉丝,其发布的701个作品共获得了4812万次的点赞。其中,作品《别知己(古筝纯享版)》更是被80.8万个视频使用,这无疑极大地推动了古筝的普及和发展。但也必须承认,目前短视频的数量众多,但质量却参差不齐。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传播平台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平台应加强对民乐作品的推荐引导,确保用户能够接触到更多优质的内容。另一方面,平台也可以开设专门的民乐主题板块,这样不同层级的用户就能更方便地找到他们所需要的内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欣赏。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进一步提升民乐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效果,为民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短视频促进民乐价值引导和多元化融合

随着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对民乐的认识和理解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短视频与民乐的融合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并应注重价值引导。由于短视频制作门槛相对较低,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对民乐的理解上传到网络,这既丰富了民乐的多元性,也为大众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民乐短视频。然而,大量民乐短视频的出现也为大众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因此,短视频传播平台需要优化智能算法,根据用户的观看时长、评论内容等因素进行智能推荐,以形成更具黏性的用户群体。这不仅能提升用户体验,还能有效推动民乐的传播。当今已进入一个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孕育新生文化的时代,民乐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如著名的“女子十二乐坊”[2],就是民乐多元化融合的典型代表。

(四)短视频能满足大众的不同民乐需求

文化理解具有层次性,不同的群体对民乐文化的需求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体进行精准定位传播。对于大众而言,他们所能理解的民乐文化往往更偏向于娱乐层面。而短视频平台以其内容简短、获取成本低廉、更新及时以及表达直白等特点,使得大众能够随时随地欣赏自己喜欢的内容,并与同好展开交流。与传统的音乐会相比,短视频平台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还提供了观众与观众、观众与演奏者之间交互的机会,使得民乐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

三、短视频与中国民乐融合传播的机制构建

短视频已成为大众最喜爱的信息传播媒介之一,借助短视频的力量,民乐传播可焕发新的生机。将其与中国民乐融合,不仅能够引导大众形成更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取向,还能培养公众的审美情趣,对民乐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融合机制十分必要,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一)传播主体融合,构建多元传播体系

当下,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以及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助力短视频的崛起和繁荣。这种广泛的参与和推动为民乐与短视频的融合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其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因此,在推动民乐与短视频融合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避免片面强调民乐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相反,应该努力融合各个层次的传播主体,构建一个多元、包容的民乐传播体系。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在民乐文化的传承、创作导向以及传播方面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来引导各类传播主体积极传播民乐文化。此外,与其他传播媒体合作创作更多高质量的民乐短视频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宽民乐的传播渠道,形成更具价值引导和审美培育的民乐短视频资源库,从而满足不同层级大众对民乐的需求。

对于传统媒体机构来说,需要努力打造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的民乐节目。民乐是本土生长的文化形式,因此,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契合,寻找到价值认同。网络短视频传播平台如抖音、新浪视频、微视等,凭借背后庞大的用户群体成了民乐作品创作和传播的重要力量。未来,短视频和民乐的融合发展将必然走向跨界融合的道路,集视频演奏、文字解说、图画演绎以及乐谱分享等多元发展模式于一身,全方位地呈现民乐文化,让不同层级的人都能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文化意蕴。至于网民群体,他们既是内容的接收者也是创作者和传播者,他们创作并分享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民乐,可以让大众了解不同地域的民乐文化。

(二)多层次传播,构建立体式民乐欣赏体系

中国民乐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发展,与各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生活习俗、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紧密相融,深刻反映了各民族的自然观念、审美取向、人生哲学、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注重场域与意境的融合,追求情感與道德的和谐统一,并在奔放与委婉之间寻求平衡,体现了简约与适度的审美理念,从而塑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礼乐文化[3]。

对于大众而言,了解、理解和欣赏内涵丰富的中国民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观、汇、融。其中,“观”是观察其音乐与形式,“汇”是汇聚其情感与理念,“融”则是融合其意境与韵味。这三个层次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短视频的传播方式恰恰满足了大众碎片化阅读“观”的需求,同时也为民乐氛围的培育提供了土壤。随着民众音乐素养的提升,人们开始从简单的听音乐、看表演中感受到民乐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短视频通过音乐与场景的契合,使得这种共鸣更加容易产生。“融”是民乐欣赏的较高层次,它不仅要求听众感受到民乐的美感,还要能够领悟其深层意蕴,理解那些弦外之音、意外之韵。这种欣赏层次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个性化特点,有时甚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通过短视频平台,可以将这三个层次的欣赏需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最终引导大众共同创造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网络民乐文化空间。

(三)助力民乐传承与创新,构建可持续的民乐传播体系

民乐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传承与创新的双向驱动。而民乐教育和大众创作,正是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途径。自古以来,教育在民乐传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古代“六艺”教育将音乐置于重要地位,仅次于礼仪,足以彰显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教育依然是民乐发展的主要渠道,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乐爱好者和传承者开始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展示民乐魅力并进行教学传播。短视频以其简短精练、直击要点、可重复播放等特点,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短视频也能将民乐的精彩瞬间呈现给他们,加深他们对民乐的认识和了解,提升整体的民乐素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还能与水平相近的同伴交流探讨,共同促进民乐技能的提升和理解。从民乐创作者的角度来看,短视频平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创作和发布渠道,人人都可以成为民乐的传播者,将自己的理解和创作分享给他人欣赏和学习。在不断的交互中,民乐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涌现出更多融合了现代元素的民乐佳作。

(四)强交互性传播,构建网络民乐文化体系

在当代社会,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远距离欣赏方式,而是更愿意亲身参与,通过实践来感受民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短视频以模仿演绎的方式,展现了大众对民乐的学习、认识和理解过程。这些短视频或是大众自己学习民乐的记录,或是对民乐理解的创意表达以及欣赏他人演奏民乐的分享,既有针对初学者的基础教程,也有精彩绝伦的经典演绎,分别以不同的层级和形态,呈现了民乐的丰富多样性。同时,短视频还展示了民乐专业人士的日常生活和辛勤付出,让大众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此外,短视频的评论功能也为民乐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他们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学习进步。

音乐传播的本质是文化价值的信息传递与交互养成。短视频与民乐的融合发展,最终将培育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网络传播文化,满足不同层级大众的需求。这种去中心化的强交互式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单向演奏形式,使民乐表演者能够通过呈现优秀作品来吸引粉丝的关注和互动,同时,粉丝也能通过观看短视频来满足音乐欣赏的需求,并从中获得价值认同,构建起网络民乐文化体系。

此外,为了促进短视频与民乐的健康发展,传播平台需要建立分级评价机制,采取多元评价作品的价值取向,增加民乐爱好者的线上线下交流机会,促进虚拟与现实交互的平衡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智能終端高度普及的当下,短视频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工具。将短视频与中国民乐相结合进行传播,不仅在理论上具备必要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展现出了合理性。诚然,不同的传播媒介都具备其独特的优势与局限性,短视频作为民乐传播的一种新途径,自然也不例外。它并不能完美地适应所有类型的民乐,而只是众多传播手段中的一种。因此,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短视频在民乐传播中的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和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手段,更好地传承、弘扬和发展民乐文化。潮

参考文献

[1]闫路瑶,秦枫.困境与突围:新媒介环境下民乐创新传播[J].四川戏剧,2020(2):115-119.

[2]李霜.中国民乐的困境、反思与对策——以“女子十二乐坊”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08(10):107-110.

[3]王星南.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征及其形成[J].艺术百家,2007,23(S2):139-140,161.

猜你喜欢
融合传播抖音短视频
玩“抖音”爱上风流“网红”,姐姐被抛弃妹妹来报复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移动短视频研究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音乐短视频研究
音乐社交短视频软件何以走红
融合创新,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
从推选到竞演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