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欧·亨利笔下的都市女性形象

2024-05-07 13:35梁颂宇
名家名作 2024年6期
关键词:都市女性麦琪海蒂

[摘要] 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欧·亨利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的题材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著称。他在作品中创造了为数不少的都市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以欧·亨利作品中的一些都市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类和解读,探究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求为欧·亨利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关  键  词] 女性主义;欧·亨利;都市女性形象

一、引言

欧·亨利(1862—1910)是著名的美国文学家,被称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与莫泊桑和契诃夫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他的短篇小说反映了所处时代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被誉为“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欧·亨利结尾”而闻名。欧·亨利的许多作品经过多次译介,被译为多种文字,时至今日其魅力依然不减。

女性主义,亦称女权主义, 起源于欧洲15世纪的启蒙运动,主要是指以女性自身体验为来源,以实现男女平等为目标的社会运动和思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女性主义与心理分析、后殖民主义、生态主义等思潮相结合,形成多个分支。女性主义文学评论作为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延伸,指的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探究文学作品中男性和女性形象以及两性关系,揭露存在于文学中的性别歧视,同时对女性文学进行探究,旨在构建独特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欧·亨利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解读,有关欧·亨利作品的论文论著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对其进行研究的论文论著却为数寥寥。本文将选取译介最多、最广为人知的数篇欧·亨利短篇小说,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作品中的都市女性形象进行分类和解读,探究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求为欧·亨利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二、欧·亨利笔下的都市女性

欧·亨利的作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美国大都市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包括较为著名的《麦琪的礼物》和《绿门》,这类作品译介最多,传播最广。第二类以美国西部生活为背景,如《公主与美洲狮》《比绵塔薄饼》等。第三类主要以拉美生活为题材。本文将从第一类中选取译介较多、较为著名的作品,解读其中的都市女性形象。而这些都市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婚姻围城中的女性、等待他人拯救的淑女、自救或救人的独立女性。

(一)婚姻围城中的女性

虽然出现在欧·亨利作品中的已婚女性数量并不多,但依然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钟摆》为例,男主人公约翰·珀金斯对婚姻生活已经心生厌倦,但妻子凯蒂因急事突然离开家,却又让他感受到妻子在他生活中不可或缺。就在他为自己之前与妻子不睦而心生悔恨时,凯蒂突然回到家中,而约翰又故态复萌,把悔恨和决心抛在脑后。凯蒂仅在小说末尾登场,大多通过约翰的回忆和思念对其进行描画。在这篇小说中,凯蒂是一个传统的怨妇形象。当丈夫外出游玩很晚才回到家中,有时凯蒂会等他大吵一架。“他们俩的婚姻如同铁链,只不过这铁链表面镀了一层金。凯蒂此时的举动不亚于听任自己的熊熊怒火剥蚀婚姻表面的那层金粉。①”而作者在将凯蒂塑造成一个怨妇的同时又赋予她“天使”的特质:不在身边时令人想念,在身边时令人厌恶。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其中的女主人公黛拉为了给丈夫吉姆买一件圣诞礼物而卖掉了自己引以为自豪的长发。作者并没有将黛拉塑造成如同凯蒂一样的怨妇,而是把她描写成完美的天使。黛拉这一形象虽然完美,故事中夫妻双方为给对方买圣诞礼物而牺牲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固然令人感动,但不可否认的是,黛拉这一形象仍未跳出传统女性形象的窠臼。这一完美的家庭天使形象依然留有明显的男权思想烙印。

《爱的牺牲》从情节上看与《麦琪的礼物》相似,拉洛比夫妇为对方暂时放弃了自己的艺术追求,瞒着对方去洗衣店打工挣钱。妻子迪丽娅欺骗丈夫说自己是教授音乐课挣到的钱,而丈夫乔则欺骗妻子说自己的钱是卖画得来的收入。迪丽娅依然是为爱牺牲的天使形象,然而和黛拉相比又有所不同。黛拉为了买圣诞礼物只得出售自己的长发,迪丽娅为了让小家庭摆脱坐吃山空的窘境而不惜放下身段去洗衣店劳作。虽然迪丽娅未能通过教授音乐课这种较为“艺术”的方式挣钱,可她毕竟是通过劳动获取收入,而无须出售长发,相比黛拉则是更进一步,也体现了当时社会上开始出现面向妇女的职业这一现实。

(二)等待他人拯救的淑女

在欧·亨利笔下的都市女性中,有一类女性为数最多。她们如同困在高塔里的公主,等待王子助她们摆脱困境。《绿门》里的男主人公鲁道夫·斯坦纳在街上接到一张写着“绿门”的字条,阴差阳错之中敲开了某栋公寓里一扇绿色的门,发现一个因失业而饱受饥饿折磨的姑娘;《天窗室》里的李森小姐因失业而饿晕在房间里,而跟随救护车前来救助的医生恰好是她暗恋的比利·杰克逊;《提线木偶》中的艾米遇人不淑,财产被丈夫挥霍一空,并且遭受家暴,最后一个化装成医生的高明窃贼大发善心,用赃款助她摆脱困境;《菜单上的春天》中的莎拉等到了失联已久的未婚夫;而《带家具的出租房》里的伊洛莎·范什洛则没有那么幸运,她在心上人到来之前就陷入绝望,在一间带家具的出租房里自杀身亡,只余一缕似有若无的木樨草香。

然而这些女性形象又有别于中世纪文学或童话中等待王子拯救的落难贵妇形象。除了《提线木偶》中的艾米,她们大多是职业女性,只是因一时失业而陷入困境。《天窗室》中的李森小姐和《菜单上的春天》中的莎拉是自由职业的打字员;《绿门》里的女孩是商店售货员,《带家具的出租房》里的伊洛莎·范什洛是演艺事业从业者。而《菜单上的春天》又与其他作品有所不同,其女主人公莎拉并未失业,也无衣食之忧,她所遇见的问题只是与未婚夫失去联系。

《第三种食材》中的塞西莉也是一个等待他人拯救的女性形象。身为袖珍画画家的塞西莉在事业上遭遇挫折,在渡轮上一时想不开跳河,为一位绅士所救。然而她不愿道出自己的姓名和住址,回到住所后依然陷于三餐不继的困境中。然而最终对她摆脱困境起到最大作用的却不是与她有一面之缘的绅士,而是另一名女性海蒂·佩帕。海蒂的形象更加丰满,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也是第三类都市女性形象——自救或救人的独立女性的典型。因此,本文将该篇小說留至下一小节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三)自救或救人的独立女性

除了上文提到的两类女性形象,欧·亨利还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自救或救人的独立女性。虽然为数寥寥,却足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乔茜患上肺炎陷入绝望之后,照顾她的是室友苏,把乔茜的境况告诉老画家贝尔曼的也是苏。她不仅照顾生病的乔茜,还为她打气,还要为两人赚取生活费。苏在安慰乔茜时说:“……好了,喝点汤吧,让苏继续画完这幅插图,这样就能拿着这幅画到杂志编辑那儿换几个钱,为她生病的小宝贝买点波尔图红酒,再为她自己买点肉排解解馋。”①虽然老画家贝尔曼画的那片永远不会凋零的树叶让乔茜重燃希望,但苏在乔茜战胜病魔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

《第三种食材》中的海蒂·佩帕其貌不扬,衣着朴素,原是一家百货公司的女售货员。在面对职场性骚扰时她全力反抗:“于是,在柜台一个安静的角落,他狎昵地捏捏海蒂胳膊肘上方三寸之处,结果被海蒂一掌打出三尺之外。”②海蒂因此丢了工作,但她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用剩下的钱买了一块牛肋排,打算“晚餐就吃一锅热乎乎的美味牛排汤,然后再美美地睡一觉,第二天早上再次上演一出集赫尔克里斯、圣女贞德、乌娜、约伯和小红帽这些故事于一体的励志剧”。③

因为海蒂买牛肋排已经花光了所有的钱,而她对“牛排汤里一定要有土豆和洋葱”的执念让她四处寻找这两样食材。开始时海蒂接近落难的塞西莉是为了获取她手中的土豆,邀请她一起吃一顿美味牛排汤,结果却成了倾听对方心事的“知心姐姐”。在找到土豆之后,她那获取洋葱的欲望愈发强烈,碰巧又在公寓里碰到了一个手里拿着洋葱的小伙子。而这个小伙子正是救过塞西莉的那位绅士,海蒂就此促成“土豆姑娘”和“洋葱小子”再续前缘。

海蒂·佩帕自立自强,敢于对职场性骚扰说“不”,是欧·亨利笔下最接近现代独立职业女性的形象。她心地善良、性情直爽、助人为乐,语言诙谐幽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别具一格的都市女性形象。

三、造就欧·亨利笔下都市女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欧·亨利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有别于传统文学形象的都市女性形象,而这些鲜活的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一)都市化和工业化的时代背景

欧·亨利处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正是美国实现工业化和都市化的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女性纷纷走出家庭,和男性一起参与到社会劳动中。”①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欧·亨利才得以创作出一系列职业女性形象。她们不再被困于家庭之中,而是走向社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即便是已婚妇女也可以找到工作,如《爱的牺牲》里的迪丽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此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面向妇女的职业,但妇女职业的选择范围依然狭窄。从欧·亨利的作品来看,他笔下的都市女性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打字员和售货员,而且得不到必要的保障,随时可能失去工作。她们很可能因失业而陷于困顿,衣食无着,三餐不继。在面临这样的困境时,她们或是如海蒂·佩帕那样继续和生活抗争,或是如塞西莉或李森小姐那样等人救助,又或是如伊洛莎·范什洛那样因绝望而自杀。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之前只能困在家庭中的家庭主妇,这些女性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机会,可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二)经济发展的传统家庭模式的转变

在工业化和都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家庭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几代同堂大家庭模式已经逐渐崩解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双人甚至单人的小家庭,而居住地點也从田园牧歌的乡村向人口密集的都市转移。欧·亨利多篇小说中对公寓生活的描写正是这一现实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她们得以在更广阔的天空中翱翔,获得更多的机会。然而,女性在挣脱传统家庭束缚的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危机。当她们来到大都市打拼,她们已经失去了传统大家庭的庇护,所能仰赖的只是一己之力。而此时因各种保障尚未确立,她们又很容易陷入困境。欧·亨利多篇小说都与陷入困境的都市女性有关,其作品中等待他人拯救的女性正是这一现实的体现。

(三)女性思想的变化

此时女性主义的第一波浪潮已经掀起。“第一次浪潮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与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废奴运动有关,为妇女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工作权、选举权、受教育权等自由权利。”②而这一时期恰好是欧·亨利创作其大部分作品的时间,也是他多篇小说的时代背景。他笔下的部分女性形象也受到了女性主义浪潮的影响。和传统的文学女性形象相比,她们追求独立的愿望更为强烈,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正是在这一波思潮的影响下,诸如苏和海蒂·佩帕这样的独立女性形象才得以出现在欧·亨利的作品之中。

四、结束语

欧·亨利在自己的作品中记录了小人物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其作品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通过他的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她们的遭遇和所思所想。通过对其作品中的都市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和分析,不仅可以以管窥豹,了解当时女性的生存状况,还可以为研究欧·亨利的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参考文献:

[1]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欧·亨利短篇小说集[M].梁颂宇,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

[2]左金梅,申富英.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郑黎明.《麦琪的礼物》中德拉的天使形象分析:基于女性主义的视角[J].华中人文论丛,2013,4(3):78-80.

作者简介:

梁颂宇(1978—),女,广东广州人,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女性主义文学研究、文学翻译。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释:

①欧·亨利著,梁颂宇译:《麦琪的礼物:欧·亨利短篇小说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第120页。

注释:

①欧·亨利著,梁颂宇译:《麦琪的礼物:欧·亨利短篇小说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第12页。

②欧·亨利著,梁颂宇译:《麦琪的礼物:欧·亨利短篇小说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第130页。

③欧·亨利著,梁颂宇译:《麦琪的礼物:欧·亨利短篇小说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第131页。

注释:

①郑黎明:《〈麦琪的礼物〉中德拉的天使形象分析——基于女性主义的视角》,《华中人文论丛》2013年第12期,第80页。

②左金梅、申富英:《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第2页。

猜你喜欢
都市女性麦琪海蒂
Writing Like a Man
海蒂的苹果
宝 怡 | 厚爱悦己,恣意向上
——都市女性自爱力系列
海蒂和爷爷(中)
女性修辞视域下都市女性形象的构建——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
海蒂和爷爷
从《百万美元宝贝》看体育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他们那时多有趣
海蒂·霍尼曼的纪录视界
《麦琪的礼物》之语言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