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侧视角下中小学校外培训的生成及治理*

2024-05-08 13:30刘建银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需求侧

刘建银

摘要:从需求侧视角考察,家庭让孩子参加校外培训,主要有强化学科文化知识、增强音体美等素养、提供假期照护等目的。这些参培目的是校家社联动传导的结果,既源于家庭对子女健康生活的规划,也源于学校艺体资源的邊缘性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及其竞争方式的单一,还与社会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文凭信号效应和儿童友好城市空间建设滞后相关。探索校外培训治理的长效机制,需要继续以“双减”政策为引领持续加强对校内外应试极化行为的治理,以多样化为导向推进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及学生考核选拔方式改革,建设城市儿童学习休闲友好空间和岗能匹配的选人用人评价体系。

关键词:校外培训;需求侧;长效治理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3-0017-06

自2021年“双减”政策颁布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外培训监管日益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断崖式下降,多数省份登记在册的校外培训机构已经降至个位数。与此同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在招生、收费、安全等方面的运转也越来越规范。中小学校外培训在去暴利化、去资本化、去过热化、去无序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成效。不过,强监管也促使更多培训转入“地下”,从而加大了查处难度。目前,大多数研究仍聚焦在培训的供给侧,提出的治理策略主要集中在短期强化监管方面[1-2],如整合监管资源、优化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等[3]。应该说,保持对培训机构监管的高压态势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隐性变异培训与监管玩“猫捉老鼠”游戏的背景下,当前亟待将研究视角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从而明确校外培训治理的中长期策略,从根本上防止问题的回流反弹。那么,从需求侧视角看,家庭究竟有哪些参培需求并该如何分辨?为什么我国中小学生家庭会有如此巨量的校外参培需求?本文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为改变普遍性参加校外培训、大规模实施超前学习的功利化教育生态提供参考。

一、需求侧视角下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目的分析

中小学生家庭需要哪些校外培训?有研究将校外培训分为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学科类培训有课后看护型、日常辅导型、弥补短板型等七种类型,非学科类培训有课后看护、全面发展等五种类型[4]。这个分类较为细致但存在重复。总体来看,家庭让孩子参加培训既有增进孩子知识能力的动力,也有工作时间难以照管孩子的无奈。因此,我们把家庭参培目的大致分为强化学科文化知识、增强音体美等素养、提供假期照护三个方面。

(一)强化学科文化知识

学科文化知识是升学考试所必需的内容。为了提高分数以便能进优质学校,家庭自然热衷送孩子进校外培训班。最初,参培的主要是学优生和学困生,这时校外培训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发挥了“培优”和“补差”的作用。但随着一些优质学校、民办学校“掐尖考试、提前录取”范围的扩大,更多中等生加入培训行列。目前,这一需求在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下有所萎缩,但如果小升初、中考过程中超标超纲笔试或面试考核遏制不住,出现“教的不考、考的没教”现象,那么这种培训需求就会始终存在,而且会转入“地下”、转向家庭,形成“一对一”或“一对X”的更加隐秘的小班化培训。现在,为了维持名校地位,生源竞争的惯性依然十分强大。例如,有初中阶段的民办学校和“公参民”转公学校仍旧用奥数测试或面试“掐尖”,摇号指标不到整个录取计划的20%。即便无法选择生源,有些学校也会采取超过毕业难度的分班考试,将学生按考试分数分入不同班级。可以说,中小学尤其是在初高中依然存在的这种招考和分班模式,继续强化着家庭的参培需求。

此外,在不同学段衔接的过渡时期,大量家长焦虑于入学后学校教学进度过快或难度加大,担心孩子难以适应新学段的知识学习,也会送孩子到培训机构参加“早培”。比如在幼小衔接期间,曾在一些地区幼儿园出现“大班空巢”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把孩子送到校外“学前班”去提前学习小学文化课知识。初中知识“早培”也在小学六年级学生中普遍出现,一些初中学校甚至在周末和寒暑假对已“掐尖”的小学生源进行“早培”。到了初高中阶段,为了在中高考竞争中赢得先机,实现所谓“降维打击”,不少学生特别是学优生也在超前学习。总之,基础弱的想弥补差距,学段衔接中存在适应焦虑,基础好的想要强化优势,一场学业“锦标赛”将中小幼学生都赶入了校外培训大军之中。

(二)增强音体美等素养

参培音体美课程的第一大群体是将要参加艺术高考的高中考生。我国高等教育设置了大量的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但我国绝大多数高中都是普通高中,专业师资不足,难以对选择艺术高考的高三学生进行有效的、专业的考前指导。由此,大量高三艺考生在校外参培长达半年之久,有些培训机构甚至会成立宿舍部,配置班主任或辅导员,为高三艺考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目前,一些艺考培训机构正在通过合作或独立成立艺术高中等形式向高中校内教育渗透。

参培音体美课程的第二大群体是计划通过艺体特长升学的中小幼考级生和应对中考的学生。一些中小学会招收艺体特长生,艺体等级证书作为在某方面有特长的证明,自然会吸引诸多家庭通过参加校外培训去获得。为了应对中考体测,有不少学生参加了短跑、实心球、跳远、跳绳等体育项目的校外培训。

参培音体美课程的第三大群体是旨在提升综合素养的中小学生。我国中小学开设有艺术和体育课,但总体上专业师资不足,艺体课程经常被挤占,再加上艺体细分项目很多,学校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全覆盖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由此,为满足家长提升孩子综合素养的需求,细分项目的艺体培训便进入家长的视野。此外,个体素养是多方面的,为了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还出现了珠心算、魔方、智能编程、记忆思维、科学实验、人文精神、户外体验、游学研学等各种类型的素养培训。

(三)提供假期照护

在孩子放假、家长上班的情况下,孩子如何度过漫长的假期,是家长十分焦虑的问题。我国城镇化率目前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城市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大量家庭入户即关门。假期很多孩子在家无人照管或由老人照管,没有玩伴,靠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消磨时间,带来近视、游戏沉迷等身心问题。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这样度过假期还不如参加校外培训。于是,假期家长把孩子从早到晚都放在培训机构并非个例。

总体上看,家庭校外培训既有竞争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有提升孩子综合素养的期待,还有城市化背景下的孩子照护与工作冲突的无奈。这些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一刀切式地加以迎合或抑制,需要仔细分析其生成传导机制,从而加以引导、规范和精准治理。

二、需求侧视角下中小学校外培训生成的动因

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家庭有着多样化的参培需求,并且初步分析了引发这些培训需求的表层动力。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家庭培训支付能力的增强,这种参培需求日渐增长,再加上媒介传播、资本催化等作用,最终形成了集体参培行动。“双减”政策在抑制表层动力上发挥了一定作用,取得的显著效果值得充分肯定;但是,要寻求治理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深入挖掘巨量需求背后的校家社共生互动机制,进而确立更加长远的治理目标,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

(一)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文凭信号效应与优质教育资源单一竞争的循环

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最前沿的劳动力市场,自然要按照岗位要求选拔适用适宜的人才来就业。反过来,学校通常会基于未来职业对道德、知识、能力等的要求,在尊重个体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胜任岗位要求的各种人才。劳动力市场与教育领域之间的这种最为简单的、直接的、朴素的传导机制,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但也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路向。如果二者之间存在结构性问题或调节机制不畅,则极易形成恶性循环,进而生发出巨量的不合理的家庭培训需求。

对劳动力市场的观察表明,劳动力市场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不同的市场分割或分层,比如存在着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5]。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收入高、福利好、工作稳定、工作环境舒适、晋升空间大。次要劳动力市场则相反。比如,体制性分割让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机构的“编制内岗位”构成了主要劳动力市场,城乡性分割让城市就业岗位构成了主要劳动力市场,声誉性分割使大型企业(如互联网大厂)就业岗位构成了主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自然是人们就业的首选,从而它的选拔标准与要求就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风向标。由于存在对应聘者综合素养评价难、筛选成本高等问题,主要劳动力市场往往依赖教育的筛选机制,相信应聘者的教育文凭标签能够体现其综合素养。这样,主要劳动力市场与优质教育资源之间形成了“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机制,促使学校将培养具有主要劳动力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毕业生作为业绩导向。很自然地,这种压力传导效应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因为每个个体都希冀通过优质就业提升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客观地说,校家社形成的这样一种“莫比乌斯环”竞争链条无可避免。但问题在于,主要劳动力市场所认同的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家庭参与优质教育资源竞争的方式十分单一。从高等教育到中小学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十分明显地集中在同质性极强的普通教育、公办教育,它们在招生次序、经费拨付、师资配置等方面常常被政策保护性固化。而且长期以来,竞争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最为主流的方式,就是对有标准答案知识的纸笔测试。这样,家庭与家庭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就只能在一个赛道上、通过一种方式展开竞争。这种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文凭信号效应和优质教育资源单一的竞争方式形成了恶性循环,直接诱发基于知识的、瞄准应试的学科培训需求。如果未来不在优质资源类型及其竞争方式上进行结构性改革,转入地下的巨量隐性变异的学科培训就很难得到有效遏制。

(二)学校艺体资源的边缘性配置和家庭对子女健康生活的规划

个体有横向的综合素养发展需求,希冀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提升生命质量。学校及校外的艺体素养教育为其提供了渠道。目前,艺体培训需求既源于其项目细分的客观现实,也与学校艺体资源配置和结构性缺位相关。比如,我国普通高中艺体师资普遍缺乏,公办高中里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等特色高中十分罕见。在某种意义上,是学校在艺体科目资源方面的边缘性配置和结构性缺位,把高三艺考生“赶进”了校外培训机构。不瞄准应试目标,旨在培养某项特长而参加校外艺体培训的家庭,也受类似诱致性因素的影响。

此外,家庭对孩子未来健康生活的向往和规划,也导致孩子到校外参培艺体课程及其他综合素养课程。这种自主的而非源于学校应试驱动或学校资源缺位参与的校外培训,瞄准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养成,并非“无意义努力”式的“内卷”。相反,它是多样化的、试错性的、个性化的,对于个体身心健康成长和兴趣特长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儿童友好城市及儿童假日文体休闲场所建设的滞后

儿童友好城市倡议(the Child Friendly City Initiative,CFCI)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在1996年联合发起的一项行动倡议。儿童友好城市是政府致力于最大化实现《儿童权利公约》所阐明权利的城市、城镇和社区。该倡议的核心思想是“儿童优先”,要求公共政策、基建项目和公共决策考虑儿童的声音与需求,体现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环境友好。目前,全球有900多个城市被认定为儿童友好城市,如日本的奈良市、韩国的釜山市等。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2%[6]。城镇儿童占全国儿童比例从1982年的16.6%发展到2020年62.9%,数量达1.87亿[7]。未来我国城市儿童人口占比将继续提高。然而,由于儿童友好城市理念传播的滞后,城镇化进程中我们较多考虑房地产建設和一般公共服务供给。目前城市儿童游乐空间,诸如以惊险刺激体验为主的大小游乐场、电子游戏厅、投币抓公仔区、“密室剧本杀”等,不仅费用高,而且益智益身性、文化性、可持续性游玩价值很弱。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儿童声音、儿童立场的缺位,尤其是适儿化的免费游乐公共休闲场所配置的不足,直接导致了节假日儿童生活空间单一、内容单调,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校外培训留出了空间。

三、需求侧视角下中小学生校外培训的长效治理机制

从上文可以看出,家庭支持中小学生参与校外培训的需求是多样的,校外培训需求的引发有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混合复杂的原因。而且不同类型需求引发的校外培训需要差别化处理,比如指向素养提升的非学科类培训可以作为“小众的异质的选择性需求”加以满足[8],但也需要补上学校在这方面的“欠账”。总之,建立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治理的长效机制,就必须从诱致培训需求的校家社传导链入手,采取边引导规范、边改革建设的策略。

(一)以“双减”政策为引领持续加强对校内外应试极化行为的治理

长期以来,应试极化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顽瘴痼疾。解决这一问题虽然有待于主要劳动力市场选人用人机制的长期改革,但是基于“双减”政策持续保持学校侧、社会侧的面上治理高压态势,对抑制培训需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持续规范升学过程中的违规招生。应落实政策要求,查处义务教育阶段升学中以考试、面试等形式“掐尖”的招考行为。规定优质学校摇号招生的最低比例并要求其逐年增加,加大摇号招生过程的群众监督。通过对不合规招生的整顿,整体抑制大面积、高难度、超前的学科类培训的学段前移。二是继续压减学校作业总量、合理安排作息時间。当前,小学高年段、中学的作业总量仍然居高不下,中学的周考、单元考、月考十分频繁。很多学校占用课后服务、自习甚至中午休息时间授课。学校要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关于作业的要求,压减作业总量,坚决避免大水漫灌,同时在学生在校时段留出学生在校完成作业的时间;要杜绝拖堂占用课间休息、语数外挤占音体美课时、自习挤占学生艺体活动课时以及缩短学生餐饮和午休时间、提前早自习、延后晚自习等为考试升学拼时间的做法。三是规范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配齐师资和教学设施,开齐开足体育、音乐、美术等艺体课程,避免艺体课程被挤占。各学段起始年级都要坚持“零起点”教学。杜绝教师“课上少讲、课后详讲”,诱导学生参加自己或他人开办的学科培训班的行为。严格保护学生隐私,杜绝泄露、出卖家长或学生信息的行为。四是继续大力加强教育类自媒体和数字圈群的治理。当下,一些自媒体通过短视频形式宣扬优秀学生,过度宣传名校入学条件、考试要求、学业规划,强化家长的教育焦虑。数字圈群更是隐形变异培训获得生源的主要渠道,“晒生”“晒娃”也容易引发家长的教育焦虑。对这些自媒体和圈群文化,都需要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进一步加以治理规范,从而为教育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二)以多样化为导向推进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及学生考核选拔方式改革

当前,因隐形变异培训而形成的教育“内卷”,主要指向仍旧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缓解竞争白热化的一种策略是通过集团化办学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池,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要打破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和学生考核选拔方式的同质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及其获取方式的多样化。

一方面,推进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当前,高中教育阶段的优质资源普遍集中在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则被放在托底位置。艺术高中、科技高中、体育高中、综合中学等特色高中十分少见。未来应鼓励开办多样化特色高中,对接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类型,为学生的多样化成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稳步推进中高考考核选拔方式的多样化。中高考是基础教育学校办学的“指挥棒”,推动基础教育人才考核和选拔方式的多样化更是缓解“刷题内卷”、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需求的根本之道。要在普通高考、职教高考中建立升学立交桥,开辟多样化的升学赛道,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更高一级学校,进而出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多样化选才结果。

(三)建设城市儿童学习休闲友好空间和岗能匹配的选人用人评价体系

调节校外培训的需求还应从社会角度入手。社会层面首先应该突出加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为“户外遛娃”、儿童户外学习和休闲构建友好公共空间。从2021年开始,以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为主体发布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实施手册》,逐步开启了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及适儿化改造的国家行动。北京、上海、深圳等54个城市开展了“一米视角”的建设试点,这是我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可喜一步。未来应当坚持“全龄儿童”的观念,从0到18岁全龄角度综合考虑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把“儿童友好理念”放在社区规划设计、城市小区建设的重要位置。适儿化改造和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儿童和家庭参与,注重实用和安全,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益,避免建设社区附近难找、豪华设施闲置的“门面”工程。同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公办幼儿园、中小学校在寒暑假开放,确保假期儿童得以普惠享受公共设施,从而消除假期电子产品“带娃”的教育焦虑,避免儿童大量寄养在校外培训班。

此外,主要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唯学历、唯名校”的选拔倾向,倒逼并加剧了教育领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主要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招录员工时,应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来设定相应的资格条件,破除招聘中的学校身份歧视,让具有同等学历的学生都有报考资格。此外,要大力宣传各行各业中非名校、非高学历而同样卓越的职业精英,让广大家庭看到,即使没有名校光环、没有高学历加持,个人只要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努力,人生同样有出彩的机会和精彩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郭振鹏,李栋.“双减”后变相校外培训行为的表征、原因及其消解[J].中国校外教育,2023(4):47.

[2]杨崇祺,吴鹏,冯晔敏.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的问题及推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54-156.

[3]李硕,马佳宏.“双减”背景下的“隐形培训”现象:成因、危害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23(15):31-36.

[4]刘钧燕.家庭校外培训需求动因及对落实“双减”政策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21(11):90.

[5]郭丛斌.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J].教育与经济,2004(3):10.

[6]国家统计局.人口总量略有下降  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EB/OL].(2023-01-18)[2023-10-25].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301/t20230118_1892285.html.

[7]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R/OL].(2023-04-19)[2023-10-25].https://www.stats.gov.cn/zs/tjwh/tjkw/tjzl/202304/P020230419425666818737.pdf.

[8]贺武华.从合需求性到合规律性:“双减”新常态下校外培训教育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23(4):12.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需求侧
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长效机制研究
基于负荷特性分析的有序用电管理策略
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流通发展新常态下的“需求侧”改革思考
黑龙江省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新能源汽车需求市场培育的政策取向:供给侧抑或需求侧
探索提升业扩报装服务水平的管理办法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几点认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新动力与新挑战
楼市“需求侧”和“供给侧”管理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