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张謇教育思想,打造精彩英语乐文化课程

2024-05-08 04:37陈金梅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张謇乐学思想

陈金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如何让学生乐于、能于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成为教师研究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凸显英语的学科特点,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将社会发展趋势、传统文化、地区发展特点融入课程内容。在此过程中,张謇教育思想由于其极具方向性且能够给予教师指引,逐渐成为乐文化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重构教学理念,设计“乐学”课程

(一)提升专业素养,加强理论认知

张謇教育思想既能为教师提供方向性指引,又能加强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基于张謇教育思想,教师不再执着于具体知识点的输出,而是从学科的角度,从整体的角度阐述英语学习的意义,将英语教学转化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提升自己对张謇教育思想的理解。首先要学习张謇教育思想,学习清末民初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发展,致力于以历史眼光再认识现代课程的研发与实践;其次要参与由学校举办的线下讲座,通过校园文化的渗透,进一步理解张謇教育思想的应用策略。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Hello为例,为了凸显张謇教育思想中的发展性、创新性、世界性,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搜集大量的、有关跨文化交流、有关社会发展趋势的教学案例。通过一系列的知识扩充,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会围绕“作揖”这个传统礼节,搜集大量的试听资源,凸显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围绕“古代的人们是如何打招呼的?”“民国的人们是如何打招呼的?”以及“现代的人们是如何打招呼的?”等问题,铺垫大量的教学资源。通过视频、图片等的展示,学生逐步产生了学习积极性,并突破教材内容,从整体的角度、从发展的角度了解、学习本单元的内容。

除了前文中提及的诸多办法,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大量有关张謇思想的介绍。通过理论知识积累与实践的结合,教师既能理解“何为张謇教育思想”,如何成为一名有智慧、有爱心的教师,又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新颖的教学模式,使乐文化课程更加符合新课改的需求,符合农村小学的教育需求。

(二)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程设计

从乐文化的定义来看,该文化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一,乐文化的“乐”可以是张謇教育思想中的“乐”。张謇认为乐文化包含学习之乐、君子之乐、仁者之乐、六艺之乐、山水之乐。其二,乐文化的“乐”可以是常乐镇之“乐”,即地域特色之“乐”。其三,乐文化的“乐”可以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基于上述观点,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让他们在课程中体会乐文化的魅力,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扣学生的自然兴趣点、最近发展区,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符合地域特色的特色课程。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On the farm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基于常乐镇的农业发展状况设计课程内容。其中在讲解cow,pig,chicken,duck时,教师将原有的图片更换为常乐镇特有的奶牛、猪、鸡、鸭子……通过极具地域性的图片,学生既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又能借助特色图片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比如当同学们掌握本节课的词汇之后,教师展示了两张与当地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图片。其中图一为农耕图;图二为饲养场的图片。“What animals or plants are included in the picture?”基于图片内容,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所学融入后续的分享与反馈。

课程设计讲求灵活性与差异性。为了更好地贴合张謇教育思想,将小学英语课堂打造成极具开放性、创新性、趣味性、教育意义的学习渠道,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他们的个体差异,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二、基于张謇思想,优化“乐学”课程

(一)融入爱国主义思想,丰富爱国课程

张謇强调国家和民族发展可以对社会产生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影响。因此将爱国主义思想、家国情怀融入乐学课程,成为教师丰富爱国课程的主要内容。从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来看,课本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专业知识点,还承载着丰富的人文要素以及德育要素。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紧扣课本中的爱国思想,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设计丰富的学习项目。通过理论知识输入与实践活动输出的结合,让学生既能产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在全方位的体验中理解爱国思想,明晰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Seasons为例,在备课阶段,教师提炼教材中的主题。从教材内容来看,本单元基于四季展示诸多与季节相匹配的词汇、句型、语法。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将四季变化与祖国的大好河山相结合。通过展示大量的图片、视频,让学生逐步形成自豪感。“Which area do you like best?”随后,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地区和该地区在四季的特点。从后续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均能予以相应的反馈。然而由于每一名同学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均有所不同,所以经常是学困生尚无法完整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学优生可以全面且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针对上述情况,教师提炼学生的中心观点,并予以差异性的引导。

在新课改背景下,英语学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既要学习教材中的专业知识点,还要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从而产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和活动设计者的角色,针对学生的认知拟定丰富的实践活动,并予以适当地引导。

(二)融入教育思想,设计特色课程

教师在渗透张謇教育思想时,需要秉承循序渐进以及潜移默化的理念。教师要让学生形成“爱国先爱乡”的思想。通过大量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张謇、了解张謇,并形成情感共鸣,提升自己的人生格局。教师还要凸显本校的文化优势。作为张謇先生的家乡,本校一直对张謇教育思想有所研究。为了更好地打造农村小学英语乐文化课程,教师可以输出大量的有关张謇的诗文。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教育思想的输出,让学生既能感受张謇的思想,又能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强,教師需要在设计课程内容的同时,匹配以相应的引导。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Good habits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围绕“张謇的生活习惯”输出具体的名人故事。“What are Zhang Jian's good living habits?”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张謇的生活习惯转化为阅读文本。在问题情境以及循序渐进的问题下,学生主动提炼文章中的“好习惯”,并产生情感认知。接下来,教师围绕张謇的主要思想进行拓展。“What contribution did Zhang Jian make to the cause of education? What advanced educational ideas did he put forward?”围绕上述问题,学生观看纪录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与分析。从后续的效果来看,学生虽不能完整地阐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但他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张謇思想的熏陶。

特色课程的搭建讲求个性化、地域化。在日常的课程设计中,教师紧扣张謇的先进教育思想,并将其融入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听力等多个环节。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仅能意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还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应用于社会发展。

三、基于张謇思想,创新“乐学”课程

(一)融入传统文化,丰富课程内容

从教材内容来看,小学英语教材中承载了大量有关传统文化的人文要素。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设计丰富的“乐学”课程。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讲解,教师需要秉承创新性、开放性的理念创新课程内容。一方面在前期的备课阶段,教师基于单元主题选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在课程讲解阶段以及后续的探索阶段,教师紧扣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设计丰富的学习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联系起来。虽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但生动、有趣且极具生活性的文化要素,可以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学习、享受学习。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hinese festivals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紧扣“中国传统节日”拟定相应的教学活动。“If you were to share one traditional holiday, which one would it be?”结合上述问题,学生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表达自己的理解。因不同地区的人们习俗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又增加了一个问题:What do people do on this day? 接下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讨。比如有的小组选择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On the day of the New Year, people paste couplets, eat dumplings and wear new clothes.”通过高效的生生互动,学生既复习了教材中的知识点,又加深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乐学”课程讲求教师乐意教,学生乐意学。基于张謇的先进教育思想,教师致力于成为智慧且有爱心的老师。借助丰富的文化要素以及专业的引导,学生提升了自己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综合能力。

(二)融入信息技术,创新课程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并成为农村小学优化课程、丰富教学内容的主要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紧扣试听资源并展示大量与张謇有关的名人故事、思想、观点。为了更好地调动课堂氛围,教师展示大量的教学资源,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结合微视频以及学习单优化预习活动;二是结合视听资源优化课程讲解,并策划丰富的学习项目;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优化课程复盘和课后交流。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Keep our city clean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拟定了一个学习项目:“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round us? As a primary school student, how should we protect the environment?”结合上述两个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到常乐镇的多个角落,了解常乐镇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本次活动为课后活动,教师利用社交软件搭建线上学习小组。围绕线上学习小组,学生不仅要合理分配彼此的角色,制定具体的实践流程,还要及时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干预他们的实践、思考,而是记录每一组的实践进度,总结存在的问题。在下一节课开始前,教师提供充足的反馈时间。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小组可以积极分享“How to protect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针对形形色色的分享,教师紧扣项目目标展开全面且公平的点评。

信息技术不仅赋予了小学英语课堂以新的可能,还为学生优化学习模式带来了方向性的指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围绕“乐学”课程优化教学形式。通过线上、线下,课堂内、课堂外的结合,学生既能在循序渐进地引导中把握教材內容,又能尝试着实现知识点的延伸与拓展。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英语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化、高效化的发展态势。在此过程中,教师致力于凸显英语的学科特点,并借助先进的教育思想搭建高效课堂。教师要运用张謇的先进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计,赋予课程讲解以新的内容,通过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地区文化、社会发展态势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围绕“乐学”实现知识点的应用、迁移。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强,所以教师要予以充足的耐心,并展开针对性地引导。通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逐步摆脱传统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模式,提升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张謇乐学思想
乐学电阻 明辨是非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论张謇的日本观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种下求知乐学的种子
《乐学选集》阅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