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施洞花丝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2024-05-08 16:06杨丽娟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花丝首饰创新

【摘 要】为了探索贵州施洞花丝工艺在现代语境下的有效传承与推广,本文将从贵州施洞传统花丝的工艺技法出发,整理分析其现状、形制与工艺特点。尝试将现代构成语言介入花丝首饰设计创作中,以满足现当代人对花丝首饰设计的审美需求,探索如何提升花丝首饰的创新性、商业性与实用性,尽可能的挖掘传统花丝的再造可能性,实现对花丝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花丝;首饰;创新

【中图分类号】TS9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187—03

一、贵州施洞花丝工艺概述

贵州施洞花丝工艺采用了立体花丝是花丝镶嵌传统制作技艺体系中的技法,是整个花丝镶嵌技艺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也是贵州施洞花丝首饰的造型方式和形式语言。其技艺流程是将银材质高温融化制成丝,以搓、压等方式制作素(基础)花丝,借助镊子工具按照事先的设计图案或掐成或掰,制成单个或单组纹样,将各个纹样元素粘上白芨或少量白乳胶,是其临时固定在银胎或石膏胎体上,完成花丝的整体造型后,对整体花丝均匀地筛下焊粉、焊药进行烧焊固定。

整个流程可总结为:融银、压条、拉丝、搓丝、掐花、焊接、酸洗。其地域特征是以苗族传统吉祥纹样为主,例如:鸳鸯纹、金鱼纹、福字龙纹、莲花纹、盘龙纹、凤纹、荷叶纹、孔雀纹、兰花纹、吉祥文字纹、福字云纹、蝴蝶纹、太阳纹。其中以凤纹、兰花纹最为常见。

贵州施洞花丝工艺主要以首饰为载体,承载少数民族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当地男女老少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花丝首饰,一到重大节日就会盛装出席,例如:姊妹节、龙舟节、苗年等等。首饰款式最为复杂繁琐的是年轻少女与年轻妇人,她们从头到脚都会装饰繁琐的花丝银饰,头上多为凤簪、凤冠,脖子上挂银链,服装上会缝制银泡、银片、银铃铛等,并配有戒指、手镯、脚链等;男性与小孩的款式相对要简洁许多,主要装饰于腰腹处,小孩会佩戴较为繁琐沉重的项链;老人的最为素雅,更多是以银梳、素簪盘发,手戴錾刻纹样的素戒。

二、研究内容与意义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分析我国贵州施洞地区传统花丝工艺特点,及其探索花丝首饰的创新设计路径。以在贵州施洞地区的实地考察为现实基础,对花丝工艺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为理论基础,确立贵州施洞花丝工艺的特征,探索传统花丝与现代首饰相融合的可能性、创新性。研究我国贵州施洞地区传统花丝工艺材质、形制以及纹样等方面的特点,将其花丝工艺技巧和装饰手法运用到现代首饰中,在此次实践探索中带入现代设计语言,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性创新尝试,研究传统花丝工艺的现代化应用,制作出具有可批量化、商业化、日常化的创新性花丝首饰成品。

贵州施洞地区目前从事花丝首饰生产的匠人大多没有美术基础,缺乏理论知识的同时,也缺乏时尚美学的敏锐度。花丝工艺的传承仅凭师徒相传以及家族相传的单一方式,使得花丝首饰作品缺乏现代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审美需求。本课题研究将基于这种现状,贴切市场和实际的生产、推广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可以使研究成果适应于商业化生产,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的需求,使此次研究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应用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引入传统花丝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并运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研究方式为基石,带入现代设计语言,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性创新尝试,研究花丝的现代应用,制作出现代化、商业化的花丝首饰成品。

田野调查:去往贵州施洞进行实地考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人面对面交流,向当地手工艺人请教花丝工艺的具体操作流程,了解并记录花丝工艺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传统花丝现代化应用的路径与思路。拍摄记录了当地匠人使用的工具和自制模具。拍摄并记录当地市场的花丝产品、传承人的相关信息以及当地的风俗人情等等,为本文的研究和后期的创作奠定可靠的工艺知识与基础。

文献资料法:在课题研究前期,查阅花丝工艺以及首饰设计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整理出贵州施洞花丝的艺术特征、技法、理论等。提炼出现代元素与花丝工艺相结合,如:几何元素、线性元素等。

实验分析法:运用贵州施洞传统花丝工艺技法与步骤,对花丝首饰实践进行花样丝制作的实验分析。

对比分析法:将贵州施洞地区花丝工艺与北京地区的花丝工艺做对比分析,分析将现代设计元素介入贵州施洞传统花丝工艺中的创新路径,论证贵州施洞花丝工艺介入现代首饰中的创新应用的可行性观点。

四、现状分析

贵州施洞镇有9个村(居),20个小村,而制银的是施洞镇的芳寨村,这个村落几乎每家每户都做银,根据笔者与当地匠人吴通论的访谈得知:当地的花丝基本都是内销状态,对外没有知名度,产品质量外界认可度低。

分析其原因有二:一则本地的花丝传承讲究父传子、师传徒,学生去到本地有观摩的机会,但并不能深入接触花丝工艺的制作。二则本科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设计素养,但并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向当地匠人学习花丝工艺,与当地匠人進行深入的沟通探讨,学生或高校教师未能有效地向当地匠人输出现代设计理论与设计美学原则等,影响力薄弱。

贵州施洞传统花丝的工艺较为繁琐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制作,现下贵州施洞的花丝首饰款式过于传统繁冗,缺乏时尚审美。传统花丝首饰无法实现批量化、产业化,使用场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现当代人们的审美与日常需求,传承和发展受到了阻碍。其工艺迫切地需要摆脱困境,需要以形式上的创新,满足现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市场需求,以多元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五、贵州施洞花丝工艺与北京花丝工艺的对比分析

贵州施洞地区花丝工艺以首饰形制为载体,技法以堆、垒、掐、填、攒、焊为主,材料一般使用925银做框架,以999银做填丝。颜色多为单一的银色,存在少量结合珐琅工艺的花丝首饰,但配色较为艳俗,质感低劣。设计题材为苗族传统吉祥纹样,处于本土自然“流变”状态。其造型设计主要服务于本土少数民族,形制繁琐冗杂,造就了贵州施洞花丝工艺的发展局限性。

北京花丝工艺技法以堆、垒、编、织、掐、填、攒、焊为主,常结合镶嵌,以编织、堆垒见长。材料涉及金和银,不局限于首饰形制,还多应用于器皿的设计与制作中。题材丰富,造型优美,花样繁多。常搭配宝石镶嵌、点翠工艺、錾刻工艺、珐琅工艺等,以增强艺术效果。目前,北京花丝工艺对现代设计元素的尝试,造型逐渐趋于日常化。

六、贵州施洞花丝工艺设计创新的路径探究

本文在梳理贵州施洞地区传统花丝工艺的技法基础上,设计制作出以构成元素为基点,汲取现代设计中对于点、线、面元素的运用技巧,结合镶嵌、珐琅或镀金等工艺,赋予贵州施洞地区花丝新的面貌,使贵州施洞地区的传统花丝工艺与时俱进,能够在保留传统的同时适应现代的审美,适应于商业化生产的成套的现代花丝首饰成品。为传统贵州施洞地区的花丝工艺的创新设计提供新的可能。为拓展贵州施洞花丝的市场价值,实现其工艺的活态传承,本文提出三个设计创新路径。

(1)简化。将形制过大佩戴不便利,纹样繁琐复杂且制作耗时的传统花丝进行简化处理。提取传统花丝的技巧和纹样,以符合现代审美法则进行创新设计,是花丝首饰简洁且具有现代感。简化的花丝首饰更适合日常佩戴,精致的工艺和时尚的设计拓展了花丝的使用场景以及市场价值。简洁的花丝饰品虽不能完整地传承贵州施洞传统花丝工艺,但以系列来呈现也不难实现完整地传承。

(2)色彩。运用现代设计的色彩构成语言改变传统花丝粗放浓郁的色彩搭配。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利用类比色、对比色、邻近色等色彩关系,营造或淡雅、或含蓄、或明快、或强烈的感官效果,吸引消费者为其设计买单。

(3)融合。传统的贵州施洞花丝工艺过于单一,大多是素银制作,整体过于素白。以珐琅、镶嵌以及镀金工艺与花丝工艺相融合,拓展设计的范畴,丰富首饰的表现形式,探索花丝首饰的多样性呈现。

七、构成语言介入贵州施洞花丝工艺中的实践应用

本文探索在现代设计语境下,贵州施洞传统花丝工艺与现代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点、线、面)相结合的可行性与创新性。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现代审美以及感性认知,将传统花丝用现代语言进行表达,满足现当代人对花丝工艺及首饰设计的美的追求。

“点本质上是最简洁的形……”康定斯基在《点·线·面》中如是写道。“春渐好。望阊阖天低,咫尺瞻黄道。祥云缥缈。看柳色沙堤,莺声禁辇,鸣佩凤池晓。”作品《祥云赋》系列,灵感来源于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丰富象征意义的中国文化符号——祥云纹,是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造型独特,婉转优美。结合镶嵌工艺,在形式结构上分别以宝石或半宝石作为点,依附线元素,使首饰的结构具备一定的张力。点元素的聚散排列造就稳定地秩序,使作品在简洁的形态下,呈现出丰富的构成元素与视觉效果。考究大小、聚散等形式法则,将不同形态的点元素有秩序的分布于饰品之中,使整个饰品充满趣味性。

康定斯基在《点·线·面》中从线的张力与方向这两个基本属性的角度出发,论证了线的力度与意象。贵州施洞花丝可以略粗的银线勾勒饰品的边缘与交界,以细丝或细麻花丝进行平面或曲面的装饰。以素丝勾勒行云流水般的线性形态,以麻花丝自然流畅的盘卷出花型并填于粗丝勾勒的空间之中。其婉转优美的造型设计,呈现出线的张力与力度,符合中国人对韵律线性形式美的审美认知。《瑞势》系列中的凤凰胸针与螭吻胸针,提取了《山海经》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凤凰代表好运,飞翔在紫禁城的红柱上方,给一方地区带来吉祥,螭吻是鲤鱼跃龙门的一瞬间,鱼变成龙的形态,龙头鱼身代表坚强、勇敢,充满力量。结合镶嵌、珐琅、镀金等工艺,构建空间层次,营造丰富的视觉形态。

康定斯基在《点·线·面》中从画面的角度论证了因构图不同而导致内在张力的变化相关观点。提出面的形态是多样性的:平面、弧面、曲面、规则的、不规则的、光滑的、有肌理的……以线勾勒成面,以珐琅填充色彩面积,以细麻花丝组合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平面与曲面。《棱角》系列,以三角形为设计元素打破陈规,探索花丝以一种新锐之姿闯入现代首饰设计之中。在斗争的过程中历练出更锐利的武器,运用线、面元素与尖锐的三角形结合营造一种锐利之势。结合珐琅工艺,将点、线、面三种构成要素元素合为一体,呈现出简洁却不简单的造型创新。

八、不足与反思

贵州施洞花丝工艺的表现手法有平填花丝与堆垒花丝。本文对贵州施洞花丝工艺的应用研究尚且不够全面,以花丝首饰的商业化运用为主,在造型设计上追求简洁,以产品实现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未对堆垒花丝的创新与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原计划与当地的花丝手工艺人合作完成本次实践制作,实现现代创新设计思维赋能传统花丝工艺产业,搭建新的应用场景与销售渠道。但目前贵州施洞从事花丝首饰生产的匠人大多没有经过美术基础训练,匠人们看不懂设計图稿,明明是更简洁、更易制作的花丝样式,匠人却无法理解与制作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的花丝首饰。这也需要当地机制搭建更大的交流平台,制定更为严谨的机制,带动贵州施洞地区的花丝工艺匠人向外学习,向上兼容的积极性,以带动当地花丝工艺的发展。贵州施洞花丝工艺的继承与发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詹璟萱.独沽一味:西南地区传统花丝首饰的挖掘与重构[J].装饰,2020(12).

[2]吴小军.花丝镶嵌[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2.

[3]胡世法.贵州花丝首饰设计造型创新思考[J].时尚设计与工程,2016(2).

[4]徐顺.黔东南苗族银饰花丝工艺探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7(1).

[5]康定斯基.康定斯基点线面[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杨丽娟(1995—),女,土家族,重庆秀山人,硕士研究生,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研究方向为珠宝首饰设计。

猜你喜欢
花丝首饰创新
花丝镶嵌 精密如发的非遗绝技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增密对玉米花丝受精结实能力及衰老进程的影响
《互生》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道安银花丝“细水长流”天地宽
《花丝墨玉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