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务必”对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024-05-09 18:00孙新红王林山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三个务必斗争马克思主义

孙新红 王林山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这“三个务必”立足现实,符合民心所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深入探讨,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管党的成果凝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在改革创新中,青年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1]。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尤其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到自身政治素养与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问题,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成效问题,关系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问题,因此用“三个务必”的引领、 涵育、激励价值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领思政课教师筑牢思想之基

(一)引领思政课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晚清以降,众多仁人志士为富民强国奔走呐喊,多种主义和党派轮番上场但均以失败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稳步前进,这一切都归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行”。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3]8。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捍卫者、守护者和宣传者,因为思政课在实践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面前具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战斗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前沿,是保证青少年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的中坚力量。

当前“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2],甚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有些人认为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看不到资本主义无力解决其自身固有的矛盾。有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看作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看不到后继者对此学说的运用、丰富和发展。荒谬的“过时论”和“无用论”都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知半解,以“半瓶子醋”的姿态诋毁马克思主义,殊不知“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4]7。“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在马行马”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与本分,更是思政课教师的初心和使命,要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思政课教师必须坐下来、静下心、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懂弄通、系统掌握、准确领悟,切忌“纸上谈兵”“虚谈废务”,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做到种好责任田,上好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师应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魂脉,牢记初心使命,努力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反省自身是否向着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而奋进,是否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否切实扛起铸魂育人的职责,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以此鼓励、激励自己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引领思政课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东周列国志·第十三回》)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缺钙”,人就会得“软骨病”。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价值多元多变的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思政课教师要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切实承担起教育者的社会责任,向学生阐明美与丑、是与非、善与恶,提升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还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向学生的内心传递力量、思想和理性,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实际行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思政课教师除了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外,还应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5]522。正是这一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远大理想,激励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时期,为共产主义信仰抛头颅、洒热血,无数革命烈士为守护自己的信仰付出宝贵的生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正是由于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和守护,才使新中国完成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发展的重大转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所有成绩的背后均彰显了共产党人为实现最高理想无私忘我的崇高精神。思政课教师应深刻认识到革命先辈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实现付出的巨大牺牲,应深入领悟“两个结合”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夺取的伟大胜利,牢固树立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三)引领思政课教师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绵延5000 多年没有被中断的文明,相较于被中断或被同化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这一突出的连续性,绵延不断流传至今,其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件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不但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与价值优势,向世界展现了独特的价值与魅力,更滋养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自豪与自信。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虽有短暂的格局和分裂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演进的主旋律。我们党更是睿智地提出用“人民监督”和“自我革命”两个答案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怪圈,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时刻反省自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行”的深刻认识与体悟。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思政课程,不仅优化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指向,还需教师丰富和拓展思政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披荆斩棘、爬坡过坎,带领我们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通过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政课教师应时刻牢记,没有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付出,中华民族就不能从水深火热中挣脱出来,建立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干出今天的成绩,就不能“圆梦”。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党的初心使命坚定信念,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辛地探索,才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中,思政课教师更应认识到重任在肩,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拥护“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对党的信任和信心,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路线,紧紧围绕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思政课教师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还应对中国式现代化有深刻的学习和充分的把握,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1]。这不仅是确保党和国家永续发展的政治要求,也是将青年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之时代新人的强大教育力量。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理论思政与实践思政相融合、课堂思政与日常思政相融合的保障促进体制机制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点要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坚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用深厚的理论知识影响、感召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感悟和领会。其次,思政课教师在对中国式现代化悟“道”的过程中,还应培养自身的大历史观。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现实实践问题的基础上,要拓展视野充分了解、学习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以及“四史”等史料资源,才能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义。第三,思政课教师要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真信、真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精神和勇气,每个人都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具体到思政课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思政课中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引导学生悟懂悟透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引领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躬身力行参与到这项伟业中。

二、以“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涵育思政课教师高尚精神品格

(一)涵育思政课教师以德立身的品格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体现了共产党人以一贯之的忧患意识和政治本色。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谦虚谨慎”更是为人的底色,尤其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务必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谨慎态度,上好每次课,解答好学生的每个问题。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思政课教师不但肩负着传播知识和真理的使命,更担负着塑造灵魂和传播思想的时代重任,是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种子的“经师”和“人师”。所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6],此“道”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政课教师要明此“道”,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夯实信此“道”,进而传此“道”,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思政课教师要更好地做到明道、信道、传道,自身就必须受教育,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德性教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高才能身正,身正才能为范,才能成为厚德之师,才能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德性,谓性至诚者也”(《礼记·中庸》),树人必先立德,思政课教师应以德立身、泽己及人。面对曝光的反面典型,思政课教师应坚守行为规范,不踏行为底线,加强自身修养,追求高尚,摒弃俗败。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师者,人之模范也”(《扬子法言·学行卷第一》),若要育人,必要律己,思政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在道德上率先垂范。思政课教师要养成三大气节。一是坚持一身正气和君子人格的骨气。所谓“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君子人格,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弘扬正气和正义的必备素养之一;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傲气”(实为傲骨)。所谓“一身傲骨,两袖清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思政课教师要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住自己,切勿在是非、善恶、义利等方面出现偏差,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是坚持道德底线,不越红线的底气。所谓“无欲则刚”,欲望过多就会前瞻后顾、束手束脚,思政课教师要对照教育部印发的“十项准则”中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检视自己的行为,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更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更要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警醒自己,这也是儒家强调“修己”(《论语·宪问》)的功夫。

(二) 涵育思政课教师以德立学的品质

古人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思政课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信、真行”,就得下苦功夫“真学”,求“真”学问,必须刻苦钻研学问、厚积知识储备、夯实知识功底,以扎实学识支撑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尤其在信息时代,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不仅要做知识型老师,还应做智慧型老师,不仅做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和信仰铸魂者,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能够在学习、处世、生活等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始终将“德”放在首位,倡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的行为品德不但影响自身,也更容易影响学生的一生,所谓“ 师者,人之模范也。”(《扬子法言·学行卷第一》)而思政课的师德规范对学生的三观影响尤其重要,所谓“有德无才,其才可用;有才无德,其才难用。”(《资治通鉴》)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思政课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科学的三观入手,而培养教师自身以德立学的优秀品质则是关键。首先,应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积极追求知识的积累和学识的积淀,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尤其伴随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传播呈现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信息量大等特点,鉴于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更大、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时效性更强的现状,思政课教师绝不能满足于书本知识,应通过新科技手段关注热点、焦点问题,与时俱进,下苦功夫求真学问,厚积知识储备,才能做到行为示范。其次,提升学术道德自律的新境界是思政课教师以德立学的根本保障,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践行学术诚信是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的基本道德规范。所谓“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春秋榖梁传》有云:“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孔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学术诚信是思政课教师的道德根基、人格底蕴、立身之本,更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的真实写照。再者,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重要稳定器,其三个层面与传统文化中“修、齐、治”一脉相承,是凝聚意志和力量的精神纽带。思政课教师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自觉将自身的价值观融入核心价值观中,达到以德施教,以德育人的目的。

(三)涵育思政课教师以德施教的品行

古语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的第一身份是老师,第一工作是教书,第一责任是上课。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是知识传承的主渠道,是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培育正确三观的主要途径。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周易·彖上》),传授青年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至关重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是一门“学问”,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观念;既是一门学科,又是意识形态;既能助人坚定理想信念,又能助人明是非、辨真理。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应“抓住事物的根本”,贴近学生实际,将思政课讲活、讲透,真正入脑入心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

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立德,首先要立师德;树人,首先要树人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职业特性和角色定位,决定了教师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尤其思政课教师担负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重担,在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才能成为“经师”“人师”。“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之一就是好老师应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和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政课教师应该成为“经师”“人师”的结合体“仁师”。孔子弟子问“仁”,孔子答“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孟子进一步解释道“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为何爱人?孟子说“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董仲舒进一步强调爱人的本质是“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春秋繁露·仁义法》)。只有满怀爱心和信任的老师,才能爱学生、爱教育、爱岗位,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用爱心去打开学生的知识之门、启迪学生的心智、滋润学生的心灵,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严爱相济,用爱心培养学生的爱心,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三、以“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激励思政课教师投身伟大斗争

(一)激励思政课教师坚定斗争意识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处于较长时间的和平时期使部分人放松了思想意识、消磨了斗争意志,主观臆想地认为斗争只出现在革命年代,和平年代不需要斗争。显然没有正确理解斗争和斗争精神的实质,没有意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和谐、和平只是相对的,而矛盾的普遍存在则是绝对的,有矛盾势必就会有斗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我们共产党人都应有这一底线思维,都应有居安思危的斗争意识,不抵触、不恐惧、不回避斗争,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掌握和运用斗争规律, 站稳斗争立场、坚持斗争原则、磨砺斗争意志、讲求斗争策略、经受斗争锻炼、坚定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斗争意识是政治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等的集中体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教师只有具备了斗争意识,才会引起思想的重视,才会有行动上的防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7]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必须与党中央高度一致,时刻警醒自己,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对违反党纪国法、意识形态渗透、不良文化植入等现象,提高警惕,坚定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真本领。在教育部定期曝光的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中,这些教师有的在课堂上发表错误言论,有的学术不端,有的侵占学生费用等,都是由自身的理想信念缺失、育人意识淡漠、法纪观念淡薄引起的,更重要的是缺乏斗争意识,缺少自我革命的意识,缺少自我监督、监管的意识,缺少自我身份认定的意识。高校应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针对“反面典型”,对照自身,做到“出出汗,扫灰尘”,通过举办培训班引导教师高标准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评优树先的途径引领教师模范践行师德师风,使教师进一步把守好自己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在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领域尽职尽责,努力使自己成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政治意识强、政治信仰牢、师德师风正的思政课教师。

(二) 激励思政课教师发扬斗争精神

斗争精神是人在矛盾冲突中不畏艰险、在艰难险阻中不怕牺牲、在攻坚克难中奋力拼搏、在开拓进取中敢于斗争的思维状态和精神面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就是对斗争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正是这种坚韧勇毅、不屈不挠的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战胜无数苦难取得众多胜利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们实现伟大理想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其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革命性,多次出现“斗争”一词的《共产党宣言》,俨然就是一部伟大斗争的宣言书。恩格斯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8]1003。内涵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勇气的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我们党百年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面临的重大风险、严峻考验和积累多年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一再强调要保持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并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顽强的意志品质、伟大的斗争精神旗帜鲜明地同一切顽疾恶习、丑恶现象做斗争,使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纪律、政治生态和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决不能丢掉斗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一场伟大的革命,需要全体党员、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勇于同重大阻力、重大矛盾作斗争。尤其是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被称为“纯正”的网络化一代,他们思想活跃,乐于关注新鲜事物和新的思潮与文化,容易受到不良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和渗透,也易于被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所迷惑。思政课教师应始终保持斗争精神挺身而出,不但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而且应引导学生提高辨别力、判断力,坚定有做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志气。思政课教师应以现实案例来增强自身斗争精神,培养青年学生的价值辨别力、是非判断力,比如美西方国家背后操纵的俄乌战争持续至今,“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街头政治”不断在别国频频上演,西方武装入侵他国更是随意、随性、随时,导致这些国家遭受战乱和杀戮,陷入政治动荡、社会混乱、难民流离、经济衰退的局面。再比如我国从19 世纪初,就遭受西方列强非法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戕害,坚船利炮轰开我国国门的杀戮,逼迫中华民族跌入苦难深渊的侵略,若没有中国共产党人为国献身的斗争精神,何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思政课教师应时刻保持警醒,掌握学生思想动向,与一切错误思想和思潮做坚决斗争。

(三)激励思政课教师增强斗争本领

当今,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所有成绩都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尤其在今天,国际国内多个领域斗争依然复杂,我们的使命和任务更艰巨,挑战和形式更严峻,从事的事业和面临的斗争更伟大,正是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新时代,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清醒地看到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充分认识到肩上使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决摒弃任何躺平、消极懈怠的思想,始终保持斗争精神、做好斗争准备。尤其在事关党和国家大是大非问题上,应立场坚定地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敢于亮剑,应敢于毫不妥协地与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人和事攻坚碰硬,应态度明确地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进行自我革命,用自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勇气去感染影响青年学生。

斗争本领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首先要坚定信仰、坚持原则、坚守底线,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更要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以强化理论武装,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磨砺自己。思政课教师要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在理论教学中贯彻新发展理念,上好每一堂思政课,努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带领学生同错误思潮、腐败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带领学生坚定不移跟党走,思政课教师要讲究斗争艺术以提高斗争本领,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是一门艺术。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自己“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9],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守护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前沿阵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两个大局”视域下,思政课教师应以优秀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守好自己的思想之门,守护好学生的心灵之窗,用实际行动号召广大学生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思政课教师的身份特殊,既是“经师”,又是“人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和理想信念的“法师”。因此,要通过“三个务必”进一步筑牢思想之基,提升自身道德品格,增强斗争本领,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猜你喜欢
三个务必斗争马克思主义
“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三个务必”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
让“三个务必”成为新时代的思想引领和行为遵循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极高火险期,阿坝州如何防火?做到“三个务必”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