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机制探析
——基于4000 余例大学生的调查研究

2024-05-09 18:00赵敬仪边雪营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华

赵敬仪 边雪营

(山东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的家国情怀培育工作,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1]从逻辑语义上看,“家国情怀”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国”,一个是“情怀”。因此,历史地看,家国情怀与普遍意义上的爱国主义相比,有其特殊的情感基础和价值存在。首先,就“家国”而言,它发端于中国古代家国一体同构的宗法制度,其生成基础是根植于传统农耕文明的血亲伦理而形成的以“家国天下”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亲缘共同体;其次,就“情怀”而言,它不单是一种政治性的、理性的契约关系,更是突出“忠孝”的伦理价值和“祖源意识”的深沉眷恋与情感表达。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国情怀转化为“以国为家、家国一体、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博大胸怀和价值追求”[2]174-180。家国情怀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

从理论思维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涵育功能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其温润心灵、培塑国民,尤其是对涵养知识分子“国家至上”“家庭为本”“立德修身”“经邦济世”等优秀品格的价值意蕴从未改变。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家国一体的共同体意识、勇担中华民族复兴使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充实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内容的客观要求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其蕴含的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诚意正心的道德养成、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推己及人的仁爱之情、忠孝节义的爱国精神等,都是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宝贵资源,但囿于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乏,使传统文化在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方面收效甚微。从历时性来看,近代家国情怀的产生在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社会建设、政治认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正面的作用,这得益于历史的记忆承载着过去,启发着现在,昭示着未来,是全体人民对一个国家、民族历史延续性的认知与认同。换言之,家国情怀是主体对于历史文化、家国关系、民族精神等通过情感体验、情感想象所产生的认识能力和价值判断的结果。因此,不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思想根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独特创造,主体就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家国情怀的培育也难以彻底展开和深入。

(二)创新高校“家国情怀”培育方式的迫切需要

目前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多以政治教育、思想灌输等方式进行,但是家国情怀的培育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道德认知的思维培养,即“道德知识”,石中英先生称之为“缄默知识”[3]101-108,是与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明确推理获得)相对立的知识。道德知识与普遍意义上的科学知识具有同一性,都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机制经验,但与科学知识的传授又有所差异,更多的是通过认识、反思、感官、直觉而获得。传统家国情怀的养成强调修身自省、以身示范、情感体验、价值领悟、身心感通等教育方式,它是从个体出发,在“亲亲”伦理的基础上,认可“家”是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进而扩充到心怀天下的家国认同,这种方式对于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提高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家国情怀培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大学生在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思想觉悟的同时不断完成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主要体现为个体对祖国、人民表现出的内发于心的情感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内驱动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从情感维度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家国情怀精神价值的正确认知,增强民族和家园意识,以及个体存在向群体凝聚耦合的伦理超越中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稳定性的内在行为倾向,自觉承担时代使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创造和成就人生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对家国情怀培育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不断增强,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问卷星APP 设计、发放问卷的方式深入了解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现状,调查范围囊括了山东省、北京市、南京市等8 所本、专科高等教育院校,专业涉及理工类、文史类、医学类、艺术类等;调查内容涵盖了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体系等方面,共设计20 题,收回有效问卷4311 份。分析结果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育内容的全面性不足

首先是学科课程覆盖不全面。大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主要课程,尤其是理工类高校,通识课程或必修课程相对较少,或基本没有,导致大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内涵模棱两可,缺乏清晰的认知。例如在问卷调查“您对家国情怀的了解程度”时,有6.13%的学生认为“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调查“您认为古代的‘忠君爱民’与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是一样的吗”时,有12.09%和11.92%的学生认为“完全一样”“完全不一样”;其次是受教育者覆盖不全面。例如,问卷调查“您目前所在学校有无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教学”的结果显示,认为“全部年级都有”的占69.96%,“部分年级有”的占14.31%,还有3.5%的同学认为其学校并没有将传统文化融入家国情怀教学;再次是教育环节覆盖不全面。大部分高校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开展较少。例如,在问卷调查“您所在学校主要通过什么形式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时,结果显示“思政课”“文体活动”等虽均有所涉及,但整体上仍以课程学习为主,占到93%以上。

(二)培育方式的创新性不足

首先是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例如在问卷调查多选题“您所在学校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方式”时,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是“课堂教育”“专题性理论讲座”,而认为“校园文化环境”的占比还不足60%;其次是重言教轻身教。例如,在问卷调查“在你成长过程中,如果你做了有违家国情怀的事,长辈会如何教育你”时,结果显示,认为“口头提醒”的占6.05%,还有0.67%的学生认为其长辈对此选择视而不见;再次是重理论传授轻情感体验。例如在问卷调查多选题“您认为下列哪些方式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比较有效”时,结果显示,认为“参加观影活动”“投身志愿服务”的人数居多,分别占76.22%和73.05%,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还是以理论传授的方式为主,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较少,或者根本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家国情怀教育更倾向于形式化,甚至对这种教育方式表示反感。例如认为“形式化,学不学都一样”与“能拿到学分就行”的分别占6.66%和1.97%,表现出大学生对于这种教育方式兴趣不足。

(三)培育体系的系统性不足

首先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例如在问卷调查“您所在学校开展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状况”时,2.11%的大学生认为其学校“没有开展”,3.94%的大学生并不清楚;其次是家庭的协同教育不够。部分家庭对于孩子家风家训家教的教育认识还不够深刻,家国情怀的培育意识也较为薄弱。例如在问卷调查“您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在哪一领域存在的问题比较大”时,有61.29%的学生反应“家庭影响不够”,其占比仅次于选择最多的“个人认知能力不足”;最后是社会氛围不够浓厚。主要表现在缺乏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影响力。例如在问卷调查“当您得知国家在某些高尖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时,您会有强烈的心理波动”时,认为“有,且立志要付诸行动”的大学生仅占71.93%,近24%的认为有心理波动,但不愿付诸行动,还有1.64%的大学生没有任何心理波动。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可知,大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校正和加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实现机制

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内外结合,也需要学校、家庭、政府以及社会之间实现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打造全员育人共同体。当前,应着力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内容设计机制、载体机制、协同机制三个方面入手,优化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实践路径,推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向纵深发展。

(一)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设计机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4]203。这就决定了在甄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可以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精神继承和发扬起来,同时对那些不适应时代需求的、落后的、过时的内容加以改造、补充、完善,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与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工作融合发展,务必把好内容关,确保所甄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符合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塑造理想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等育人目标。

首先是以理想信念为教育重点,突出政治性。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人们的政治立场、态度与方向的集中体现。“修齐治平”思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基本范式,对于当今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仍具有重要价值。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家国情怀并不仅限于“家”与“国”的二元关系上,而是依赖于“个人-家-国-天下”的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社会与国家、国家与天下的完整的关系链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这既蕴含了从个人修身到家国天下的“内圣外王”的向上超越路径,同时也包括从天下国家到个人修身的向下实践路径,两者共同完成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的天下一体思想。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不仅成功塑造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理想人格,而且激励着每个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互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5]334因此,将“修齐治平”思想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能够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价值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追求,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与角色担当,厚植家国情怀。

其次是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突出思想性。道德不仅对人们的行为举止起到约束规范作用,还对人们的精神思想起到激励导向作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通常被称为“八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凝练与总结,其中“孝悌忠信”是为人之本,是调节家庭、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礼记·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者仁心,是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只有首先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才能将仁心外推,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泛爱众”(《论语·学而》)的伦理表达。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6]128由此完成了由孝而礼,由礼而敬,由敬而忠的家国一体的情感共同体。正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7]260其中,孝是基础,忠是升华。“家”领域中对父母的“孝”,与“国”领域中对君主的“忠”,无疑具有同一性,这与当今的“家国情怀”不谋而合。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8]“孝悌忠信”的伦理思想在历史上对道德教化和大一统的政治伦理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今天逐渐演变为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将“孝悌忠信”思想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教家风,又能在爱家的同时,实现爱国情感的统一与升华。

最后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价值性。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价值旨归,但“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变成现实”[9]165-171。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高度契合,共同寄托着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是中国人特有的天下情怀,也是中华民族以“仁义治天下”道义观念的彰显。《尚书·尧典》中讲:“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所说的尧之“德”就是要让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再协调百姓,以实现社会和睦;社会和睦之后再协调各邦国的利益,让各邦国都能够和谐合作,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具有的强烈的“天下和合”的愿景和追求。“新时代中国青年深刻地认识到,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努力把共同的地球家园建成一个命运与共的大家庭。”[10]24因此,将“大同”理想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培植“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这是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更高境界,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延续。

(二)加强环境育人作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载体机制

环境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感染人的作用,良好的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同时,环境育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育人理念。就荀子而言,他十分重视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认为人能为环境所熏染、同化,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1]172马克思认为人和环境都有受动和能动方面,两者实际上是相互创造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应挖掘好隐性教育载体,优化教育环境,以充分发挥环境氛围在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独特的影响力、感染力。

首先要借助文化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力持久以及生动、形象、直观等教育特点。物质文化载体方面,高校应将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实体文化建设中,如建设专门的历史文化博物馆、诸子先贤雕塑文化景观、爱国名将的文化长廊、挂置具有鼓舞人心作用的警言名句等,都属于学校物质性隐性课程的载体,以此实现物质背后所承载人文精神的有效传递,营造美好文化氛围。精神文化载体方面,校风校训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的内核凝练。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校训有关的典故以此励志,通过正校风以促学风,营造有利于学生修身立德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制度文化载体方面,制度建设是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保障,高校应通过相关规章制度的出台,将家国情怀培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任务,明确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职责义务,对于存在有违家国情怀的言行举止的教师、学生应加以惩戒,确保教师严守师德底线、学生筑牢思想防线,打造强有力的校园制度文化氛围。

其次要借助活动载体,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文化认同的过程是从个体到家、国、天下的文化体验过程,每个社会成员的文化记忆中都涌动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节日是凸显文化认同、塑造强烈集体归属感和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例如端午节,可以开展赛龙舟等传统民俗活动展演,组织学生参加端午节科普知识竞赛、诗歌朗诵等系列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家国情怀培育中。再如孔子文化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学习儒家自强不息、修己安人、忧国忧民、浩然正气等精神品格,传承家国情怀的民族精神。另外,具有凝聚情感共识、利于家国情怀培育的广场文化实践活动、民间团体文化实践活动、艺术展览文化实践活动、观影活动等都可以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重要活动载体。

最后要借助大众传播载体,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众媒体的普及,不良社会思潮的泛滥,“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解构着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推崇个体成为现代社会中不需要对他人负责的孤立的个体。”[12]11-14这导致部分大学生泛娱乐化严重、理想信念坍塌、历史虚无主义横行、爱国情感淡化等问题突出。因此,必须结合当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现状,构筑互联网发展传播阵地。包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新闻媒体对社会道德风尚、英雄模范、最新国家政策、国内国际时事等的宣传。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教育实践平台,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共同熔铸成的中国精神,让中国精神成为支撑大学生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大力量。

(三)强化协同育人作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协同机制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13]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越来越需要多元支撑,形成家校共育、社会参与的培育模式。

首先应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是推动家国情怀教育纵深发展的主渠道,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4]这就要求教师要能讲理、会讲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把道理讲深,重要的是理论要深。教师要讲清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精神追求、道路选择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中华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为涵养家国情怀筑牢思想根基。把道理讲透,关键要结合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国情怀培育并非单向学生灌输理论,而是要推动教育客体主体化,增强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结合学生实际关切,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释困惑,启迪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思考、解决当下问题。把道理讲活,特别是要找对方法。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数字教学、慕课、虚拟课堂等方式激活授课内容,善于运用鲜活的事例,将深刻晦涩的道理融入生动的故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讲好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家国情怀文化。

其次是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儒家思想认为,个体家庭的美好繁荣与国家稳定和谐的秩序存在紧密的关系,因为任何道德认识的发展都是始于某些情感的体验,而家庭是各种美德诞生的地方。青年大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大学生正确认识家与国的关系,培养为家尽责、为国担当的宽广胸襟和世界视野,把爱国与爱家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家长要率先垂范,在子女面前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习惯,发挥好榜样的力量;再一方面,家长还要正确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塑造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通过“礼”“孝”“仁”等习惯或行为模式塑造大学生的良好品格,并以微妙的方式促使与他人建立链接,进而由对父母亲人深沉的感激、敬畏和爱扩展到他人,这是家国之间的同理心和成员间彼此认同的价值根基。

最后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确保政府保障有力,社会多元参与。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更加突出实践性。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能巩固专业知识、培养实干能力,又能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一方面,政府应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家国情怀多元化实践育人平台,加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亲和性的特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好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基地和实践研学基地,以沉浸式体验提升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增加“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耦合性,将社会大课堂中的时代榜样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引入课堂,促使学生对榜样人物的动机、品行产生深刻认同,进而激发个体的情感共鸣,并外化为对家国情怀自发的行为倾向,在实际行动中强化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15]无疑,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统一性的重要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即使遭遇挫折也牢固凝聚的共同信念和精神家园,同样也是青年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的宝贵土壤,在现代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当前,我们正昂首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就是每个中华儿女为‘中国梦’拼搏奋斗的豪情壮志,就是把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为天下谋大同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16]82-89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需自觉把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融合在一起,“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7]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中华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