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环境效应动力机制与作用路径的文献综述

2024-05-09 22:39王会艳王雪鹤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环境效应服务化价值链

王会艳,王雪鹤

(新疆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近年来,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作为能源资源消耗与碳排放大国,正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制定一系列减排计划,采取有效减排措施。制造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减排效果直接决定了总体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其碳减排潜力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升级[1-6],投入碳强度和产出碳强度则为碳排放达峰提供了关键驱动力[7];而产业层面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研发投入显著促进了技术升级,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向着规模化、低碳化以及高端化方向发展[1,3,8],由此进一步发挥效率份额对降低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正向影响,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9]及产业结构升级[10]的碳减排效应,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作为制造业的新型产业业态,具有积极的生态环境效应。服务业作为环境友好型产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分工合作机制日趋完善。在此背景下,服务要素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所做出的贡献越来越显著,服务化转型已逐步成为制造业发展与转型的必然趋势[11]。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投入服务要素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率,企业的减排主要受到清洁服务要素替代能源要素的影响。此外,由于生产性服务要素的投入的增加,产生的知识外溢、劳动分工的深化、技术的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价值链的升级等效应,都有助于实现碳排放的减少。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经济发展施加碳排放限制,服务化转型已成为一种新的模式,旨在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平衡可持续发展,建立的新产品服务系统(PSS)可以将生产和消费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12]。“中国制造2025”“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以及“德国工业4.0”都提出,制造业服务化是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的研究,最初都是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环境效应进行探讨,主要从动力机制、路径选择以及所产生的效应方面展开。因此,本文以“概念演化——动力机制——作用路径”为基础,构建制造业服务化环境效应的研究综述框架,梳理现有相关国内外代表性文献,以期为国内学者更好地掌握环境效应层面制造业服务化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以及今后的研究和拓展提供借鉴。

1 概念演化

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专业分工的深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逐渐将经济重心转移到服务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边界日渐模糊[13]。更多的企业正在将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进行整合,旨在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提升产品价值,从而形成了“制造+服务”的综合经营模式。Becker 等[14]提出,制造业企业实际上也是服务企业,服务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再造竞争优势不可忽视的一环。服务化(servitization)是Vandermerwe 与Rada[15]于1988 年首次提出,认为是制造业企业从只提供有形产品到提供产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与知识的组合包(Bundles)。随后很多学者开始对概念进行深化。White 等[16]注意到服务化进程中,制造商已经不再作为产品提供者,而是逐步向服务提供者过渡。“产品制造商”到“服务供应商”的转变意味着企业开始重视“功能”作为顾客价值的重要来源。由此,更多国外学者[17-18]认为,服务化是出售产品的功能和服务,而不是产品本身,功能交付可以创造更多的客户附加值。基于价值链角度,Szalavetz[19]认为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过程中,服务化对价值创造的作用是可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并提出制造业服务化的两层含义:一是内部服务,包括研发设计、技术水平、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效率、金融服务等,这些内部服务的有效组织效率对企业竞争力日益重要;二是包括运输、维修、系统集成、技术支持等产出服务也在为产品增加价值。

国内对于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最早出现于1999 年,郭跃进[20]在《论制造业的服务化经营趋势》一文中指出制造业服务化并非是企业向服务业扩张的多元化经营,而是以提升价值为目标,在原有业务基础上进行功能开发,围绕有形产品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服务。刘继国[21]在梳理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后总结出投入服务化与产出服务化两个层面的内容。从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的角度出发,结合“微笑曲线”的理论,认为制造业服务化的含义应该涵盖从“微笑曲线”两侧延伸出来的所有服务环节[22-23]。在价值链中,产品制造通常是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环节,容易被模仿,因此很难成为竞争优势的一部分。然而,采用“服务中心”来替代“制造中心”可能会为价值链带来增值,从而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这有助于制造业企业更快地向服务化转型,从而达到“微笑曲线”所带来的“微笑效应”[24]。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国内学者逐渐建立起有关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体系。当前对于制造业服务化的定义研究主要基于价值的角度,认为服务化可以创新制造业企业价值创造新模式,将价值链的重点从以制造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串联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重塑竞争优势。

2 制造业服务化环境效应的动力机制

制造业出现服务化趋势的根本动因在于制造业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需要与生存环境持续动态的整合。简兆权[23]将动因概括为企业竞争环境和消费环境两方面。企业竞争环境方面 首先,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愈发激烈[20],而在产品中融合服务的模式可以有效促进企业进行差异化战略,获取更多价值并开发新的竞争潜力[25,26]。另外,专业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的外部化[27],导致了产业的竞争力日益依赖于研发设计、品牌推广以及售后服务等多个服务环节,依赖规模经济减少成本的作用则日益减小,附加价值提升效果逐渐受限。消费环境方面 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消费者需求不再仅限于产品本身,而是更加倾向于产品“功能”的获得,涉及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由此,客户价值主张也基于客户导向,由产品需求转变为服务需求[28-29]。服务化进程很大程度受到顾客需求的影响[15]。从环境角度来看,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及自然资源消耗带来的资源约束都要求各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28],制造业需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重视服务要素的投入。本文重点研究环境层面下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因素,梳理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得到包括资源约束、技术升级、顾客需求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相关的驱动因素。

资源约束。White[16-17]早期研究服务化定义时曾提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服务化模式的推广可以减少产品制造商的环境负担,并且服务化进程能为自然资源消耗的大幅下降提供解决方案[31]。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日益认同和资源成本的持续上升,各国开始更加重视通过对生产型服务业的投资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物质价值。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生产活动也越来越依赖于自然资源。这表明,当自然资源的价格相对较高且劳动力的成本相对较低时,制造业会降低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从而降低对这些资源的依赖[25]。为实现碳减排目标,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我国在政策层面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提出一系列要求,由此先进的制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提升产品制造工艺和生态效益的能力。

技术升级。制造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产业,在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要确保“双碳”目标顺利实现,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的升级是关键所在。一方面,技术的创新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功能,同时也能减少产品的制造成本,这为制造业企业在追求服务化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提供了关键的推动力,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服务空间[25]。肖挺[31]通过对服务化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认为技术创新是驱动服务化的主导动力。另外,从技术革新的视角,建构企业和顾客价值共创的流程模型,服务型制造企业能够实现经济价值与顾客感知价值的相互交织和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双方的利益共赢[32]。另一方面,在环境规制约束条件下,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企业从污染密集型向清洁型转变的重要路径[33]。对于制造业服务化而言,绿色技术创新可以为生产制造提供所用的清洁能源、绿色生产技术,以及为低碳产品制造提供技术支持[18]。

全球价值链嵌入。自21 世纪初,我国利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GVC)的分工模式,从而实现了巨大的经济和就业利益。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全球价值链的嵌入视角来研究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Walter 等[34]在1979 年提出的“污染避难所”假说,国内学者运用不同维度数据在不同时间进行了验证[35-36]。基于该假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正在将那些附加值较低、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制造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而由于技术壁垒、劳动力成本低廉等原因,我国近年来一直处于价值链“低端锁定”的状况,国内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所带来的环境效应总体上呈现出负面趋势,表现出负的环境效应[37]。刘斌等学者[38-39]系统研究了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如何影响价值链的升级,并观察到服务化不仅提高了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参与度,还明显地优化了企业在价值链体系中的分工地位。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40]。因此,服务化的转型升级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更高附加值环节发展,并提高全球价值体系分工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3 制造业服务化环境效应的作用路径

制造业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对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针对制造业服务化环境效应的作用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最早White[16]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研究认为,产出服务化战略能够促进企业使用耐用的原材料与设计,进而减少原材料与能源消耗,同时延长商品的寿命;还可以通过提升产品的维修等售后服务,或者优化研发设计,优化物品的利用效率;回收活动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废弃物对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由此产生良好的环境收益。后续学者主要基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研究服务化战略降低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为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各种异质性因素影响下探讨制造业服务化对环境污染、碳排放强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作用的具体路径。

3.1 产出服务化角度

《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提出引导制造业企业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旨在通过系统管理,实现从需求分析到报废或回收再处置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产品服务进行综合优化,统筹产品、用户与环境利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与社会生态价值。制造企业所提供的服务种类繁多,涵盖了咨询、设计、金融、安装、执行、租赁、保养、支援、外包、采购、知识产权、房产、零售、分销、系统解决策略以及客运和货运等多个领域[23]。制造商推行产出服务化战略,主要采用以产品为基础的服务和以结果为导向的服务,这两种服务形式同时也是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对环境产生正向影响的主要体现[41]。服务化的产出方式已经改变了传统装备制造行业在价值创造和资源使用方面的模式,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42]。

信息技术服务促使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链形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制造商的关注从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分析顾客和市场需求等环节,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生产盲目性[43],延长产品使用周期、提高资源利用率。另外,租赁服务也是当下制造业企业产出服务的主要模式。一方面,陈艳莹和叶良柱[41]基于经济和组织层面,具体分析了企业提供租赁服务的动力来源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作用路径,认为当制造商选择使用产品作为租赁服务的媒介时,可以将产品的环境效应纳入制造商的成本考虑中,从而采用更耐用的原材料和设计,这不仅解决了产品寿命增长和技术废弃的平衡问题,还有助于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Fishben 等国外学者[44]较早对于产品租赁作为服务化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通过案例研究证明经营性租赁可以减少制造浪费,实现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有助于扭转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内相关学者[41-42]也指出,消费者可以通过提高从产品中获得服务或使用的次数,从而降低对商品的依赖,进一步减少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尽管我国制造业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产出服务化发展趋势,但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整体产出服务化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企业可以通过整合制造业高端产出服务化和先进生产性服务要素,产生更显著的隐含碳排放抑制效应[44]。

3.2 投入服务化角度

尹洪涛[45]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得出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制造业的关键增值点是如何强化制造业上下游及其他高附加值领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渗透。对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国内外学者近年来不再只关注其产生的经济效应,更加注重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平衡发展。Rothenberg[46]较早研究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环境的影响,指出制造业服务化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率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由此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率。国内学者主要通过研究制造业服务投入的方式转变如何影响碳排放强度、环境污染水平以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展现制造业服务化在环境效应方面的作用。其中大部分学者基于投入产出数据以及相应的环境数据,对不同作用机制进行检验,进一步对服务要素投入、制造业类型、区域开放程度等因素开展异质性分析。

碳排放角度。作为当下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制造业服务化表现为服务占比上升的结构演进,可引起能源消费减速,进而有效减少碳排放。利用清洁服务要素代替能源要素[47],特别是当投入生产性的服务要素时,所带来知识的外溢、劳动分工的深化以及价值链的升级等效果,都将有助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王宏森等人[47-49]基于价值链角度,认为制造业服务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价值链攀升,降低完全碳排放强度。除产业结构升级外,上述学者还认为企业生产率作为制造业服务化降低碳排放的中间渠道,需要不断积累服务要素等中间投入。通过将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企业可以提升服务要素的供给质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进而促进生产率的提高[50]。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造业的综合产出规模得到扩大,这为提高单位碳排放下的总产出提供重要推动力,从“规模效应”的角度降低碳排放的强度。郑媛媛和杨仁发[51]基于城市面板数据认为制造业服务化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以及服务业集聚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碳排放,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周边临近城市的碳减排。另外,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也有学者[52]认为投入服务化与碳减排不只是单纯的正向效应,而是呈现“倒U 型”关系,我国目前仍然停留在制造业服务化的起始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服务化陷阱”的困境,目前的服务化投入仍然可能导致碳排放量的上升。除了碳排放强度,还有学者[54]用二氧化硫刻画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水平,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投入服务化能够明显地推动技术发展、增强管理效率、调整能源使用模式并减少企业的污染排放。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角度。在环境规制的背景下,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且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可以衡量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状况[54]。郑国姣和常冉[55]基于新型国际分工的GVC 视角研究发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技术进步的驱动下整体趋势向好,并在投入服务化过程中提升。另有学者[55]在我国营改增的大背景下,对制造业服务化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营改增政策对于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的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服务化手段显著提高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制造业的服务化投入不仅受到环境规制的制约,还可以通过增强研发力度、提升资产质量和增强绿色技术的创新能力等途径,进一步提高绿色全要素的生产效率[57]。现有研究[57-58]表示,随着服务化程度的加深,服务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效应呈现出一种“N”型的增长趋势,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爬坡阶段”。与之相关的,李琳等学者[59]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投入通过企业成长与创新集聚的中间渠道,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N”型曲线。

除了碳排放强度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国内学者还从能源消耗以及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研究制造业服务化的环境效应。祝树金等学者[60-61]探究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节能效应,基于能源角度认为,技术创新、要素结构优化和规模扩张是降低制造业能源强度的有效机制,也证明了制造业服务化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实现价值链的低碳化。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伴随着综合排放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区域制造业服务化助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同的高质量发展[63]。

异质性分析。制造业服务化对于环境效应的影响经常会受到区域环境规制、制造业行业差异以及投入要素差异的影响。第一,区域差异。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可以显著降低城市碳排放,尤其是在东部地区,碳减排效应更加明显,而在中西部地区则未见明显差异[51],与投入服务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异质性结果一致[62];而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相比于非长江经济带更为显著[59]。第二,行业差异。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服务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差异。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相比,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在服务化转型过程中都展现出更强烈的技术研发和其他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意愿,且在转型期间技术吸收能力较强,服务要素和能源资源要素替代程度较高,所以对服务创新效率[59]以及碳减排的影响更显著[51]。也有学者按照污染密集程度划分企业,认为与非污染密集型制造业相比,投入服务化在抑制污染密集型制造业的碳排放强度方面表现得更为有效[47],并且高耗能企业能够通过服务化投入实现良好的碳减排效果[53]。第三,服务要素投入差异。普遍认为投入知识密集度越高的服务要素[49],投入服务化水平越高,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效应越明显[55],碳减排效果越强。再者,从生产性服务类型来看,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化对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作用最佳[47]。而王向进等学者[48]通过将生产性服务化进行高端化划分,认为类似科学、技术类活动以及信息通信等上游高端服务化投入的减排效果并不明显。

4 结语

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制造业服务化所引起环境效应的相关研究,从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演进、产生环境效应的动力机制、作用路径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旨在分析制造业服务化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和重要方向。当前对于制造业服务化的定义研究主要基于价值的角度,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相符,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其实是一种产业链的延伸,通过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可以创新制造业价值创造新模式,将价值链的重点从以制造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串联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重塑竞争优势。2)基于环境角度,全球价值链嵌入带来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及自然资源消耗引起的资源约束都要求各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同时技术升级作为制造业价值创造的重要驱动力为获得更多的环境收益来带机遇。3)制造业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对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研究分别基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方面,研究服务化为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带来的环境收益。

根据对当前研究的梳理发现,当前研究仍然存在些许不足:1)研究视角方面,随着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制造业服务化的环境效益也被重点关注,但当前研究更多的是基于经济角度推进研究进程,对于环境效应的研究相对不足。并且当前对于制造业服务化和环境的关系研究缺少定量分析,多集中在宏观层面上,对于微观层面上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探讨不足。2)研究内容上,大多数研究分别从产出服务化与投入服务化两方面出发研究其环境效应,缺少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协同作用于价值链攀升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产生的环境效益的研究。

未来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对该领域的环境效益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并且基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在网络化、平台化和系统化的作用下,对于制造业服务化环境效应的研究,不再只基于“微笑曲线”两端的攀升,而是从模块化发展向系统化发展。

猜你喜欢
环境效应服务化价值链
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服务化模式和服务化收益研究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战略研究
河流廊道景观的热环境效应分析
制造服务化发展战略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矿山环境效应遥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