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的美美与共原则*

2024-05-10 09:33王增智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国式和平

王增智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各文明体间交流互鉴、互为启发推动了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全球文明倡议突出了“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多样性的文明发展态势意味着诸多独特文明发展的存在,并基于这诸多独特性文明汇聚而成。世界文明多样性的一种重要表征就是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美国式现代化道路、英国式现代化道路、法国式现代化道路等就是这种基于独特性的多样性诠释。这一特征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排斥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历史性,也不干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重塑,遵循文明互鉴的美美与共原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一、世界文明“一”与“多”的辩证关系

多样性由诸独特性汇聚而成。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基于各具特色的国家(地区)文明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性而言的,由诸种独特性汇聚而成。这不仅体现在纵向的世界历史本身发展阶段的多样性,而且还体现在世界历史各发展阶段上横向的不同国家(地区)独特的现实生产生活方式而呈现出的多样性。世界文明史昭示,没有诸多独特性文明的存在就无所谓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如东方文明、西方文明等,这些称谓既暗指这些文明的独特性,即世界整体文明中每个单元的相对独立性存在,又表明世界文明正是由这些各具特色的文明单元所组成。

独特性是多样性的组成单元。任何一个文明体的形成和赓续发展均要受制于其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基于这种自然地理环境所生成的各种社会历史条件,因自然的、历史的条件不同就会塑造出不同的文明体,从而呈现出相对的独特性,如东亚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中华文明、希腊的地形条件和水文条件塑造了西方文明等;同时,独特的社会历史和人文精神气质对文明体的演化也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型塑、基督教之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罗马帝国解体后,寺院经济起了支撑作用,实为后来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等。在现代世界概念还未形成或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之前,这种文明的独特性(及与其他文明体的比较中呈现出的差异性)占据着统治地位,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此意义上,一个文明体的发展有两种可能前途:一种是因独特性而需要外部的联系以取长补短(因为任何一个文明体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得到赓续发展的动力。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开放性从而包容性进而创新性实现了连续性等;另一种是因独特性而导致的封闭性从而最终走向灭亡(这是文明体赓续发展的大忌)。而正是由于各文明体需要赓续其生命所开展的外部联系而形成世界文明的多元结构。由此看出,诸多独特性文明的存在为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凝聚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在世界诸多文明体发展中有两条经典的路线图:一是中国古代从春秋到秦汉及其后的历史,一是欧洲的历史。从宏观上看,中华文明体的形成呈现出从“多到一”的发展脉络(秦统一六国及其后),欧洲的历史可视为从“一到多”的发展过程(罗马帝国解体后形成了“多”),如果将“一”视为一种独特性的话,在这两种决然不同的演进脉络中,呈现出多样性与独特性的辩证互动关系,即在不同范围和层面上由“多”演化为“一”和由“一”演化为“多”,从而蕴含了一种世界体系如何建构的大问题:若更强调“一”,则意味着侧重点是统一性或共同性,若更强调“多”,则意味着要尊重诸多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另外,不论是从“多到一”还是从“一到多”,并不会使“一”和“多”的基因彻底被消灭,而会以其他方式被嵌入赓续。这两种文明演进脉络为当下塑造新型现代国际关系提供了智慧指引。

二、中国式现代化文明“一”与“多”的辩证统一

不同文明体的赓续发展均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中华文明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402/c1003-24802734.html.“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2)习近平.历史是现实的根源[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5/c1001-27545834.html.这一精辟论断强调了基于中华文明独特性从而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现代表达,是由“中国式”的“中国特色”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有机融合生成的一种新文明体,体现了中国的“一”与世界“多”(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辩证统一。

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基于独特地理环境而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从而独特国情,使中国至今仍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源于华夏基于河流、湖泊(不同于海洋)生成的农耕文明的赓续发展,就此将中国与以商业文明(海洋)为主的国家区分开来。尽管中国有广阔的纵深,但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平原毗连,没有特别大的天然屏障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从而形成“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同时,农耕文明的稳定性要求致使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对外侵略的战事,即使是周边平定也是为了内部的安定和平。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华文明和平基因总结道:中国式现代化“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界定了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区别。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羞、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斗争。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才找到了一条使中华文明除尘擦灰换羽新生的现代化之路,并凝聚为中国式现代化新传统,且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大放异彩。其中的“中国式”界定了现代化的中国样态,体现为一种独特性。

开放性既是中华文明的特征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不是一种封闭的独特性,而是需要在与其他各文明体的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以不断完善自身。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为与各文明体间的开放交流互鉴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多样性道路中的“一”,而“一”需要在“多”中得以求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内蕴了两方面含义:一方面表明现代化中国形态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蕴含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取长补短空间,从而需要外部联系,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12-27(002).而只有在改革开放中才能与各文明体交流互鉴,也只有在与各文明体交流互鉴中才能使中华文明获得赓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质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世界现代化路径的多样性,其“中国特色”意味着是“多”中的“一 ”,体现了“一”与“多”的辩证统一,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排斥且尊重其他国家现代化独特路径的选择。

三、遵循文明互鉴的美美与共原则

当今,我们需要面对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当今世界主要是由各民族国家组成,这意味着各民族国家在追逐自身利益时会产生冲突;二是当我们把世界把握为人类的生存栖息之地时,就意味着我们要面对一些共同的生存问题需要共同解决。这两个基本事实决定了各文明体赓续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前者是对独特性的尊重,后者是基于这种独特性的共处。亦即,文明体之美体现为某种独特性,“与共”则为“多”的共处关系,体现了“一”与“多”的辩证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可持续性需要达成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和平,二是结成命运共同体。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最强音。既然世界是由众多独特性组成的“多元一体”(尽管这个“一体”还在形成中),那么在这个“一体多元”的世界中各具独特性的“元”就有存在的自然性权利。而尊重这种自然性权利从而独特性的存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当一个文明体面临存在性威胁时,和平与发展就是虚妄之言。各美其美也只有在这个“美”存在且有能力表达此“美”时,才能使“美美与共”成为现实。因此,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和平,这一点在今天复杂的国际形势发展中尤为重要。

全球性挑战使人类命运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5)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3-25.这意味着各民族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要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若只为自己而不顾他人,最终也会伤害自己,因此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尤其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叠加且加重,人类面临更多共同严峻挑战,只有促使各文明体结成命运共同体团结起来才能应对。同时,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这意味着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大势不可阻挡。

面对如此世界情势,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各国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6)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12-27(002).实现维护世界和平与自身发展的统一,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行,遵循文明互鉴的美美与共原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国式和平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国式民主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博弈·和平
中国式失败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