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历史逻辑*

2024-05-10 09:33
关键词:伦理逻辑中华民族

孙 越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文化是指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群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仰、习俗、艺术、科技等的总和。文化的传播并非简单地复制和粘贴,也非是表面现象的传递,而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适应和变迁,这一过程涉及文化创新、融合与冲突,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动态性,体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交流与碰撞。文化传播的历史逻辑则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在不同地区、民族和社会之间的传播、交流、融合和发展的规律,理解文化传播的历史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化演变的脉络,以及各种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逻辑起点

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思想体现了民族与国家的融合,古代的中国往往是将民族与国家合为一体,其文化理念体现了国家民族大一统的思想,而这种大一统的思想既是中国古代文化对外传播的起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能够不断融合其他文化的思想依据。钱穆先生在谈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时就很郑重地强调:“对国家与民族的融合关系的深度理解是讨论中国文化的首要原则。”(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3.中国文化由中华民族所独创,而“民族”与“国家”在中国历史的起点上就是融凝为一的。也正是因为中国古代文化体现的是不同民族但利益共同而凝聚为一国的独创,因此它总是在不断包容与展扩的横向传播,而没有转变与创新的纵向传播。站在民族的角度,以“协和万邦”的天下胸怀和“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格局追求世界各国和衷共济、和谐共生。(2)曹亚斌,刘芳丽.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在长期的交流互鉴中,中华民族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海纳百川,汇聚分支,从上古到秦汉,从华夏中原文明到满人入关乃至当代,它都在不断地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华优秀的家国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河。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民族文化,无论早期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还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契丹、辽、金,他们的民族文化最后都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融汇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这种融合在趋同汉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这种融合合理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化坚强的持续性,也有力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伟大的同化力。“中国的历史文化常把民族观念消融在人类观念里,也常把国家观念消融在天下或世界的观念里,这是中国古代文化所特有的系统性范式的体现,在这里民族和国家的融合和大一统是基于二者作为一个文化机体的整体性存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并不存在狭义的民族观念与狭义的国家观,‘民族’与‘国家’都只为文化而存在。”(3)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1~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化力是中国古代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起点,它规定了中华古代文明在传播中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特质,这种特质也彰显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兼容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化能够从逻辑起点上就体现出文化优势的原因。

二、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逻辑动力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逻辑动力在于:多元统一的文化生命力。中国古代多元统一的文化生命力表现为中国古代文化在传播中的连续性与持久性,统一性是中国古代文化能够持续不断、连续发展的逻辑前提,多元性则是中国古代文化能够经久不衰,不断保持生机与活动的生命之泉。前面提到的国家与民族融合的大一统理念,保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文明不断自我更新、长久不衰的稳定传播,而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从殷周到清末,一直保持了中国政治的稳定性,尽管中间也有较大起伏的更迭与变革,但是整个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从未发生过外在断裂,与古代文化文明相一致,中华民族古代政治文明以一种不断的“内部调整”的方式达到了一种超稳定的完整架构,并体现了这种构架的强大生命力、同化力、融合力、凝聚力和延续力。以佛教为例,佛教不是中国本土的文化,它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一带, 在公元1世纪的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然而经过魏晋、隋唐数百年, 通过佛教高僧的东渡、佛教经典的翻译、中土僧人的西行求法等各种传播方式, 都无法使佛教文化完全征服中国的士大夫。相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却完全融入了中华文化,产生了它的最大派别“禅宗”,“禅宗”的出现让佛教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同时, 它又催生了中国儒学发展的最高阶段——宋明理学, 至此,佛学已经完全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斗转星移上下五千年,在世界文化史上唯有中国文化在传播中不断碰撞与融合数千年,却持续至今而未曾消失、未曾中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其所表现出的无与伦比的连续性和持久力展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持久趋同的文化历史意识,这即是文化传播的内生动力,它为当代中国如何进一步巩固与提升文化的生命力与传播力带来了重要启示。

三、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现实逻辑

中国古代所特有的宗法伦理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现实逻辑,它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伦理、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贯穿于中国文化之本, 成为中华文化之核心,以现实主导的逻辑推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前进与传播。中国古代宗法伦理制度即是中国在农业文明时期社会稳定、文明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贯穿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根主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伦理制度,并将中国文化的礼仪仁孝推向世界。尽管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反思和批判了这种血缘宗法的社会制度和以孝亲父权为核心的伦理体系,但却没有能够很好地用另一个现实逻辑来取代宗法伦理的现实逻辑,因此如何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的伦理体系, 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最关注的文化议题;在现代化社会建立的过程中又如何继承中华伦理传统中的合理因素, 使其转化成中国现代社会伦理的资源, 成为沟通世界与中国的桥梁,形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实逻辑,是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大会上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 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 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 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02) .

四、结 语

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化内容,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对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主导与多元共生的文化建设实现对国家、民族整体的文化引领,促进价值转换、生成价值共识,增强民族国家的精神动力和凝聚力;对外则是通过民族文化观念的传播与辐射,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展现国家民族特质,和平回应东西方文化互动中的价值冲突,增强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以中国声音将中国故事、发展智慧、国家治理经验分享给世界,为世界繁荣发展积极贡献中国智慧。(5)曹亚斌,刘芳丽.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从古代中国大一统的多民族开始,兼容并包,求同存异就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建设所追求的价值旨归,文化传播凸显着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与文化自觉的价值目标,开启了以中国道路实现东方语境创设的文化过程,并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古今逻辑、民族与世界相链接的中西逻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话语逻辑,形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空间,对接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和谐共生的新机缘。

猜你喜欢
伦理逻辑中华民族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创新的逻辑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