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难点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策略分析

2024-05-10 06:59董晓宇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4年3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教学策略

董晓宇

摘  要: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但部分学生因不了解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难以深入体会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更难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这不利于学生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精神。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历史事件、人物经历和现实生活等,帮助学生读懂内容、体会情感、促进思考。

关键词:革命文化;语文课文;教学策略

一、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编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在语文教材中,以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的选文比例应为60%~70%,因此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的选文就有34篇(不包含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和鲁迅单元的课文),占据全套教材课文总数的10.67%。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从内容上看,体现了循序渐进;从形式上看,呈现出丰富多元。例如,低年级主要以人民领袖、英雄人物故事为主,通过故事表现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如《邓小平爷爷植树》《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吃水不忘挖井人》等;中年级适当增加了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比重,有的尽管依然是革命领袖或英雄人物的故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英雄雨来》,但课文内容及其承载的价值开始指向国家、社会层面,编排形式开始走向革命文化主题单元;高年级则编排了更多以革命文化题材为主题的单元,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责任与担当”,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记在心里”,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理想与信念”。这些内容除了以选文的方式进行呈现,还通过课文插图、阅读链接、课后习题、单元导语、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呈现,有让学生查找资料,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这样的实践作业,也有采访革命英雄的实践活动。

二、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特点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因民族性、时代性、政治性等特点,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因此,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有其鲜明的价值取向,独特的育人价值,强大的育人功能。学生学习这些课文,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不但能從革命者的英雄事迹中感受到他们坚贞不屈、英勇顽强等精神品质,还能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之情,从而受到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赓续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向革命先辈学习,让党的光荣传统能够赓续永传;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与对国家的认同,使学生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塑造时代新人,教育学生不忘历史的同时,鼓励他们学习先进文化,立下宏志,长大后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

三、学生学习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难点

(一)对背景知识缺乏了解

由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所蕴含的深厚革命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距离感,因此学生对文中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人物经历等缺乏了解,不知道的相关知识多,进而对重点词句的学习理解便容易停留在表面。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情感的深入体会等。

例如,在理解《长征》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如果学生不了解长征的路线、途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是不能深入理解“远征难”的,也就不能更好地体会到“不怕远征难”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在理解《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局势越来越严峻”时,如果学生不知道1927年李大钊被捕前发生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等历史事件,就不能真正理解“严峻”,理解李大钊当时所处的危险境地,不知道“南昌起义”的伟大意义,就不能理解他所做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能理解为什么他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也就不能深入体会李大钊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对精神品质难以深入理解

学生在学习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要想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离不开对人物品质、精神的体会。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关注事件、人物言行等,却只能浅表地体会到人物品质,不能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等深入体会到支撑人物行为的是其崇高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等。

如学习《长征》,学生大多能体会到红军的英勇无畏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红军战士为什么能这样”“他们的精神意志来自哪里”却是学生读不懂的;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学生通过关注人物的言行、神态、外貌等,可以较好地体会到李大钊的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等品质,但“李大钊为什么能这样”“李大钊为什么不离开北京”等问题却是学生读不懂的;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能通过文中事件感受到“中华不振”,但“中华不振”的原因,以及课后链接的周恩来诗中所写的“邃密群科济世穷”却是学生读不懂的。

(三)难以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

2022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因此在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时,学生要赓续革命精神,涵养家国情怀。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难以从对某个革命领袖、某个革命英雄的精神品质、崇高理想的感悟等方面想到一类人,即共产党人、革命者的精神品质、崇高理想,从而思考如何深入理解革命精神;难以从革命年代想到当今社会、想到自己,从而思考如何传承革命精神。

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理解了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却难以联系自身,深入思考自己的读书目的、梦想等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有什么关系。

四、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关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学习的难点分析,本研究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梳理与探究”这一课程目标板块中提出的“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以及在总目标中提出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结合历史事件,理解内容

一是课前要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内容,缩短学生生活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间的时空距离;二是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用不同方式进行整理;三是搭建支架,指导学生从搜集的资料中通过分析提取信息等。

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中,学生的难点在于对“中华不振”的深入理解。四年级的学生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能够聚焦文中事件“周恩来听伯父说租界被外国人占据,中国人只有绕道走”“周恩来看到中国女人被外国人欺侮,却反被中国巡警训斥”,抓住关键词浅表地理解“中华不振”就是国土被占,人民被欺,却因不了解历史背景而不能深入理解国家、人民的苦难与屈辱。学生不明白“中华不振”的原因,也就不能真正体会“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不能真正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清朝末年的相关历史事件,如战争、割地、赔款等,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体会“中华不振”。

如果教师能提供学习工具,搭建支架,让学生有目的地搜集相关资料,指导学生用表格梳理“历次战争及结果”,用图片呈现被帝国主义瓜分的时局,并思考这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是什么,结合看过的影视、文学作品等,想象当时的人民生活,学生就可以通过搜集、梳理、分析搜集的资料,再关联课文内容,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结合人物经历,体会情感

针对学生不能较好地体会革命题材课文中人物的情感这一难点问题,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革命经历走进人物内心,探究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体会并理解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

例如,在《梅兰芳蓄须》中,学生很难理解梅兰芳为什么宁可远避香港,卖房度日甚至打针装病险些丢了性命也不答应日本人的要求。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梅兰芳的艺术影响力、梅兰芳的爱国事迹等,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梅兰芳如果登台演出意味着什么,就能理解为什么梅兰芳宁死也不登台的爱国情感、民族气节。

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针对学生很难理解的李大钊为什么明知有危险还不轻易离开北京等问题,如果学生能通过搜集資料,结合李大钊的相关革命经历,如参与领导“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组织等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等,就更能理解他为什么能将生死置之度外,以及他心中充满的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当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背景资料深入理解了“中华不振”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青年时代的周恩来去日本求学时所写的诗句,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理解诗句的意思,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学生才能进一步明白周恩来在诗中所写的“邃密群科济世穷”的意思,也才能真正读懂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三)联系现实生活,促进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要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学生通过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除了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从革命者身上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品质、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之情外,还应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联系现实生活,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因此,体会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精神内涵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由课文故事联系现实生活,由故事中的人物联系自身实际。这样的联系让阅读更深入,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能促进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除了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理解“中华不振”,从而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外,还需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从无数革命先辈为祖国为民族而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事迹中,认识到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个人的梦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融就能焕发惊人的力量,从而真正在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在学习中理解并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

在《小英雄雨来》中,学生在抓住雨来智斗鬼子时的表现,体会到雨来很勇敢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雨来为什么能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甚至毒打时都能坚定地说“没看见”,从而理解雨来心中的信念,同时发现,成为一位英雄,仅有勇敢和坚定的信念还不够,还需要有与敌人斗争的本领。而后,学生再将这一学习结果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形成对“英雄”这一概念的理解,即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勇气,也要有本领,在面对挑战时,才能真正成为英雄。

再如,教授了《金色的鱼钩》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采访老红军,让学生亲耳听一听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教学了《延安,我把你追寻》后,教师带领学生打卡红色地标,手绘红色地图,追寻红色足迹,亲身体验红色精神的伟大等。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能够寓教于乐,知行合一,加深学生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长自觉地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吉银. 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育人价值及教学策略[J]. 教育视界,2021(20):4-9.

[2]朱建丽. 强化“三个意识”,教好革命文化题材课文[J]. 小学语文教师,2022(06):68-70.

[3]徐启芝. 长文短教的三个聚焦点[J]. 小学教学参考,2019(33):18.

[4]陈先云. 谈谈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应注意的问题[J]. 小学语文,2017(12):14-19.

[5]许淑家. 审美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中革命传统题材作品的教学策略[J]. 名师在线,2023(19):59-61.

[6]田苗.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教学初探[J]. 青海教育,2023(03):45.

(责任编辑:石子静)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新时期我国革命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