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年国内高校英语金课研究综述(2019—2022)

2024-05-10 01:40董晓烨杨甦祺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董晓烨 杨甦祺

摘 要: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具象化分析国内英语金课建设状况,从期刊发文量和高频关键词等维度对2019年至2022年间国内高校发表的有关英语金课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其研究热点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国内英语金课研究发展日新月异,已从偏向理论阐述细化到应用框架的构建和填充,但缺乏有代表性的学者;研究热点包括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金课建设标准等。对国内英语金课发展提出建议,增加了混合式教学实践和学科交叉分析方面的研究,以为英语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英语金课;CiteSpace;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金课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1012(2024)01-0100-07

A 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English Golden Courses in the Past Four Years (2019—2022)

DONG Xiaoye, YANG Suq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makes a study of the status of domestic English golden courses with the help of th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 It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English golden courses published domestically from 2019 to 2022 from the amount of related journal papers and the high-frequency keywords to explore its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which shows the research on domestic English golden courses is experiencing a rapid development from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completeness of application frameworks, but it turns out to be no representative scholars.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values through curriculum teaching, blended teaching, the construction criterion for golden courses and so on.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o enhance the research on blended teaching practice and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golden courses in China,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English golden courses; CiteSpace;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values through curriculum teaching; blended teaching; the criterion for golden courses

“金課”是国内本科教育工作的热点议题。打造和建设“金课”,是当前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2018年6月21日,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首次提出金课概念,要求对高等教育进行有效增负,把内容简单的、缺乏时代性的“水课”转变和提升为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同年8月2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提出“金课”的任务是“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年11月24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当时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作了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将“金课”的标准确认为“两性一度”,要求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追求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性要求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挑战度强调课程具有适当难度,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付出适当的努力。陆国栋指出:“何谓‘金课?可以认为是高质量课程的统称。这里所指的‘课程,总体而言还是以课堂为核心,涉及课堂内外、课程始终、师生角色、考核评价。”[1]总而言之,“金课”的本质是高质量课程建设,“金课”建设是一个复杂又艰巨的系统工程。

CiteSpace是基于科学计量学研发的可视化软件,在文献处理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性。CiteSpace主要被应用于图书情报和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在教育学、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增长最快,其中包括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2]。目前国内基于Citespace分析“金课”的综述探索所得仅有一篇,为高芬等在贵州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我国高校“金课”研究之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数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该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金课建设的具体路径,提出未来应将重点放在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金课”模式。本文受其启发,运用CiteSpace分析国内英语金课的研究情况,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2019年至2022年收录的286篇关于英语金课主题的期刊论文为样本,结合CiteSpace制作的图谱,客观解读和分析国内英语金课领域的研究现状、前沿和热点,指明其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方案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知识可视化软件和知识图谱绘制工具CiteSpace(6.2.R4版本)。CiteSpace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它主要是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分析学科演化的潜在动力机制和探测学科发展前沿[3]。Citespace软件可以清晰地展现高频词及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时间线图谱和时间区图谱等,有效进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机构合作网络分析等。简言之,Citespace直观展现科学知识的结構规律、分布情况和发展前景,改变传统的研究思路和流程,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研究方法

以CNKI收录的英语金课文献为研究语料。运用高级检索,在主题、篇名、摘要和关键词处分别输入“英语金课”、文献类型选择“学术期刊”,检索跨度选择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286篇文献。通过对论文发表年份、数量图、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和高中心性关键词表四个维度进行比对,得出研究发展趋向和各阶段研究热点等数据。

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研究数据,使研究兼具可信度、系统性、广度和深度。重点研究引用量排名靠前或源自核心期刊的文献,从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金课建设标准三个方面,剖析近四年我国英语金课研究的整体状况。

二、研究发现

(一)发文量时间分布图

论文发表年份和数量图可以反映某一领域的演变过程和研究进度。如图1所示,自2019年到2022年,国内英语金课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图中曲线代表发文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虚线代表金课整体趋势,表示数据整体呈增长趋势。

1.起步阶段(2019—2020年)

英语金课相关研究最早出现于2019年,有42篇论文。2020年有96篇论文,论文发表量呈上升趋势。这一发文态势与教育部发布的文件紧密相关。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计划2019年至2021年,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4]。在政策促进下,各高校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重要发展目标。这为英语金课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研究者对英语金课建设的内涵、标准、原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随之逐步开展实践探索。

2.平稳发展阶段(2021—2022年)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指向的变化,2020年至2022年金课研究的论文发表量呈下降趋势。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一流课程的建设需求攀升,金课建设转向一流课程建设,但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当前的金课建设和双一流课程建设有日渐融合的趋势。研究者将重心放在英语专业各类课程(包括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翻译课程、英语专业课程等)的模式探索上;研究涉及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个学段;研究内容涉及混合教学、制度保障、教学方法和教师素养等微观层面。

(二)研究热点

通过运行CiteSpace,选择节点类型(NodeTypes)为Keyword,可以通过关键词共现功能探索英语金课主题下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得到图2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节点大小代表它的总被引次数,节点越大总被引频次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出,按节点大小从大到小排在前三的是金课、大学英语、建设路径,然后是教学改革、高职英语、混合式、课程思政等,学界对它们的关注度是递减的。为了更加科学地分析英语金课研究的热点,通过CiteSpace的词频统计功能得出了如表1所示频次排名前13的关键词频次及中介中心度表格。一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越高,与之相关联的研究主题就越多;中介中心度超过0.1的节点可以被称作关键节点。因此,金课、大学英语、建设路径、教学改革、高职英语、混合式、课程思政是整个研究的关键节点。关键词共现网络(图2)和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表1)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分析和总结得出英语金课研究内容呈现三大主题:一是英语金课的课程思政研究;二是线上线下混合式英语金课的研究;三是英语金课的标准。

1.英语金课的课程思政研究

第一是关于英语金课和课程思政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和核心环节,促进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是金课课程重构的切入点。刘正光和岳曼曼认为:“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6]徐锦芬认为:“落实到英语课程,课程思政就是要将育人的内容、要求、原则与英语课程有机结合,与课程知识的建构系统科学地融合。”[7]构建英语金课的课程思政体系就是将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融入英语金课课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育德才兼备、具备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大学生。

第二是关于具体课程实践的分析。不同门类的学科由于专业属性不同,承载着不同的培养目标与培养需求,各学科学生个性发展、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也并不相同。因此,在英语金课中践行课程思政的对策与路径也要契合具体的课程属性。王立非等谈到商务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时,认为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西方经济管理知识体系和英美文学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在学习商务英语课程的过程中能正确理解西方思潮和价值观[8]。此观点特别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理性看待西方世界的现象、观点和思潮,发挥“金课”的育人作用。杨金才谈到英国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等文化课程时,认为教学不应片面地传授英国的地理、历史等知识,应着重通过比较视野,让学生深入理解英国的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9]。该理念创造性地提出要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识别力和理解力,让他们能够站在中国的角度,在全球文化互鉴的视野中看待英国社会与文化。蔡基刚认为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更具优势。这是因为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政课程有共同点,比如受众对象和内容的高度融合。这体现出大学英语教学同时兼具语言教学的显性功能和立德树人的隐性影响[10]。蔡满园从理论上揭示了金课的“两性一度”和课程思政的关系,重新审视了金课在培养高阶思维、传递价值理念和引发学生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作用,强调了金课与课程思政的紧密结合,为金课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更具有深度和创新性的方向,并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党史文化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大学英语金课中[11]。王卓谈到外国文学课程时,认为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外国文学课程不仅可以成为新文科建设和中国高校“立体化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在政治方向性、价值导向性和文化引领性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同时,这种教育观也赋予了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新的视角和方法,使经典文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人文光芒[12]

因此,课程思政的引入,意味着英语金课将以全新的方式被重新构想和定位,具体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培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加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引领和价值观培养塑造,筑牢广大青年信仰之基、补足其精神之钙。二是全人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关注点从单一的知识传授扩展到品德、智力、体质、美育等多个方面。在英语金课中,这意味着除了语言技能的提升,还要注重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素养的培养。三是加强对外传播与文化交流。将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传递给不同国家和有文化差异的民族,进一步理解和尊重各国文化习俗。四是培养终身学习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其具备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能力,更好地应对未来生活的机遇和挑战。

2.线上线下混合式英语金课的研究

国内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最早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提出。他认为,所谓Blending learning,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3]。在传统教学中,课堂重视单纯知识的传递,忽略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易形成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E-Learning在教育领域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应用,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作为其主力军,课程数量迅速增长。2012年被称为世界慕课元年,但从质量来看,慕课更强调受众面的广泛,主要为解决教育机会不均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将线上慕课和线下课程结合的混合式英语金课应运而生。一方面实现了碎片化、开放性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发挥线下课堂的优势,加强师生合作,确保实现高阶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活动。

混合式教学的教育理念被运用于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研究者将混合式英语金课的教学理念与多元化的教学理念相结合,致力于优化教学实践、评估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陈娟文等关注师生之间和学生同伴间的互动,结合实践共同体理论,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实践共同体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14]。陈曦蓉强调要把语言教学建构在商务知识教学之上,基于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理念设计与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认为该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使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完成教学目标[15]。张丹明确了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她结合Bloom教育目标分类学和POA(Prodction-oriented Approtch)理論,设计出大学英语混合式金课的构建框架,测试出该框架从各维度满足“两性一度”的要求,并有利于教学实践[16]。王丽丽和张晓慧也以POA理论为框架,完善了大学英语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具体方法和有效策略[17]。张静主张支持协作学习与批判反思对话。她将探究社区理论运用于口译金课三段式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探索基于社区的口译金课混合教学模式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参与度的作用[18]。除了上述对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还有学者探讨了如何统合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挖掘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19-22]

通过探索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国内线上线下混合式英语金课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理论体系日趋完善。这为未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英语课程是持续发展的。为了把英语课打造成学生乐于接受的高质量课程,广大英语教师需要丰富教学实践,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一些具体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3.英语金课的标准

英语金课建设的标准集中于公共英语、英语专业、英语教育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等课程。研究者考虑到课程的特殊性,在满足“两性一度”的前提下,从不同角度探讨英语金课的标准。面对大学生在直接阅读和撰写国际专业期刊论文方面日益高涨的热情,蔡基刚进一步提出公共英语金课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大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科研领域使用英语的能力。该目标的启发性在于,公共英语金课的最终目标超越了简单的语言教学,涵盖了专业能力的培养、学术思维的发展以及个人全面素质的提升等方面的内容[23]。郭英剑认为英语专业金课的挑战度体现在跨学科发展上。要在英语金课中引入跨学科元素,与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强强联合。例如,将英语与法学、商学、艺术、哲学等相关学科结合,丰富课程内容[24]。陈文存认为,“地方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堂教学还要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加强对教学的综合理解,进而逐渐习得教育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25]。王立非总结得出,“商务英语‘金课的质量标准要以‘六性为依据,即以课程思政性、能力导向性、思辨创新性、知识复合性、实践实务性和人文通识性为导向,突出六个向度,即语言强化度、技术混合度、模拟实战度、校企联合度、论文创新度和案例丰富度”[8]。范祥涛强调翻译专业金课建设要重新构建观念体系,正确认识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辩证关系[26]。李晨阳提出翻译专业金课建设要结合地区特色专业,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翻译金课课程群[27]

多位学者对英语金课的标准进行了多维度思考,为英语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指导,对整体课程设计、教学政策、教育体系层面的规划和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英语金课建设需要在课程各环节中全方位实现“两性一度”,既要符合学校类型、课程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又要密切关注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这对保证金课的质量和实效非常重要。

三、英语金课研究的未来展望

近年来,英语金课成为众多高校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国内学者以英语金课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推进国内英语金课建设,未来研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探索混合式英语金课的实践路径

理论研究是混合式英语金课教学实践的基础。学者们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混合式英语金课的设计及效果,包括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评价标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优势、教学评价等[28-29]。但以上研究也存在三方面不足:其一,在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基于OBE、POA、PBL等理念,混合式英语金课形成了多种经典模式,但对这些模式的研究仍然不够。未来既可以分析这些模式的相似、差异、优势和劣势等方面,通过比较总结各种模型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也可以横向比较国外相对成熟的混合式教学模型。其二,从陈娟文等[14]到张静[18]再到陈曦蓉[15],虽对混合式英语金课进行了理论探索,但缺乏具体的实践案例予以支撑。张丹[16]结合Bloom教育目标分类学、POA理论和混合式学习理论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教学实践,每周4学时。但教学实践周期短,得出的结论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作为广泛推广的教学模式,混合式英语金课应建立在大规模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和广泛实践效果评估的基础上。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调查和总结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经验,以形成更可靠和普遍适用的范式。其三,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化设备智能迭代,混合式英语金课的发展需要紧密关注并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灵活而深入的变革与更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30]。因此,混合式英语金课也要有中国特色,解决中国人的问题,做出放眼世界的好课程、好平台、好产品。因此,未来我们应积极弥补混合式英语金课研究中的空白,深入研究混合式教学理论,促进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应用研究,从而真正实现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推动高校教育教学不断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探索创新英语金课的标准

目前,英语金课建设的标准大多停留于翻译金课、英语专业金课、商务英语金课、公共英语金课、英美文学金课等,但随着《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新时代对英语金课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标准。蔡基刚指出:就公共英语来说,要摆脱长期以来只是一门工具而没有学科地位的尴尬;就英语专业而言,要在英美文学、语言学、教育学这些传统学科外找到能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交叉的学科,培养交叉学科点[31]。王卓也指出:新时代背景下的人类运命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对外语人才培養、智库建设和外语学科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外语学科特有的内在跨学科属性和外在跨学科属性在此背景下具有了更大的延展性和指导性[32]。因此,加强英语金课的交叉融合研究,加快构建新的英语学科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首先,英语金课要主动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大格局,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和国家急需的硬学科(如理工农医学科等)交叉;其次,要发挥好英语金课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的作用,深入理解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新文科建设是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下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愿景,有着明确的时代要求,又负有深重的历史责任,作为新文科中的关键领域,英语金课更应厘清建设思路,奋楫扬帆,踏浪前行。

参考文献:

[1]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9):23-25.

[2]刘光阳.CiteSpace国内应用的传播轨迹:基于2006—2015年跨库数据的统计与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7(2):60-74.

[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4]郭英剑.论英语专业的“金课”及其标准[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3):8-12,31.

[5]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EB/OL].[2022-11-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09/t20180903_347079.html.

[6]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2020,43(5):21-29.

[7]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2):18-24.

[8]王立非,任杰.商务英语“金课”标准的“六性”与“六度”[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3):13-18.

[9]杨金才.“英国社会与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探讨[J].中国外语,2022,19(2):85-88.

[10]蔡基刚.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外语研究,2021,38(3):52-57,112.

[11]蔡满园.“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金课的创意理性及实践路向[J].外语电化教学,2022(1):3-7,101.

[12]王卓.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J].当代外语研究,2020(4):66-72.

[1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25(3):1-6.

[14]陈娟文,王娜,李金玉.基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共同体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9):79-84.

[15]陈曦蓉.基于CBI教学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以“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9(12):129-134.

[16]张丹.大学英语混合式金课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1(1):71-77,91,12.

[17]王丽丽,张晓慧.基于产出导向的大学英语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3):146-151.

[18]张静.口译金课三段式混合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翻译,2022,43(2):75-82.

[19]郭欣.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下英语“金课”教学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0,30(12):102-104,108.

[20]周爽,屈江丽.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发展路径探索[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29(2):84-87.

[21]余惠兰.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9(10):21-25.

[22]梁欣.大学英语混合“金课”建设探析[J].国际公关,2019(9):81-82.

[23]蔡基刚.公共英语“金课”标准: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科研创新插上语言翅膀[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3):1-7.

[24]郭英剑.外语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现状、机遇与要素[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9(4):29-38.

[25]陈文存.地方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金课”建设:基于课堂教学的视角[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3):26-31.

[26]范祥涛.翻译专业“金课”建设的观念基础与内容设计[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3):19-25.

[27]李晨阳.“金课”建设视域下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探究[J].西部学刊,2019(16):83-85.

[28]季明旸.“模因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方法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1):45-47.

[29]冯智文.中国外语金课的内涵及其建设方略[J].外语教学,2020,41(2):59-63.

[30]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EB/OL].[2022-11-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204/t20220427_622248.html.

[31]蔡基刚.一流本科课程与专业建设的重组新概念:以外语学科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12.

[32]王卓.从简单复合到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谈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2018,39(3):61-69.

收稿日期: 2023-10-12

基金項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研究生教育专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英语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DGYYJ2021-0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思政背景下外国文学课程建设中的伦理学应用研究”(SJGY2022013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西方文学伦理理论与实践研究”(2572021DF11)

作者简介:董晓烨,女,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

杨甦祺,女,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