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联合胶原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疼痛介质水平、腰椎功能的影响

2024-05-10 07:37张学良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5期
关键词:胶原酶消融椎间盘

张学良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开封 475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椎间盘变性、纤维环受损为主要病理特征,患者髓核突出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可产生腰腿放射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1~2]。保守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病初期首选的治疗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腰痛、鞍区感觉异常等症状,但一般情况下保守治疗方案无法回纳突出物,致使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近年来,微创技术不断更新,可供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也逐渐增多。射频消融术、胶原酶溶解术均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微创手术,其中射频消融术是利用穿刺针将超高频电波输入至病变局部,应用高温消融椎间盘髓核或起到热凝固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3];胶原酶溶解术是通过化学溶解的方式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4]。两种方式均具有安全性高、恢复迅速、价格低廉、治疗周期短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该病较为成熟的治疗方式。为进一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本研究将射频消融与胶原酶联合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血清疼痛介质水平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 年6 月至2023 年7 月就诊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8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40 例)与研究组(4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文号:2021000132号)。

表1 两组血清疼痛介质、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1 两组血清疼痛介质、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TNF-α(g/L)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研究组对照组组别nPEG2(μg/L)治疗前 治疗3 个月后5-HT(μmol/L)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IL-1β(ng/L)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40 40 tP 33.62±4.83 34.18±5.16 0.501 0.618 17.52±3.29*20.75±4.27*3.790 0.000 1.02±0.28 0.98±0.25 0.674 0.502 0.31±0.12*0.43±0.14*4.116 0.000 1.33±0.39 1.31±0.42 0.221 0.826 0.81±0.25*0.98±0.24*3.103 0.003 1.39±0.28 1.36±0.31 0.454 0.651 0.78±0.22*0.96±0.24*3.497 0.00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n性别[例(%)] 男女体质量指数年龄(岁)(kg/m2)病程(年)病变位置[例(%)] 腰3~4椎间盘腰4~5 椎间盘腰5 至骶1 椎间盘病情严重程度[例(%)] 中度重度研究组对照组χ2/t P 40 40 23(57.50)17(42.50)21(52.50)19(47.50)0.202 0.653 49.86±8.24 50.21±7.62 0.197 0.844 26.18±2.17 25.97±2.09 0.441 0.661 3.82±1.09 3.95±1.12 0.526 0.600 6(15.00)5(12.50)0.487 0.784 14(35.00)17(42.50)20(50.00)18(45.00)22(55.00)19(47.50)0.450 0.502 18(45.00)21(52.50)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5]中相关诊断标准;(2)经保守治疗无效,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3)心肺功能正常,可耐受手术治疗;(4)患者或家属知晓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椎管狭窄、腰椎滑脱;(2)既往有腰椎手术史;(3)合并腰椎结核病、腰椎良性肿瘤疾病;(4)合并感染性疾病或重要器官功能不全;(5)中途失访。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射频消融治疗,腰3~4 椎间盘、腰4~5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方案:嘱咐患者取俯卧位,采用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3676)麻醉,麻醉满意后,取穿刺针穿刺腰椎皮肤,经侧方进入椎间盘,达到纤维环处或突出物内距离外缘2 mm 位置,注入0.9%生理盐水0.5 mL,取等离子刀头穿过穿刺针口0.5 cm,以1~4 档调制消融键,观察患者下肢是否存在不适或跳动感,确认无异常情况后以4 档消融24 s,继续置入刀头0.5 cm,以4 档消融24 s,取出刀头行气化清理,再次置入刀头,以1~3 档调制气化键,观察患者下肢是否存在不适或跳动感,确认无异常情况后以4 s/次的频率前后抽动8 次,消融0.5cm。依据患者个体情况行1~3 个靶点消融,退出穿刺针至纤维环外或突出物外,注入臭氧(30 mg/L)5 mL,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37021969)+生理盐水(比例为4∶1∶5)混合液5 mL。退针时热凝15 s,手术结束后局部按压3~5 min,使用无菌贴覆盖进针点。腰5 至骶1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1~3 档调制消融键,选择1~2 个靶点消融,其他与腰3~4 椎间盘、腰4~5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致。

1.3.2 观察组 采用射频消融联合胶原酶治疗,射频消融方法同对照组。射频消融完成后,使用硬膜外穿刺针穿刺至椎管内突出物位置,有突空感时,将5 mL浓度为30 mg/L 的臭氧注入,CT 扫描确认针尖位于突出物处,注入5 mL 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生理盐水(比例为4∶1∶5)混合液,置入针内针至突出物内,观察无脊髓麻醉情况15 min,注入300 U 注射用胶原酶(国药准字H31022658)至盘内,注入900 U 注射用胶原酶至突出物周围,而后拔出穿刺针,局部按压3~5 min,使用无菌贴覆盖进针点。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3 个月后,参照改良Macnab 标准评估两组临床疗效。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能够正常参加工作和运动为优;腰部偶有疼痛感,活动轻微受限,但未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为良;腰腿痛症状、体征有所好转,但日常活动受限明显,影响工作为可;腰腿痛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为差[6]。(2)并发症:统计两组术后椎管内血肿、局部感染等并发症。(3)血清疼痛介质、炎症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10 min(以4 000 r/min 的速度),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EG2)、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测定。(4)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采用VAS 评分评估两组疼痛程度,取10 cm 游动标尺,0~10 刻度分别记0~10 分,评分高表示疼痛程度高[7];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从3 个方面(日常活动受限、主观症状、临床症状)评估两组腰椎功能,总分29 分,评分高表示腰椎功能好[8]。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 软件,计量资料(血清疼痛介质、炎症因子水平、VAS、JOA评分)以()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以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疼痛介质、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3 个月后,研究组PEG2、5-HT、IL-1β、TNF-α 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2.2 两组VAS、JOA 评分比较 治疗3 个月后,研究组VAS 评分比对照组低,JOA 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JOA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VAS、JOA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JOA 评分治疗前 治疗3 个月后研究组对照组组别nVAS 评分治疗前 治疗3 个月后40 40 tP 7.02±1.46 6.95±1.54 0.209 0.835 2.14±0.68*2.86±0.79*4.369 0.000 10.17±2.43 9.82±2.68 0.612 0.542 23.61±2.38*20.05±2.76*6.178 0.000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优良率比对照组(95.00%vs 77.50%)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4 两组并发症比较 两组术后均未发生椎管内血肿、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较为常见,患者由于髓核组织发生不同程度退变,在外力作用下,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至椎管内,对周围神经根产生压迫,引起剧烈疼痛,当髓核脱落卡压马尾神经时还可能造成大小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9~10]。

射频消融术是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手段,通过射频穿刺针将射频电流输送至椎间盘突出组织中,产生的高热使胶原纤维内氢键断裂,致使髓核内胶原纤维固化、收缩,缓解椎间盘压力,缩小椎间盘,进而发挥减轻局部神经根、硬膜囊压力的效果[11~12]。但单纯使用射频消融术治疗仍可能存在髓核去除不完全情况,术后受凉或再劳累极易再次发作。胶原酶溶解术也是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胶原酶经注射进入机体后能够通过水解胶原蛋白使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消失或缩小,从而消除或缓解椎间盘组织对神经根的压迫,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13]。但部分患者注射胶原酶后可能出现胶原纤维降解膨胀情况,升高椎管内压力或盘内压力,加重疼痛症状。杜建生等[14]采用射频消融联合胶原酶、臭氧的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现,联合治疗方式能够取得更为满意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将射频消融联合胶原酶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结果显示,治疗3 个月后,研究组优良率、JOA 评分均比对照组高,提示联合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其原因可能是由于2 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可弥补单一治疗方式的不足,提高髓核去除率,从而发挥更好治疗效果,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表现,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主要原因。PEG2、5-HT 是临床常见疼痛介质,其中PEG2在炎症局部可导致神经水肿、血管扩张等,是引发疼痛的重要介质;5-HT 广泛存在于神经中枢与外周组织中,在疼痛感觉的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15]。本研究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疼痛介质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显示,治疗3 个月后,研究组PEG2、5-HT、IL-1β、TNF-α 均比对照组低,且VAS 评分比对照组低,表明射频消融与胶原酶联合治疗方案可缓解患者疼痛感觉,减轻炎症反应。究其原因在于,射频消融术治疗过程中局部高温能够损毁椎间盘内感觉神经纤维,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同时在电场作用下,还可改变疼痛因子和炎症介质理化特性,使其失去生物活性,从而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炎症反应。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均未发生椎管内血肿、局部感染等并发症,表明2 种治疗方案均具有良好安全性。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射频消融联合胶原酶治疗可降低血清疼痛介质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疼痛症状与炎症反应,提升腰椎功能。

猜你喜欢
胶原酶消融椎间盘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消融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百味消融小釜中
胶原酶溶解术加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老年肝癌及并发症防范
胶原酶盘外注射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
CT引导下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