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与缬沙坦在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对比观察

2024-05-10 07:37黄可施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5期
关键词:库巴缬沙坦心血管

黄可 施娜

(1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人民医院 萍乡 337000;2 江西省上栗县中医院 上栗 337009)

心力衰竭是一种以心脏舒缩功能进行性障碍为主要特征心血管疾病,国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病率高达3%~5%,我国预估心力衰竭患病人数高达450 万;且受心功能受损进展性下降、各种原发病等因素影响,心力衰竭患者5 年生存率仅为50%[1]。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占心力衰竭患者的一半左右,由于患者发病年龄较大、病因复杂且多缺乏临床表现,临床诊断难度大[2]。此外,该病患者共病现象较为普遍,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等多种合并症,各种疾病机制之间相互影响,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较差[3]。高血压是HFpEF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HFpEF 患者中有一半以上患者合并有高血压,且高血压是导致HFpEF 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4]。因此积极控制HFpEF 患者血压水平十分必要。缬沙坦和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均属于降压药物,且均对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有积极意义,但二者在老年HFpEF 伴高血压患者中的对比研究较少[5]。鉴于此,本研究分别将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与缬沙坦应用于老年HFpEF 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旨在对比老年HFpEF 伴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萍乡市安源区人民医院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66 例老年HFpEF 伴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抽样,根据信封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 例。试验组男17 例,女16 例;体质量指数(BMI):>27.9 kg/m2的13 例、24.0~27.9 kg/m2的18 例、<24.0 kg/m2的2 例;年龄60~79 岁,平均(70.24±7.05)岁;病程1~5 年,平均(2.31±0.49)年;心功能分级[6]:Ⅱ级11 例、Ⅲ级13 例、Ⅳ级9 例;其他合并症:高脂血症8 例、冠心病12 例、糖尿病7 例、其他9 例。对照组男16 例,女17 例;BMI:>27.9kg/m2的14 例、24~27.9 kg/m2的17 例、<24.0 kg/m2的2 例;年龄60~80 岁,平均(70.69±7.82)岁;病程1~5 年,平均(2.63±0.57)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2 例、Ⅲ级13 例、Ⅳ级8 例;其他合并症:高脂血症6 例、冠心病12 例、糖尿病9 例、其他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经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伦理编号:2020004)。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60~80 岁;符合HFpEF 与高血压相关诊断[7~8];血流动力学稳定;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对所用药物过敏;合并心肌炎等其他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的疾病;预估生存期不超过半年;既往参与过相关研究;症状性低血压。

1.3 治疗方法 试验组:给予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健康饮食、适当运动等生活指导;同时给予扩血管、强心、利尿等药物行常规治疗。此外,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国药准字H20234048)口服治疗(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患者需进行36 h 药物洗脱治疗),初始剂量为25 mg/ 次,2 次/d,服药期间密切监测血压,根据患者病情进展、血压状况和耐受情况逐渐加量至200mg/次,2 次/d,连续治疗6 个月。对照组:将缬沙坦片(国药准字H20183128)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80 mg/次,1 次/d,根据患者病情进展、血压状况和耐受情况逐渐加量至80mg/次,2 次/d。连续治疗6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实验室指标:使用AI-3300 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氨基酸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B 型脑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检测,试剂盒与仪器配套。(2)血压水平:使用TM-2657VP型血压计对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进行测量比较。(3)安全性指标:记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肾功能不全、低血压、高血钾、血管性水肿发生情况。(4)结局指标: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心房颤动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心血管死亡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NT-proBNP、BNP、TNF-α、hs-CR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后,两组NT-proBNP、BNP、TNF-α、hs-CRP 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nNT-proBNP(ng/L)治疗前治疗后hs-CRP(mg/L)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对照组BNP(pg/mL)治疗前治疗后TNF-α(ng/L)治疗前治疗后33 33 tP 3418.52±579.24 3391.86±535.08 0.194 0.847 986.03±221.86*1395.71±309.62*6.179 0.000 836.91±97.24 829.65±91.03 0.313 0.755 426.18±63.96*515.06±70.24*5.375 0.000 29.76±5.18 29.13±6.06 0.454 0.651 12.02±2.57*19.13±3.92*8.714 0.000 17.24±3.59 16.95±3.01 0.356 0.723 5.83±1.02*9.18±2.34*7.539 0.000

2.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后,两组血压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mmHg,)

表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mmHg,)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舒张压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对照组组别 n收缩压治疗前治疗后33 33 tP 159.24±20.17 156.33±18.76 0.607 0.546 120.39±8.53*131.06±12.15*4.129 0.000 99.27±8.36 98.94±7.13 0.173 0.864 79.56±7.54*86.28±10.31*3.022 0.004

2.3 两组安全性指标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安全性指标比较[例(%)]

2.4 两组结局指标比较 试验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心血管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结局指标比较[例(%)]

3 讨论

NT-proBNP、BNP 均是检测心功能不全的敏感指标,也是反映心力衰竭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NT-proBNP、BNP 越高,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越严重[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 个月后,两组NT-proBNP、BNP 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较缬沙坦更有利于改善老年HFpEF 伴高血压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析原因,老年HFpEF 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长期高血压加重患者心脏负荷,导致心室肥厚及心脏舒张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心肌重构、心肌纤维化[10],因此,积极控制HFpEF 伴高血压患者心肌重构和心肌纤维化对改善其病情有积极意义。缬沙坦能够减少醛固酮分泌,降低血管紧张素对心脏收缩功能的调节,进而扩张血管、保护心肌,减轻患者心肌纤维化和心肌重构,缓解心力衰竭症状[11]。而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不仅具有缬沙坦的功效,还具有脑啡肽酶抑制剂作用,能够通过抑制脑啡肽酶活性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心血管压力,保护心血管活性,从而进一步改善HFpEF 伴高血压患者心脏舒缩功能,降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12]。

TNF-α 作为致炎症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免疫调节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hs-CRP 由肝脏合成,是机体炎症反应标志物,TNF-α、hs-CRP 升高提示机体炎症反应加重[1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 个月后,两组TNF-α、hs-CRP 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较缬沙坦更有利于改善老年HFpEF 伴高血压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分析原因,高血压能够促进血管紧张素Ⅱ以及儿茶酚胺分泌,导致机体活性氧产生增加,造成机体全身炎症反应。而系统性炎症反应能够激活心肌血管内皮炎症、诱导机体氧化应激,导致HFpEF 伴高血压患者血管僵硬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加速HFpEF 进程。缬沙坦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以及儿茶酚胺分泌,降低机体活性氧的产生,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沙库巴曲能够在保护利钠肽系统的活性,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的同时,延缓心肌重塑,降低血管僵硬程度,进而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 个月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较缬沙坦更有利于改善老年HFpEF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分析原因,血压升高与交感神经兴奋、心血管收缩力下降、水钠潴留等多种因素有关[14]。缬沙坦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活性,发挥扩张血管和抑制交感神经兴奋作用,降低心脏后负荷、改善心肌重构,减轻机体水钠潴留,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沙库巴曲主要通过增加利钠肽系统活性、降低脑啡肽酶表达来调节心血管压力、保护心血管活性,进而降低血压。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将这两种具有不同作用机制但作用方向一致的药物1∶1混合,有利于发挥药效叠加作用,使降压效果更加显著。

本研究期间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27%)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老年HFpEF伴高血压患者安全有效。分析原因可能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中2 种药物作用机制相互影响,有效抵消降压作用导致的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有关。此外,本研究期间两组结局指标虽无明显差异,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5],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有改善老年HFpEF 伴高血压患者临床结局的趋势。考虑原因可能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更有利于改善老年HFpEF 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延缓其心肌纤维化和心肌重构等有关。但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样本量较少,药物安全性及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证实。今后需加强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并延长观察时间,进一步完善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与缬沙坦对老年HFpEF 伴高血压患者远期预后的比较。

综上所述,相较于缬沙坦,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改善老年HFpEF 伴高血压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炎症反应及血压水平的效果更好,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库巴缬沙坦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对后期住院频率的观察
芥末糖
跳伞极限运动摄影
沙库巴曲缬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