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2024-05-10 07:37尚保欢姚雷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5期
关键词:耐量丹红心衰

尚保欢 姚雷杰

(1 河南〈郑州〉中汇心血管病医院 郑州 450003;2 河南省郑州西区中医院 郑州 450000)

心力衰竭(HF)作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生主要是由多种病因造成心脏解剖结构及功能改变,引起心室射血及充盈度欠佳所致。受心脏功能改变影响,急慢性HF 患者的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容易引起疲乏、烦躁、憋喘及呼吸困难等症状[1]。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我国急慢性HF 发病率不断上升,现已成为十分常见的一种老年性疾病[2]。现阶段,临床上对急慢性HF 主张药物治疗,相关药物类型包括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以及血管扩张剂等,但整体疗效存在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正性肌力药物虽可促进心肌收缩,短期疗效尚可,但同时也会造成心肌耗氧量升高,不利于心肌舒张[3]。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是经DNA 重组技术制成的一种多肽类药物,具有利钠利尿、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以及扩张血管等多种药理作用,有助于缓解患者心衰症状,但依然有部分患者疗效不尽人意[4~5]。中医治疗急慢性HF的历史悠久,认为其发生主要与气滞血瘀有关。丹红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具有通脉舒络、活血化瘀等功效[6]。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rhBNP 治疗急慢性HF 的机制及对患者运动耐量、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心功能等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 年5 月至2023 年9 月河南(郑州)中汇心血管病医院诊治的64 例急慢性HF患者按抽签法分两组,对照组32 例,男14 例,女18 例;年龄57~79 岁,平均(67.15±9.10)岁;体质量指数17~33 kg/m2,平均(23.95±3.44)kg/m2;心功能分级:Ⅱ级18 例,Ⅲ级14 例;基础疾病类型:冠心病18 例,冠心病并高血压14 例。研究组32 例,男15 例,女17 例;年龄58~79 岁,平均(67.22±10.35)岁;体质量指数17~35 kg/m2,平均(24.04±3.20)kg/m2;心功能分级:Ⅱ级17 例,Ⅲ级15 例;基础疾病类型:冠心病17 例,冠心病并高血压15 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河南(郑州)中汇心血管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000187)。

1.2 诊断标准 (1)西医:符合《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7]中相关诊断标准,伴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口唇发绀以及四肢发冷等症状,需于端坐状态下呼吸,肺部出现广泛性湿啰音,同时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心影面积明显扩大。(2)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中相关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阳虚瘀血型。

1.3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与以上西医、中医及辨证标准相符合;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对本研究用药无过敏反应;治疗依从性良好;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本研究情况且自愿参与;年龄在50~80 岁。(2)排除标准:合并低血压者;有心源性休克患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疾病者;有精神或意识障碍者;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梗阻性心肌病等其他心脏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到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抗心衰、稳定血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及β 受体阻滞剂等。对照组给予rhBNP 治疗:开始时应用1.5μg/kg 的冲击剂量,将0.5 mg 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国药准字S20050033)与83.3 mL 生理盐水混合后,按照1.5 μg/kg 进行稀释处理后进行静脉推注,然后将剩余药液以0.007 5 μg(/kg·min)的速度进行持续静脉泵注3 d 治疗,在此期间持续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据此和心衰症状变化情况给予适当调整。在连续治疗3d 后采用上述常规治疗方案维持治疗至2 周。研究组增加丹红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26866)治疗,将20 mL 丹红注射液混合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进行静脉滴注,1 次/d,连续治疗2 周。

1.5 观察指标 (1)疗效。治疗后根据患者心衰症状、肺部湿啰音及心功能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评估,若心衰症状、肺部湿啰音均完全消失,同时心功能分级改善≥2 级或复常代表显效;若心衰症状、肺部湿啰音均明显缓解,同时心功能分级改善≥1 级代表有效;未符合上述有效及显效的标准为无效。总有效为有效与显效之和。(2)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喘促、心悸、面色苍白、肢冷畏寒及口唇发绀,各项评分范围介于0~3 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3)心功能相关指标。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4)运动耐量。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通过6 min 步行距离试验(6MWD)评估两组运动耐量,距离越长代表运动耐量越强。(5)NT-proBNP 水平。通过采集两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的空腹静脉血,分离获取血清后采用放射免疫法对两组血清NT-proBNP 水平进行检测。(6)药物安全性。对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包括恶心、头痛及低血压等。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比较(75.00% vs 96.88%),研究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各项指标水平在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和治疗前比,*P<0.05。

组别 n喘促治疗前治疗后口唇发绀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研究组心悸治疗前治疗后面色苍白治疗前治疗后肢冷畏寒治疗前治疗后32 32 tP 2.12±0.33 2.14±0.24 0.277 0.783 1.03±0.30*0.84±0.25*2.752 0.008 2.09±0.31 2.12±0.27 0.413 0.681 0.98±0.32*0.81±0.22*2.476 0.016 2.22±0.26 2.25±0.23 0.489 0.627 1.00±0.23*0.88±0.20*2.227 0.030 1.98±0.34 1.93±0.27 0.652 0.517 0.93±0.22*0.78±0.20*2.854 0.006 1.99±0.30 2.03±0.26 0.570 0.571 0.95±0.20*0.82±0.20*2.600 0.012

2.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疗程结束后,两组LVESd、LVEDd 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同期对照组,而LVEF 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和治疗前比,*P<0.05。

组别nLVESd(mm)治疗前治疗后LVEF(%)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研究组LVEDd(mm)治疗前治疗后32 32 tP 52.77±6.12 52.45±5.78 0.215 0.830 44.32±6.20*40.12±6.33*2.681 0.009 58.75±6.38 59.12±5.90 0.241 0.811 50.12±6.57*44.30±6.09*3.675 0.000 36.90±5.12 36.17±6.03 0.522 0.604 47.12±7.09*56.55±7.33*5.231 0.000

2.4 两组运动耐量、 血清NT-proBNP 水平比较两组运动耐量、血清NT-proBNP 水平在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6MWD 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同期对照组,而血清NT-proBNP 水平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6MWD、血清NT-proBNP 水平比较()

表4 两组6MWD、血清NT-proBNP 水平比较()

注:和治疗前比,*P<0.05。

NT-proBNP(pg/m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研究组组别n6MWD(m)治疗前治疗后32 32 tP 286.50±32.77 280.12±28.69 0.829 0.411 375.12±36.36*398.20±29.15*2.802 0.007 198.33±26.10 203.26±25.77 0.760 0.450 142.10±36.77*119.35±26.45*2.841 0.006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2.50%)与对照组(9.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论

HF 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据统计目前为止我国急慢性HF 患者已超过1 000 万例,且每年有超过50 万例的新发病例,对患者生命健康危险极大。现阶段,临床上治疗急慢性HF 的关键点在于尽快缓解症状,提高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解除低氧血症,避免血栓形成,继而促进局部血流灌注状态改善[9]。常规疗法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尽理想,且易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等[10]。如何进一步提升急慢性HF 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促进症状缓解成为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

rhBNP 是近年来临床上治疗急慢性HF 的常用药之一,可有效拮抗血管平滑肌、心纤维原及心肌细胞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内皮素等物质,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及钠排泄,抑制醛固酮与肾素的分泌,进而降低交感神经、后叶加压素的升高血压及保钠保水作用。同时,rhBNP 通过调节机体血压、水盐平衡等途径,增加血管通透性,使血浆容量和循环血管阻力下降,减轻心脏负荷,进而增加心输出量,促使心功能恢复。另外,该药不存在正性肌力作用,不会明显增加心肌耗氧量[11~12]。急慢性HF 属于中医学中“心悸、胸痹、喘证”等范畴,该病病机在于阳气亏虚、瘀血阻滞,治疗原则为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本研究在rhBNP 的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慢性HF,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96.88%) 与对照组(75.00%)相比更高;研究组疗程结束后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心功能、运动耐量指标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提示在rhBNP 基础上增加丹红注射液可进一步提升疗效,促进患者症状缓解及心功能、运动耐量恢复。究其原因,丹红注射液是在中医传统理念基础上通过现代制药工艺将丹参、红花制作成药,具有通脉舒络、活血化瘀等功效,与上述病机、治疗原则相吻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红注射液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恢复血流灌注,使心肌缺氧缺血状态缓解;同时,可通过下调血管紧张素水平,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抑制心肌重构;此外,该药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种作用,有助于保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达到抗心衰的目的[13~14]。两种药物作用机制不同,联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NT-proBNP 属于BNP 前体所形成的一种肽段残片,稳定性高,可有效反映心室病变情况,与心衰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性[15]。这在杨宏达[16]的研究中有所体现。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疗程结束后的血清NT-proBNP 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提示在rhBNP 基础上增加丹红注射液可更有效地降低NT-proBNP 水平。其原因主要与丹红注射液可促进局部血流灌注状态恢复,有效保护患者心肌组织,进而缓解心室病变有关。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增加丹红注射液并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这对患者依从性维持较为有利,有助于确保临床疗效。综上所述,对急慢性HF 患者应用丹红注射液联合rhBNP 治疗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运动耐量及NT-proBNP 水平,疗效确切且不会明显影响用药安全性,推广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耐量丹红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老年前降支单支病变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耐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及运动耐量的影响
酵母源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提取纯化研究
葡萄糖调节受损患者对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知晓率调查分析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