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美学视阈下都铎王朝纹章的审美特征

2024-05-11 05:16朱文婷张慧琴
美与时代·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纹章审美特征历史唯物主义

朱文婷 张慧琴

摘  要:纹章产生于中世纪的骑士文化,既是一种身份识别的功能性标记,也是彰显个性的装饰性纹样。文章以中国当代重要美学思想-实践美学为理论依据,将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结合,采用纹样形式美的产生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与人们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英格兰都铎王朝的纹章起源,审美特征及其历史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从中得出英格兰都铎王朝的纹章中所展现的艺术性与理性审美特征源于骑士制度的建立、阶级等级的分化、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等社会历史实践之中,并形成了趋向写实、严谨、理性的艺术风格,展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实践美学;都铎王朝;纹章;审美特征;纹样;历史唯物主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服装学院2023级研究生科研创新立项项目(NHFZ20230069)研究成果。

实践美学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当代重要且最具影响力的美学思想。实践美学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基础,认为美源自实践,是“自然的人化”即是一种主体实践与历史积淀,也就是人类实践活动与自然的历史关系。这一美学观点为纹样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推动了将纹样形式美的起源,审美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与人类实践活动及所产生的审美心理的关联性思考。

纹章作为西方一种古老的傳承纹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关于所属者高贵的身份、地位、家族、荣誉、财富、婚姻等历史文化信息,纹样的构成特征富有个性化的人文精神。英国是在历史发展和现代应用方面将这一传统纹饰保留最为完整且系统的国家,至今仍有专门管理相关事务的纹章院。英国纹章起源于中世纪,于都铎王朝时期得以发展完整。这一纹饰的起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实践美学的重要观点,即主体目的性与客观实物规律性的统一,也就是社会美与自然美相统一的审美特征。这是将外在自然事物的性能和形式,与人类客观物质性的社会实践合规律的性能、形式同构对应而产生的形式美。

一、都铎王朝纹章概念及源流

纹章“coat of arms”是更为古老术语“coat armour”(战袍)的变体,从词义来看,原是指中世纪后期的骑士常常穿于甲胄外面的一种带有纹章图案的骑士装备——罩袍或战袍[1]46。从中世纪的骑士制度及十字军东征,再到后期骑士阶层的马上比武大会,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纹章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战袍上具有标识功能的图案,而是一种广泛用于装饰纹章持有者的一切所属物的一种象征性纹样,是由诸多如盾牌、头盔、羽饰等图案结构按照特定规则组成的具有世袭性的纹样。纹章时期所出现的家族世袭的图案均源自早期的家族印章,贵族们将家族标志的印章图案用于盾牌及骑士制服上,此后逐渐发展为具有严格规定的纹章。英格兰现存最早的具有权威性的纹章就存于一枚印章中。

英国是保留纹章学机构性痕迹最为深刻的国家。由亨利三世(Henry III 1216-1272)建立的科学规范化的体系——纹章学(Heraldry),具有规范的标准流程、统一的术语和纹章宣解规范,以及建立纹章法明确纹章授予和佩戴规范[2]10-73。由此设置了专门负责对纹章进行系统研究和管理的纹章官,及官方机构纹章院。14世纪末,王室及贵族们拥有专属纹章官,负责组织骑士比武等比赛或担任私人信使。地位低的贵族只有一位纹章官,而公爵和王子们有数位纹章官,由纹章主管统领。纹章官除了要佩戴主人的纹章外,还会佩戴一些其他勋章代表其级别[1]36。位于伦敦的英格兰纹章院(The English College of Arms)是当今最大、最活跃,存在最久的纹章授予官方机构。该纹章院于1484年理查三世时期获得成立特许状,至今纹章院每年授予批准约200种头衔。纹章院中的纹章官分为三个等级:纹章主官(Kings of arms),纹章官(Heralds),纹章院属官(Pursuivants)。作为王室典仪大臣兼纹章院院长(the Earl Marshal of England)是国家官员,并赐世袭爵位诺福克公爵(Duke of Norfolk),负责纹章管理及相关仪式,包括监督纹章样式、处理包括嘉德勋章在内的纹章事务,及向上议院引入新贵族等。此外,英国纹章官的职责从地域划分:以特伦特河(the River Trent)为界,北面由“第三纹章官”(或者“北方的”)管理 [Norroy(Northern) King of Arms],南面为“纹章次官”(Clarenceux King of Arms,名称可能源自中世纪Dukes of Clarence 的私人纹章官)[1]38。罗伯特·库克(Robert Cooke 1567-1593)是都铎王朝时期最活跃的纹章次官,授予纹章超过900个[3]。

都铎王朝(Tudor Dynasty)是自亨利七世(Henry VII of England,1457-1509)1485年夺取王位,建立都铎王朝起,经历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共统治118年。这一时期是英格兰从中世纪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王权从受贵族领主牵制的等级君主制转变为王权至上的专制君主制——新君主制(New Monarchy)。都铎君主成为了国家主权的所有者,建立起由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政体,致使王朝的政治权利可覆盖至社会及个人的方方面面,使得都铎君主的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4]。受都铎王朝时期封建王权集中制的影响,16世纪早期,王室便不允许私人随意使用纹章,纹章需由纹章院授予。纹章获得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具有贵族血统的男性继承人可继承家族的纹章;二是较低阶层的男士也可通过与较高阶层联姻而获得佩戴纹章的资格;三是君主对个人的嘉奖授予其纹章,以议会法令形式颁布,由专门的纹章院授予[3]33。亨利八世晚期,英格兰建立了官方的王室纹章记录。

纹章中包含着其所有者在家族内的地位、姻亲情况、职务与社会地位,以及某个家庭在谱系中的位置及其祖宗、姻亲和亲子的关系史,不同谱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封号与特权的历史,以及领地、朝代、王国与国家的历史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这些尤其可突出体现持有者的身份和个性,以及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5]1。不同时期纹章中所采用的多元化、个性化元素,正是当时人们社会实践下所产生的特定审美偏好的具体表现。

二、都铎王朝纹章的审美特征

纹章是西方具有传承意义的重要纹饰,兼具了合规律的艺术性与合目的的理性特征。艺术性体现在纹样构成、图记造型等方面是以由自然规律中总结的形式美法则为标准。理性表现为纹章的设计和制度规范具有准确展示身份信息的重要作用。

(一)合规律的艺术性

紋章的艺术性,首先体现在整体图案结构方面,呈上宽下窄,左右对称的样式;体现出均衡、对称的古典主义审美特征。这主要取决于构成纹章的8个主要部分:盾徽(Shield of arms)、盔饰(Helmet)、冠饰(Coronet or Crown)及环饰(Circlet or Wreath)、饰章(Crest)、头盔或盾环垂饰(Mantling)、铭言(Motto)、扶盾者(Supporters)。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主体图案盾徽。盾徽位于整个纹章图案的中心位置,是纹章设计的关键部分。自12世纪纹章产生起至16世纪,盾徽的主要外形为熨斗形(Heater shield),而女性盾徽样式主要为菱形与男性有所区分。常见的熨斗形盾徽主要源自中世纪战争中骑士们所使用的盾牌样式,这种熨斗样式有利于骑士在作战中灵活阻挡剑、斧、箭等冷兵器的攻击。至都铎王朝时期,受文艺复兴运动影响,盾徽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纹样框架,具有强烈的装饰特征。熨斗型盾徽两侧从顶点向下端底点所呈现的弧度也各有差异,其中被认为最具美感的是盾徽内部将中带两端点到底点连接后呈倒等腰三角形的熨斗型样式(如图1)[2]36。可见,盾徽形状的美感中蕴含着合规律性的分析与设计。

图1 云熨斗型盾徽

艺术性的另一方面体现在纹章图记。图记(Charges)是纹章中盾面上装饰纹样的统称。纹章学中所记载的图记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通图记,一种是次普通图记。同时,还有其他兼具装饰性和寓意性的图记,分为生物类和非生物类。普通图记和次普通图记通常为几何图形。生物类图记包括动物(如英格兰都铎王朝时期代表性的狮子、垂耳猎犬等)、植物(玫瑰、鸢尾花、金雀花、石榴等)、还有神话中的形象(如双足飞龙、独角兽、马尾牛等);非生物类图记基本源于实际生活中具有特别意义的物品(如船、剑、西洋双陆棋棋盘等)。纹章中某些图记还具有双关语特征,也称双关语纹章(或谐音纹章)。早期的纹章以几何图记为主,具有质朴简约的美学特征,随着纹章体系的完善,信息外显特征突出,知识的积累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物态的认知,至都铎王朝时期,纹章上的装饰图记越来越丰富,趋向生动写实且繁复华丽的审美特征。

除了纹章的主体部分盾徽的设计具有艺术美感外,纹章其他各类附属部件也呈现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盾徽上方依次可添加盔饰(中世纪骑士头盔式样)、饰章(源自骑士头盔上的装饰,如羽毛、兽角、鸟翼)、冠饰或环饰(置于盔饰和饰章之间)、头盔或盾环垂饰(作为装饰背景衬托冠饰,可能源自骑士盔巾)。盾徽两侧可放置一个或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动物及人物形象,一般会朝向盾徽呈扶盾状,被称为扶盾者。盾徽下方会根据扶盾者的属性添加匹配的隔带供起立足或休息,如动物类可设计土墩式样隔带,隔带据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在盾徽的最下方可添加铭言,以词语或短句的形式展现纹章所属者的特性、品格及信仰等[5]108。

(二)合目的的理性

随着都铎王朝的繁荣发展,纹章不仅是代表英格兰审美观念的图案,更是形成了一套严格且系统的制度规范,使纹章的使用持有严谨的理性态度。都铎王朝时期,建立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新君主制政体,都铎君主具有绝对的专制王权。纹章授予的决定权在于国王,管理和执行权在于纹章院。所有人使用纹章都需遵守纹章法,如有违规使用他人纹章将会受到法律制裁。纹章依据其意义和需求不同,制定了详细的纹章规则以进行区别化的设计。纹章的区别化手段主要有三种方式:添加、改变和组合,以示奖惩或区分身份、关系等。

首先,纹章上添加图案通常是代表一种荣誉和嘉奖,授予为君主及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如1581年伊丽莎白一世就曾授予英国著名探险家弗兰西斯·德雷克(Sir Francis Drake)一个黑底、两颗闪耀的六角银星之间有水平波浪的纹章,象征他在南北两极之间的航行,羽饰图案为一艘船置于圆球(象征地球)顶端,一只手从云中伸出拉着一条金色绳子牵引着这条船,且云层上有个卷轴上附有铭言“上帝的帮助”(如图2)[3]84。添加的图案还作为一种家族亲属关系的区别化标记,如以不同图记标记子嗣的排序。其次,纹章授予后也可通过对纹章的修改以示惩戒。如有违反骑士精神或叛国的人,会将其纹章图记作上下颠倒或毁坏涂抹的修改,以颁发耻辱性质的纹章对持有者进行惩罚。最后,还可进行多种纹章的组合以表示联盟或婚姻关系。早期中世纪代表夫妻关系纹章是将两个家族的纹章各取一半拼合而成,另一种是将双方纹章垂直并置于一个盾徽中,也称为二分法(Dimidiation),这样能够完整展示两个家族的纹章样貌,这种方法在英国一直沿袭下来。都铎王朝时期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四分法(Quartering),这种方法也可用于表示联盟关系。如都铎王朝时期君主所使用的纹章一区和四区是法兰西纹章的蓝底金鸢尾花,代表爱德华三世曾经自封为法王的标记。二区和三区则是代表英格兰的纹章,红底上三只行走状的金色狮子(如图3)。

图2 弗兰西斯·德雷克的纹章

图3 都铎王朝纹章

纹章的严谨性还体现在纹章的宣解(Blazonry)。纹章具有明确的设计规则,同时也又相应的专业术语用来准确、简明地描述纹章,这种用纹章术语对纹章内容进行解读称作纹章的宣解。纹章描述顺序依次为:盾面分区、普通图记、盾面上主次装饰图案、普通图记上的装饰图案、次普通图记及上面的装饰图案,结合上文提到的盾面基本结构点,按顺序准确描述纹章(主要指盾徽)上的图记名称及其颜色和位置。

都铎王朝作为英国历史上重要时期,纹章的艺术性和理性相辅相成的在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发展。纹章的艺术性上受到文艺复兴古典美学影响,纹章的整体组合、盾徽的轮廓及图记造型等体现出对称均衡、生动写实的美感;纹章的理性主要受政治制度影响,纹章设计和术语的规范性、等级性和纹章授予的严格性,以及纹章统计和管理的系统性都具有突破性进展。纹章严明的制度规范,为纹章的独特性、权威性、排他性和多样性提供了保障,避免了纹章重复的可能性。纹章在外部结构与内部图记上体现的合规律性的艺术之美与纹章使用规范上的合目的性的理性之美正是英格兰人作为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时代特征的集中体现,亦是社会美与自然美的融合统一。随着时代变迁,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化,纹章的审美观念不断地在形式力量与丰富内容之中权衡。

三、都铎王朝纹章审美观念的历史积淀

世代相传的纹章,是名门望族的标志,体现出家族的历史、信仰、财产、品格等特质。纹章中图记元素的组合是持有者实践经验的产物,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都铎王朝时期稳定的王权统治,固化的世袭贵族制度加强了等级性特征,深化了合目的性的理性的审美观;文艺复兴的時代强音赋予了人们追求个性的人文主义精神,也是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而认知能力的提升更是树立了写实主义的审美观念,强化了艺术的合规律性;宗教与骑士传统因其渊远的历史塑造了英格兰的英勇、忠诚、慷慨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审美意识的总基调。每一个纹章的形式结构和理性秩序,无不蕴含着社会变迁的时空尺度和因果观念。

(一)世袭贵族与等级观念

英国的阶层分化概念启蒙于11世纪初,到13世纪末逐渐确立了等级分层,并开始使用专用标识和器物进行等级区分。纹章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贵族标志,大多源自王室的文化标记,后来被拥有权利且不断扩大的贵族群体加以模仿使用,爵位封号与其识别符号相辅相成,并逐渐扩展使用范围并趋向固化模式发展。直至15世纪,等级制贵族集团形制确立——五级制爵位贵族,并一直延续至今[6]。首先在五级制之上,国王之下的第一大贵族是“亲王”,亲王只授封予国王长子。亲王之下是具有世袭性质的五级爵位:公爵、伯爵、子爵、男爵。其中公爵多为皇室宗亲,侯爵是国王对尊贵者的赏赐,伯爵以下的三个爵位通常是统辖地方郡的管理者,与国王存在利益关系。国王对英国贵族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给予了贵族世袭继承权。贵族是辅佐君王的一个重要且复杂的权力集团,其特权主要体现土地占有、等级划分、政治作用、军事服务和行政管理方面。

都铎王朝时期政权的稳固,使等级制贵族体系得以稳定完善。1577年,温莎教士威廉·哈里森将英格兰人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包括贵族、骑士、准骑士及乡绅,总称为“绅士”,具有高贵的血统世系和人格素养。其中,骑士是国王授予的荣誉称号,如英格兰的嘉德骑士勋位。在都铎王朝时期,“绅士”与“非绅士”是最基本的分层,普通家庭要进入绅士行列,需要占有土地,再经历三代之后,方可得到纹章院的认可。随后的历史演变中,英国人将五级爵位贵族尊称为“勋爵”(Lord),而位于贵族金字塔底层的骑士和乡绅等,被尊称为“爵士”(Sir)。与此同时,从亨利七世起,结束了中世纪的多元权力结构,英国建立了全新的国家体制——君主制民族国家(Nation-state),君王成为国家的化身和民族国家主权的体现者,具有最高统治者所具备的一切特权和统治权,国家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都在王权统治支配之下。此时的贵族的行政权利逐渐被削弱,只能靠出身血统来界定其贵族身份。因而,通过独特的纹章用以象征尊贵身份,区分贵族与平民则显得尤为重要。且由于长子世袭制度,使子嗣的区分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使得纹章具有凸显的等级与地位的排他性贵族文化特征。

(二)文艺复兴与人文精神

都铎王朝时期正值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时,这是一个集科技革命、宗教改革和艺术繁荣的时代。思想与文艺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宗教观念束缚,逐渐向更多元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强调人性的觉醒,主张感受自然与生命的活力,将古典艺术视为最高理想。英国的人文主义者通过对古典文艺作品的研究致使美德伦理学复兴,呼吁本国君主能够建立道德与公正的社会秩序,此时宫廷成为人文主义思想传播的起点。“学以致用、关照现世、试图施展自身抱负”,成为这一时代的特征。托马斯·埃利奥特爵士(Sir Thomas Elyot)在1531年编写的《统治者必读》中,强调了统治者应具备公正、勤勉、节制和智慧四大美德。绅士的美德包括耐心、和蔼与宽厚,美德在高贵的人身上是统一和谐的。

这一时期新兴的文艺服务于贵族集团,并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文化艺术既是贵族日常的娱乐方式,更是取悦君王的必要手段;而文艺发展也需要受贵族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支持和庇护。亨利八世时期主要以爱国主义题材为主,表达对国王和国家的忠诚;维多利亚时期,莎士比亚以历史剧表达对英国民族性的认识,以及同期的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 1552-1599)的长篇叙事诗《仙后》描绘了骑士与仙后的传奇故事,展现出对圣洁、节制、贞洁、友谊、公正和谦恭的歌颂。建筑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融合中古传统与大陆特征的趋向对称的都铎风格(Tudor style)。文艺复兴时期代表建筑有都铎式宫殿汉普顿宫(Hampton Court Palace),还有被誉为伊丽莎白时期建筑典范的朗利特庄园(Longleat)。与豪宅相配的一些贵族活动,如狩猎,体现贵族阶层热衷于乡村田园的自然情怀,并从中形成对自然形态的认知,成为纹章图记生成的重要来源。绘画方面的透视法,以及通过解剖原理勾画人体,体现出艺术上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促进了对写实的追求。绘画的内容以贵族的肖像画为主,在高贵端庄的外表下隐含着焦虑与忧郁的神态。这些文艺作品所表达核心主题、表现技法的精进,无不对纹章美学特征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纹章中的图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蕴含着当时人们的主流价值观,这些文艺作品中所倡导的主题正是这些主流价值观,与人们的观念意识相互影响,在修正与反思中促进发展。贵族肖像画的盛行更为后人了解当时的服饰特征及其蕴含的审美观念提供了宝贵素材。

(三)历史传统与信仰追求

英格兰贵族在都铎王朝之前所受到的教育,一是以教会文化为主的“宗教教育”,二是以世俗贵族习武为主的“骑士教育”。骑士教育中又包含宗教、道德、礼仪、文化知识。宗教信仰与骑士精神是根植于英格兰人基因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因此,延续了几代的大贵族的纹章中必然会蕴含着对这种民族精神和信仰的追求。

都铎王朝时期虽然宗教的权利和影响力减微,亨利八世曾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教——安立甘宗(Anglicanism,Anglican Church),也称英国国教(Church of England),后又经历了不同君主不同程度的宗教变革,但不论如何改变,都基于传统的天主教教义。传统的基督教文化是英格兰贵族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具有引导和支配英格兰人思考方式,行为判断乃至审美观念的重要意义。在宗教传统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夫一妻制”“婚姻圣事”的贵族婚姻观,且受利益牵制,血统世系等影响,贵族婚姻具有“同源内婚”的特征。在道德观念上,贵族们形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观念,体现在身份显赫的贵族具有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注重树立荣誉、责任和道德的贵族形象,如16世纪的“庇护主义”和各种形式的社会慈善均是上层贵族为得到民众支持,同时又有宗教慷慨悲悯情怀的集中体现。

另一方面,英格兰贵族自古就具有尚武传统,几乎每一位贵族都曾拥有骑士身份,这源于早期在战乱频发的环境下贵族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每一位贵族骑士都效忠于国王,甘愿为荣誉、为族人而战死疆场。尚武精神是英格兰贵族引以为豪的文化传统。世代传承的亚瑟王的故事就是英格兰贵族心目中经典的英雄形象,具备了英勇善战、忠诚慷慨、彬彬有礼等优秀骑士品格。到16世纪,骑士称号的军事意义逐渐被淡化,更多成为了君主可随意授予的荣誉称谓。英格兰国王通过设立勋章制度和嘉奖仪式,表彰具有令人钦佩的骑士精神的国之栋梁。其中,嘉德勋章是爱德华三世为再现亚瑟王的骑士精神而创建的骑士团。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在英国骑士勋章制度中级别最高的勋章且至今尚存。此外,都铎王朝早期仍保留的比武大会亦是英格兰贵族尚武精神的延续。

可见,各家族纹章图记的来源,既有对骑士精神的推崇,也有充满对宗教传统的信仰与纪念。如纹章中最常用的不同类型的十字图记,几乎每一种都具有深刻的历史烙印,蕴含对信仰的忠诚。

四、结语

都铎王朝时期的纹章,作为贵族的重要标记,体现了15-17世纪英格兰上层阶级的审美趣味,是深厚历史实踐积淀的结果。王权统治下逐渐完善化的等级制度促进纹章向规范化,体系化发展,增加了纹章的拥有者的荣誉感,也激发了其他人竞相追逐。同时,根深蒂固的宗教传统、尚武的骑士精神与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于这一时期在君王的主导下以一种相对平和且折中的方式相互渗透着发展。正是在这些制度制定与实施、战争与比武、知识与认知的深化等社会实践中,树立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民族品格、时代精神,并由此构建了张扬个性、崇尚写实且受理性支配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斯莱特.纹章插图百科:探讨纹章的世界历史及其当代应用的权威指南[M].王心洁,等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

[2]Boutell, Charles.Fox-Davies, A. C.English Heraldry[M].BiblioLife,2008:10-73.

[3]Woodcock Thomas.The Oxford guide to herald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33-84.

[4]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12.

[5]张旭. 高贵的象征 纹章制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6.

[6]许洁明,王云裳.英国贵族文化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2.

作者简介:朱文婷,北京服装学院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服饰文化。

通讯作者:张慧琴,博士,北京服装学院文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服饰文化与翻译学。

猜你喜欢
纹章审美特征历史唯物主义
纹章瓷
纹章的用色法则与视觉效应的研究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外销欧洲的中国纹章瓷释读
——以荷兰阿姆斯特丹海军舰长定制的联姻纹章瓷盘为例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