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困境及破局策略

2024-05-12 08:25张梦妍向萍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

张梦妍 向萍

摘    要:在新时代人才培养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困境凸显。为有效开展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工作,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环境修复与健康团队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提出明确培养定位目标,夯实阶段培养基础;加强自我认识更新,使信心能力相互促进;增强团队人文关怀,提升科学研究内驱力;建立多学科导师团队,优势互补提高效能;注重特色交叉学科建设,创新引领促发展共五个方面策略。这一系列举措实现了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有效提高,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作出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培养策略;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81-03

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多,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地方高校要完成此任务离不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1]。在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使命下,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地方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研究生培养教育方式,以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但目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诸多难题,如何破局实现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可持发展,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环境修复与健康团队通过分析现有问题,开展了系列举措,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策略。

一、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困境

地方高校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目前面临诸多困难,如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薄弱、导师队伍建设不足等[2],这些问题阻碍了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办学条件限制,资源配置不均衡

由于我国高校发展的客观条件及历史和地理原因,地方高校与985、211高校在办学资源的吸纳能力上存在着较大差异,造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总体实力无法与其他部属高校相提并论。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缺乏,硬件实验设施、软件及电子资源等无法及时更新;人才引进难,优秀导师团队缺乏且科研力量薄弱;生源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多重原因之下,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到了严重制约。

(二)目标定位模糊,学科布局待优化

目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仍存在部分学科内容广而不精,教师和课程“割裂”“拼凑”问题突出,学科内容前沿性不足,造成培养目标定位和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跟不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更新的需求。同时,学校由于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大部分指导教师缺乏科研团队意识,培养水平和学生的学业素质存在局限性。因此,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研究生没有达到当地所需人才的标准,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无法承担后续科研或社会工作需要的现实问题。

(三)过分强调结果,培养模式缺创新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和培养无法呈现性别、年级、学位类型和学科类别差异,培养模式因循守旧,不能有效突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特点。过分强调结果导向,忽略过程管理,导致无法保证培养效果和培养质量,也与现有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的要求相背。因此,亟须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规范和创新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生源质量偏弱,内生源动力不足

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学习方式,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不充足,学生缺乏自主学习与深入思辨探究的意愿,面对难题往往更容易放弃和妥协,挑战权威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够。同时,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传统

“唯论文”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增加了地方高校研究生的焦虑情绪,使其无法对自主研究学习与创新产生兴趣。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破局策略

目前,在探索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方面,不少研究者提出了卓有成效的策略。如徐亚清等提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坚持“区域性”,其次是提高生源质量、拓宽投资渠道,最后是要服务地方经济,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束鑫等从多层次多方面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着手,提出应采取的详细措施[4]。田埂等认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必须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5]。薛刚等从培养观念、招生、培养条件、实践教学、师资五个方面分析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瓶颈原因并提出实践策略[6]。周鲜成等人则有针对性地提出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7]。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存在现实困境,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入手,为研究生培养探索出一条高层次高质量实现路径。

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环境修复与健康研究生团队在建设过程中以目前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对象,以地方高校研究生高质量培养方案构建为目标,探索影响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关键因素和过程,提出以科研促教学,打破学科和专业边界,进行因材施教和鼓励教学,开阔学生视野,促进思维创新,初步形成一套有效的培养策略,为今后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明确培养定位目标,夯实阶段培养基础

从地方对研究生的需求和高校的培养目标入手,因材施教,以周计划夯实实现目标的每一小步。针对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需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指引,向地方输送一批又一批科技人才与科技专员是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任务。可结合研究生自身发展及职业愿景,强化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对学业生涯及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引导在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制定差异化、个性化和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并有计划地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如通过英语六级、进行预实验及确定正式实验方案及计划、规划发表论文的时间等,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夯实基础。制定周计划并定期召开组会及时总结复盘,采用小组讨论、单独讨论等多种形式,加强研究生对自己的科研及学习生活的责任意识,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因材施教,对立志于深造及投身科研事业的研究生,多提供学术交流和交换的机会,开拓眼界,并鼓励其积極参加各项科研项目、创新类项目申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科研实力。对目标是社会就业的研究生,在保证其完成研究生阶段基本任务的情况下,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校内外专业导师的联合团队等,多为其提供与社会、与企业接触的机会,鼓励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为其融入社会环境提供有效支持。进一步将校内的理论知识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为地方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自我认识更新,使信心能力相互促进

在充分认识到研究生个人发展存在阶段性和周期性的基础上,增强研究生对自我科研能力水平的认识,并随着课程和科研工作的推进而提高和更新认知,促使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了解学术最新动态,锻炼表达等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建立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正确认知。尤其是刚开展科研活动的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知识还不系统,对超过自身能力的科研任务和目标研究动力不足,缺乏对科研过程的了解和专项训练,学术科研能力不足是导致其信心不足、研究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研究方法论是国内外很多高校的必修内容,能有效缩短学生无效探索的过程和时间,提高学生创新研究的效率,提升研究生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在研究生初期的课程教学环节应以规范科研态度,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研能力为目的。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减少讲授课程,多采用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方式,提高研究生思考、探究、分析的能力,进而提升实践能力。特别是重视研究生信息检索及整理能力,地方高校研究生普遍存在文献检索能力不足,无法获得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资料,进而对科研任务无从下手。而通过一段时期的系统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得到提升,部分高年级研究生通过了实际科研活动的检验,如在课题申报、项目申请等工作中获得一定成果,同时使得其科研自信和自我认知得到不断提升,达到两者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作用。

(三)增强团队人文关怀,提升科学研究内驱力

《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中明确指出导师的职责之一即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对促进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导师对研究生的宽容、友善和鼓励创新,潜移默化地感染着研究生并成为其科研的动力源泉。基于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姚敬磁在研究氛围构建方面总结出在和谐的社会关怀环境、浓厚的校园关怀氛围,研究生自我关怀、导师关怀多向发力,才能实现研究生师生关系联动促进[8]。通过学校—学院—课题组多级联动,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等与研究生建立多渠道长效沟通机制,及时与研究生进行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沟通,开展人文关怀,有效解决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困难困惑,做到有效掌握研究生培养动态,及时调整研究生工作任务。做好高年级研究生对低年级研究生的传帮带工作,建立团队运作管理制度和模式,使研究生作为团队管理工作的一员,发挥自身在团队中价值。定期开展有趣有效的团队建设活动,营造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校园和团队氛围。

科研和创新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探索及科研内驱力。研究结果表明导师的学术支持、自主支持和道德支持对博士生学术能力提升有显著正向影响[9]。课题组选择从学生熟悉的领域入门,结合学校平台等现有基础和条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活力,激发思想的火花,鼓励探索精神。通过鼓励教学法,适当给予已有科研能力的研究生自主空间,培养研究生科研兴趣和主动探索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科研内驱力的目的,把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活力转换为动力开展创新性的科研工作,并在课题研究中逐步提升实践创新能力,进而形成科研“自主意识”。健全研究生培养成果的激励机制,对优秀和具有创造潜力的研究生给予经费支持,实现多维度鼓励创新的研究氛围,从内外部双向发力提高研究生科研内驱力。

(四)建立多科学导师团队,优势互补提高效能

团队化是科研工作的发展趋势,广泛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论文产出数量与质量,并且合作类论文的被引率高于非合作类论文。对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来说,来自导师、研究同伴和院系的支持都至关重要[10]。在传统的“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师徒模式下,研究生受到导师主持科研项目的影响较大,存在知识结构与知识储备、视野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局限。培育多学科优势互补型导师学术团队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我国部分地方高校采用科研和产业、校内和校外双导师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双导师指导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导师意见分歧、职责不清的情况,部分双导师制下研究生培养过程实质仍旧是单一导师。建立研究生导师团队通过不同学科的资深导师和青年导师的交叉融合,弥补单一导师的在某些学科领域的学术能力不足的情况,形成复合团队科研能力,对于研究生来说其则更能从多科学融合的导师团队内获得指点与帮助。同时,多学科导师团队的运作模式更能有效地拓宽团队知识面,更快掌握前沿知识,在聚焦于固定的科研方向与目标的情况下,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合作能力更易累积和提升[10]。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环境修复与健康团队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研究生学科基础及特点,建立了融合环境科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食品科学、基础医学等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研究特长的校内外导师团队,通过协同配合指导研究生,定期共同讨论集思广益,有效拓展了研究生的视野,培养研究生逻辑思维与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指导。

(五)注重特色交叉学科建设,创新引领促发展

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是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面对新时代的地方科研工作,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科学家、领导者和管理者更加需要敢于用超越单一学科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建设有前瞻性的科研团队,需要做到紧密结合国际科研前沿问题,瞄准地方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充分挖掘学术价值,坚持以解决复杂问题为导向,做到引导机制变“破旧”为“立新”,管理机制变“隔离”为“协同”,训练机制变“刚性”为“柔性”,评价机制变“约束”为“激励”,保障机制变“被动”为“主动”。找准地方院校的发展重点和定位,立足区域和地方十四五科研攻坚方向,开展特色创新的学科研究,充分发挥出地方高校的优势和专长,突出交叉学科的创新引领作用。环境修复与健康团队结合西南地區地质高背景特点,突出农林院校特色,做到环境与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及深度融合,聚焦农产品安全种植与人体食用健康风险等关键问题开展精准评估与防控,助力地方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结合研究生个人特点特长,服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有效激发出研究生的创造力,有效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的培养管理,打造研究生培养的新局面新思路,使研究生的创造价值得到体现并实现其系统且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教育瓶颈问题突出。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和地方高校的大力支持与持续改革。作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者更应在培养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大胆尝试,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目标责任设立,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内驱力,从导师团队构建等多方面多维度入手夯实培养基础,优化培养过程,切实做好“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构建更加契合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规律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使地方高校为区域地方发展输送更多高质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乔阳,王守仁,张辉,等.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

[2]  戴仲然.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

[3]  徐亚清,宋敏,翟亚军.新形势下我国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障碍及策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5).

[4]  束鑫,李俊娴.“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21(3).

[5]  田梗,杨春华,米佳,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引导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学习的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21(4).

[6]  薛刚,牛建刚,万馨.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瓶颈问题及对策探索[J].大学教育,2021(3).

[7]  周鲜成,吕阳,贺彩虹,等.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2).

[8]  姚敬磁.研究生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研究——基于内尔·诺丁斯的关怀伦理[D].吉林大学,2022.

[9]  何菲,朱志勇.导师支持行为对博士生学术能力的影响[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1).

[10]  范建刚.培育能力互补型学术团队促进社会科学研究  生与导师协同进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9).

[责任编辑  胡巍洋]

收稿日期:2023-05-11

作者简介:张梦妍,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研究实习员,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地方‘双非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措施及实践研究”(YB202115)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